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考点六 准确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方法有两种:(1)勒夏特列原理(定性的) (2)化学平衡常数法(定量的)一、勒夏特列原理: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因素,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两层意思:(1)平衡移动方向:与改变条件相反的方向(2)平衡移动程度:不能抵消这种改变。例 1、在一个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 aA(g)+bB(g) cC(g)+dD(g)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再加入一定量的 A,判断(1)平衡移动方向?(2)达到新的平衡后,c(A)、c(B)、c(C)、c(D),A、B 转化率和体积分数如何变化?依据勒夏特列原理,再加 A,A 与 B 将更多反应生成 C 和 D,v(正)v(逆)
2、,平衡向右移动,c(B) 会减少,c(C)、 c(D)会增大,但是 c(A)还是增大,理由是平衡移动不能抵消加入的 A。因此,达到新的平衡后,A 的体积分数增大,B 的体积分数减小了。转化率则反之。例 2、在温度 t 时,在体积为 1L 的密闭容器中,使 1molPCl5(g)发生分解:1molPCl5(g) PCl3(g)+ Cl2(g),当反应达到平衡后,再加入 1molPCl5(g),化学平衡如何移动?有两种解释,一是从浓度增大,二是从压强增大。从而得出相反的结论。原因是“改变条件”认识不准确。当 T、V 一定时,n(PCl 5)增大,则 P(PCl5)增大,从而引起 P 总增大,但此时
3、不能理解为“增大压强”对平衡的影响。因为勒夏特列原理中,“改变压强”指的是:各组分的分压同时增大或减少(容器体积增大或缩小,同等比例增大或减小各气体组分的物质的量)相同倍数而引起体系总压改变,此时,才能认为“是改变压强”,而不能认为总压发生改变就是“改变压强”对平衡的影响。所以此题浓度解释是正确的。例 3、一定温度下,有下列可逆反应 2NO2 N2O4,在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 NO2与 N2O4气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如果向密闭容器中再加入 NO2气体,判断:(1)平衡移动方向?(2)达到新的平衡后 NO2的体积分数与原平衡相比增大还是减小?(3)如果改为加入 N2O4呢?例 4、在装有可移动活
4、塞的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N 2(g)+3H2(g) 2NH3(g),反应达到平衡后,保持容器内温度和压强不变。通入一定氮气,试判断平衡向哪个方向移动?此题变化的条件不是“一个”而是“多个” 。若认为改变条件只是通入一定量氮气后,氮气浓度增大,则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平衡应该正向移动,就会得出不准确的答案。因为,充入氮气为了保持压强不变,容器体积会增大,则氢气和氨气浓度均减少,所以改变的条件为“多个” 。此时,利用勒夏特列原理不一定能做出正确判断。上述平衡可能正向移动、逆向移动或不移动。二、平衡常数法上题,充入氮气后,氮气浓度增大,则氢气和氨气浓度减小,且减小倍数相同,设 C( N2)=m C( N2
5、),C( H2) =m C( H2), C( NH3)=nC( NH3) ,m1, n1 则:Q=1/mn Kmn1 平衡正向移动 mn1 逆向移动 mn=1 不移动练习:1、某恒温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 A(s) B+C(g)-Q 达到平衡。缩小容器体积,重新达到平衡时,C(g)的浓度与缩小体积前的平衡浓度相等。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B )A.产物 B 的状态只能为固态或液态 B.平衡时,单位时间内 n(A)消耗 n(C) 消耗 =11C.保持体积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加入 B,平衡可能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若开始时向容器中加入 1molB 和 1molC,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 Q2、某温度下,在
6、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反应达到平衡时,2x(g)+Y(g) =2R(g),反应达到平衡时,X、Y 和 R 分别为 4mol.2mol.4mol,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做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右移是( )A .均减半 B .均加倍 C.均增加 1 mol. D.均减少 1 mol.2解析:由题知,该反应是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只要 x、Y 和 R 的物质的量之比符合 4 : 2 : 4,都处于平衡状态。A 均减半 体积会相应减半,既浓度不变,故平衡不移动B 均加倍, 体积会相应加倍,既浓度不变,故平衡不移动C 均增加 1mol. ,即 X.Y.R 分别为 5mol、3
