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 年秋季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作业考核试题附答案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满分 100 分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1、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象答:概括的说是研究初等教育改革中的事实或实践活动。具体说,可以包括初等教育改革的本质、初等教育改革与其他社会改革的关系、初等教育改革的规律、过程、评价、设计等方面。2、 “两基” 、 “两全”答:“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3、教育投资体制答:是一个国家组织、领导和管理教育投资活动所采取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方式、方法。4、幼小一贯学校答:2004 年,日本中教
2、审提出要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一体化的建议,并具体提出了建立“幼小一贯学校”的计划。文部科学省决定从 2005 年试行、2006 年正式设立“幼小衔接推动班”制,为未来正式实行“幼小一贯学校”作准备。其基本特点是:小学低年级教育“幼儿园化” ;教师之间的深度合作受到重视;研究工作成为教育实践的有力支撑。5、 “两个必须”答: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二、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1、试述初等教育改革的一般过程。答:准备阶段;动员阶段;实验阶段;巩固和反思阶段;实施阶段。2、简述当前学制改革存在的问题。答:存在问题:拉大了初等教育投入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
3、距;造成了对初等教育管理认识的混乱和行为失控;影响了初等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师资水平的提高;导致了小学校方行为的畸变和校与校之间的差距。 解决办法:深化对初等教育的性质和战略意义的认识;选择相对集中的初等教育投资和管理体制;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初等教育宏观调控的责任;兼顾初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与效益;规范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制定使政府职能和行为到位的法律细则。 3、简述国际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可结合具体国家说明) 。答: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证是一项具有法律效应的活动 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证作为各国教师资格认证的主 要内容,其认证程序和内容均以法规的形式确立下来,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项具有法律效应
4、的活动。美国最早 在 1764 年, 在佛蒙特和罗德兰这两个殖民地首先通过法律, 考核代聘教师者的能力并发放许可证; 英国在 1944 年颁布的教育法中,就规定了有关单位须定期进行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考试合格发给资格证书,未取得证 书的不准担任教师工作;法国则在 1816 年,第一次规定了教师的能力考试和证书的发放问题。4、说出你所掌握的课程定义,你认同哪种?谈谈你的看法。答:一般的讲,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规定培养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同时,应将实施的过程看作是课程的一
5、个组成部分,课堂情境中发生的事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标志着课程实际达到的水平。三、论述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1、谈谈你对择校运动的思考。答:选择学校运动根本目的是要运用市场方式重建公共教育体制,其具体目标是提高公共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充分满足各种教育需求。与过去教育改革不同的是,它试图通过自由择校来引进竞争和市场机制,从而为初等教育的发展找到新的动力市场的力量。在多样化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公立学校系统的垄断开始被打破,这促进了学校教育服务向多样化发展,学校教育服务体系开始从一种“供给者”体系转向 “需求者”体系。2、选择我国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中的 23 个阶段,简述其主要
6、改革内容并结合当时实际进行评价。答:1、改造和发展阶段50 年代初期的教育改革(1949 年1957 年) 从 1951 年开始的教育改革,以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改革原有教育为特征,改革的主要内容是:1949 年至 1952 年,在帝国主义封锁的情况下,我国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中共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要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条路线指明了我国前进的道路,同时也规定了教育发展的方向。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的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
7、7 年) 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 156 个重点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合作社,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起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社会主义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如何完成这些任务呢?毛泽东同志指出 :“我们要进行伟大的国家建设,我们面临的工作是艰巨的,我们的经验是不够的。因此要认真学习苏联先进经验。 ”与此同时,在教育工作上认为,苏联的教育经验“是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与高度工业化的反映,是苏联高度文化科学水平、高度政治思想水平的表现;是苏联经过 36 年努力的成果,应该是我们长
8、期学习和不断努力奋斗的目标;苏联教育的先进性表现在教育思想体系、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有机联系;我们向该运用苏联先进经验进行系统全面的改革。”基于上述原因,我国的教育工作确立了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改革原有的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所需要的劳动者与专门人才的发展战略。2、调整发展阶段1958 年至“文革”前的教育改革(1958 年1965 年) 从 1958 年开始,以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为特征的教育改革主要内容是:当时,我国经济上的社会主义办学改造已经取得了基本胜利,政治上、思想上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
9、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苏共二十大以后,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不同意全盘否定斯大林,另一方面以苏联为戒,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早在 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小大关系中指出: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外国经验。1958 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又进一步提出了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建设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目标。八届二中全会还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实际上是在批评教条主义和右倾思想的基础上,明确了全国解放多年以来包括教育工作在内各条战线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出了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以苏为鉴,
