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2,一、发展的基本概念,所谓发展乃是生物学与心理学上所使用的名词,其意思是指一个生物个体在解剖结构及生理与心理功能上,以一定的程序,由简单、幼稚 、原本的状态,逐步演化、转变、成长,变成较复杂、完整与成熟的状态,进而衰退、老化的整个程序与现象。,3,青蛙和鸭的生理与心理发展过程,生理发展:青蛙:卵 蝌蚪 长脚变成青蛙鸭:蛋 无毛小鸭 长毛的大鸭,心理发展:青蛙:水里游、靠腮呼吸 陆地上,能跳、靠肺呼吸鸭:不太会行走的小鸭 跟母鸭到处行走找食 交配、产蛋、孵蛋的大鸭,4,青蛙和鸭的生理与心理发展过程,例如青蛙由卵孵化、变成蝌蚪,长脚变成青蛙的发展过程;鸭是由蛋孵化,有无毛
2、的小鸭长成能跑能游水、也能飞的大鸭的过程。随着这些躯体的变化,其生理与心理功能都有所发展。即由在水里游泳,靠腮在水里呼吸的蝌蚪,变成在陆上能生活的青蛙;由刚孵出不太会行走的 小鸭,到学会跟母鸭到处行走,寻找事物 ,长大后能找对象交配,产蛋,孵蛋等功能的大鸭。,5,发展的基本特性,由幼稚到成熟的单向发展按先后顺序与阶段,逐步发展。各种功能不均匀配合发展正常范围、变异与违常的区别,6,心理发展上的一些特殊现象,“铭印作用”与“关键期”“发展”、“退化”与“固定”“早期创伤”与“后遗作用”,7,铭印作用与关键期,所谓铭印作用(imprinting)乃指发展中的动物个体,在其出生时会把最初所看到的生活
3、在一起的动物,不管是不是自己同种的动物,会很快的铭印在脑子里,即作为自己的“双亲动物”而跟随;长大之后仍一起生活,并可能选择 这样铭印下来的动物作为交配的对象。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在其发育过程当中,要学习某一特殊技能时,在特定的发育阶段才较易于学习。有时此关键期很短,功效很大,错过此一学习阶段,则再也不易学习。,8,发展、退行与固定,退行:根据精神分析学家的观察,当一个个体受到心理刺激而无法应付时,有时会一时退化或退行,暂时放弃以学习到的较高等的适应方法,改而较幼稚的方式来应付所面对的困难。等待问题解决之后,再恢复到较高层次的功能表现。,9,固定:从精神分析的病例研究,精神科医师发觉,有些病人不
4、但常退化到特殊的发展阶段去,而且常停滞于该发展阶段,好似“固定”在该阶段似的。例如,有些病人一遇到困难,就躲起来睡觉,吃喝东西、要人安慰、拥抱、照顾,好像回到婴儿期。有些病人则是现在孩童的“性蕾期”,总是跟人缠在三角关系上,争风吃醋,抢别人的情人,对已婚者发生特别的兴趣,缠绕不能解决等。,10,早期创伤与后遗作用,早期创伤:由发展的眼光来看,在发展早期的个体较不成熟,对内外刺激或应激常受不了,对个体产生剧烈的影响,呈现强烈反应;而且其反应并非是针对所收的刺激而表现特殊的反映,而经常是广泛化。在早期遇到的创伤,对日后的影响很大。例如,儿童在被白色的小老鼠吓坏了以后,不仅对小的白鼠害怕,连会动的白
5、色其他动物如白兔、白猫等也会害怕,严重时连白色的小毛巾也会害怕,11,后遗作用,有些早期受到应激,其影响后果会马上显现出来,但有的要日后长久才看得出,是属于迟来的“后遗作用”。例如:12岁的女孩放火,从小挨打, 报复心强,在村子里多次放火。,12,二、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婴儿期(0-1左右)主要靠母亲喂养、保护,难于自行生存的阶段。幼儿期(2-3左右)还依靠父母养育,但在行动上较成熟,能自己活动、吃饭、上厕所,应付基本的生活需求,比较能生存的阶段。孩童期(儿童或孩童)(4-5左右)已能自己到处跑,且可离开父母,上幼儿园的阶段。少年期(小学生或学龄儿童)(6-11左右)通常是上小学阶段。青春期(
6、初中学生)(12-17左右)此乃指青春发育阶段。相当于初中或高中的学生。青年期(18-23左右)大致相当于大学生。是快长大成人前的阶段,随社会情况与生活习惯而有不同的年龄。,岁社会情况,13,认知发展学说,由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提出来的认知发展学说,乃是从“认知”(COGNITION)的角度描述一个人从出生到青春期前后大发展情况。所谓认知乃是普通心理学的名词,指一个个体如何通过其知觉器官去认识外界,并且进而明了与思索外界,已达到把握与了解外在世界的功能。,14,皮亚杰认知发展学说的特点,儿童的思维不同于成人的思维。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数量方面,也表现在质量方面。儿童不仅在信息量方面不同
7、与成人,而且对于信息加工的方式也与成人不同。人的认知发展经历几个特定的阶段,而且这些阶段按固定次序发生。,1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16,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皮亚杰看来,某种思维方式对成人来说十分简单,但对儿童并不如此。如,如果你问学生美国的南北战争为什么会发生在1861年,儿童可能会问,1861年时什么时间。可见他们的时间概念与成人并不一样。所以你必须在他们懂得你的问题之前,先教会他们时间概念。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我们每个人对现实的直觉受到我们当时的可能的精神工具或思维过程的影响。这样,由于儿童与成人的思维过程不一样,他们头脑中的现实自然也就不一样。皮亚杰就是力图说明儿童和成人的思维
