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 (2016 年度 一、 项目基本情况 专业评审组: 序号: 奖励类别: 编号: 推荐单位 (盖章 ) 或推荐专家 中国气象局 项目 名称 项目名称 雷电监测预警系统 和 雷击机理试验平台研发与应用 公布名 主要完成人 张义军,吕伟涛,孟青,董万胜,郑栋,陈绍东,姚雯,张阳,陈绿文,马颖,黄智慧,颜 旭,王飞,张文娟,杨俊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广东省气象局 项目密级 非密 定密日期 保密期限 (年 ) 定密机构 (盖章 ) 学科分类 名称 1 天气预报技术 代码 6175030 2 大气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 代码 6175010 3 大气探测技术 代码
2、 6175040 所属国民经济行业 气象服务 所属国家重点发展领域 公共安全 任务来源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 部委计划 具体计划、基金的名称和编号: 国家 科技 攻关 计划 课题: 奥运会雷电监测和预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2003BA904B10 公益性行业 (气象)科研 专项 : 雷电对电子设备的破坏效应及其防护试验研究, GYHY200706022 科技部 科技开发专项: 三维闪电探测系统研制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 : 雷电防护 标准体系建设的 关键技术研究, 2004DEA71070 中国气象局业务建设项目 : 雷电监测和潜势预报业务系统 中国气象局 气象 新技术推广项目 : 雷
3、电预警和预报技术在气象业务中的应用, CMATG2006M12 已呈交的科技报告编号: 授权发明专利(项) 11 授权的其他知识产权(项) 17 项目起止时间 起始: 2003 年 7 月 1 日 完成: 2012 年 12 月 20 日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制 2 二、 推荐单位意见 (专家推荐不填此栏) 推荐单位 中国气象局 通讯地址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 46 号 邮政编码 100081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传 真 推荐意见: 声明: 本单位遵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承诺遵守评审工作纪律,所提供的推荐材料真实有效,且不存在任何违反中华人民 共和国保守
4、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形。如有材料虚假或违纪行为,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并接受相应处理。如产生争议,保证积极调查处理。 法人代表 签名 : 推荐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3 三 、项目简介 (限 1200 字) 雷电是联合国 “ 减灾十年委员会 ” 公布的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 , 被国际电 工委员会称为 “ 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 ” 。雷击是造成 1989 年 8 月 12 日黄岛油库特大火灾爆炸事故、 2007 年 5 月 23 日重庆开县小学雷击人员 重大 伤亡事故、 2011 年 7月 23 日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 等的重要原因 。 我