10、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 1958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为了彻底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必须在继续进行经济战线、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积极地进行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 ”指示规定了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确立了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的原则。教育革命的任务是消灭三大差别,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新人,指示提出了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办学方针。 3、严重受挫阶段“文革”中的“教育革命” (1966年1976 年) 1966
11、 年 6 月至 1976 年 10 月发生的“文化大革命”,首先从文化界发起,进而波及教育界,使教育界成为重灾区。这是一场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而在此期间进行的“教育革命”也使教育事业遭到前所未有的挫折和损失。 中断了中国教育正常的发展,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中小学课本充斥着政治口号,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 “读书无用”的不良风气贻误了一代人。林彪、江青一伙污蔑教育战线是“黑线专政” ,全盘否定解放后 17 年的教育工作。1971 年,张春桥、姚文元等人编造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又对 17 年的教育工作做出荒谬的“两个估计” ,即建国后 17 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
12、政,毛泽东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教师队伍中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教育事业因此遭到严重破坏。 4、恢复、调整、和改革、发展阶段1978 年至 1984 年的教育改革(1978 年1984 年) 1978 年 12 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基础教育尤其是普及教育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和政治环境。1979 年 11 月,中共中央批转了湖南省桃江县关于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情况报告 。中央在批示中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培养科举技术人才,基础在教育,而小学教育又是整个基础的基础。中央要求各级党政领导把普及小学教育当成一件大事来抓
13、,要切实抓好。四、分析题(共 30 分)1993 年,俄罗斯公布了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分为两种,分别与三年制和四年制小学相适应,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课程或课程类型 三年制小学 四年制小学一 二 三 总比(%) 一 二 三 四 总比(%)俄语 4 4 4 15.0 3 3 3 3 11.9语言和文学 4 4 4 15.0 4 4 4 4 15.8艺术 2 2 2 7.5 2 2 2 2 7.9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1 2 3.8 2 2 2 2 7.9数学 5 5 5 18.6 4 4 4 4 15.8体育 2 2 2 7.5 2 2 2 2 7.9工艺学 2 2 2 7.5 2 2 2 2
14、7.9以上统一必修课 19 20 21 75.0 19 19 19 19 75.2有选择的必修课 5 4 3 15.0 1 3 5 5 13.9学生必修课总数 24 24 24 90 20 22 24 24 89.1选修课、个别课或小组课 2 3 3 10 2 3 3 3 10.9每周课时数 26 27 27 100 22 25 27 27 100根据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分析俄罗斯 1993 年小学课程方案的特点,谈谈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答:俄罗斯 1993 年小学课程方案把课程改革作为改革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工作,在政策上、投入上、实践上、研究上均高度重视,大力倾斜,在课程决策,课程目标、课程
15、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世界性的课程改革运动,这一运动有以下特点: 1课程决策开放化 2课程目标层次化 3课程结构动态化 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课程思想、课程政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组织等的全方位变革。关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问题,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但仍然有不少共性的原理与规律,值得我们在中小学课程改革实践中学习和借鉴。 1转变课程观念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前提。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与关键,而要成功地实施课程改革,课程观念的改革是基本前提。战后欧美发达国家历次的教育变革都是以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全
16、社会性的教育理念的大讨论为背景的。美国 20 世纪 80 年代综合中小学课程结构的改革始于对 60 年代中叶以来美国教育质量连续下降的深刻反思和对国际经济、技术激烈竞争的积极回应,由教育专家提出课程改革方案并进行广泛的讨论和试点并为社会所接受后全面铺开的。50、60 年代英国中小学活动课程的兴起源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引发的传统课程观念的变化,人们普遍认为活动课程较之传统学科课程更有利于尊重学生的态度和兴趣,更有利于实施个性化的教育,更能体现教育的公平。德国 70 年代以后的建立综合中学和综合课程改革发端于 70 年代以后世界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民主、平等、发展成为德国民众的共识,由此引发对传统教育
17、存在的机会不平等、分裂的学校体制、相去甚远的课程结构和不同轨道不同出路等现象的强烈不满与批评,从而确立了实用学科与文雅学科综合的课程结构和实科中学、文科中学合一的综合中学。我国也要注重课程的开发和宣传调动社会各方参与课程改革的意识和积极性,尤其是作为课程决策层面的教育行政人员和课程实施层面的广大教师,更应具备积极、灵活实施新型课程的观念、能力和必要素质。面对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经济变革、文化变迁和教育系统内部调整的挑战,应树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的课程观,突出课程的科学化、未来化、多样化、综合化、实践化等特征。科学化即要求课程内容反映最新科技成果,课程实施要运 用现代科技手段,课