8、过程有什么不同。,17,认知发展理论要点如下: 1.儿童的思维不同于成人的思维,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数量方面,而且也表现在质量方面,儿童不只在信息量(知识总量)方面不如成人,而且对于信息加工的方式(思维过程)与成人不同。也可以说,他们在用一种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 2.人的认知发展经历几个特定的阶段,而且这些阶段按固定的次序发生。这种次序对所有儿童都是相同的,尽管有些人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的时间可能提前或滞后。这些阶段构成一个层次,即每一个阶段不同于前一个阶段,但每一个阶段又是从前一个阶段发展而来。每一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不是其特有的思维内容,而是其特有的思维方式。,18,婴儿期:感知运动阶段,
9、感知运动阶段指的是儿童从出生到大约两岁这段时间。其智力发展的特点是,智力活动以感知和运动反射为主要形式。 这个时期的最大成就是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特别是母亲)、自己与物体是分别存在的,即物体的永恒性。没有永恒性说明没有推理。出生婴儿仅有吸吮、抓握等简单反射。在六个月以前,婴儿对物体的的认知是,看不见的东西是不存在的。球滚入床下,因目不能见,他就认为球不存在了。接近二岁的幼儿就会知道球仍在床下,只是眼睛看不见而已。 第二个成就是目标导向行为的出现。 目标导向的行为始于婴儿开始领悟到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种关系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一玩具放在床单的另一头儿儿童摸不着的地方,儿童开始时试图直
10、接伸手抓到,在经过多次尝试后,他偶然拉动了床单,观察到床单运动和玩具关系,他就继续拉动床单,直到拿到玩具。,19,幼儿期:前运算阶段,2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仍继续依赖于感觉,但逐渐开始用词和语言来表征行动。思维不具备可逆性,还只能从单一的方向进行,而且这个单一方向又反映的是静止的知觉状态。例如,把两杯同量的水当着儿童的面倒入一个瓶身较宽的容器和一个瓶身较窄的容器,然后询问儿童两个容器的水是否相等。此阶段的儿童大多数人都认为不相等。因为他们只能从单维进行思维,考虑高度却不能顾及宽度。反之,考虑宽度却忽略了高度。他们还不能在头脑中把水倒回原来的杯中,因而无法理解两个容器中的水相等这个道理。按皮亚
11、杰的话说,他们还缺乏“守恒性”。皮亚杰有时也称这个阶段的思维为“直觉思维”。因为思维靠的不是逻辑,而是事物对她看起来像什么,这也是“前运算阶段”名称的由来。 受这种思维的限制,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观点考虑问题,并深信他人的想法与自己相同,表现为自我中心。由此产生许多大人们视为“童稚语言”的“前概念”。例如,幼儿园老师给小朋友们讲着:“笑,代表高兴、幸福,哭,代表伤心 ”,这时一个小女孩站起来,嘟着小嘴问老师:“老师,我现在能哭吗?”老师惊奇的问:“有什么伤心的事吗?”女孩说:“我的糖刚吃完了”。,20,21,小学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大体相当于小学阶段。处于这一阶段
12、的儿童正在发展数、关系、过程等概念。表现为具有了守恒、分类和排序等的能力。 例如关于数的守恒,是明白数目和事物形式的相互关系,通晓物体的数目不会因排列形式不同而改变这个道理。典型的实验是在儿童面前摆两排数目相等的小瓶子,其中一排放的松散,看起来长一些;另一排紧凑,因而看起来短一些。然后询问儿童二排瓶子是否一样多。前运算阶段儿童由于智力活动较多的依赖于知觉提供的材料,故认为松散的一排瓶子多些,而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会先数一数两排瓶子的数目,然后作出肯定的回答。,22,23,分类是儿童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关系概念的基础。它是根据事物的性质或关系对事物进行不同的组合。儿童从感知运动阶段的末期就已经
13、能进行简单的分类活动。到前运算阶段,幼儿可依据事物的颜色或形状给事物明确分类。但这时的分类只是在同一级的单一维度进行。到了具体运算阶段,由于可逆性思维的形成,使儿童可以理解不同级概念关系,看到事物不仅可以按一种方式归入一类,也可以按另一种方式归入另一类,因而能进行复杂的等级性的分类,即形成类包含能力。例如,在学龄儿童面前放15张卡片,其中8张卡片是花猫,2张卡片是白猫,5张卡片是小狗。然后问他们:是花猫多还是猫多?是猫多还是动物多?此时期的儿童可以依据下列运算回答问题: A(花猫)+A(非花猫)=B(猫) B(猫)+B(小狗)=C(动物) 故:A(花猫)B(猫)C,问A与C哪个大?他们可能难以
