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34.50KB ,
资源ID:3770276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7702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含气囊肿的CT及临床表现.doc)为本站会员(11****ws)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含气囊肿的CT及临床表现.doc

1、 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含气囊肿的 CT 及临床表现作者:张传玉,王军伟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山东 青岛 266003)【摘要】 目的 探讨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含气囊肿的 CT 及临床表现。方法 总结 45 例胸部常规 CT 扫描中发现的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含气囊肿,分析其部位、大小、形态、边缘、临床症状及肺部 CT 表现。以 40 例非患有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含气囊肿的病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肺功能、气管指数及肺气肿计数。结果 45 例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含气囊肿均位于胸腔入口区的气管旁右后外侧,其中 20 例(44%)位于第 2 胸椎水平,38 例(84%) 位于气管旁右侧。CT 均表

2、现为不规则形或卵圆形的含气囊肿,囊内有不规则线状、索条状分隔(53%),平均大小为 1 cm 1 cm 2 cm,外缘多呈不规则分叶状,壁厚薄不一 (16%)。薄层扫描可见到囊肿和气管间的含气交通细管,三维重建图像可见到软组织密度的交通管道和在气管内壁上的开口。病例组 FEV1/FVC 和 FEF25%75%显著低于对照组(F=5.474、11.355,P 0.05),而两组 FVC%、FEV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气管指数及肺气肿计数的差别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F=32.600、29.740,P 0.01)。结论 位于胸腔入口处气管右外后侧和气管间有细管状交通的含气囊肿影是本病

3、最可靠的 CT 征象。它的发生与慢性肺疾患密切相关。【关键词】 囊肿;气管;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CLINICAL AND CT MANIFESTATIONS OF PARATRACHEAL AIR CYSTS IN THE THORACIC INLET ZHANG CHUANYU, WANG JUNWEI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266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

4、he CT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paratracheal air cysts in the thoracic inlet. Methods Data of 45 cases of paratracheal air cysts (PAC) in the thoracic inlet found with conventional CT examination were analyzed for their location, size, form, margin, clinical symptoms and the manifestations in l

5、ung. Forty patients with nonPAC were enrolled and served as controls. Pulmonary function, tracheal and emphysema indice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ll the cysts were situated on the right posterolateral aspect of the trachea of the thoracic inlet, of which, 20 lesions (44%) located at T2 level and 38 (

6、84%) at the right trachea. On CT scans, all cysts displayed as irregular or round aircontaining lesions, with irregular linear septal (53%) within the cyst and irregular lobulated outline (16%). The mean size of the lesions was about 1 cm 1 cm 2 cm. On thinsection scans, a fine communicating channel

7、 between the cyst and trachea was found in 14 cases. Clinically, 36 patients (80%) showed respiratory symptoms. FEV1/FVC and FEF25%-75% in the patients with this problem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However, FVC%, FEV1%, and proportion of obstructive pattern betw

8、een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racheal indices and CTdetermined emphysema scores were significant (P 0.01). Conclusion A paratracheal air cyst situated at the thoracic inlet with a fine communicating channel with the trachea is the most reliable CT

9、sign of the disease,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athogenesis of chronic pulmonary diseases.KEY WORDS Cysts; Trachea;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含气囊肿并不很罕见,但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很少1。自 TANAKA等21997 年报道 3 例及 GOO 等31999 年报道 60 例后,引起了大家重视。在诸多的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含气囊肿中,术后组织病理学证实,气管憩室较常见4。气管憩室常并发肺气肿,因为肺气肿可增加气管内压,而胸廓入口区是

10、气管胸内段与胸外段的移行区,支持较少,故易导致胸廓入口区气管局部向外凸,形成气管憩室1。作者总结我院一组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含气囊肿的 CT 表现,旨在探讨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关系及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1.1 病例组 搜集我院 2002 年 3 月2008 年 11 月经 CT 平扫诊断的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含气囊肿病例共 45 例,男 28 例,女 17 例;年龄 3278 岁,平均 52.4 岁,其中 50 岁者 35例。有咳嗽、咳痰、咯血、气喘或憋气等呼吸道症状者 36 例。1.1.2 对照组 搜集我院同期经 CT 诊断的非患有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含气囊

