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经选读,陕西中医学院,中基教研室,为什么要学习原著?,陕西中医学院,根据原始论文来追踪理论的形成过程,始终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而且这样一种研究,比起通过同时代的工作对已完成的题目作出一种流畅的叙述来,往往对于实质能够提供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爱因斯坦,陕西中医学院,为什么值得学习?,奠定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确立了“天地人三才”的医学模式 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树立了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陕西中医学院,奠定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内经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医家之母,百科之宗,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确立了中医的基本学术特色形成了中医的思维方法,中医理论的奠基性著作,陕西
2、中医学院,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内经的学科性质:中医综合素质提高课 内经是中基的提高课 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内经理论体系涵盖面更广 中基、诊断、方剂药物、内外妇儿、针灸 内经理论为历代各家学说所继承和发扬 伤寒、温病;朱丹溪、张景岳;脾胃学派、命门学派; 更好掌握中医学术理论;了解中医学术的渊源,陕西中医学院,确立了“天地人三才”的医学模式,现代医学:“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内经:“生物-心理-社会-生态-时间”医学模式,陕西中医学院,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内经理论来自医学实践,能够有效指导临床 对临床辨证论治的原则性指导 虽少具体方药治法,但提供了诊治疾病
3、的思路和原则性指导 对具体疾病治疗的指导 重症肌无力、骨质疏松症、痹证、糖尿病、积聚 历代名医成功之路 欲为上工,必读内经 读内经,悟医理,陕西中医学院,树立了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内经以生命为中心,涉及医学、天文学、历法学、地理学、气象学、数学、生物学、军事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陕西中医学院,一部雄伟壮阔的中国医学史,无处不体现着内经的指导作用;光彩纷呈的众多医学流派,无不以内经的理论为其渊源;古今无数的中医学大家,或者理论上独树一帜,或者防治疾病效验如神,然而究其成功之路,均未离开研习内经以为立说之根本。(王洪图黄帝内经研究大成),陕西
4、中医学院,如何学好内经,“诵、解、别、明、彰”( 素问著至教论 ),陕西中医学院,1.明确学习目的 提高中医学术综合素质 为了发展中医、振兴中医而学好内经,掌握中医学术理论,掌握中医思维方法,提高临床实践能力,陕西中医学院,2.熟读、多思、善用 利用工具书,读通原文 重点原文(背诵) 历代注释和发挥 当代研究动态 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理解 有批判地继承利用 前后联系互相对照综合整理 结合现代科学(哲学)思考发挥 学习前人如何运用 自己运用于临床和理论研究,熟读,多思,善用,大胆怀疑小心考证,读一辈子内经,利用工具书,读通原文 如字典、中华大辞典、辞海、内经词典、中医大辞典等,理解文理后才有可能领
5、会医理。 理解文理应有一定的古汉语基础,并能熟悉内经的文字特点,如: 一字多义。如 “能”字,可作能够、才能;通“耐”;通“态”;通“胎”等解。,陕西中医学院,合成词的运用:运用了很多合成词也是内经的文字特点。具体讲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两个词素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说文:“提,挈也”,“把,握也”。另一种是两个词素的意义相反。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呼吸精气,独立守神”中的“呼吸”。,陕西中医学院,修辞手法的运用:内经中还惯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如互文见义。素问举痛论“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举偶。灵枢口问“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
6、喜怒 。”,上篇 概 论,陕西中医学院,第一章 内经的成书与流传,陕西中医学院,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内经成书年代及书名含义。 2.了解内经的流传过程。 3.熟悉(理解)内经的主要注家及其著作。,一、内经简介,二、内经成书年代与作者,三、内经释名,第一节 内经的成书,陕西中医学院,一、黄帝内经简介 黄帝内经,现简称为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医学典籍,被后世医学尊称为“医家之宗”。,陕西中医学院,共18卷,162篇,陕西中医学院,内经,素问9卷,81篇,灵枢9卷,81篇,二、内