14、回答。若换一种说法:“张老师比李老师高,李老师又比王老师高,问张老师和王老师哪个高?”他们可以回答,因为在后一种情形下,儿童可以借助具体表象进行推理。,25,初、高中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 12岁以上。此阶段儿童具有了下列思维能力: 假设演绎思维 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以后,儿童的认知能力趋于成熟,可以摆脱具体事物的内容而在纯形式水平上,依据一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理和命题运算,平常我们常称之为科学推理。在假设演绎的思维活动中,结论首先是通过假设的方式而被预先接受的,就是说结论在与现实接触之前,就以可能的方式存在了。在这里,可能性先于现实性。这样,儿童的思维就摆脱了现实范围的束缚而大大扩展了。 例如,
15、有“地球是平的”和“地球是圆的”两个命题,要儿童做出是非判断。处于形式运算前的儿童思维受具体事物或知觉资料的支配,他们所看到的地球是平面的,因而无法理解为什么地球是圆的。而一个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不受眼前具体事物的支配,可依据假设进行推理。他们可能会这样思考:如果地球是平的,那么太阳就不可能每天都从东方升起,在西边降落,只有是圆形的,才能解释这一现象。由这一假设演绎的过程,得出了地球是圆的这一结论。,26,27,抽象思维 指运用符号的思维。达到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可以解决如(a+b)=a+2ab+b这样的代数问题。系统思维 指儿童在解决问题时,能分离出所有有关的变量和这些变量组合。 例如,问学生,
16、根据下列原料: (1) 三种肉:猪肉、鸡肉、鱼肉 (2) 三种蔬菜:黄瓜、豆角、西红柿 (3) 三种主食:大米、小米、玉米 能列出多少种不同的食谱。 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系统地列出下列食谱: 猪肉黄瓜大米 猪肉黄瓜小米 猪肉黄瓜玉米 猪肉豆角大米 猪肉豆角小米 猪肉豆角玉米等 可是,一个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却很少这样系统,她可能列出一系列自己喜欢吃的食谱。,28,皮亚杰理论在素质教育中的运用,29,1.教学内容应适合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制约着教育教学内容。皮亚杰曾经指出:“儿童可以通过成人指导的语言和教育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但这一事实必须建立在儿童已处于可以理解这一信息水平的基础
17、上。换句话说,为了接受这一信息,儿童必须具备某种结构,这一结构使他可以同化这一信息。” 因而,切记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不理解的教材,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适当内容。例如,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大量的初级和具体概念(如在许多平面或立体图形中找出圆形),让他们从观察概念的大量例证中,通过成人的肯定与否定来获得概念,而不能教他们那些没有表象可以凭借的概念。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学习的内容大多是二级概念,一般可以通过对概念下定义来获得,如理解圆周率等于 ),但仍需凭借表象的支持,直观教学是不
18、可缺少的。只有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才能获得纯粹的命题形式呈现的概念和规则(如S= 计算r不同的圆面积),而大多数中学生并未都达到这一发展水平,即使在某一领域达到这一发展水平的学生,在其他领域却不一定达到,因而中学生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如公正、社会价值、人性等,仍需具体经验的支持。,30,2.教学过程应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认识发生于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他认为,有三种需要不同学习方式来学习的知识:社会知识、物理知识和逻辑数学知识。后两种知识主要不是通过他人来教,而是透过儿童“经历”产生经验去学习。可见,不同的知识其获得的最佳途径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呈现材料的方式也应
19、当不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真正的学习来源于需要和兴趣。教学过程中不应把现成的知识体系简单的告诉学生,而应促使学生做一个主动地探索着,自己去组织知识体系,发现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好的教育应能给儿童提供一个情境,在这一情境中儿童能尝试事物,发现事物的意义;操纵事物,找出事物的原因;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问题;把事物的前后结果进行比较,并把自己的发现同其他儿童的发现进行对照。这样学习的方式才能促使儿童认知结构的变化和发展。,31,3.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辅助者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依赖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活动。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教师的角色主要应是儿童从自己