11、肿的病例 40 例,其中男 25 例,女 15 例;年龄 3075 岁,平均 53.2 岁。有咳嗽、咳痰、咯血、气喘、胸痛等呼吸道症状者 33 例。1.2 肺功能测定23 例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含气囊肿的病人及 20 例对照组病人行肺功能检查。主要监测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肺活量在 25%75%间的用力呼气流量(FEF25%75%)3。根据 MORRIS 等5的公式,分别计算出FVC%、FEV1% 、FEF25%75%。CT 检查及肺功能检查时间间隔小于 4 周。1.3 影像学检查方法全部病例均行胸部常规 CT 扫描,所用设备有 GE Lightspeed 8

12、层螺旋 CT 扫描仪、GE Lightspeed 16 层螺旋 CT 扫描仪等。扫描采用 CT 平扫,床速 27.5 mm/rot,常规扫描层厚10 mm,探测器开放 1.25 mm 8、1.25 mm 16,螺距 1.3751,矩阵 512 512。本文病例组全部行横断面薄层重组和冠状面、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PR),图像的层厚为 1.25 mm,层间距为 1.25 mm,其中 8 例对病变加做表面遮盖法的三维重建,10 例加做 CT 仿真气管镜重建,5 例加做呼气后憋气及吸气后憋气状态下 CT 平扫。1.4 图像分析1.4.1 胸部 CT 诊断肺气肿 6 预先把双肺野根据主动脉弓上 3 cm

13、 水平、主动脉弓水平、气管分叉水平、右肺中叶支气管起始部水平及右肺中叶支气管起始部下 3 cm 水平分为 10个区。肺气肿的严重程度分为 4 级(分) :0 级(分) ,无肺气肿;1 级(分) ,肺野内密度减低区直径 5 mm,伴或不伴有肺血管的减少;2 级( 分),肺野内密度减低区直径 5 mm,伴有肺血管的减少及其内可见有正常肺组织;3 级(分),肺野内弥漫性密度减低区,其内未见正常肺组织并伴有肺血管减少及支气管血管束的扭曲。肺气肿的范围也分为 4 级(分) :1 级(分),累及 25%的肺野;2 级(分),累及 26%50%的肺野;3 级 (分),累及 51%75%的肺野;4 级(分),

14、累及 76%100%的肺野。分别计算每个肺野区的肺气肿的严重程度与累及范围的乘积,然后 10 个肺野相加,总分应 120 分。由两名胸部影像诊断专家双盲法进行图像分析,意见不同时,协商解决。1.4.2 胸部 CT 诊断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含气囊肿在 CT 的肺窗和纵隔窗上分别观察分析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含气囊肿的分布、位置、大小、形态、囊内 CT 值、边缘、囊肿与周围器官(气管、食管、肺)的距离、气管指数(气管的左右径/前后径 )、囊肿是否与气管相交通及肺部异常表现。病例组中 10 例做了食道钡餐透视,7 例做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1.5 统计分析采用 SPSS 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的肺功能

15、、气管指数、肺气肿程度比较采用方差分析。2 结 果2.1 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含气囊肿的表现45 例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含气囊肿均位于气管右后外侧,其中气管旁右侧者 38 例(84%),气管食管旁右侧者 7 例(16%)。囊肿均分布于第 1 胸椎和第 3 胸椎间,以发生于第 2 胸椎水平者为最多,共 20 例(44%),位于第 1 胸椎水平者 13 例(30%) ,第 1、2 胸椎间隙水平者 8例(17%) ,第 2、3 胸椎间隙水平者 4 例(9%) 。囊肿呈不规则形者 28 例(63%),圆形者 5 例(10%) ,卵圆形者 12 例(27%)。38 例外缘均呈不规则分叶状,但较光滑,无毛刺等表现

16、,有的在主囊肿周围还可见一或多个小囊肿,7 例外缘光整,囊肿的内缘则多不规则致囊壁厚薄不一。囊肿上下径为 1.03.0 cm,平均(1.40 0.24)cm;横径为 0.52.0 cm ,平均(1.04 0.34)cm;前后径为 0.42.0 cm,平均(1.25 0.35)cm。囊肿与气管壁的距离为 01.0 cm,平均 0.2 cm。囊肿与食管壁的距离为 0.53.5 cm,平均 2.0 cm。囊肿与距离最近的含气肺组织的距离 0.33.0 cm,平均 1.3 cm。全部囊肿内都有气体充盈。24 例(53%)囊内有不规则线状、索条状分隔,21 例(47%) 囊内无分隔。测量的囊肿、气管和肺