5、国每年 因 雷电造成的人员伤亡达上千人,财产损失约 70 100 亿元。 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 国发 2006 3 号 ) 中提出了“ 大力 加强雷电监测网建设”、“依法管理和规范雷电灾害防护”等要求。 为提高 我国 雷电灾害防御的能力和水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广东省气象局 合作展开科技攻关,取得集雷电预警系统、 雷击机理 试验 平台和雷电监测系统为一体的,涵盖理论、方法、试验、发明、标准、应用的 系统 性创新 成果。 1、 研 发了雷电临近预警系统 , 解决了 探空、卫星、雷达、闪电定位、电场等 多时空分辨率气象 资料 的 融合 应用 技术难题, 建立了 雷电临近预警方
6、法,实现了对雷电活动发生概率、移动趋势、重点区域雷电危险度等级的临近预警。 该系统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雷电 活动 的临近预警业务平台 , 在国家气象中心以及各省、市气象业务部门、多个雷电敏感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为奥运会、 60 周年 国庆、世博 会 、大运会 和 航天发射等重大活动提供了准确的预警服务。 2、 创建 了 人工触发闪电野外雷击机理 试验平台 , 实现 了 雷电流直接 测量技术 ,研发了近距离 闪电 声、光、电、磁同步 观测 系统,攻克了 雷击条件下 过 电压、电流、地电位等 防护测试数据的同步采集技术 ,首次发现了闪电连接过程的侧击现象 。该平台 突破 了实验室模拟雷击测试中使用高压
7、长间隙放电(米量级,单脉冲)无法真实 反映 自然闪电公里尺度放 电 和多次 大电流脉冲 特征的局限 , 直接 推动了 华为公司通信基站端口防雷方案 的 优化、华云升达公司自动气象站雷电防护技术 的 改进、 冠图公司“同时序多闪击 雷电测试系统”的研制以及 国网电力部门闪 电定位系统 的 性能评估 等 , 已 成为 雷击测试、机理研究、闪电定位 设备考核和 系统评估的重要平台 。 3、 研制了三维全闪电监测系统 , 首创 了 VLF/VHF 双频段 同步探测、协同判别的 闪电 定位 技术 , 实现了雷暴过程云 内 闪 电 和 云 地闪 电 的 三维定位 以及 闪电发展通道 形态 的精细化描 绘
8、,突破了国内业务闪电定位系统仅能对 占全闪电约 30%的 云 地闪进行二维定位的 局限 , 其 定位精度 达到 175m, 优于 地闪定位系统 的定位精度 710m。该系统在重庆建立了示范 监测 网, 并为 重庆气象局的雷电监测业务 提供 服务 , 显著提升了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为雷电风险评估、雷电调查和防雷规划设计提供了先进 的技术和数据 支撑 。 项目获得 美国专利 授权 1 项、 国家发明专利 授权 10 项、实用新型专利 授权 8 项、软件著作权登记 9 项,出版专著 2 项,发表论文 122 篇,其中 SCI/SCIE 收录 47 篇、EI 收录 12 篇,主持和参加 的 15
9、项 气象行业 或 国家标准 已颁布 , 项目成员中 10 人次获得高级职称晋升, 培养了 3 名博士后、 7 名博士和 36 名硕士研究生, 2 人入选中国 气象局 人才培养计划, 形成了一支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才队伍。 4 四 、主要科技创新 1. 主要科技创新(限 5 页) 科技创新要点: 雷电放电过程可产生瞬时高温、大电流、高电压和强电磁 辐射, 根据 2012 年 发布 的 统计 数据,雷电造成的人员伤亡在气象灾害中 仅次于暴雨洪涝。 要想有效减少雷电灾害,必须做到对雷电活动监测准确、预测及时、防护 到位 , 这是防雷减灾工作的核心关键问题 。 本项目围绕 上述需求, 研发了雷电临
10、近预警系统,创建了 人工触发闪电 野外雷击机理试验平台,研制了 VLF/VHF 双频段三维全闪电监测系统, 取得了集雷电监测、预警、防护为一体的 、涵盖 理论、方法、试验、发明、标准、应用的 系统 性创新 成果,显著提升了我国雷电监测的技术水平, 引领 了气象雷电临近预警业务的发展,推动了 雷击 测试技术革新 和防雷新技术、 新产品研发,为气象和防雷减灾行业的技术进步、国家公共安全需求做出了贡献,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 1. 建立了基于多源气象资料融合的雷电预警方法, 研发了雷电临近预警系统,在气象部门、雷电敏感行业和重大活动中取得显著应用效果 ,引领了我国雷电预警业务的发展 。 (属学科分类:
