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调研报告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制约因素探析近年来,*省* 市金融工作按照 “深化改革增活力,提质增效促转型,统筹兼顾调结构,凝心聚力干到位”的总思路,紧紧围绕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总基调,认真贯彻国家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金融服务发展能力不断提高。截至 2016 年上半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了5.63%和 24.63%,贷款增量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累计为重点项目发放贷款 87.19 亿元,有力地保障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六个方面的制约因素,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困难与问题通过对*市金融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与
2、分析,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金融总量相对不足。2015 年,虽然全市存、贷款余额同比都有较快增长,但存贷比仅为 63.84%,比全省排名靠前的张掖、武威分别低 14 个和 11 个百分点,而且还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 8 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靠后位置,这说明*市金融工作与兄弟州(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金融总量不足,资源配置效率较低。(二)融资结构不够平衡。目前,*市金融业融资结构、组织体系、网点布局等各方面均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从融资结构来看,仍然以传统的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比例占比较低。2015 年底,全市直接融资仅占社会融资规模的 19.5%
3、,其中:债券融资仅为 10.04亿元,中期票据、区域集优债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仍未实现零的突破,全市企业融资结构单一、渠道狭窄的问题较为突出。在贷款中,各国有商业银行为煤炭、电力、建材等少数大客户的贷款总额达 70%以上, “贷大、贷主”现象仍然普遍,造成传统产业相对于新兴产业获取了过多金融支持,获得了过度金融资源,加剧了产业领域的结构性矛盾。(三)金融功能不够健全。目前,*市金融机构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筹资等传统功能上,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性还有待发挥。一方面,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信息甄别和风险管理手段、大部分尚不能为企业提供战略管理、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等咨询增值服务,难以满足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多样化
4、高层次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会计、法律、资产评估、证券咨询、保险经纪等中介服务组织相对缺失,发挥作用十分有限,很难满足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企业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四)金融创新深度不够。*市金融机构大多数创新产品局限于传统的存款、贷款、票据、结算、担保等业务上,技术含量较低、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产品较少。特别是缺乏对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兼并收购基金等股权投资基金进行支持的创新产品。同时,担保体系和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导致一些针对“三农”和微小企业的创新产品由于没有担保或无法解决抵(质)押物的流转问题而不能有效推广,客观上阻碍了各类经济主体创业创新的发展,延缓了
5、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五)政策性金融发展滞后。一是政策性贷款投放不足。2015年,*市涉农贷款余额为 248.97 亿元、占贷款总额的 62.5%、增长24.6%,总体情况较好。但“双联”互惠农贷款、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业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下岗失业贷款等主要政策性贷款占涉农贷款比重还不足 6%。而武威市 2015 年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业等政策性贷款余额为76.9 亿元、累计额为 128.53 亿元,其占武威市涉农贷款总额的 31%。现有的政策性贷款发展不足,而生态农业、马铃薯产业、苹果产业等成长性较强的特色优势产业,由于被归入商业性贷款范畴,很难得到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的眷顾。因此,*市
6、农业政策性金融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对“三农”经济发展的贡献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二是财政补偿机制不完善。农业是弱势产业,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近年来,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支持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主要依赖于财政担保基金,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各县(区)财政资金有限,不能及时为担保基金注入资金,担保资源几乎用尽,个别市县出现了“寅吃卯粮” “以贷养贷”的现象。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财政全额兜底补偿机制,一旦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干预,出现筹资渠道不畅或因集中还贷高峰,导致市县财力出现问题,势必将悬空银行债务,影响农业政策性金融可持续性发展。三是服务手段单一。近年来,农业政策性金融科技服务手段得到了加强,金融
7、产品不断丰富,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加之,部分分支机构因人员素质跟不上业务发展需求,缺乏相关业务经验,现有的服务手段和金融产品还没有得到有效应用,导致服务手段单一。而信贷产品不够丰富,期限错配、办贷流程复杂、环节过多、时限过长,也导致了支农战略上的局限性,间接抬高了信贷准入“门槛” ,弱化了政策性金融职能作用的发挥。(六)金融要素支撑不足。目前,*市在金融人才引进、金融宣传培训、金融环境营造、金融能力提高等要素投入方面不足。从事宏观经济研究、微观产业研究、精攻某一专业的高层次、复合型的金融人才更为匮乏。金融风险控制技术和金融产品研发技术较为落后,金融政策支持较为薄弱,阻碍了金融
8、方式的创新,金融产品的丰富,金融市场的渗透,进而抑制了不同经济类型,不同产业规模,不同类型企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服务需求。二、对策与建议(一)着力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是也要看到,我国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多次降息、降准等多项政策叠加发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更趋合理。因此,*市金融工作的重点应该抓好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以及陇东能源基地建设主要城市这一契机,顺应全市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产业布局,认真贯彻宏观调控政策,不断优化金融资源投向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金融配置与经济转型升级的良性互动。一方面,要加强金融投向与重点产业政策的协调,加强金融配合,加大对传统
9、产业的改造提升、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等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应有效控制“两高一剩”和落后产能项目的资金投放,着重支持在转型发展中具有明显导向作用的示范企业,通过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全市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二)逐步拓展金融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优化信贷投放结构,促进全市社会、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要切实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和县域、 “三农” 、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贸易金融、网络金融等产业金融。延伸已搭建的各类平台,将已经取得成效的改革试点及时推广,着力推进农村
