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董氏家谱及字辈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帝舜赐予颛顼后裔飂之子的姓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相传,颛顼的己姓后裔中有个人叫飂叔安,史书上亦称廖叔安。 飂叔安有个儿子叫董父,他对龙(马) 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舜帝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侯(今山东定陶),还赐他以董为姓氏,他的后代就是董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称董氏正宗。 董氏族人大多尊奉董父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颛顼帝之孙子吴回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领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
2、颛顼任命其为火正,专门管理火。 颛顼逝世后,其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 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任命重黎为“祝融”之官称。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遣重黎前去镇压,重黎多次镇压而不成功,帝喾大怒,将重黎召回论罪处斩,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继续为祝融之官。 吴回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 ,所以叫陆终。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儿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春秋时期,周王朝有个大夫叫辛有,辛有的两个儿子都在晋国任太史,负责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
3、册,以官名称为董督。 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五年 中记载:“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适晋为大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 ” 这两个董督的后代世袭晋国史官,一直担当晋国的太史令,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官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其中一个叫董狐的,时为晋侯史官,其后代则世代为侯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董泽,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董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湖泊的名称。在史籍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文喜邑有董池陂,古董泽。 ” 古籍中所指的“文喜邑” ,就是汉朝时期的“ 河东闻喜”,即今山西省运城地区,是“ 千古山西二雄”之一关羽的家乡,其时有一巨大的湿地地貌,因水中盛产“董蕖”因而称“董泽
4、” 。 “董蕖”,就是古人对莲藕的一种称谓,在今天山西、陕西地区,菜市场上仍有称莲藕为“董菜”者。 传说,董泽曾“浩淼数百里”,后被人类破坏,逐渐成为盐湖,最后干涸,消失得无影无踪,今只留得一个“运城市盐湖区”的行政名称。 在董泽周围生活的住民,很早就有以其居住地名为姓氏者,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屠各部奥矣毛都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源出汉朝时期南匈奴屠各部奥矣毛都氏部落,其实是古肃慎民族的一个分支,在东汉时期曾一度改汉姓为胡氏。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奥矣毛都氏部落的一个分支,逐渐北迁居于大青山一带原始林区(今蒙古肯特山区)