11、 天气预报技术 ;附件: 1.1、 2.1、 2.52.8 、 3.13.8 、5.2.15.2.4 、 5.3.15.3.3 ) 提出融合天气类型、探空、卫星、雷达、闪电定位、电场、雷暴模式数据等 多种 不同时空尺度 气象资料 、集 成预警雷电活动发生的新思路,攻 克了多 源数据资料综合分析 的 技术 难点 , 构建 了雷电临近预警方法,集成利用了决策树与区域识别、跟踪、外推等算法,率先提出了雷电临近预警的产品内容和形式 , 研发 出 我国第一个形成完整业务平 台的专业性雷电临近预警系统。该系统具有本地化和二次开发接口 , 并 实现了对 预警结果 的自动 评估。 系 统已在 我国 气象部门得
12、到广泛应用,成为发布雷电预警信号的重要依据,在 奥运会、 60 周年 国庆、世博会、大运会和 航天发射 多次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雷电临近预警系统也在 多个雷电敏感行业 (如石油化工、旅游、林业、航空航天、电力等) 得到应用,产 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 1)揭示了闪电活动与大尺度天气形势和对流不稳定的关系,明确了有、无闪电活动对应的天气条件和雷暴条件差异,建立了闪电活动与多要素雷暴参量之间的量化关系。利用天气类型、探空、卫星、雷达、闪电定位、电场、雷暴模式数据等具有不同时空分辨率的气象资料和产品,基于 不同资料的 预警预报时效 特点 ,合理配置上述气象 图 1 雷电临近预
13、警系统数据和预警方法 5 资料在预警算法中的权重,在大时空分辨率的数据处理中引入决策树算法、在小时空分辨率数据的处理中引入区域识别、跟踪和外推算法,实现了多种时空分辨率气象数据综合应用,发展了集成不同时空尺度气象数据 的雷电预警技术和方法。 ( 2)针对国内缺乏雷电预警业务系统的现状和需求,项目组提出了为 “ 公众用户 ” 和 “ 专业用户 ”提供雷电临近预警产品的理念,首创提出了雷电临近预警的产品和服务形式 (图 2) 。该系统 的 预警产品 可 在地理信息背景 上 以多种形式灵活显示,空间分辨率可调( 常用 1 5km),预警区域和重点关注区域 可自由设置。系统不仅实现了雷电活动的 自动循
14、环预警, 而且 提供了 人工 交互 功能。系统 自带 预警效果实时评估模块,可为系统本地化应用中的预警参数调整提供 重要参考 。 ( 3)雷电临近预警系统已在国家气象中心以及各省、市气象局业 务推广应用了5 7 年以上,服务于雷电活动的临近预警和强对流天气的预警预报,成为雷电预警信号发布的重要参考依据。该系统作为 奥运会、 60 周年 国庆、世博会、大运会和 航天发射 等气象保障中雷电天气预警、预报的重要平台之一,为重大活动提供了持续、高质量的雷电预警服务,特别是 针对 重要场馆和活动场 所 提供了雷电危险度等级的专项预警产品, 获得了 使用单位的好评。该系统也为雷电敏感行业,如石油化工、旅游
15、、林业、航空航天、电力等部门提供了专项服务,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 创建了 人工触发闪电野外 雷击机理试验平台, 实现了真实 雷电强电磁环境下的 雷电 防护技术测试, 有效 推动了 雷电 防护 行业 新技术的发展。 ( 属学科分类: 大气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 ; 附件: 1.2、 2.2、 2.4、 2.7、 2.10、 3.9 3.14、 5.11 5.1.3、5.3.4 5.3.10) 建立了广州野外雷电试验基地,创建了雷击机理试验平台, 完善了 火箭 -导线 人工触发 闪电 技术,实现了几安培 至 几十千安培闪电电流的高精度直接测量,研发了闪电通道近距离声、光、电、磁的同步观测系
16、统、攻克了野外多要素雷电防护测试数据的同步采集技术, 突破 了实验室模拟雷击测试中使用高压长间隙放电(米量级 ,单脉冲)无法反映真实自然闪电公里尺度放 电和 多次大电流脉冲 特征的局限 。 在真图 2 雷电临近预警系统产品 。 a:雷电活动发生概率产品; b:雷电活动移动趋势产品;c:重点区域(自选)雷电活动危险度产品;d:示例: 2009 年国庆气象服务保障中提前7min 对海淀区首个闪电做出预警 6 实雷电强电磁环境中开展了大量雷击机理研究和防护技术测试,并定量评估了业务闪电定位系统的探测性能。野外雷击机理试验平台获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推动了防雷新技术的发展以及雷电防护标准的完善 , 成为雷
