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音乐常识】琴曲谱集,正音雅乐代表中国文人音乐的乐器古琴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已有约 3000 年有历史,被称为“国乐之父” 、 “圣人之器”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时文人将琴视为高雅的代表,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古琴具有传奇般的色彩,它的琴身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yu)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
2、为文弦;武文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古琴表现力特别丰富圆润,运用不同的弹奏手法,可以发挥出很多艺术表现的特色,它的散音(空弦音)嘹亮、浑厚,宏如铜钟;泛音透明如珠,丰富多彩,由于音区不同而有异。高音区轻清松脆,有如风中铃铎;中音区明亮铿锵,犹如敲击玉磬。按音发音坚实,也叫“实音” 。各音区的音色也不同,低音区浑厚有力,中音区宏实宽阔,高音区尖脆纤细。按音中的各种滑音,柔和如歌,也具有深刻细致的表现力。中国古代的拨弦乐器瑟瑟是中国古代的拨弦乐器,历史十分久远,在考古发现的弦乐器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诗经小雅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土女。 ”这是瑟见于
3、古籍最早的记载,说明瑟至少有 3000 多年的历史了。古瑟形制大体相同,瑟体多用整木斫成,瑟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瑟面首端有一长岳山,尾端有三个短岳山。尾端将有四个系弦的枘。首尾岳山外侧各有相对应的弦孔。另有木质瑟柱,施于弦下。曾侯乙墓共出土瑟 12 具,多用榉木或梓木斫成,全长约 150170 厘米,宽约 40 厘米,通体髹漆彩绘,色泽艳丽,外形类似古琴和筝。根据记载,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 。晚唐诗人李商隐在锦瑟诗中写有“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之名句。不过根据后来发现的实物来看,都是 2325 根弦不等,并以 25 根弦为最多,故现在都以 25 根弦来记述,每
4、弦有一柱。按五声音阶定音。瑟的音质饱满,高音清脆、中音明亮、低音浑厚,音域可覆盖五个八度,可以独奏或合奏,或者用来伴奏歌唱。演奏者一般将瑟横放于膝前,左右手交替配合弹奏。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编钟编钟,又叫歌钟,是中国古代的重要乐器,用青铜铸成,依钟的大小而有次序地挂在木制钟架上,音色清脆、悠扬、穿透力强。历代的编钟形制不一,枚数也有异。古代用于宫廷雅乐,每逢征战、宴乐、朝聘和祭祀都要演奏编钟。它可以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唱、舞蹈伴奏。如今编钟多用于民族管弦乐队,是色彩性很强的旋律乐器。编钟最早出现在商代,当时多为三枚一组。商代编钟造型别致,钟柄部分是空心的,并与内腔相通,钟的表面有简单的兽面纹饰。
5、近年殷代大型王室墓葬妣辛墓中,又发现了有五枚一套的编钟,可构成四声音阶序列。编钟兴起于西周,兴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西周中晚期,编钟已由三枚或五枚发展为八枚一组,能发出相隔一个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两个音级。当时编钟经常用于宫廷宴会,被称为“钟鼓之乐” ,至春秋中晚期,又增为九枚一组或十三枚一组。编钟的钟身呈满椭圆形,很像两个瓦片合在一起,上径小,下径大,纵径小,横径大,钟口边缘不截齐,两角向下延伸,成尖角形。顶端有柄的为甬钟,带钮的为钮钟。钟的各部位都有着特定的名称,上部称为钲,下部谓之鼓,钟口两角为铣,钟唇曰于,钟顶名舞。在钟的鼓部,铸在精美的图饰,钲部的纹饰称为钟带或为篆间,每枚钟的钲部都
6、有 36 个突起的隆包,谓之钟乳或枚。唐代诗人在作品中曾描绘编钟声音洪亮、铿锵悠扬、悦耳动听的妙响。古代石制的一种打击乐器磬磬是古代一种石制的打击乐器。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其形状在后来有很多变化,质地也从原始的石制进一步有了玉制、铜制。最早用于先民的乐舞活动,后来用于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的殿堂宴飨、宗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 。唐宋以后新乐兴起,磬仅用于祭祀仪式的雅乐乐队。磬的历史悠久,据先秦文献尚书益稷记载:“戛击鸣球” ,“击石拊石” 。这“鸣球”与“拊石” ,即是磬在远古时期的称呼。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尧或舜做部落联盟酋长时) ,磬已在使用
7、。按照使用场所和演奏方式,磬可以分为特磬和编磬两种:特磬是皇帝祭祀天地和祖先时演奏的乐器;编磬是若干个磬编成一组,挂在木架上演奏,主要用于宫廷音乐。20 世纪 70 年代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了一件大石磬,长 60 厘米,上部在一穿孔,击之声音悦耳。经测定,此磬距今约 4000 外,属于夏代的遗存,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磬的实物。古老的弹弦乐器箜篌箜篌是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 。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据文献记载有卧箜篌、竖箜篌、风首箜篌三种形制。据考证,箜篌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盛唐时期,随着经济