5、,因此被称为“林中之民” ,辽国的契丹族人和后来西夏国的党项族人则称其为“蒂奇斯族” ,金国时期的女真族人称其为“ 呼勒都古德 ”。与古突厥语“ 奥矣毛都”的意思一样,古女真语“呼勒都古德”也是“ 林木、林中人、森林猎人 ”之义,后因以为部落名称和姓氏。 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的历史过程中,奥矣毛都氏部落以及呼勒都古德氏部落皆成为蒙古兀良哈部落下属诸部,逐渐成为蒙古族。 明朝初期,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即有取汉姓为董氏、胡氏者,至清朝中叶以后,大多数族人冠汉姓为董氏,少部分人称胡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 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董鄂氏,亦称栋
6、鄂氏,满语为 Donggo Hala,世居董鄂(今辽宁桓仁、宽甸一带) ,是满族著姓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董氏、栋氏等。 .满族栋佳氏,亦称董家氏、董佳氏,满语为 D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董佳城(今辽宁新宾)、嘉木湖( 今辽宁新宾) 、嘉哈( 今辽宁新宾夹河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董氏、邓氏、陈氏等。 .满族珠格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术虎部,以部为氏,满语为 Juge Hala,世居乌喇( 今吉林永吉)、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萨哈尔察( 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内布列
7、亚河流域) 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董氏。 .满族珠赫哷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术虎部,满语为 Juhere Hala,汉义“冰冻” ,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董氏、术氏等。 .满族朱胡氏,源出元朝时期女真海通猛安朱胡氏族,满语为 Juhu Hala,在明朝时期的汉姓即为董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朝鲜族,属于汉化改姓氏。 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有董氏, 明洪武二年(高丽武宗二十一年,公元 1369 年) 农历 4 月,明太祖朱元璋派遣董仲舒的第六十二世孙董承宣、董印宣兄弟二人,以接慰之职使出使朝鲜,后被朝鲜李氏王朝挽留在朝鲜而归化于高丽,定居永川(今朝鲜
8、荣川) ,被封为永川君,并将中国故乡广川作为本贯,史称广川董氏。 董印宣的第八世孙董一元,在丁酉再乱时,以明朝将领的身份率军东渡朝鲜,参加抗倭战争,战后与其二子董大顺、董昌顺也定居于高丽。董一元及其后裔落籍后,未另立新的本贯,而是加入了广川本贯。其后裔称董印宣为一世祖,以广川为本贯,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朝鲜广川董氏。 据文献韩国姓氏大百科姓氏的故乡的记载:广川董氏渊源于中国,是汉朝巨儒董仲舒的后裔。1985 年韩国经济企划院在当时的国情调查中统计,广川董氏已有三千八百五十余人,到如今,韩国已有四千六百多董氏族人。今朝鲜与韩国董氏族裔均成立有“董仲舒族裔会”。 有一些朝鲜、韩国学者则认为:董承宣就是
9、董仲舒的第四十三代孙董胜先,后被李氏朝鲜挽留在朝鲜,封为永川君。董一元后来则分迁至广川(今韩国广川) ,此后在朝鲜生息繁衍,形成两支朝鲜族董氏,实为一本。 得姓始祖:董父、参胡、董督、董承宣、董印宣。迁徙分布董氏是一个典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九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七百二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0.45左右。 董氏主源出自高阳氏颛顼帝之后裔。据史料所载,董氏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运城、山东平原县三个地方。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董氏先人从发祥地董国(今山西运城) 向四方藩衍播迁,据有关史料记载:北京之尚义、魏县,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
10、甘肃之酒泉,湖北之监利,广西之桂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董氏族人分布。实际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董氏族人在神州大地以及世界上分布不尽相同。诚如枣庄“江都堂”董族家谱所说董氏一族“ 始于虞,显于汉,盛于蜀,而大于元。 ” 1.先秦时期: 早在先秦时期,董氏族人主要的活动地区包括山西、陕西、河南、甘肃南部等,春秋战国时期活跃于晋国的有董狐和董安于。并且已经向西和向南迁移,散布于甘、川、滇、黔等广大地区,与当地土著混居,逐渐融入土著民族之中,成为土著诸姓之一。此外,也有西南、北方等外族融入董氏。 2.秦、汉时期: 到秦、汉时期,董氏己北及河北,东进山东、南逾岭南、东南抵