10、金融、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金融组织体系建设、金融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发展,全面推进陇东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探索建立与周边市(州)的联络机制,充分发挥金融的杠杆功能,盘活区域间资金、劳动力、产业等要素,辐射和带动陇东区域发展,在更大范围内释放改革红利,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陇东能源基地建设。根据总体经济发展和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开展金融创新,积极推动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支持区域集优债等直接融资工具发展,开发资产证券化、信用缓释等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适用性和灵活性。(三)大力推进惠普制金融体系建设。通过大力发展惠普制金融,加强金融对经济发展薄弱领域的支持力度,提高金融资金使用的社
11、会效益,使金融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群众。一是应以基础设施和基本民生为重点,引导资金加大对社会事业、节能环保等薄弱环节的投资,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妇女、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创业,发展医疗、养老、意外伤害、教育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保险产品,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二是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立足小微企业及“三农”融资需求实际,充分发挥优势、量身订做可复制、易推广的金融产品。借鉴引进一些其他地区成熟的信贷产品和融资模式,多推出一些“弱担保”的金融产品。探索开发绿色产品,助推节能减排。加快保险产品创新,提高金融市场服务创新能力。鼓励金融机构通过银团贷款、争取总行直贷等方式加大对产业集群发展的
12、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地方金融机构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规范运作模式。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创新,转换体制机制,提高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的能力。三是强化为民服务理念。积极探索乡村金融服务站等金融服务模式,推动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稳步发展为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推进落后区域的支付结算服务、金融知识宣传、金融消费投诉处理、金融纠纷调处、行业自律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四)积极引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一是深入实施“引行入平”战略。引进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金融机构到*市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鼓励*市金融机构与境外金融机构开展创新业务合作,引进先进业务模式和创新产品,逐步开展跨境
13、业务。二是优化组合民间资本。重点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设立融资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组织;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城市基础实施建设,鼓励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社区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着力培育产权交易市场,优化组合民间资本。三是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积极引进和培育会计、法律、资产评估、证券评估、保险经纪等中介服务组织。争取大型证券公司在*市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各类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鼓励发展股权投资类企业,发展壮大股权投资市场。(五)加快建立区域性资本市场。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科学规划、风险可控”的基本原则,加快资源整合力度,逐步推动各种资源要素和资本向*市聚
14、集,加快构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优势互补、功能齐全、运作有序、良性循环的区域性资本市场体系。加快上市企业培育步伐,鼓励企业通过新三板上市融资。加快对现有融资公司的规范管理,开辟融资新途径,鼓励企业尝试开展融资租赁、中小企业私募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推动企业债发行工作。(六)着力构建稳健有效的监管体系。一是要始终坚持重点金融监管与依法金融监管并重,更新监管理念,改进监管方法,提高监管技术,不断加大对重点行业的监管力度,同时要加强对跨行业的系统性风险的检查、分析与管理能力、动态研究可能存在的各类金融风险触发点、早预警、早处理、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二是密切监测金融风险。建立健
15、全金融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公检法等跨部门联动机制,充分交流监管信息、协调监管信息和手段,及时发现和整改金融发展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加强对跨领域、跨市场金融风险的有效防控,避免监管缺位和重复监管。三是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金融欺诈、非法集资、非法证券期货交易、骗保骗赔、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等金融违规违法行为。对发生重大金融风险案件的金融机构、融资企业在各类奖励考评中,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 。(七)不断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一是要强化金融协调指导。健全完善信贷投放和财政性存款联动机制。保持经济综合部门与金融机构的经常性联系,听取意见和建议,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建立便捷的信息
16、通道,及时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二是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强政府在信用增级、资金、财税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制定财税优惠政策,建立对中小企业贷款与“三农”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对新设立或引进的金融机构,在用地用房、办理手续、银政企合作以及信息提供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建立金融研究及人才培养机制,强化金融人才引进政策。三是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以人民银行征信平台为载体,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建设;扎实推进小微企业信用示范区建设。切实加大信用县(区) 、信用乡(镇) 、信用社区、信用村(社) 、信用居户、信用企业的创建力度,力争对全市小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户统一评级,对评定为“良好、优秀”信用等级的主体,要按照授信额度给予无抵押、无担保的信贷资金支持。四是要加大金融生态环境考评力度。严格落实* 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办法 ,坚持每年对各县(区) 、*工业园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进行考评,促使全市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着力实现“诚信*”的资金洼地效应。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