8、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但是,这种古老的乐器,从 14 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至 20 世纪 80年代初,一种新型箜篌雁柱箜篌才终于被音乐工作者们研制出来。它的结构比较完善、科学,音响具有民族特点,逐渐被广泛地用于音乐实践之中。东方钢琴古筝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结构由画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
9、音箱,弦架“筝柱” (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 25 弦筝为黄最多(分瑟为筝) ,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古筝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拨弦,弹出旋律、掌握节奏,用左手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的变化,以润色旋律。筝的指法颇多,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摇、撮等。因为现代筝改良后使用钢丝弦,一般弹古筝者便带着假指甲,假指甲通常由玳瑁制成。筝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清新舒展,韵味无穷,被称为“众乐之王” ,亦称“东方钢琴” 。东亚传统弹拨乐器琵
10、琶琵琶,是一种弹拨乐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时期出现。 “琵琶”这个名称来自所谓“推手为枇,引手为杷” (推手、引手为最基本的弹拨技巧) ,所以名为“枇杷” (琵琶) 。琵琶音域广阔、演奏技巧繁多,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演奏时左手各指按弦于相应品位处,右手戴赛璐珞假指甲拨弦发音。今天的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顶琵琶及曲项琵琶在中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 ,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皮) ,它是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的。晋代阮咸善奏此乐器,故以其名相称,为“阮咸”或“阮” 。唐朝(公元 79 世纪)是琵琶发展的一个高峰。当时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
11、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于是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这种盛况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的记载。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这样描述的:“大弦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而今,琵琶不仅在中国又呈现出复兴的景象,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关注,不少传统乐曲和当代作品受到中外听众喜爱。可以说,琵琶已开始走向国际乐坛。中国竹笛笛子笛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梆笛用于北方梆子戏的伴奏,笛身细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着重于舌上技巧的运用。在演奏上表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在气息运用上较
12、猛,并采用了急促跳跃的舌拼音,强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特殊技巧,善于表现刚健豪放、活泼轻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北方色彩,曲笛用于南方昆曲等戏曲的伴奏,又叫“班笛” 、 “市笛”等,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管身粗而长,音色淳厚、圆润、讲究运气的绵长,力度变化细致,常采用先放后收,一音三韵,悠扬委婉,演奏的曲调优美、精致、华丽,具有浓厚的江南韵味。笛子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笛子的表现力十分丰富,可演奏出连音断音、颤音和滑音等色彩性音符;还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无论演奏舒缓、平和的旋律,还是演奏急促、跳跃的旋律,其独到之处都可从中领略。此外,笛子还擅长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把听众带入
