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
2、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
3、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5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16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于物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
4、元论。 17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18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19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 “求”就是去研究。 220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1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
5、识活动的人。 22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23自在世界:人产生前的自然界和人类实践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24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5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6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7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28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
6、、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9肯定: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确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别的事物的方面。30否定:可以在三重意义上使用否定,一是否定的方面,即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或因素;二是否定的环节,即把事物的发展和联系统一起来的环节;三是否定的阶段,即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第二阶段从肯定到否定的阶段。 31辩证否定:又称“扬弃” ,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本身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32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表现为事物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量变是事物在度范围内的变化。 33质变
7、: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表现为显著的变化,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34度: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幅度,是事物质与量相统一的哲学范畴。区分事物质变和量变的标准,就是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 35规律: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6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过程中两种不同趋势的哲学范畴。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37现象和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实质和外在表现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
8、面特征,是事物外在的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质是与必然性、规律性同等程度的哲学范畴。 38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39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双方依存、相互贯通的联系和趋势,包括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3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斗争性作为哲学范畴包括自然界、社会、思维领域中的一切形式的差异、对立和斗争。
9、 4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又称矛盾的共性,有两层含义,其,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简言之,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又称矛盾的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41基本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本质的矛盾。 42主要矛盾:在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即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43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另一方面
10、则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44内因: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坚持内因论也就把事物的运动发展看做是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45外因: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6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 47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特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
11、所以是能动的,是因为它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过程。 48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人的意识说成先天就有的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的产物。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 49理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各个片面的认识。形象性和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 50理性认识: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抽象
12、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 51真理: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52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有两重含义,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53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这一点是绝4对的、无条件的;二是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认识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一次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54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指人的认识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而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 55价
13、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56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构成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内容。 57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58神学历史观:指对社会历史进行了神化,认为“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的力量,否定社会的客观性,也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对社会的本质作神学目的论歪曲的社会历史观。 59唯心主义历史观:把社会
14、精神化了,认为社会本质上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的产物。唯心主义历史观看到了社会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人进行的活动这一特殊性,但它们夸大了这一特殊性,认为人的意志、意识决定社会的发展。 60自然主义历史观:指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为自然条件,归结为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没有看到自然条件既不能决定社会的本质,也不能成为决定社会制度及其变更的原因。 61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即物质生产具体的、历史的表现形式,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62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其
15、中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和指示器,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63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所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从动态上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了生产关系,其中,生产这一环节居于主导地位。 64社会经济结构:又称经济基础,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结构的性质。 65阶级:指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阶级的划分
16、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区分阶级的根本标志,是看其同生产资料的关系,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否占有其集团的劳动。 66社会政治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程等,其中,国家政权是核心。 567国家: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尽管国家也管理一些公共的社会事物,但其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68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
17、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等设施。前者叫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后者叫政治上层建筑。 69社会文化结构:又称观念结构,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艺术等意识形式的联结方式。在阶级社会中,文化往往具有意识形态性。 70社会基本矛盾: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共同组成,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形式、内容和方向。 7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变革的方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同时这种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一规律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表现出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
18、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7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始终是决定的力量,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并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水平和要求。 73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74阶级斗争: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冲突和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和特殊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75人民群众:在量上指大多数,在质上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大多数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76生产力标准:指把是否