20、经验中学习过程的一个辅助者。教师应提供大量机会让儿童去作用于环境,应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提供资料,通过提供词汇澄清儿童的发现。在儿童认知产生不平衡时,教师的作用最为关键。重新整合使之平衡才能导致更高水平的思维发展。,32,4.应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成熟、经验和社会交往并不完全一致,而是按自己的速度和通过自己的兴趣来学习,有的儿童认知发展快些,有的慢些。因此,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考虑到这种差异性,坚决防止将差异性视为一种“异端”而加以忽视、讥讽的不当做法。,33,各发展阶段具体教学指导,34,1.教学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学龄前儿童)第一, 使用具体的支持物和视觉的帮助例如,当你和他讨论
21、“部分”、“整体”、或“一半”等概念时,不要用理论解释,要用具体物体表示。例如,让孩子用数棍、数石子等进行加和减。第二,做指导说明的话要短,尽量使用动作例如,当休息之后告诉幼儿如何进入教室准备上课时,可以要求一名幼儿为其他幼儿通过动作示范这个程序,即轻轻走进教室,走到座位前,拿出语文课本、纸、铅笔放在桌子上。例如,通过行动将游戏的一部分做出来的办法向孩子解释怎么做游戏。例如,可以使用投影仪等给学生显示,让幼儿看到要求他们完成的作业是个什么样子。,35,第三,不要期望每个幼儿都用同样的观点看世界例如,避免学习内容偏离学生的经验。第四,对幼儿对同一个词有不同理解的现象要敏感,他们也希望别人理解他们
22、发明的词。例如,如果一个幼儿抗议:“我不睡觉,我刚休息过”,要了解到,睡觉可能指在家里他自己的床上。第五,要给学生大量的技能练习的的机会,为掌握更复杂的技能做准备。例如,用字母拼字,为阅读做准备。在活动中(做饭、分爆米花等)进行简单的计算,为学数学做准备第六,提供广泛的经验已为概念学习和语言学习建立基础,例如,带儿童到动物园、公园、剧场,音乐会,邀请故事大王到班上来讲故事等。例如,给学生词描述他们正在做、听、看、摸、尝、闻的东西。,36,2.教学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小学生),37,第一 继续使用具体的和视觉的支持物,特别是应付较难的问题时。例如,在历史课上使用时间曲线,在数学课上使用三维模型,
23、第二,继续给学生操作和测验物体的机会例如,用图表说明政府机构的层次关系。例如,设计像下列包含火和氧关系的实验。当你从一定距离吹火苗时会发生什么?(如果你不把火苗吹灭,火苗会在一瞬间变大,因为它得到较多的氧气),当你用一个罐盖住火苗时会发生什么?(用完了氧就会灭)。例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食品,如炸面包。第三,读物等应是简短并很好组织的例如,指导学生先阅读较短的课外书,然后再阅读长篇的。例如,停止呈现以提供给学生练习前两个步骤的机会,然后再作第三步。,38,第四,使用熟悉的例子解释复杂的思想例如,拿学生的生活和故事中人物的生活做比较。例如,教学生面积的概念用让学生丈量教室的办法。第五,给学生区
24、分和分类物体的机会例如,让学生分析句子,划分段落。例如,使用轮廓、层次等关系显示要讲解的复杂事物的关系。如将人体系统和其它系统之间的关系比较,可把人脑比作计算机。第六,显示需要逻辑、分析性思维的问题例如,使用刺激思维的开放性的问题,如城市如何对待被遗弃的动物。,39,3.教学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中学生)第一、 继续使用具体运算阶段教学策略和资料 例如,使用图表等说明复杂问题。 例如,将故事中主人公经验与学生自身经验作比较第二, 给学生探索假设性问题的机会 例如,让学生写出如果地球上人们灭绝会是什么样子的文章。第三, 给学生实践问题解决和科学推理的机会第四,只要有可能,教师教一些抽象的概念而不仅
25、仅是事实,使用与学生生活有关的资料和思想。,40,弗洛伊德的心性发展学说,所谓心性发展学说是英文的直译,是精神分析学说创始人弗洛伊德所创立的学说。此学说,表面上是就“性”的角度来说明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但实际上是以“生物与心理”的层次来说明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41,弗洛伊德的心性发展阶段,口唇期:01岁(婴儿期)肛门期:23岁(幼儿期)性蕾期:45岁(孩童期)潜伏期(同性期)611岁(少年期)异性期(生殖期)1218岁(青春期),42,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要点,该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
