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文名称disseminat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in obstetrics别名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in obstetrics;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类别产科 /分娩期并发症ICD号O90.8概述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某些临床已明确诊断的疾病伴有的、以广泛血管内凝血和出血倾向为特征的中间发病环节或并发症。 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凝血物质进入血循环,引起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同
2、时或继发纤溶亢进,从而出现器官功能障碍、出血、贫血甚至休克的病理过程,主要特征为凝血功能失常。其临床特点多变,实验室诊断方法也不统一,目前尚无一个确定的治疗方案,常规的一些治疗方法如肝素的使用,都未经过严密的科研论证。概述以前称之为消耗性凝血,实际上 DIC过程中消耗的成分并不多见,在整个妊娠过程中均可因不同的疾病而并发 DIC,尤其是在孕晚期及分娩期发生最多,是严重影响孕产妇生命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流行病学约占 DIC发病数的 80%以上。近年来,国内外关于 “医源性 DIC”的报道日渐增多,据报道占 DIC总发病 4% 8%,位居易致 DIC之基础疾病的第 5位。病因产科 DIC多发生于产科
3、严重的并发症和合并症,常见的病症见于:1.感染性流产 在非法堕胎和妊娠中期宫腔内注射药物时,感染引致细菌和细菌毒素入血,发生绒毛膜炎、羊膜炎以致败血症,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聚集,组织坏死释放凝血活酶。2.过期流产胎死宫内 Pritchard(1959)报道,胎死宫内 4周以上约有 25%的孕妇发生低纤维蛋原血症,在 4周以前娩出者几乎未见有凝血病。其发生低蛋白原血症是因为死胎的存留,释放组织凝血酶而引发 DIC。病因3.胎盘早期剥离 是危及母儿生命的产科急症。我国的发生率0.46% 2.1%,美国南部报道发生率 0.46% 1.3%。因诊断标准不同而有差异,胎死宫内分别为 1.2%和 9
4、.2%,胎盘早剥的原因不明但多数发生于高血压的患者,因螺旋小动脉痉挛性收缩,蜕膜缺血,缺氧损伤坏死,释放凝血活素,胎盘后血肿,消耗纤维蛋白原表现为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 1 1.5g/L有出血倾向及脏器栓塞。4.羊水栓塞 羊水中含有上皮细胞、毳毛、角化物、胎脂、胎粪、黏液等颗粒物质。病因羊水进入血循环可触发内外源凝血系统,可使血小板聚集破坏,促进凝血,并可激活凝血因子 ,通过血管内皮表面接触形成内源性凝血活酶,有强烈的促凝作用。羊水中不但含有促凝物质,也含有纤溶激活酶,激活纤溶系统,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使纤维蛋白溶解为纤维蛋白降解物 (HDP),同时也可溶解纤维蛋白原。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尤以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消耗的最多。另一方面纤维蛋白溶解,使血液从高凝状态急剧转变为低凝高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