13、鸟语花香或高山流水的意境之中。流行于中国民间的吹管乐器洞箫箫是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起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亦称为笛,唐以后专指竖吹之箫。清代以前的箫多指排箫,汉代的陶俑和嘉峪关魏晋墓室碑画上已可见到吹洞箫的形象。但单管箫当时多称为“笛” 。现洞箫通常用九节紫竹制,全长约 80 厘米,吹口在顶端,管身开有六孔,前五后一,近尾端有出音孔 24 个。箫具有动人的音色和高雅的神韵,历来为骚人墨客所讴歌吟咏,也为广大人民所喜爱。箫不仅适于独奏、重奏,还用于江南丝竹弦和河南板头乐队等民间器乐合奏以及越剧等地方戏曲的伴奏。在古曲春江花月夜中,一开始洞箫奏出轻巧的波音,配合琵琶模拟的鼓声,描绘出游船上箫鼓
14、鸣奏的情景,在整个乐曲中,箫声绵绵,流畅抒情。此外,琴箫合奏,相得益彰,委婉动听,更能表达出乐曲深远的意境。由于箫的音量较小,所以单用一支箫演奏时,在配器上要注意音量的对比适度。独奏名曲有鹧鸪飞 、 妆台秋思 、 柳摇金等,琴箫合奏名曲有梅花三弄 、 平沙落雁等。擦弦乐器之一二胡二胡是中国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擦弦乐器之一。主要部分有琴杆、琴轸、琴筒、琴托、千斤、蛇皮、琴码、琴弓。是用于京剧、粤剧等传统戏曲中的乐器之一。弦有两根,琴弓类似小提琴之琴弓,以马尾毛为弓毛,演奏时弓毛置身于双弦之中拉奏,这是全世界所有的擦弦乐哭喊中少见的特点。二胡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中国古代北
15、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 。在古代中国,二胡仅是民间戏曲及地方音乐的伴奏乐器,地位不高。音乐教育家刘天华先生是二胡现代派的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从而扩充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而出,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姐妹乐器葫芦丝和巴乌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之为筚南母倒(南母倒即葫芦之意) ,流行于西双版纳、德宏、保山、瑞丽等傣族地区,在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中也较为流行。葫芦丝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葫芦丝起源的动人传说
16、。葫芦丝的构造较特殊,所用材料均取天然,纯手工完成制作过程。它由葫芦、主管、簧片、附管组成,主管开有七个孔,音域为 3567123456,附管持续发一个音。葫芦丝发音优美、亲切,略带鼻音,善于表示温柔细腻的感情,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因为它发出的音有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轻柔,所以称它为葫芦丝。巴乌是在云南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中普遍流行的中音簧管乐器,用嘴巴着口横吹,它和葫芦丝有着共同的渊源,其发音原理相同,音域相同,演奏方法也一样,音色也很相似,只是巴乌的音色较厚实,所以有“会吹葫芦丝就会吹巴乌”的说法,因此称它们为姐妹乐器。古琴十大名曲-阳春白雪阳春白雪为古琴十大名曲之一。不少资料对阳春白雪解题
17、时,都称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历来有“大阳春”和“小阳春” (又名“快板阳春” )两种不同版本。前者指李芳园、洗浩初整理的十段与十二段的乐谱;后者是近代琵琶家汪昱庭所传,全曲只有七个乐段,可划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的乐曲。 “起”部标题名为“独占鳌头” ,使用加花、“隔凡”以及结构上的扩充和紧缩等民间常用旋法,使八板原型得到变化发展,并以半轮、推拉等演奏技巧润饰曲调,充满了生动活泼、明快愉悦的情绪。 八板变体运用分割和倒装、变化节奏等方法加以展开,并在第六段中引入了新的音乐材料。在演奏上
18、时而用扳的技法奏出强音;时而用摭分弹出轻盈的曲调。 “合”部标题为“东皋鹤鸣” ,再现了第二段,并在尾部作了扩充。通过慢起渐快的速度,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进行,并在每拍头上加“划” ,不断增加音乐的强度,使全曲在强烈的气氛中结束。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广陵散广陵散 ,又名广陵止息 。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现。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 广陵散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十大名曲之一。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 45 个乐段,分开指、小序、正声、乱声、后序 6 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全曲始终贯串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作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中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