26、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危机没有得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个体解决发展危机的成功程度一般都处在从积极到消极连续过程中的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点上。人格发展的各阶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每一阶段都从它的前一阶段中开始和发展起来,然后又并存于后继各阶段之中。后期阶段的成功依赖于早期阶段危机解决的程度,而后期阶段仍有可能产生先前已解决的冲突。,43,44,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学说,45,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o一1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
27、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如果父母或照料者给予婴儿适当的、稳定的与不间断的关切、照顾、哺育与抚摩,婴儿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信任感,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而可信赖的地方。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以后各个时期 发展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青年时期发展起来的同一性的基础。反之,如果父母照顾不周,环境多变,喂哺习惯失常或对待婴儿态度恶劣等,儿童就会形成一种不信任感,导致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和担忧,甚至会变得孤僻和冷漠。,46,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随着信任感的确立,儿童开始与父母分离,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如果父母
28、允许幼儿去做他们能力所及的事,鼓励幼儿的独立探索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自动自主的人格;反之,父母过分溺爱和保护或过分批评指责,就可能使儿童怀疑自己对自我和环境的控制能力,使之产生一种羞耻感。,47,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学习掌握新的任务。此时如果父母或教师对儿童遇到的问题耐心听取,细心回答,对儿童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或妥善的处理,则儿童不仅发展了主动性,还能培养明辨是非的道德感。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的问题感到不耐烦或嘲笑儿童的活动,儿童就会对自己
29、的活动产生内疚感。有时,当儿童的主动性与别人的主动性产生冲突时,也有可能引发内疚感。 在这个时期,儿童已意识到性别差异,并建立起适当的性别角色。另外,游戏在这个阶段也起着重要作用,可用来补偿儿童失败、痛苦和挫折的体验。游戏在这个阶段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独角戏或做白日梦;二是寻求同伴共同游戏,演出内心矛盾,从而使危机得到缓解或解决先前遗留下来的某些问题。,48,4勤奋感对自卑感(6一ll岁) 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此时期,绝大多数儿童已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他们追求工作完成时所获得的成就感及由其成就所带来的师长的认可与赞许。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
30、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儿童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 该阶段影响儿童活动的主要因素已由父母转向同伴、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教师在培养勤奋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敏感、耐心,富于指导的教师有可能使具有自卑感的学生重新获得勤奋感。埃里克森指出,许多人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习惯可以追溯到本阶段的勤奋感。,49,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 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 致性形象。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