7、 mol、5 mol 与平衡不移动:X.Y.R 分别为5mol、2.5mol、5 mol 相比,相当于增加 0.5 molY,则平衡右移。D 均减少 1mol,即 X.Y.R 分别为 3mol. 1mol. 3mol. 与平衡不移动:X.Y.R 分别为 3 mol. 1.5 mol. 3 mol 相比相当于减少 0.5 molY.,则平衡左移。答案选 C3.某温度下,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x(g)+Y(g 2R(g) ,反应达到平衡时,X、Y 和 R 的量分别为 4 mol.,2 mol. 和 4 mol. ,保持温度和容积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做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右移
8、的是( )A 均减半 B 均加倍 C 均增加 1 mol. D 均减少 1 mol.解析:本题容器体积固定,可根据浓度商 Q 与平衡常数 K 的大小关系判断平衡移动方向设容器体积为 V,则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A 中均减半,则浓度商:则平衡向左移动B 中均加倍,则浓度商:则平衡向右移动C 中均增加 1,则浓度商:则平衡向右移动D 中均减少 1 mol.,则浓度商: 则平衡向左移动答案选 BC4.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x(g)+Y(g) 2R(g)反应达到平衡时,X.Y 和 R 分别为 4 mol, 2mol 和 4mol,保持温度和容积不变,按 2:1:2 向该密闭容器
9、中充入 X、Y 和 R 三种气体,则平衡移动方向为( )A.不移动 B. 向左移动 C. 向右移动 D.无法确定2 14()2molVVKmolLl-=AA21()1lQVolLKoV-=AA218()4mlolo-AA3解析:保持温度和体积不变,向另一密闭容器中充入 X.Y 和 R 分别为 4 mol.,2 mol.和 4 mol. ,则平衡不移动。然后再将这两个容器合并,即合并后的容器体积是原容器体积的两倍,由于各物质浓度不变,故平衡不移动。然后将容器体积压缩为原容器体积,即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将向着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即反应向右移动。答案选 C5、高炉炼铁的总反应为:Fe 2O3(s
10、 )+3CO(g) 2Fe(s)+3CO 2(g) ,请回答下列问题:(1)一定温度下,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可以判断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的是( )A密闭容器中总压强不变 B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变C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c(CO)= c(CO 2) EFe 2O3 的质量不再变化(2)一定温度下,上述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 3.0,该温度下将4molCO、2molFe 2O3、6molCO 2、5molFe 加入容积为 2L 的密闭容器中,此时反应将向 反应方向进行(填“正” 或“ 逆”或“处于平衡状态”) ;反应达平衡后,若升高温度, CO 与 CO2 的体
11、积比增大,则正反应为 反应(填“吸热”或“ 放热”) 。( 2) 温 度 不 变 , 该 反 应 化 学 平 衡 常 数 K=c3(CO2)/c3(CO)不 变 ; 起 始 时 c3(CO2)/c3(CO)=(6/2) 3/(4/2) 3=27/8K=3.0, 则 此 时 反 应 必 须 向 逆 反 应 方 向 进 行 , 使 生 成 物 浓 度 减 小 、 反 应物 浓 度 增 大 , c3(CO2)/c3(CO)的 比 值 才 能 减 小 为 3.0, 才 能 达 到 该 温 度 下 的 化 学 平 衡 ; 由 于化 学 平 衡 常 数 等 于 生 成 物 浓 度 幂 之 积 与 反 应
12、物 浓 度 幂 之 积 的 比 值 , 则 该 反 应 的 平 衡 常 数 为 c(E)/c2(A)c(B); 升 高 温 度 , CO 与 CO2 的 体 积 比 增 大 , 后 者 说 明 平 衡 向 逆 反 应 方 向 移 动 , 前者 导 致 平 衡 向 吸 热 反 应 方 向 移 动 , 即 逆 反 应 是 吸 热 反 应 , 则 正 反 应 是 放 热 反 应 ;6、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对于已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 FeCl3+3KSCN 3KCl+Fe(SCN)3,在此溶液中作如下处理,化学平衡逆向移动的是( )A.加入少量的 KCl 固体 B.加入少量 FeCl3 固体 C.减少 Fe(SCN)3 的浓度 D.加水稀【答案】D【解析】该反应的本质是 Fe3+3SCN- Fe(SCN)3,任意时刻的浓度商为 。因为KCl 没有参加反应,因此改变 KCl 的量不会影响到平衡的移动,故 A 项错误;加入少量 FeCl3 固体或减少 Fe(SCN)3 的浓度,均会使 QcK ,平衡正向移动,故 B、C 均错误;加水稀释,使 c(Fe3+)、c(SCN-)和 c(Fe(SCN)3)的浓度均减小,但 c(Fe3+)c(SCN-)减小的更快,使 QcK,平衡逆向移动,故 D 正确。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