7、经成书年代与作者,黄帝时代(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前770-前221)秦汉之际(前221-前206)西汉(前206-23)/东汉(25-220),陕西中医学院,1、认为成书于黄帝时期: 基于书中有“黄帝曰”,认为是黄帝时期的作品。皇甫谧、王冰、史崧、林亿等都倡导这一观点。 这与他们不谙考据,又受崇古尊经思想影响有关。因为内经十多万字,涉及多学科内容,黄帝时期生产落后,不可能形成如此巨著,并以甲骨文形式记录、保存并流传下来。,陕西中医学院,2、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例如: 宋程颢程颐二程全书:“素问书出战国之末,气象可见。” 清魏荔彤在伤寒论本义自序中说:“轩岐之书,类春秋战国人所为。而托于
8、上古。”,陕西中医学院,内经162篇文章中,有许多篇章从文字、语言、用词以及它所涉及到的社会背景看,确实是春秋战国时的,但是此时没有形成一部书。,陕西中医学院,3、认为成书于秦汉之际:,许多学者根据内经语言文字,认为其成书于秦汉之际。如“漆”秦以前没有造出,秦时出现,而内经有“面如漆柴”,又如内经中“黔首”,是秦时对百姓之称谓。 故明代方孝孺逊志斋集读三坟书说:“世之伪书众矣,如内经称黄帝,汲冢书称周,皆出于战国秦汉之际。”,陕西中医学院,4、认为成书于西汉: 明顾从德、明郎瑛、日本医家丹波元简等均认为是汉人所作。“(内经)广衍于秦越人、阳庆、淳于意诸长老,其人遂似汉人语”。 明顾从德重雕素问
9、序,陕西中医学院,从语言文字使用上看: 当代古汉语学家钱超尘教授,从“菽”“豆”二字的演变,研究了内经的成书年代。认为,有“豆”字的篇章可能成书于西汉。因为“豆”秦前指一种盛器,带高座的盘子,内经指大豆,属五谷之一。,陕西中医学院,从经络理论的发展来看: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西汉初年封于长沙的軑候利仓之子,下葬时间是汉文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所出土的简帛医书,如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等对经络的记载非常简略,如仅称“脉”而无经络之名,无腧穴,全身仅十一脉,且彼此不连接,与脏腑无固定络属,走行方向多为向心性等等。内经中已有比较完善的十二经脉理论。,陕西中医学院,从黄帝内经的理论
10、体系来看: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各有其源头,并且在很长时期内是各种独立发展的,其二者的结合是从战国末期的阴阳家邹衍开始的,后经淮南子刘安和董仲舒等人的进一步发展,成为秦汉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宇宙观。内经良好地应用了阴阳五行学说,而且其采用的正是汉代流行的,因此其成书可以定在西汉。,陕西中医学院,结论就内容而言:上至春秋战国,下至两汉,跨度一千多年,是对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历代医家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的总结。就成编而言:先秦:零散篇章西汉中晚期(公元前91年-公元前26年):系统整理成编,形成理论体系就作者而言:托名黄帝、岐伯非一时一人之作,经西汉某一佚名医家整理成编(医学总集),成书后,代有亡失,代
11、有补充完善。,陕西中医学院,三、黄帝内经的名义(一)黄帝内经释名1、黄 帝:本书称“黄帝”缘由有三:,陕西中医学院,第一,是当时一种时尚和风气(崇古尊经)。仅是托名而已。正如西汉刘安淮南子:“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陕西中医学院,第二,显示自已学有根本,使后人信服。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其领导的氏族叫黄帝族。春秋时代又叫“华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陕西中医学院,第三,受道家思想影响(汉初黄老之学盛行)。 汉初,统治者为安定百姓,缓和矛盾,恢复发展经济,采取与民休息的方针,因此“无为”的黄老思想得以盛行。 一批以“黄帝”为名的文献应运而生
12、,如道家有黄帝说黄老帛书,历谱家有黄帝五家历,五行家有黄帝阴阳,天文家有黄帝杂子气等等,其中还包括了医学著作。,陕西中医学院,2、内: “内”字是与“外”字相对而言。仅表示内容的分类,即上、下册,并无它意。正如丹波元胤医籍考所说,“内、外,犹易内、外卦,及春秋内、外传,庄子内、外篇,韩非子内、外储说,以次第名焉者,不必有深意。”,陕西中医学院,3、经: 经,本义指丝织物的纵线,引申为常道,规范,即义理、法则、原则。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中,释“经”为:“常也,法也,径也。” 古人常把具有一定法则而人们必须掌握和遵循的书籍称作“经”。 医书以经为名,则如吴崑所说: “万世宗法,谓之经”。无非是说明本书
13、是医学的规范,业医者必须学习和遵循之意。,陕西中医学院,(二)素问释名 素问之名,始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对素问之名的解释,也有许多种说法: 1、指询问事物本源的意思。如梁全元起说:“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北宋林亿新校正引)。,陕西中医学院,2、指平素问答之书。如马莳、吴崑、张介宾等认为此书是把黄帝与岐伯等臣平素就医学问题相互问答的内容记录下来,整理成篇而名为素问。,陕西中医学院,3、认为“素”为“太素”,为人体形质的原始。“素问”就是指黄帝询问人体“太素”的变化。 如宋林亿等新校正曰:“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
