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诗词鉴赏五言古诗名篇赏析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开成的一种新诗体。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因定不变的。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1.感遇 其一作者:张九龄 2.感遇其二作者:张九龄 3.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作者:李白4.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作者:李白5.月下独酌(其一)作者:李白 6.春思作者:李白 7.望岳作者:杜甫 8.赠卫八处士作者:杜甫 9.佳人作者:杜甫 10.梦李白其一作者:杜甫 11.梦李白其一作者:杜甫 12.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作者:王维 13.送别作者:王维 14.青溪作者:
2、王维 15.西施咏作者:王维 16.秋登兰山寄张五作者:孟浩然 17.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作者:孟浩然 18.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作者:王昌龄 19.寻西山隐者不遇作者:丘为 20.春泛若耶溪作者:綦毋潜 21.宿王昌龄隐居作者:常建 22.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作者:岑参 23.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作者:韦应物 24.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作者:韦应物 25.寄全椒山中道士作者:韦应物 26.长安遇冯著作者:韦应物 27.夕次盱眙县作者:韦应物 28.东郊作者:韦应物 29.送杨氏女作者:韦应物 30.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作者:柳宗元感遇其一作者: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
3、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品简介】感遇其一由张九龄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注释】葳蕤(wiru ):枝叶繁盛。
4、桂华:桂花, “华”同“花” 。生意:生机。自尔:自然地。佳节:美好的季节。林栖者:指山林隐士。闻风:闻到芳香。坐:因为。本心:本性。【韵译】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译文】兰花到了春天枝叶茂盛,桂花遇秋天则皎洁清新。兰桂欣欣向荣生机勃发,所以春秋也成了佳节良辰。可是谁能领悟山中隐士,见到此情此景而产生的仰慕之情?花木流香原为天性,它们并不求美人采撷扬名。【赏析】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
5、感。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 “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
6、佳节”又由统而分。 “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自”当“各自”解, “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 )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 “坐” ,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
7、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 “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 ,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
8、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感遇其二 作者:张九龄
9、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作品简介】感遇其二由张九龄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 。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桃
10、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别。【注解】岂:难道。伊:那里,指江南。岁寒心:耐寒的本性。荐:进献。嘉客:嘉宾贵客。奈何:无奈。阻重 chong 深:山高水深,阻隔重重。运命:命运。循环:周而复始,变化莫测。寻:探求。徒言:只说。树:种植。此木:指丹橘。阴:树阴。【韵译】: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译文】南国的红橘非常有名,严寒过后的橘林仍然一片葱绿。这不是因为江南的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们本来就能抵御严寒。可以款待亲友宾朋,无奈路途遥远山水阻
11、隔。命运难测只能听其所遇,就像四季变化不可探寻。世人都喜欢种桃树和李树,难道橘树就没有阴凉吗?【评析】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是因为有耐寒的本性来比喻自己坚贞不屈的情操。而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介绍给嘉宾的命运,也映衬了诗人遭排挤的境遇。无可奈何的,诗人只得把这一切归结于命运,以反诘句收束全诗,指责人们只顾种桃李,而不重视丹橘的行为,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愤怨。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最后为桃李
12、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本诗的语言清新简练,抒发胸臆的同时,给了读者驰骋想像的空间。全诗平淡而浑然天成,时时发问的句子达到了正反起伏的效果,而语气却是温文尔雅,不着痕迹中,哀伤、愤怒尽情抒发,可谓炉火纯青。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点评】诗开头两句,诗人就以饱满的热情,颂扬橘树经得起严冬考验,绘制了一幅江南橘林的美丽图景,形成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橘树是果树中的上品,又能经得起严冬风霜的熬煎,终年常绿,因此诗人以丹橘自喻是有深刻含意的。这是诗人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受命不迁” 、 “横而不流”的人格。这里,诗人不仅写了橘树的外形,而在着意表现它坚强不屈的精神
13、,达到了形神的有机结合。同时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并非一棵橘树,而是一片橘林。诗人是在描写包括他自己在内的“群像” 。这就使得诗的意境更为深远开阔,形象更为高大生动。三、四两句,写橘树的特点。诗人告诉读者橘树的经冬翠绿,并非因为江南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有着耐寒的本性。在这里,诗人采用的是问答的形式,问得自然出奇,答得分外有味,把橘树本身的特性简明地概括出来。诗人通过“岁寒心”的双关语,一方面巧妙地指出橘树的耐寒本性,同时又用以比喻诗人的高尚美德。这是借橘树的本性写诗人的心灵之美,既是诗中主人公的自我画像,也是当时千万个正直知识分子的品德的写照。从而使诗的主旨又深化了一层。下面六句,是叙事,也是抒情
14、。五、六两句是说:这些甜美的丹橘本可以送到远方呈献给尊贵的客人,无奈关山重叠,通道受阻。言下之意,他本可以将贤者推荐给朝廷,可惜道路被阻塞。这两句妙喻天成,不露痕迹。诗人借用眼前的景物,通过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封建社会一个忠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遭贬的情况下,仍然不甘沉沦,依旧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可贵品质。七、八两句是诗人从感慨中得出的判断:命运的好坏,只是因为遭遇的不同;而这又如同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一样,其中的道理实在难以捉摸。这是诗人根据自身经历所发出的感叹。最后两句是紧承“运命”两句而来。诗人大声疾呼:不要只说种桃李,橘树难道不能供人乘凉吗?很清楚,诗人在为橘树鸣不平,也是在为贤者鸣不平。也
15、就是说,贤者能人,不会不如李林甫之流。这两句是对朝廷听信谗言、邪正不辨、严厉斥责,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由于诗人有深刻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因此这两句议论写得十分亲切自然,深刻有力,大大增加了诗的内涵。这里运用暗喻来抨击时弊,能发人深思,给人以很大的启迪。从结构上看,这首诗短短五十字,构思精巧,结构严密,抒情写意,回环起伏。开头以橘起,最后以橘结,前呼后应,且深化主题。尤其是最后出人意料的设问,震人心弦,增添了诗的艺术魅力。张九龄诗歌语言生动、比喻贴切,毫无矫揉造作、雕琢晦涩之病。刘熙载在艺概中,称张九龄的诗歌“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 。这一评价是非常恰当的。刘禹锡说九龄“自内职牧始
16、安(今桂林) ,有瘴疠之叹;自退相守荆户,有拘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然与骚人同风。 ”就是指这类感遇诗 。【讲解】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 。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 ,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
17、经冬犹绿林” 。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 ,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 ,跌宕生姿,富有波澜。 “岁寒心” ,一般是讲松柏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汉代古诗有一篇橘柚垂华实 ,诗中说橘柚“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 ,表达了作者不为世用的愤懑。张九龄所说的“可以荐嘉客” ,也就是“冀见食”的意思。 “经冬犹绿林” ,不以岁寒而变节,已值得赞颂;结出累累硕果,只求贡献于人,更显出品德的高尚。按说,这样的嘉树佳果是应该荐之于嘉宾的,然而却为重山深水所阻隔,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