17、击测试、雷击机理研究、闪电定位设备考核和 系统评估的重要平台 。 ( 1)在广州建设了 固定的 野外雷电试验基地, 实现了 人工 触发闪电 试验场 (图 3) 、自然雷 电观测站、高建筑物雷电观测站 三个试验站 的 协同试验、同步观测,创建了野外雷击机理试验平台。在该平台下完善 了 火箭 -导线 人工触发闪电技术,十年间成功 触发了不同类型的闪电 94 次。 在闪电通道底部 通过光隔离并行测量技术实现了对几安培 至几十千安培(通常一次闪电放电过程中的电流范围)电流波形的高精度 直接 测量 (精度0.3%) 。建立了闪电通道近距离声、光、电、磁的同步观测系统;优化设计了 闪电不同信号的 触发、
18、采集、传输、记录等 协同 观测方案 , 在约 1.7 万平方米试验场内实现了分散布置的 多种 测量系统 的 同步 观测 ,攻克了野外真实闪电条件下 闪电声、光、电、磁等放电物理数据以及过电压、电流、地电位等雷电防护测试数据的同步采集 技术难题 。 ( 2) 在我国率先组织实施了高建筑物雷电物理过程的观测研究,建立了先进的“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站”,实现了对雷电连 接过程 高时空分辨率、多参量同步精细化观测,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雷电连接过程中的侧击现象 (雷电下行先导头部连接在上行先导通道头部以下的侧面,纠正了先前认为闪电连接过程只有头部对头部的 认识 ) ,揭示了连接过程中先导通道的精细化发展特
19、征及其变化规律,为雷电先导模式的发展以及雷电防护技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观测依据。 ( 3) 野外雷击机理试验平台 突破 了 实验室模拟雷击测试中使用高压长间隙放电(米量级,单脉冲)无法反映真实 自然闪电公里尺度放电 和 多次大电流脉冲 的局限 , 在 国际上 首先开展了无线 通信 基站 、 自动气象站 ,在国内首先开展了 高电压输电线路埋地电缆、风力发电机和电涌保护器等设备和设施在真实雷电环境下的防护测试试验 (图 3) ,揭示了雷电电磁脉冲( LEMP)在各系统中的耦合机理和破坏机制, 首次 发现了 由 地闪 多回击 特 性引起的防雷器件在额定电流内的 损坏 现象 , 推动 了 通信、电力等
20、 多个行业雷电防护技术的发展 以及 防雷器件测试装置及方法的革新 ,并为雷电防护 工程设计和 标准 规图 3 人工触发闪电试验场(左)和无线通信基站上的触发闪电(右) 7 范 的修订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科学数据。 ( 4)利用野外雷击机理试验平台建立了雷电定 位系统评估技术和方法,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对 闪电探测设备的考核以及 业务闪电定位系统 运行 性能的定量评估,解决了闪电定位网络实际运行 性能 指标难以 客观确认 的 难 题 ,为我国雷电探测技术的发展和闪电定位系统升级改造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为雷电灾害调查鉴定以及灾害天气监测预警、预报中闪电资料应用的可靠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 5)建立了全国
21、雷电灾害数据库,实现了 1997 年以来气象部门收集的全国雷电灾害数据资料的 入库和 综合分析,首次揭示了我国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行业分布、环境分布、人员分布等特征和雷电防御水平现状,是合理制定雷电防 护技术路线的重要依据。针对我国雷电灾害特点和防雷技术发展的需求,提出了我国雷电防护标准体系结构,主持编制了 关于闪电监测定位、雷电灾情统计规范、雷电临近预警技术指南等多项行业标准,参与制定了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等国家标准 ,上述标准一共 15 项,已颁发实施 。 3. 研制了 VLF/VHF 双频段三维全闪电监测系统,实现了对云 内闪电 、 云 地闪电 的高精度探