17、内的平均 CT 值分别为-880.6、-980.3 和-860.2 Hu。囊肿和气管间的交通:14 例(31%)可见囊肿和气管间有细线状含气的交通管道,均系在薄层及多平面重组图像上发现的。8 例做三维重建的病人,其中 5 例见到软组织密度的交通管道。10 例做仿真气管镜重建,2 例见到交通管道在气管内壁上的开口。多数交通管道宽为0.51.5 cm,长为 0.52.5 mm。5 例做吸气后憋气及吸气后憋气状态下 CT 平扫,囊肿在吸气后憋气状态下的体积大于呼气后憋气的体积。全部层厚在 10 mm 的图像中均未发现交通。10 例食道钡餐透视及 7 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均显示气管旁含气囊肿与气管或食管

18、相连通。2.2 肺部伴随病变病例组中包括慢性肺结核 11 例,支气管扩张 9 例,肺癌 4 例,肺间质纤维化 6 例,肺结节病 1 例,肺脓肿 1 例,过敏性肺泡炎 1 例。对照组中包括慢性肺结核 10 例,支气管扩张 11 例,肺癌 2 例,肺间质纤维化 4 例,肺脓肿 2 例,其他 5 例。2.3 两组肺功能检查23 例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含气囊肿病人中,14 例(62%)显示阻塞性通气困难。20 例对照组病人中,9 例(45%)显示阻塞性通气困难。病例组的 FEV1/FVC 和 FEF25%7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F=5.474 、11.355,P 0.05),而两组的 FVC%、 FEV1

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2.4 两组的气管指数及肺气肿计数45 例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含气囊肿病人中 9 例(20%)气管呈 刀鞘 状改变(气管的左右径/前后径小于 2/3),对照组病人气管未见呈 刀鞘 状改变者。45 例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含气囊肿病人的胸部 CT 均显示肺气肿表现,对照组中有 22 例(55%)显示肺气肿表现。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气管指数及肺气肿计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32.600、29.740,P 0.01)。见表 1。表 1 两组肺功能检查结果及气管指数、肺功能计数的比较3 讨 论3.1 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含气囊肿的病理表现已发表的有限的几例报道曾指出,气管旁囊肿的内壁都为柱状

20、上皮并和气管相通2,这种病理表现和 MACKINNON7先前描述的内壁为伴有慢性炎症反应的柱状纤毛上皮、壁内无平滑肌和软骨、有一条或几条狭窄管道和气管相通的气管憩室十分相似。由于本病少有取得手术的机会,故 GOO 等3的 60 例和吴国庚等8的 50 例及本组的 45 例均未能得到病理证实,但 GOO 等3和吴国庚等8认为这种在影像上呈囊肿改变的表现在病理上应该是气管憩室。尽管在本研究中亦未取得气管旁囊肿的病理结果,作者同意他们的意见。3.2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含气囊肿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关系及发病机制有文献报道,气管憩室与 COPD 有关1。GOO 等3的研究指出,肺功能检查、气管指

21、数、肺气肿计数能反映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含气囊肿与 COPD 的关系。肺功能检查结果显示,COPD 的显著特点是呼气流率的明显减低,在病变的早期,由于小气道的阻塞,FEV1/FVC比值下降不明显,FEF25%75% 明显下降9。在本研究中,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含气囊肿病人的 FEV1/FVC、FEF25%75% 明显低于对照组。尽管病例组中有 62%的病人肺功能检查显示气道阻塞性改变,但 FVC%、FEV1%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别,这可能与选择的对照组也有肺功能异常有关。本研究显示,病例组的气管指数和肺气肿计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别,20%的病例显示 刀鞘 状气管,这与 GOO 等3的研究结

22、果相类似。因 刀鞘 状气管与 COPD 有关10,所以气管憩室也可能是 COPD 的一种表现。MACKINNON 7曾指出,气管憩室起源于黏液腺导管的囊性扩张, COPD 是导致气管黏液腺增生和导管扩张的重要原因,而慢性肺病中的反复咳嗽等症状所致的气管内压力升高,又将进一步使黏液腺增生和导管扩张。在如此反复的恶性循环下,于前述胸腔入口水平处的气管耐力最低处发生憩室是可能的。因此,气管旁囊肿的发生机制应是后天获得性的。3.3 CT 表现本病在 CT 上多表现为 1 2 cm(平均 1 cm 1 cm 2 cm)大小、形态上呈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含气囊肿影,有的可见含气的囊肿和气管之间交通的细管,呼

