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275KB ,
资源ID:3921868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92186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古今战例选讲之中国古代战例.DOC)为本站会员(国***)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古今战例选讲之中国古代战例.DOC

1、军事史专题选修课教案 张尊健1第三讲 古今战例选讲之中国古代战例活动主题 古今战例选讲之中国古代战例活动目标 1、通过对古今战例选讲之中国古代战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战争的发展特点;2.结合历史、语文学科重点了解中国古代战例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教案及课件,了解学生的现状,学生阅读相关书籍 实施过程一、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统治阶级为夺取和巩固政权,在组织、管 理、使用、发展和储备军事力量的活动中形成的一整套 制度。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古称“军制” 、 “兵制” 。它随 着国家、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并与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统治阶级的利 益服务。从夏

2、朝到清朝道光年间,中国军制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大发展阶段,它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演变。主要内容包括:军事体制、编制、管理教育、训练、军事职官、兵役动 员、军队调发与战时指挥、粮饷兵器与马政保障等各项制度。其基本作用在于保障军事建设,以便有效地准备 和实施战争,确保统治权的稳固与发展。奴隶社会军事制度 据尚书甘誓载,公元前 21 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产生,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同时产生,并且建立了战 时军队编组与奖惩制度。夏王掌国家军政大权,主要政务官“六事之人” ,战时便是统军将领。根据甲骨文记 载,商朝以商王为最高军事统帅,以贵族大臣

3、和方国首领为高级军事将领。商军出现了“师”的编制单位,建 立了“登人” 、 “登众”的兵役、动员制度和以射、御、田猎为内容形式的训练制度。军队分车兵和徒卒,以车 兵为主,主要装备是畜力驾挽的战车。西周军制比夏、商有了很大发展,中央常备军力量扩大,拥有“西六师” 、 “成周八师”和“殷八师” ,共 22 个师。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各诸侯国和一些贵族大臣虽有少量军队,但 要听从周王统一调遣。奴隶社会军制的特点是:与王权为中心的政治制 度相适应,王是最高军事统帅,常常亲自统军出征,方国诸侯的军队虽有一定独立性,但战时要听王的调用;常 备军由王卫队发展演变而来,并不断扩大,在征战中起主要作用,战

4、时军队主要靠临时征发;实行奴隶主贵族 血缘种族兵役制和军政一体、文武不分的民军制;军 政官吏实行世卿世禄制,与宗法制度相适应。春秋战国军事制度 春秋战国是奴隶制解体、封建 制形成的大变动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各诸侯国君,在改革政治、经济制度的同时,纷纷改革军制,以 适应政治、经济变革的顺利实现。如齐国“作内政以寄军令” ,郑国“作丘赋”,鲁国“作丘甲”,晋国“作爰 田” 、 “作州兵” 。尤其是战国时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建立军功爵制,健军事史专题选修课教案 张尊健2全户籍,什伍编组,向农民征 收军赋等。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以孙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军事专著。在变法图强、争当霸主、进而以武力

5、 统一天下的激烈角逐中,改革创新者上升,因循守旧者沉沦,春秋初一百多个国家到战国初只剩十几个,最后 全部被秦国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军制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一些诸侯国实行改革使国力军力上升,周王室衰微,失去了对诸 侯国的控制能力,“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 。 产生了以征发农民为主的郡县征兵制,军赋也由农民承担,扩大了兵源与军场劬 掠胄姓 嘀葡嘟岷弦?利战争动员。军队扩大,建制由“师”发展到“军” 。 战争规模和区域扩大,由平原发展到山地和江河水网 地带,车兵之外又有步兵、骑兵和水兵,步战代替车战成为主要作战形式。文武明显分职,并产生了凭兵符 发兵和奖励军功等制度。军政一体化的国家体制转

6、变为相对独立于行政体制的以国君为中心的高度集权化军 事体制。封建社会军事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由春秋战 国到秦、汉,由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由五代 十国、宋、辽、夏金到元、明、清三次大分裂和三次大 统一。与此相应,封建军制也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和 晚期。初创期 公元前 221 年秦统一六国后,为适应君主 集权制封建国家政体的需要,逐步确立了以皇帝为统帅, 中央军为主力,中军与外军相表里,地方军与边防军相 呼应,正规军与地方武装相结合,内重外轻、以重驭轻 的武装力量体制,并为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和发展。秦汉军队大体可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三部 分。汉承秦制,其京师兵(中央军)包括南军、