14、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陕西中医学院,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是古人探讨天地万物形成过程的四个阶段,素问所载内容正是从天地宇宙的宏观角度,运用精气阴阳五行的哲学方法,论证“天人”相关理论,揭示生命规律,阐述疾病的发生演变以及防治方法,确有陈源问本之意。 因此,“素”字的含义当包涵了宇宙、自然万物、人体生命形成的过程及演变规律在内。其寓意极其广泛深刻深邃。,陕西中医学院,(三)灵枢释名 灵,灵验,效验。枢,其本义是户枢。引申指事物的重要、关键的部分。如张介宾认为“
15、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 灵枢中记载的针刺的疗效非常灵验,但必须要掌握其要领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陕西中医学院,灵枢原名针经九卷。灵枢之名首见于王冰黄帝内经素问,王冰之所以将针经称为灵枢,可能与其崇信道教有关。 日人丹波元简说:“今考道藏中,有玉枢、神枢、灵轴等之经,而又收入是经,则灵枢之称,意出于羽流者欤!”羽流,指羽士,即道士的别称,此指道号启玄子王冰而言。,陕西中医学院,(四) 黄帝内经162篇的命名规律 内经18卷162篇,篇篇有名,各有其义,均有所本,亦各有据。 1、以篇中所论内容命名。以这一方法命名的篇目占绝大部分,但细究之下,又有差别: (1)有以该篇全部内容之精髓名之者,如素问
16、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应象大论、三部九候论、太阴阳明论、热论、咳论、厥论等,灵枢的经脉、经水、经筋、骨度、脉度、癫狂、海论、痈疽等等。,陕西中医学院,(2)有以该篇主要内容名篇而兼论其他者,如素问的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骨空论等,灵枢的九针十二原、本脏、邪客、论疾诊尺等;,陕西中医学院,(3)有以篇名提示本篇的一小部分,将这一小部分内容作为篇目命名的发端导语者,如素问汤液醪醴论、灵枢之水胀、大惑论等;(4)有以篇名向读者提示该篇内容为解释别篇、阐发别篇者,如素问的阳明脉解、针解,灵枢的小针解、九针论等;,陕西中医学院,(5)有以总括别篇内容为名者,如素问标本病传论就是总结汇论灵枢的
17、病本和病传的;(6)还有以篇名提示本篇内容,篇中所论内容与篇名不符者,如灵枢上膈,文中只有“上膈”之名而无“上膈”之实,所论内容实乃“下膈”之理。,2、以该篇内容的重要性来昭示后学而命名。如素问的金匮真言论、灵兰秘典论、玉版论要、玉机真脏论、宝命全形论、至真要大论,灵枢的玉版、通天等篇。,陕西中医学院,3、以向读者提示本篇与他篇所论有别,或所论内容,尤其是相关病症需要鉴别、不可混淆之意而命名。如素问的五脏别论、经脉别论、阴阳类论、长刺节论,灵枢的杂病、周痹、水胀等篇。,4、以学习方法、职业道德、思维方法以及治疗宜忌事项等示教内容来命名者。如素问的诊要经终论、异法方宜论、刺要论、刺齐论、刺禁论、
18、著至教论、示从容论、疏五过论、征四失论,灵枢的外揣、禁服等篇。,陕西中医学院,5、以该篇当时流传方式命名者。如灵枢经的师传、口问等篇。上述五类,虽未尽内经162篇名义确立之全部,但从中可见其命名规律之一斑。,陕西中医学院,一、内经的流传(一)黄帝内经书名的出现及流传1、最早提到黄帝内经书名的是七略。已亡佚。(刘向、刘歆父子整理。)2、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内经的是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该书载有“黄帝内经十八卷” ,然当时既未确切指出其具体内容,也未指出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陕西中医学院,第二节内经的流传与诠释,3、西晋皇甫谧首次提出内经包括素问和针经两部分。 其在针灸甲乙经中说:“按七略、艺
19、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是历代研究黄帝内经流传沿革的源头。此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均有类似的著录,此后再无变更。,陕西中医学院,(二)素问的流传名称未变,内容变化1、素问之名,始见于东汉张机(仲景)撰著的伤寒杂病论。2、至晋皇甫谧时,就“亦有所亡失”(甲乙经序)。3、到梁全元起对其进行第一次训解时,便散佚了第七卷,九卷本只剩下了八卷。,陕西中医学院,4、至唐王冰所见的素问本,不但“今之奉行,惟八卷尔”,而且“世本纰缪,篇目重迭,前后不伦,文义悬隔。” 可见,此时的素问已经是满身疮痍,面目全非。王冰以“七篇大论”补遗失之第七卷,恢复81篇之旧数。
20、经王冰次注的素问本,仍缺刺法论与本病论,仅目录中存有篇名,称为“素问遗篇” 。,陕西中医学院,5、宋刘温舒补入刺法论与本病论两篇遗篇。 6、宋林亿、高保衡等奉召整理内经,以王冰本为主要底本,除“正谬误之字,增注义之条”外,内容再无变化。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即今天所见素问的原型。,陕西中医学院,7、明代翻刻古医书盛行。明顾从德刻印的宋本素问,刻印错误少、精确。8、1956年人卫影印了顾本素问并出版。9、1963年人卫将顾本影印本铅字排印出版。,陕西中医学院,(三)灵枢的流传名称变化,内容未变1、灵枢在内经中被称作针经。 2、东汉张仲景、晋王叔和将其称为九卷,认为九卷就是黄帝内经自称的针经