23、气后憋气及吸气后憋气状态下 CT 平扫囊肿的大小可有轻度变化 3。较有特征的表现为多数囊肿的外、内缘都呈不规则分叶状,致囊壁厚薄不均,囊内还多可见不规则的线状、索条影,这些在其他位于纵隔或肺内的囊肿中均极为少见,在鉴别诊断上有较大价值。作者推测这些表现可能和囊肿的反复感染有关,本文分别对同一水平的囊肿、气管、肺内的平均 CT 值测定的结果表明,囊肿内的 CT 值较气管内空气 CT 值要高 100 Hu、较肺组织要低 20 Hu 左右,说明囊内容物并非为单纯的空气,而是混杂有黏液等感染产物,但又无肺内那样多的软组织,这也支持本病多伴有感染的诊断。本组 45 例中全部气管旁含气囊肿都特征性地位于气

24、管的右后外侧,84%(38 例) 位于气管旁的右侧。在上下位置上则都位于第 1 胸椎和第 3 胸椎间,这相当于舌骨以下的下颈部和上纵隔上部之间所谓的胸腔入口处11,因此有人也把它们命名为胸腔入口处的右侧气管旁含气囊肿。这种位置上的特征性分布有其解剖学原因:胸腔入口处为胸外和胸内气管的转变点,该处气管位于颈胸部中线的稍右侧,而在颈根部的食管倾向位于中线的左侧,致使该部气管的右壁相对来说缺乏支持保护3,当出现长期气管内压力增加时,容易在该处出现向气管腔外膨出的憩室。发现囊肿和气管间存在有交通细管则可完全确定气管旁囊肿的诊断3。本文病例组中见到 14 例(31%)均系在薄层图像上发现的,这种含气细管

25、在肺窗上要比纵隔窗显示更清楚,其中 8 例作三维重建者中 5 例(62.5%)见到了软组织密度交通。而在全部厚层扫描中均未能发现这种交通。在 GOO 等3报道的厚层扫描的病例中,其交通的检出率也仅为 8%,他认为是厚层扫描的容积效应降低了交通管道的检出率。由于囊肿在气管内壁上的开口细小,甚至在作气管镜检查时也不易发现4,而值得一提的是本组 10 例做仿真气管镜重建,其中 4 例见到交通管道在气管内壁上的开口,说明后者在本病诊断中的有效性。即使未发现交通管道的病例,根据其位于胸廓入口区气管右后外侧含气囊肿的特点,也可认为是气管憩室3。3.4 鉴别诊断本病主要需与气管囊肿,肺尖疝,肺尖部间隔旁肺大

26、疱,喉、咽囊肿,食管憩室等鉴别。气管囊肿是由于胚胎发育时期气管支气管树或肺芽发育异常所致,为前肠囊肿,常表现为位于纵隔内和或肺内的含液囊肿,与 COPD 无相关,临床症状明显12,与本病不相符。肺尖疝及肺尖部间隔旁肺大疱常表现为在右侧或双侧胸腔入口处的含气低密度影,可造成局部气管移位,随呼吸周期不同其大小、形态可有较大改变,并可呈间隙性出现,即在最大吸气或 Valsalva 状态时才出现,其内可见肺纹理并与胸腔内肺组织相连13,而本病虽在呼吸周期中其大小可稍有改变,但很少有完全消失不见者,并且距肺尖较肺尖疝及肺尖部间隔旁肺大疱为远,也很少有能压迫气管变形者。喉、咽囊肿可根据位置较本病高,胃镜、食管钡餐、纤维气管镜可见到与喉、咽的交通而得到诊断14。位于气管后方的本病和食管囊肿的鉴别较困难,有时囊肿内出现的气液平面可提示为食管囊肿,确诊还需依靠食管造影15。综上所述,胸廓入口区气管旁右后外侧含气囊肿(部分囊肿可见与气管相连通) 是气管憩室的典型征象,同时,在 CT 平扫上,气管憩室认为是临床上 COPD 和影像上肺气肿的可靠表现。并且在 CT 上气管囊肿和气管憩室的鉴别是十分困难的。气管憩室多发生在气管后壁,确诊还需依靠气管造影。文章来源: 20801865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