31、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 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和 各种选择,或者他们根本无法在其中进行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 乱。 同一性并不是在青春期才出现的。儿童在学前期已形成了各 种同一性,但是进入青春期后,早期形成的同一性已不能应付眼 前必须作出的种种选择和决断了。因为青春期儿童身体迅速发展, 性成熟开始以及新的指向未来的思维能力的出现,加之即将面临 的种种社会义务和种种选择,如异性朋友、职业理想等等,就使 儿童对原已形成的自我同一性发生怀疑。此时儿童迫切要求了解 自我,以形成一个真正独立的自我。如果儿童在前几个阶段中形 成了积极的人格品质(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勤奋感
32、),他解 决同一性危机的机会就较多;反之,同一性危机将持续到其人生 发展的后继生活之中。,50,一、鼓励学前儿童的主动性,1.鼓励儿童做选择并付诸行动:尊重儿童选择的游戏或活动;尽可能避免打扰正在活动的儿童;当儿童提出一项活动的建议时,试图听从他的建议并与他合作完成;提供积极的选择,不说“你现在不能出去”而要说“午饭后再出去可以吗?”2.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当作一个新游戏或教一个新技能时,要采取小步子;当儿童的能力差别较大时,应避免竞争性游戏。,51,3.鼓励扮演逼真的各种角色:为孩子们喜欢的故事人物提供服装;鼓励儿童设计故事情节或为喜爱的故事人物构思新情节;监控儿童的游戏,确保没有人独
33、占扮演的教师、爸爸、妈妈等角色。4.对错误或“小事故”要宽容,特别是当儿童按他们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时:使用坚固不易损坏的玩具;鼓励尝试,纵使结果并不满意。,52,二、鼓励小学生养成勤奋上进的品质1.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设立自己的现实目标并为此而工作:开始让他做一些需较短时间完成的任务,逐渐做一些需较长时间完成的任务,通过建立进步表监控他的进步;教学生建立合理的目标,写下这个目标,并保持朝向目标的不断进步。2.让学生有一个选择显示出他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容忍诚实的错误;交给学生一些任务,浇班上的花木、收集和分发资料、帮助老师判作业、做记录等。3.对无信心的孩子提供支持:使用图表显示学生的进步;保留
34、学生以前的作品以便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奖励那些进步最快、对其他人最有帮助、最勤奋学习的同学。,53,三、鼓励中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1.给学生提供成年人角色和职业的榜样:从文献和历史中找榜样,制定杰出人物日历,在他们的生日讨论他们的贡献;邀请客人讲解他们如何和为什么选择现在的职业,保证各类职业、各类人员都有。2.帮助学生找到解决个人问题的办法:鼓励他们找学校辅导员咨询他们的问题;讨论外面各种潜在的服务机构。,54,3.鼓励青少年的各种追求时尚的行为,只要他们不对人构成冒犯,不影响学习:讨论历史上的各种时尚;不要限制学生的穿戴和发式。4.给学生们关于他自己的一个真实的反馈:当学生做错了事情或学业
35、不佳时,要确保他们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为学生们提供好的榜样以利于他们与自己的行为对照;因为学生正尝试各种角色,所以评价学生时要保持角色与人分离,你可以批评学生的行为,但不可批评人本身。,55,埃里克森的心社会发展学说,婴儿期(0-1)“信赖”与“不信赖”幼儿期(2-3)“自治自律”与“羞耻和疑惑”孩童期(4-5):自动自发与罪恶感少年期(6-11):“勤勉与自卑”青春期(1217):自我认识与“角色混乱”青年期(18-24)“亲密”与“孤单”成人期(2440):“生产”与“停滞”中年期(40-64):“完整”与“失望”,56,五、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少年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少年心
36、理发展的特点2、教育要点二、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青春期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2、教育要点,57,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1、由家庭到社会2、由学校施行教育3、同性期阶段,58,少年教育要点,1、要能放手,让学生远离父母2、供给做人的模仿角色。3、供给家庭生活的模型经验4、鼓励社会生活经验5、进行适当的性教育,59,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征,成长的暴风雨阶段青春发育阶段介于大人和小孩之间开始出现代沟,60,对青春期学生的教育要点,教育方式的调整适当的性教育同性父母的教育,61,青春期特别现象的处理,初潮与梦遗的处理节食、少食、过食早恋、痴恋、行违常,62,考试复习提纲,概念:发展 铭印 关键期 早