11、江浙、西到四川,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另外,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居有董氏族人。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氏发展成当地望族。董氏名人有秦秦都尉西汉翟王董翳,西汉成敬侯董渫(山东单县人) ;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西汉宣帝时期的高昌侯董忠(为东汉孝子董永先祖) ;西汉末王莽时期大司马董忠(为董仲舒八世孙 );东汉洛阳令董宣;东汉太师董卓。 据记载,自汉至唐,云贵地区的董氏发展成为大姓,逐渐将云贵地区的土著民族同化为西南地区的汉族。东汉公孙述时,牂牁(
12、治所在今贵州黄平县西北) 大姓有董氏。 3.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氏迁徙而来者。甘肃、四川的董氏已经繁衍成大姓,同时向西南的云南、贵州迁移。这时,有人称蜀国“四相”之一的三国名臣董允,医学家董奉,南北朝外交家董琬。 4.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时期,是董氏一大繁衍时期,福建、广东、湖南、云南等地均有董氏迁居者,唐朝时董氏的人口重心开始在滇黔地区形成。唐代的元和姓纂列董氏郡望有四: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琢县) ,此外还有济阴( 今山东曹县)。董氏艺人大量涌现出来,有琴师董庭兰
13、、五代南唐的画家董源、唐朝宰相董晋。 并大批移民东南。唐末,固始(今属河南) 人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及王潮、王审知入闽时都有董氏加入。固始董氏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即今石狮、金门始祖董思安,后晋开运二年(公元 945 年),董思安忠于旧主退隐泉州。元朝元至元十一年 (1274 年)农历七月十四董思安第十四世孙董善顺因避元兵骚扰从晋江青阳迁居石狮永宁沙堤村,其弟董善应则避居于金门古坑乡,故今金门、同安、厦门、漳州、晋江、石狮董氏均为同宗。其后裔有郑成功的岳父董先,董先坚决支持郑成功的抗清事业,其子董腾后追隨郑成功收复宝岛台湾,並长期率水师驻扎澎湖。唐末“南诏宰辅”董成原籍金陵,流落至滇,仕南诏为布
14、燮,后裔先后转徙剑川、景东、云龙、洱源、云县等地,是为大理史城董氏始祖。 5.宋、金、元时期: 迄于宋时,董氏大批迁居东南地区,同时进一步向西南地区发展。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的南下再度迫使董氏南迁。元明时期董氏族裔宦游全国各地,近及于大理,远达漠北及岭北(包括今外蒙及俄罗斯一带 )。其中董俊族裔籫缨世族,望重朝野,以 “四世八公一翰林”著称于世,先后有上千族裔宦游于大江南北。董孝忠先生经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撰写董仲舒后裔渊源研究一文指出:在沿济南至青岛的胶济线两侧、徐州至连云港的陇海线南北各省居住着众多董俊后裔。宋代将领董宗本董遵诲父子、金戏曲作家董解元、蒙元时期藁城董俊董文炳董文用
15、董文忠父子,元时柏乡董朴。 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其中浙江东阳(古称吴宁) 、肖(萧)山、富阳、浦江、临安、安吉、绍兴、杭州等地的董氏许多是从唐貞观初迁入浙江的婺州判司董元的后裔。今江西宜黄、乐安、婺源、赣州、崇安、新干、以及长汀、监利、华容、石首、涇县等地的董氏是唐末入赣的董连(唐宰相董晋之后 )的后裔,许多董氏名人均出于此宗,如董淳、董敦逸、董德元、董全祯、董杰、董邦达、董诰,今江西省乐安县牛田乡流坑村(古属庐陵) 有四千余人董氏后裔聚居,被誉为“千古第一村”。 宋朝时期(公元 9601279 年) 董氏族人达四十六万之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0.59,居第三十四位。主要分布于江西、
16、河北、山东、河南四省,约占董氏总人口的 64;其次分布于湖南、甘肃、安徽三省,约占董氏总人口的 22,形成赣皖湘、陇西、冀鲁豫三大董族聚居地。其中江西为董氏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董氏总人口的 22,占江西人口的1.2。 6.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公元 13681644 年) ,董氏约有四十二万之众,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0.45,居当时第五十五位。主要分布于浙江(25) 、山东(19) 两省,约占董氏总人口的 44;其次分布于山西(8.7)、江苏(8.1) 、河北(6.8)、江西(6.3)、安徽(6.2 )五省,约占董氏总人口的 36。其中,浙江为明时董氏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董氏总人口的 25。 明朝