18、程改革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未来化即面向未来改革课程,加强基础学科和设置未来学科,提高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多样化即根据地区、学生差异提供可供自由选择的灵活而广泛的课程和教材;综合化即研究、探索并开设综合课程,加深相关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实践化即加强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格化即强调课程的精神价值,强调以此来完善学生的人格。 2.给予学枚、教师与学生更多课程决策权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正如前文介绍的,欧美发达国家的课程决策体现了一种两级格局既注重中央的集权与统一控制,又强调适当分权给地方学校、教师与学生。我国长期以来在中央集权管
19、理的教育体制下,形成了统得过多过死的课程管理制度,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除地方教材外)都由国家统一编制与审查课程决策权主要集中在中央一级,是一种单一层次的课程管理体制,难以真正体现教材的多样化与弹性化,难以满足不同情况、不同特点的学生需要。必须改革这种课程决策机制,在保证课程总体方向的情况下让学校、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参与课程决策、审议。在国家级课程、省级课程之外,县市可根据地方经济与文化特点开发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学校可结合学校教育资源特点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教科书的权利,教科书的编写者可以是专家、督学,也可以是有经验的教师或新思想、新实验的推广者;学校,学生可通过一定
20、的组织程序,对教科书、部分课程编制、课程内容、教学进度、成绩标准等提出建议和作出决策。此外,要加强课程研究者、决策者之间的联系,建立有效的交流机制以使各项课程研究成果得到重视,进而把这种研究贯彻到与自身的可能性和特定教育资源相适应的课程准备、分析和实施过程中去。为此,培养足够的课程研究与开发人员,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和交流费用相当重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充分保证资源使用的合理性和高效性,以促进地方课程研究的发展,保证课程开发与实验的顺利开展。 3实现课程目标层次化是课程改革 16 有效保证。欧美发达国家的课程目标体现出层次化的特点,课程目标既可以是教育目标,也可以是学校目标、学科目标,甚至是单元
21、目标,从各个层面有效地保证了课程设计与编制的意图。在我们以往的课程计划和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课程目标馄杂、笼统等问题,如只注意教育目标而忽视学校目标,仅局限于单一学科目标而忽视单元目标。参照欧美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经验,为避免纷乱和流于形式,有必要分清课程目标层次,使之具体化。首先,课程目标要依据教育目标,所以国家的教育目标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目标都是课程的目标,至于每一学科的教学目标则是课程设计中直接依据的目标。学科目标是全国性的,所以设计的目标有较大的原则性。每一教学单元的目标由教学参考或手册规定,但各科任课教师可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参照教学参考或教师手册,决定更具体、合适的单元目
22、标。在这样的课程目标体系中,单元目标是完成学科目标的手段,各学科目标是完成学校日标的手段,各级各类学校目标是完成国家教育目标的手段。课程目标层次的划分,保证了课程目标的明晰性、具体化,为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指南。其中,教育目标要反映立国思想和教育政策;学校目标要体现学校性质和学生出路;学科目标应涵盖各科目性质和原则规定;单元目标的制定则离不开教材性质及有关规定。但无论哪一层次的课程目标,都要以社会需要和儿童需要为基础。 4,优化课程结构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借鉴欧美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经验我国应加大优化课程结构的工作力度,合理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普通
23、文化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比例关系。应通过必修课的形式保证学术性基础学科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能够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中小学教育是非定向性的基础教育,其文化基础知识应具有广泛的迁移性、适应性,为学生入学及步人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必修课的范围应该以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为依据,具有全面性,同时还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增加必要的新内容。在必修课之外,应广泛开设选修课。因为选修课设置灵活多样、内容更新周期短,联系实际紧密,突出实际应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兴趣、个性特征,拓宽知识面,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在加强学科课程教育,为学生打下系统宽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的前提下,中小学教学应大力
24、强化活动课程与实践课程。教师应加强对活动课程学习的指导,给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空间和更为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同时充分发挥活动课程的教育意义与价值,实现其与必修课、选修课等各要素之间的互补与配合。要重视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在学习结果方面是指有关态度、理想、兴趣和情感方面的学习;其学习环境是在学校及班级环境中,无论是学校建筑、设备等物质环境,或师生关系、同学团体,分班制度、奖惩办法等社会环境,还是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及升旗、班会、周会活动等文化环境都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使课程改革成功,正确地认识隐性课程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是重要条件。 5更新课程
25、内容是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未来教育的课程内容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传统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与更新。顺应课程内容改革的科学化与人文化趋势,中小学课程应注重文理渗透与融合,既要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课程又要开设哲学、文学、艺术、历史、法律、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使学生掌握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科学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及求新务实、自由平等、公正公平、竞争协调、宽容和谐、 “终极关怀”等人文精神,实现课程教人“做事”与教人“做人”功能的一体化。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要进行精简、更新,将那些陈旧的、脱离实际的、实用性较差的内容加以删减适当增加现代社会需要的,体现现代科学思想、方法和人文精神的先进课程内容。顺应课程内容现代化、国际化、开放化的改革趋势,为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小学课程需进一步充实新内容在课程计划中应增加国际理解教育、公民教育、环境保护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家庭教育、健康教育、职业指导等内容。增加这些课程内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明确对生活各个领域应承担的职责,为适应未来职业和劳动世界的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