37、期创伤 后遗作用简答题:1、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2、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的要点 3、简述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学说的要点论述题:论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对教育的作用论述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对教育的作用使用所学心理学的理论分析一例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63,第二讲 “少儿期”的人格发育,一、“少儿期”的界定及其心理特征二、“婴幼期”是人格(个性)发育的初始也是关键阶段 三、可怕的“应激源”及无奈的应激 四、“少儿期”易患的心理疾病,64,一、“少儿期”的界定及其心理特征,(一)我国古代的几个提法。(二)弗洛伊德心理动力的“里比多”(5个期)。 (三)艾里克森的个性发展8
38、阶段(即人生周期论)。(四)笔者的一种整合。,65,(一)我国古代的几个提法。,1、我国古代医学指出,男子8个月长牙,8岁(虚岁,下同)换牙,16岁阳道通,64岁精绝;女子7个月长牙,7岁换牙,14岁阴道通,49岁经绝。2、民间说“兄妹7岁不同床(一个被窝)”。3、“三岁看大,七岁看老”。,66,(二)弗洛伊德心理动力的“里比多” 。,1、“口腔(口唇、口欲)期”(01岁)。建立母婴关系,获得安全感、信任感及自信。母子分离,双方都会发生焦虑。婴儿对母亲的心理依赖,长大以后即成人,通过吸烟、吃口香糖等,以排解紧张或焦虑。“口欲”过于满足,就会过度依赖,嫉妒性强,自立能力差。独生子女就是。2、“肛
39、门(肛欲)期”(13岁)。建立与父母的关系。一方面孩子被父母控制,另一方面孩子也控制父母。孩子通过对父母的要求逐步扩大到对外界的要求。3、“性器(阴茎、性蕾、俄狄浦斯)期”(36岁)。男女孩子都开始对男孩子的阴茎好奇、感兴趣。形成“三角”关系。,67,(二)心理动力的“里比多”之二 。,4、“潜伏(冬眠)期”(612岁)。一个相对平静的阶段,这时期,男女孩子性的发展呈现“停滞”或“退化”的一种状态即“异性相斥”的假象。意义:兴趣投向外界,如喜欢“米老鼠”、“卡通”等,“里比多”升华为游戏和学习,是人格发展渐趋巩固的时期。5、“青春(生殖器)期”(1218岁)。到了青春期,躯体成熟,性的快乐开始
40、集中到男女的生殖器上,即性能量的关注点指向异性成员。意义:喜欢交家庭成员以外的伙伴,模仿成人,开始与社会价值观同化。人格基本形成。,68,(三)个性发展8阶段(人生周期)。,1、“婴儿期”(出生1.5岁)基本信赖对基本不信赖。相当于“口欲期”。这一时期需要安静、舒适的环境。如果得到满足,就会对环境产生信赖;否则,将增长恐惧和不安情绪,形成猜疑或不信赖的品质。“婴儿期”的孩子“皮肤饥饿”,需要抚摩。孩子通过吃奶、接受抚摩,判断或体验母亲对自己的呵护值得信赖的程度。,69,个性发展8阶段,2、“幼儿前期”(1.53岁)自律、自主对害羞与怀疑。相当于“肛门期”。这时期的孩子想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
41、了自主的欲求,想自己穿衣、吃饭,什么都想自己试试。这一阶段,是孩子形成自主或羞怯品质的时期。孩子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尽管做得不好,但这表明孩子开始显现出个人的主动性和表达自己的意愿。这就出现一种矛盾或冲突:成人一方面要支持、鼓励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自主行动,又要启发、引导孩子对一些行为要进行适当或定点控制。成人支持、鼓励、启发、引导得当,孩子在满足许多主动性和意愿的同时也逐渐知道并学会一些控制;结果就会培养孩子自主、自律、意志等方面的良好品质。反之,如果成人过于训斥或“溺爱”,孩子过于自律,就会无所适从,觉得自己不能自立,会产生羞涩感和怀疑等不良适应心理,这会使“意志”等品质发展不够。在培养儿童
42、自由活动的自主性的同时,给予他们一定的“限制”是必要的,因为他们存在着潜意识的捣乱性,还不能周密地考虑自己的行动及其后果;但“限制”一定是疏导、指导、辅导,即注意态度和方法。,70,个性发展8阶段,3、“幼儿后期”(35岁)创新对罪恶(自发性对内疚)。相当于“性器(阴茎)期”。这一阶段继续前一阶段的“自主性”的发展,依靠自己进行活动的欲求进一步扩大,是形成勇敢或怯懦的个性品质的时期。这一阶段的孩子能自如地行走,明显地有了记忆与思维并且思维开始具有想象,能运用语言表达完整、准确的内容,好奇、好问、好探索,对周围的环境不但感到新奇,还跃跃欲试,要亲自动手探索、体验一番。比如,对面前的一口闹钟,孩子
43、奇怪,为什么它会不停地嘀嗒或突然地丁零?于是他要寻个究竟,就把闹钟拆卸肢解。面对这种情况,父母怎么理解或对待呢?如果认为孩子是在创新,你就会赞许、鼓励、支持、引导孩子继续做类似的事;如果认为孩子是在捣乱、破坏,你就会讨厌、呵斥、限制、制止孩子的这类行为。父母不同的对待,孩子的个性发育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如果成人的态度和行为是前者,则孩子会形成勇敢、大胆的品质;反之,孩子则不敢越雷池一步,会产生自责、内疚、笨拙感、罪恶感,从而逐渐形成胆怯的品质,产生适应不良的心理。这一时期的任务是在于发展孩子的自主的主动性。对孩子的主动探索行为,成人当然要引导。而中国当代,家长对孩子是束缚太过。动机是好的,