17、时,董氏族人曾以军屯、民屯的身份迁住西南边陲云南等省。据民国时期昆明县乡土教材记载:“民家族,据称其始祖系随明将沐英平滇由大理、鹤(庆) 丽(江)诸县迁至今所滇池西岸大、小鼓浪,阳临谷(今杨林港) 等处。 ”观音山杨林港、富善村的白族老人们认为,他们的“先祖姓张,第十三世祖还姓董,立过董氏宗祠。 ”董氏家谱中记有:“阳谷董氏,安徽凤阳之世族也。明洪武年间,先祖赐以医学,随黔宁王沐英到滇。 ”很显然,这些随军从安徽凤阳来的人们在滇池沿岸屯军并入赘土著的白族人家,其后代成了白族。其道理,与大理一带自称是来自“南京应天府”的白族一样。 明洪武年间,也有不少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军士随军来到大理和云南其它地
18、方屯军,许多人入赘土著白族和其它民族人家,其后代成了自族和云南其它民族的。如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档案馆保存的董氏族谱记载了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自治县董氏的源流:明洪武十九年(公元 1386 年)明太祖朱元璋推行垦边政策,开发云南,从江西省南昌起程到云安;安置在楚雄府定居(包括楚雄、广通、定远、禄丰、大姚、封州、弥渡等地) ,于清嘉庆五年(公元 1800 年)迁入双江县上改心清平后山,后继续迁入忙糯康太与拉牯族杂居。临沧地区临沧、云县、双江、耿马县董氏族谱:董氏一世祖原籍河南开封府福禄街董家庄,明末清初赴滇整军,后落籍鹤庆,生六子,分居保山、大理、云县、景东、楚雄、鹤庆。该谱记述了董氏二世祖君正
19、支系居云县后三百七十年十四代六大支系世系分支,发展变迁状况。 据四川天府报报道,四川彭州市磁峰镇董益良三十余年前董家老宅翻修时,发现了藏在梁上的董氏家谱 ,该谱撰于清代光绪十年, 董氏谱序记载:明朝成化年间,董仲舒后裔董应辅从湖北押粮入川,后留在通化。其子董闲入籍理县,定居二百多年。 董氏于明末由云南呈贡迁入威宁温家屯,至今已传十四世。威宁回族始祖董天成,到威宁后娶温氏,传二世一支、三世三支。董氏现有近千户,主要分布在威宁县的哈喇河乡、双龙乡的高山村、二塘镇梅花村和秀水乡、海拉乡、中水镇等地,在贵州水城县林青乡、安顺市轿子山镇、平坝县十字镇有少数居住,董氏于清雍正年间迁一部分到云南昭通,现多数
20、居住在八仙营、洒雨河、水井湾一带。 明洪武元年(公元 1368 年),董仲舒第六十二世孙董承宣以接慰使出使高丽 (也有研究认为:董承宣、董印宣二兄弟同时以明朝抚慰使赴高丽未归),未返国而归化高丽,定居荣川,被封为荣川君,并将中国故乡广川作为本贯,史称广川董氏。董承宣的兄弟董印宣第八世孙董一元,丁酉再乱时,以明朝将领的身份东渡朝鲜,参加抗倭战争,战后与其二子大顺、昌顺定居高丽。董一元及其后裔落籍后,未另立新的本贯,而加人了广川本贯。其后裔称董印宣为一世祖,以广川为本贯,形成朝鲜广川董氏。 韩国姓氏大百科姓氏的故乡也认为:广川董氏渊源于中国,是汉朝巨儒董仲舒的后裔。1985 年韩国经济企划院的国情
21、调查显示,广川董氏已有三千八百五十余人。韩国现在有四千六百多董氏族人。今朝鲜与韩国董氏族裔成立有董仲舒族裔会。 明朝以前,董氏主力一直集中在中原一带,宋元明时期由于北方战火连绵不断,董氏人群不可避免地遭受严重的打击,人口锐减。宋、元、明六百年间,全国人口纯增率为20,但董氏人口同期为负增长,净减四万之多。其间董氏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北方向东南,重新形成了鲁晋冀、江浙赣南北两大董氏人口聚居区。出现了明朝抗倭名将董邦政(明山东阳信人 )、董一元董一奎兄弟 (明宣府前卫人,今河北宣化),著名书画家政治家董其昌。 7.清朝时期: 清朝是董氏在东北地区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族人陆续移居台湾,在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 1683 年) ,有弁屯董、朱、柯、越、黄五姓,移住今屏东县恒春镇;清乾隆初年(公元 1736 年),有董显谟筑大肚下堡玉田圳,引水开垦九弱黎庄等等。此后,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名人有清代文学家董说,画家董邦达。 今日董氏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冀、豫、晋这三省就占董氏总人口的 31,滇、鲁、辽、浙、川、鄂这六省又占 38,而冀州地区居住了董氏总人口的 10,为董氏第一大省。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