21、。 3、晋皇甫谧又沿用内经中的称谓,在针灸甲乙经中将针经与九卷两名互用 。,陕西中医学院,4、 隋书经籍志将针经冠以“黄帝”之名而称作黄帝针经,旧唐书经籍志又改称为九灵经,简称九灵。 5、唐王冰在其所著黄帝内经素问中首次运用灵枢之名。6、王冰之后,由于辗转传抄,散佚的内容较多,林亿等人校勘素问时在宋皇家图书馆中也未看到灵枢经的全本。,陕西中医学院,7、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在高丽国所晋献的医书中有足本黄帝针经 。8、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史崧对照家藏旧本校正灵枢,反复勘校后颁行,成为今人所见的后人未加任何文字更动的灵枢经九卷足本。,陕西中医学院,9、明赵府居敬堂刻宋本灵枢,误
22、少,质量较高。10、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出版。11、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将此影印本铅字横排排印并出版。,二、内经的诠释研究(一)全文分篇注释,(二)分类整理注释,第二章内经的学术体系 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内经学术体系的基本结构 2.掌握内经理论体系的特点(学术特色) 3.熟悉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 4.了解内经学术体系的价值,内经建立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构架,奠定了中医的基本学术思想和特色。其学术体系的结构,包括医学模式、思维方法、理论体系。,第一节 内经学术体系的基本结构,一、内经的医学模式在“天人合一”哲学观指导下确立了“天地人三才”的医学模式概括为:“生物-心理-社会-生态-时间”
23、医学模式,二、内经的方法论(一)整体思维(整体观)1.人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形神相关 五脏相关 脏腑表里相关 经络阴阳相通 体表与内脏相关(生物全息律),2.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 (1)生命源于自然(同源)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 )。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天食(音饲,给予)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素问六节藏象论 ),人不能离开、独立于自然界外而生存。,(2)人体结构与自然结构的统一(同构)内经认为人体结构体现了天地的结构,人体结构仿佛是天地的缩影。“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
24、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灵枢邪客) ,用类比的方法说明了人体与自然在结构上的统一性。,(3)生命规律与自然规律的统一(同律)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年周期气血的运行、津液代谢。如“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月周期气血运行。女性月经日周期阳气的昼夜节律变化。“阳气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人体寤寐节律,地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江南气候湿热,其民腠理疏松,体质偏弱。西北气候寒冷,其民腠理致密,体质较强。水土不服,3.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 人生存在复杂的社会环
25、境中,人的社会关系对人体健康与疾病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疾病是人体内外各种关系失和的状态,治病必须综合考虑时地人状况,从整体角度调整失和的状态。,(二)取象比类(功能观)1.产生背景:在中国古代,由于科学技术水平落后,人们意识到单纯运用解剖并不能直接解释生命现象与指导医疗活动,于是转而采用当时盛行的自然哲学方法,运用古代的意象思维方式等,从功能角度把握生命规律,把解剖形态问题放于第二位上。,2.具体体现: (1)以“象”为工具,从功能角度去认识人体各项生命活动:如藏象、气血、六淫病因等(2)疾病是整体功能失调的表现(3)辨证是辨别人体病理性综合功能状态(4)治病重视调整失常的功能状态,重气化而
26、不重形质,(三)变易求和(运动观) 1.恒动不息的生命观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 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运动变化是生命存在的固有特征。 2.生命活动的时空观 生命节律 生命周期节律 年节律 月节律 昼夜节律 3.动态的疾病观和随机治疗(因时制宜)的思想,三、内经的理论体系阴阳五行 藏象气血精神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诊病方法,断病法则)论治(治则,治法,疗法) 养生(摄生,康复)运气,第二节 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一、古代的解剖学知识 解剖学的发展为内经藏象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形态学基础。内经有丰富的解剖学知识记载,灵枢中的肠胃、骨度、脉度等,都是记述解剖学的专章。 “解剖”一词最先在灵枢经水篇中出现,“若