22、测 ,为我国雷电监测业务网的升级提供了新技术 。 (属学科分类: 大气探测技术 ;附件: 1.3、 2.3、 2.7、 3.15、 5.14、 5.15) 自 主发展了基于波形特征的闪电放电类型识别、闪电辐射脉冲到达时间差快速定位以及信号时域相关性和频谱特征分析等技术; 在国际上率先 发展了 VLF/VHF 双频段同步探测、协同判别 的时差定位系统 , 不仅实现了对云闪、地闪和窄偶极性脉冲特殊放电事件的高效率探测、高精度定位以及闪电放电参量反演,而且具备描绘闪电 通道 三维 形态 的能力,与当前我国仅能对占全闪电 30%左右的地闪进行二维定位的 业务闪电 探测系统相比,该系统在技术创新、探测能
23、力和应用前景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和潜力。系统在广州、北京开展了试验和检验,并在重庆建设了示范 站 网,自 2010 年以来持续稳定运行,并应用于重庆市气象局的雷电业务服务。 该系统为我国未来业务闪电定位系统升级改造提供了先进 的技术,能够 显著提高 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水平,为雷电风险评估、雷灾调查和防雷设计提供了技术和数据支撑 。 ( 1)研制 了 VLF/VHF 双频段三维全闪电监测系统,其中 VLF 运行在 200Hz3MHz 频段, VHF 在 30 300MHz 频段之间 灵活 可调 (带宽 6MHz) , 双频段同步探测、协同判别,既探测闪电产生的瞬态电场变化( VLF 频段),也探测
24、闪电在 VHF频段的辐射信号,兼顾 了 VLF 频段在闪电类型识别、参量反演 等方面的优势, 以及VHF 频段在描述闪电通道发展等方面的优势, 并且 增强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系统基于浮动电平触发技术 ,以 10MSa s-1( VLF 频段)和 20 MSa s-1 (VHF 频段 )的采样速率无间隔连续捕获闪电放电过程的电磁脉冲信号 , 在实现 向中心站传输 波形脉冲参量信息 的基础上,各子站同步存储采集波形,为科 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利用到达时间差技术,实现了闪电放电子过程的高精度三维时空定位 (图 4) , 同时基于闪8 电放电模型, 结合 脉冲参量特征实现对闪电放电参量的反演 , 显
25、著提升了我国雷电监测的技术水平 。 ( 2) 通过 雷击机理试验平台的人工触发闪电对 该系统 效能进行评估 , 表明 该 系统 的定位 精度达到175m, 高于 地闪定位系统 的定位精度 710m( 参考附件 5.3.9) , 为雷击风险评估、雷灾 调 查和防雷设计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 可靠的 数据 支撑。 相比 于当前 业务闪电定位系统只对占全闪 约 30%的 云 地闪 电 具有二维探测能力 , 该系统具有云闪、地闪和窄偶极性脉冲放电 事件 的 三维 高精度定位探测能力 , 能够有效指示 雷暴的主要电荷区, 并 反映灾害性雷暴的结构特征, 显著 提升灾害性天气系统的监测水平 。 ( 3)在重庆
26、架设了示范应用站网, 已持续稳定运行 5 年以上, 获得了丰富 的观测资料, 已应用于重庆市气象局的雷电业务服务 , 是 重庆地区 雷电活动 监测、预警和 雷击 风险评估 的重要依据 。该示范站网已开始向业务运行转化,正逐步形成集技术开发、科学研究以及业务运行于一体的闪电监测平台。 图 4 一次闪电过程放电通道的定位结果。 a:时间(横轴) -高度(纵轴); b:平面图; c:东西 向(横轴) -高度(纵轴); e:南北向 -高度; d:辐射源频次高度分布。 9 2. 科技局限性(限 1 页) ( 1)雷电临近预警系统 可实现了 0 2 小时的闪电活动预警,但由于 闪电活动与对流系统关系 的不
27、确定性和资料外推时效的影响,预警准确率随 时间 增加而下降,特别是在 1 小时以后,下降较为明显 ,当前主要提供 0 1 小时的预警产品 。目前项目组已基于 WRF 模式开发了 WRF-雷电模式,正 在 开展 将该模式 与雷电临近预警系统 相 结合 的研究工作 , 以期 形成 0 12 小时的雷电活动无缝隙预警、预报平台。 ( 2) 人工 触发闪电 技术 是野外雷击机理试验平台开展雷击机理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2006 年至今 触发闪电的成功率在 30% 80%之间,成功率 整体上呈现提升趋势,但 不 够 稳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触发闪电时机的选择 主要参考 地面 大气电场状态和雷暴结构