44、但效果往往是不好的。原因复杂。,71,个性发展8阶段,4、“学龄期”(511岁)勤奋对自卑。相当于“潜伏期”。这时期,学会对性别角色的认同。这时期,孩子的演绎推理和按规则学习的能力都在发展,活动已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掌握文字工具后,有了获得大量知识技能的可能。因此,帮助儿童正确对待学习竞争,取得有意义的成绩是必要的。以学习为例,一些行为如做功课,需要集中精力和时间,才能完成。不断学习,就产生了勤奋感;就会得到家长、老师的夸奖和奖励;这样,孩子又产生荣誉感和自信心。如果孩子对求知既感兴趣又发奋学习,父母既是刻苦学习的榜样又鼓励、支持、辅导孩子学习;这在求知方面便是积极的解决,必会产生能力、自信、勤
45、奋等优秀的品质。反之,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自然也就不刻苦,如果再加上父母对孩子读书的期望值不切合实际,要么“打牛上树”,要么斥骂没出息,说是扫大街、掏厕所的“料子”;得不到表扬和奖励,那孩子的人格发展就会产生消极解决的情绪和不良适应的心理,孩子对学习失去乐趣,就会自卑,“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学习是如此,做其它事情也是如此。如孩子在制造某种有用的东西时,在从事家务劳动时,能够得到成人的支持、赞扬和奖赏,就会增强勤奋感,越来越爱做这样的事,逐渐养成勤奋的工作态度。反之,如果家长和老师把少儿的求知欲和模仿行为看成是调皮捣蛋,横加斥责,就会使儿童有逐渐发展成无所作为和“自卑感”的人的危险。在这
46、一阶段,少儿发展起来的“勤奋感”或“自卑感”,将能延续终生;因此,在这一阶段培养少儿勤奋的品质,克服自卑的心理,都具有长远的意义。,72,个性发展8阶段,5、“青年期”(1118岁,也叫“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一阶段形成自己的接受教育的目标和职业目标,学习处理与生命意义有关的问题。这一阶段是形成“自我同一性”品质或可能出现“同一性混乱”的时期。“自我同一性”是在前4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进入青年期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这时的孩子生理发育迅速并带有成人的因素或色彩。思维复杂,形成“自我意识”。这时的注意力学会转移过去只看到自己,现在也看别人,追溯自己的过去,也在考虑未来,注意别人是怎
47、么看待、评价自己或拿别人对比自己,希望社会认同、接纳自己,以别人为榜样,按照自己的理想推动自己的发展。他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形成“自我同一性”特征的。如果孩子在前4个阶段顺利地建立起信赖、自主、创新、勤奋的品质,这就可以通过整合过程,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比较容易地形成“同一性”的品质,可以无约束地进入青年期。一个人的“个性”即“人格”在这一时期初步或基本定型。在这个时期,个体能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成为不同于他人的独自具有的统一风格的自我。一个人的理想(包括长大了充当什么社会角色,干什么事业等)一般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如果“个性”发育、发展得好,形成“忠诚”(于自己)即“自我同
48、一性”的品质,他就有健康的“人格”。,73,所谓“忠诚”的品质,是指忠诚于自我的信念、价值观和自身的同一性,而不是忠诚于包括父母的外部环境。反之,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同一性,就会出现“同一性”混乱或扩散,就无法认知、调节、控制自己,陷入不适应状态,觉得难于理解别人,别人也不理解自己,经常处在犹豫状态中,甚至会成为极度孤僻的人。如果自己的价值观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会使自己难以正确认知自己,进而使自己的角色混乱,以至不知道或不敢相信自己是谁,要干或在干什么。在这个时期,成人绝对不能打骂孩子即从肉体到精神都不能伤害孩子。因为这样的伤害是对孩子整个身心的否定,破坏了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所以孩子就要自我维护。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这时期的孩子“逆反”。父母说的对或错,他都不听;因为此时孩子关注的不是对、错,而是父母破坏了自己的“同一性”,他要维护、忠诚于自己的这个“同一性”。所以,这一阶段的任务,在于发展“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或扩散。,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