27、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 皆有大数。”认为人的脏腑大小、坚脆、厚薄皆有常数,医生必须掌握解剖术。,内经的 “同身尺寸度量法”。通过解剖,还发现了部分功能,如胃的受纳和腐熟水谷,胆的贮存和排泄胆汁,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等。,二、日常生活经验的体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为内经理论形成的主要依据。人们在日常生活、临床实践的活动中,通过对一些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发现了许多脏器的功能及其之间的联系。 受凉感冒:咳嗽、气喘、鼻塞、流涕、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发热 肺与皮毛、鼻、喉、涕 长期饥饿:肌肉消瘦、流涎、四肢无
28、力脾与肌肉、四肢、涎 大出血:心慌、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烦躁、甚则神志不清心与血脉、神志、汗、面,三、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通过治疗手段来反证一些理论,尤其是某些生理,对内经理论的形成,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即是经过医疗实践经验的反复验证而得到的。,医疗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快速积累,促进了诊法的形成和专业医生的出现。大量医学文献的问世,也成为构建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石。,四、古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渗透,矿物学,物候学,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生物学,社会学,内经,军事学,农 学,数 学,酿酒术,冶炼术,如天文历法方面:我国古代对宇宙的结构主要有三种认
29、识。一是盖天说,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这种宇宙观在内经中有所反映,并且运用这一宇宙结构模型来类比和解释人体的结构,认为“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灵枢邪客),二是浑天说。浑天说的观点认为人类生存的大地是球形的,地球漂浮在球形天空的水面上。内经继承和运用了这一宇宙结构观点,用以阐述相关的医学内容,认为“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冯(通凭)乎大气举之”(素问五运行大论)。内经中的这一宇宙结构观继承并发挥了战国时代的浑天说,认为大地和众星辰是凭借着充斥于太虚的“大气”而不是“水”支撑,而且悬浮并运行于宇宙之中。,三是宣夜说。这是一个十分进步的宇宙结构说,指出了宇宙的无限性,其中凭借着“
30、气”漂浮着日月星辰。内经在其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不但接受了这一先进而正确的宇宙结构说,并有所发挥,明确地指出,“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素问六节脏象论),认为宇宙之中的日月星辰乃至万物,都是充斥于广漠无垠宇宙中的气之运动变化的结果。,地理学方面:内经指出:“地有九州,人有九窍 ”(素问生气通天论 )。并从医学的角度阐述了与人类生命活动相关的地理状况,用以解释相关的医学理论。如对于五方地理特点及其医学意义,内经列专篇(素问异法方宜论)进行论述,认为地方环境不同,人的体质上必然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因而在发病方面也各不相同,在治疗上也必须因地制宜,各有所异。,气象学方面:更是影响了内经对人体
31、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等各方面的认识,构建了“四时五脏阴阳”整体观。 四气调神: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指出的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摄精神,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六淫病因:正常的气候变化叫六气,六气的太过与不及,便成为六淫病因。五运六气:是研究气候变化对人类影响的一种理论,疾病发生与气候变化有关。,冶金技术医疗用具改革,砭石,金银针具,五、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对中医古典理论最有影响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等。如:儒家的中庸思想是内经“太过不及”、重“和”等观点的思想基础。周易的三才模式促进了内经“生物-心理-社会-生态-时间”医学模式的形成,以及三部九候诊法、三阴三阳经脉等理论的建构。,道家的道气论奠定了中医精气学说的基础、“无为”思想是内经追求“恬淡虚无”养生境界的思想源泉。阴阳家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更成为中医理论构建和说理的工具。,复习思考题 1.内经学术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2.内经学术体系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3.内经方法论特点包括哪些内容? 4.内经学术体系有何价值?,学好内经,掌握中医学术真谛, 作一个高素质的、真正中医!,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