28、, 通过这些观测推测 云内电荷 分布和云下空间电场强度 ; 但由于单点地面电场观测 信息有 限 , 雷达数据时间分辨率低( 6min/体扫), 可能 产生较大的偏差。 目前 ,广州野外雷电试验基地 正 通过完善地 面电场观测网建设、 以及 在距离 人工触发闪电 试验场 70km左右 建立 相控阵雷达和双偏振雷达 观测 站 ,获取 试验场 附近 时空分辨率 更高 的 雷暴结构和 闪 电活动信息, 指导触发时机选择,有望 进一步 提高成功率 及其稳定性 。 ( 3) VLF/VHF 双频段高精度全闪电三维监测系统能够提供高精度的闪电三维通道信息,但 由于 我国电磁环境复杂,特别是城市附近区域,导致
29、闪电探测 的环境电磁干扰 相对较大,这会引起系统的探测效率下降、有效探测距离减小、数据反演精度降低 等 。 有效 降噪技术 是 解决这一问题 的关键 ,但因为 环境电磁干扰经常 随时间和地点无规律变化,其技 术实现手段还有待进一步 研究 。 10 五、客观评价 ( 限 2 页。围绕科技创新点的创新性、先进性 、 应用效果和对行业科技进步的作用 ,做出 客观、真实、准确评价。填写的评价意见要有客观依据,主要包括 与国内外相关技术的比较, 国家相关部门正式作出的技术检测报告、验收意见、鉴定结论,国内外重要科技奖励,国内外同行在重要学术刊物、学术专著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评价意见等,可在
30、附件中提供证明材料。非公开资料(如私人信函等)不能作为评价依据。 ) 1. 国际评价 ( 1)国际雷电防护会议的科学委员会充分肯定高度评价了主要完成 人吕伟涛基于野外雷击机理试验平台在雷电物理过程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 果,并颁发了“Diploma for Young Scientists”,这是中国科研人员首次获得该项荣誉。(附件 2.9) ( 2)首次发现雷电连接过程的侧击现象, 并揭示了 雷电 连接过程中 上行先导速度会显著大于下行先导速度的特征, 相应 论文被选为 AGU 期刊的亮点工作。 (附件2.10) 2. 国内评价 ( 1) 雷电临近预警系统 项目验收评价: “雷电临近预警系
31、统到 2007 年已经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业务推广应用 工作。业务运行试验的表明:预警产品的准确 率达到 国际先进水平,取得较高的服务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 ”(附件 2.1)。“在 2008 年 奥运 等多项重大气象服务活动中提供了 准确及时 的雷电预警信息服务产品,进一步丰富了气象业务服务内容”(附件 2.6)。 气象部门评价 (附件 3.1 3.6):国家气象中心、北京市气象台、上海中心气象台、武汉中心气象台 、湖南省防雷中心 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气象局认为,雷电临近预警系统 产品 形式新颖、直观,实用性强, 预警产品的命中率超过 60%,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为雷电预警信号的发布提供了 重要的
32、决策参考依据 。在 奥运会 、 建国 60周年大庆 、上 海世博 会 、 大运会 等重大活动以及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航天活动的气象服务和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取得了显著的服务效益 。 在 其他 行业 得到应用的 评价 (附件 3.5 3.8) :雷电临近预警系统 被 引入到 林区(雷击火)、 旅游区 、 油库 、 无线电监测站 的雷电灾害防御中, 用户 认为该系统 技术先进、产品直观、产品实用 ,基于雷电临近预警产品, 多次成功避免了雷击风险 ,保障了人员和财产安全, 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 ( 2) 雷击机理试验平台 项目验收意见(附件 2.2、 2.4): “为 雷电防护技术的发展和标准的修订提供了 重要的科学依据 ” ,“ 首次发现 了地闪多回 击过程对电涌保护器( SPD)的损坏事实,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