19、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 77群众观点: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78社会形态: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 79人性:是指人所具有的特性和属性。归纳起来,人的本性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精神属性本质上属于人的社会属性,因此,可以把人性分为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
20、属性。 80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81人的价值:人对自身的意义,即人能够创造价值以满足人自身的需要。 82自由:就人的活动而言,自由表现为人的一种自主力、判断力和选择力,这种自由是相对制约人类行为的必然性而言的,在这个意义上,对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 683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支配即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哲学名词解释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根本看法的体系,是“关于自然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它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
21、问题。在哲学领域中,既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又存在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在阶级社会中,哲学总是具有阶级性和党性的,哲学斗争是阶级头号争的反映,不同阶级的哲学就是不同阶级的世界观。哲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总是同现实的阶级斗争紧密联系在上起,反映着敌对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整个哲学史,无论是中国的或外国,都是一部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史。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它是哲学上两军对战和其他一切哲学家问题分歧的根源和基础,是区分哲学家坚持什么方向、遵循什么路线的原则问题。
22、全部哲学史就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两条路线斗争的。世界上是先有人的思维,还是先有存在?也就是说,先有精神,后有自然界、物质,后有精神?古今中外一切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个大阵营。凡是主张先有自然界、物质,后有精神,精神来源于物质,是物质所怕派生的,就是唯物主义者。凡是倒过来,主张先有精神,后自然界物质,物质来源于精神,得精神所派生的,就是唯心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一个是它
23、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自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公开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并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服务,是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实践是理论的基础,而理论可以变成物质。它不但科学地说明世界,而且指导人们去革命地改造世界,体现了严格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 哲学的党性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哲学的党性就指阶级性在哲学中的表现。每一种哲学都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为一定的政治路线服务,成为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理论工具。在每个部哲学发展史上,始终贯穿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基本路线、两个基本派别的斗争,根本不
24、存在什么超乎二者之上的“中间路线”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垒,就是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在哲学上的反映。唯物主义、辩证法通常反映先进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和要求,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一般地说则是反动剥削阶级的思想体系。 7世界观(宇宙观)世界观也叫宇宙观,它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最根本的看法。归根到底有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就是两种世界观的斗争。在阶级社会中,世界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是现代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 。 (
25、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 389 页)两种世界观进行着不可调和的斗争,这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集中表现。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 。 (同上,第 384 页)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改造自己,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勇前进。 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方法论同世界观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质是物质的,而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这就是辩证唯物
26、主义的世界观。根据这种世界观去观察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来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从事改造世界的各种活动,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所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上两个敌对的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一般地说,它是先进阶级的世界观,反映着适合生产力和科学发展的先进阶级的利益。唯物主义哲学往往是社会上的先进势力、进步阶级用来反对反动势力和宗教迷信,维护科学发展,推动社会前进的思想武器。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按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
27、于人的意识或精神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意识则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则相反,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世界先有物质,然后才有意识。第二,意识是具有高度发展和组织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第三,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这些论证都说明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它可以不依赖精神而独立存在,所以是第一性的;意识来源于物质,它必须依赖物质而存在,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因此精神是第二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
28、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上两个敌对的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它不承认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把意识或精神看成是世界一切事物的根源,认为物质不过是意识或精神的产物。在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这个哲学根本问题上,它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是意识决定物质,而不是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哲学有两种主要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一样,也认为精神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所不同的只在于它认为世界不是某一个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而是存在于世界某个地方的某种神秘的、 “客观的”精神的
29、产物。 8朴素唯物主义也叫自发的唯物主义,是一种认为世界起源于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学说,是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原始的唯物主义观点。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它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不是由神创造的,肯定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第二,它试图从物质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来说明万物的产生,具有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虽然在思想实质上朴素唯物主义是正确的,是唯物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三个主要阶段中的第一个阶段,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作用,对唯物主义后来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但是由于受到历史的、阶级的局限和科学知识水平的限制,它还带有感性的、直观的性质,还缺乏科学的论证,而在说明社会历史现象时不是唯心
30、主义的。 机械唯物主义也叫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是唯物主义哲学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之一。它是在欧洲十七十八世纪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科学进步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机械唯物主义者的阶级地位和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机械唯物主义表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机械性。二、形而上学性。三、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 (反杜林论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 83 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
31、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
32、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物质范畴的历史发展物质范畴的历史发展:物质这个概念是一种哲学上的抽象。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凭着直观,把物质说成某一种或某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如金、木、水、火、土。到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将原子理解为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结前人物质认识成果的基础上,对物质范畴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和规定。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物质不是指的某个或某些物,而是各种物的总和。后来根据列宁的研究和理解提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唯物主义哲学就提出了物质范畴。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