7、北军。郎官、卫士和屯兵,分别由郎中令(光禄勋) 、卫尉和中 尉(执金吾)统领,分掌宫廷内外宿卫、警戒和京师卫戍。武帝时增北军为八校,东汉又改为五营。地方军有 材官、骑士和楼船(水兵)三个兵种,由郡尉(都尉)和县尉协助守、令统管,每年进行射御、骑驰和战阵训练, 秋季进行“都试” 。平时维持社会治安,战时凭兵符应调从征。东汉光武帝时与民休息,曾下诏罢郡国都尉和 地方兵。秦汉以征兵为主,男子一般 17 岁傅籍,2360 岁 服役,役期 2 年左右。征兵不足以募兵补充,也征发刑 徒为兵。东汉罢郡国兵后,遂改以募兵为主,征兵为辅。发展期 魏晋南北朝沿东汉军制,因国家处于分裂 状态,军事繁兴,军制复杂多变

8、。新军制突出者有: 都督制。统治者为动员地方力量镇压人民的反抗,维系 摇摇欲坠的中央政权,便扩大地方权力,州牧、刺史多加将军称号,将军持节都督一州数州军事,或都督中外军 事,专擅一方军、民、财政大权。人民反抗虽被镇压,但同时也形成了威胁中央的地方割据势力。世兵制。在 地方势力崛起过程中,召募来的大量私属武装家兵、部曲等,逐步上升为政府军,军人与其将领保持着封建依 附关系,职业兵增多。统治阶级为保持一定兵源,将军人家属编为军籍,成为“士家”,强迫他们世代从军。士 家不仅成了兵役的固定承担者,而且成了统治阶级控制军权的人质。世兵制下军人地位低,素质差,战斗力弱。 沿边少数民族的部族兵制。随着中央集

9、权下降,边境一些少数民族的武力上升,开始向中原富庶区扩张。军 事上保留本民族特点,并参用汉军制,形成了独特的部族兵制。如北魏的兵户制和镇戍兵制,西魏、北周的府 兵制。府兵制创立于西魏大统十六年(550),设 8 柱国 12 大将军、24 开府将军,统 24 军。早期府兵自相督率,军事史专题选修课教案 张尊健3自 带弓刀,不编户贯,将领无论何族均用鲜卑赐姓,军人 也从主帅之姓,带有浓厚的部族兵特色。 隋、唐重建和发展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改 革早期府兵制,军户编入民户,军人受田。府兵在乡为农,在军为兵,实行兵农合一、寓兵于农制。府兵调遣、 指挥权均归朝廷,中央设 16 卫(隋初为 12 卫府

10、) ,12 卫下各辖军府。军府按“中外相维、重首轻足”和“居重 驭轻”方略,分布在京城和冲要地区。府兵每年上番宿卫京师,部分驻守军事要地,战时凭符征调。唐代折冲 府分上中下三等,统兵 8001200 人不等,全国最多时设 634 府,约 60 万人。中央禁军除以府兵上番者为南衙禁兵 外,还有来自召募的北衙禁兵。隋、唐还设有兵部,作为中央三省六部政府机关的军事部,掌军事行政和武官选 授。边防军事机构有镇、戍、关、军和守捉。民众武装有团结兵、土兵等。唐朝还制定了卫禁律、擅兴律、兵 部式、兵部格等较完备的军事法律,使军制法律化。中期后,府兵制崩坏,募兵制兴起。唐末各节度使凭借自 己控制的地方政权,豢

11、养大批军队与中央抗衡,改变了 “内重外轻”态势,出现了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兵骄 则逐帅,帅强则叛上”的分裂混乱局面。960 年赵匡胤重建统一的封建政权北宋,并吸取晚唐 五代军阀割据的教训,改革军制,强化皇权亲掌军队建置、调动和指挥权,其下兵权三分:“枢密掌兵籍、虎 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 ”军队分禁兵、厢兵、乡兵和边境地区的蕃兵。禁兵是主力,最多 时达百万以上,实行“居中驭外”的“更戍制” 。神宗时,王安石配合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军制,一度实行保 甲、保马和将兵法。同时设立武学,实行武举以培养选拔军事人才。南宋军队主力为屯驻大兵和三衙诸军,体 制基本未变。宋代实行募兵制,曾实行过

12、依“兵样”选募和给兵士刺字以记军号的作法。五代、两宋时期北方 地区出现过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其军制多带部族特色,如辽朝部族军和两院制,金朝猛安、谋克制 等。晚期 元、明、清为封建军制晚期,因蒙、满族入 主中原,军制上反映出民族大融合的鲜明特征。元初军事与社会组织融为一体,各部落按百户、千户、万户编 制,上马出战,下马牧养,兵牧合一。南下后设枢密院、行枢密院和兵部等以加强中央集权。军队包括蒙古军、 探马赤军、汉军和新附军,分宿卫和镇戍两大系统,实行军户制和军官世袭制。明代实行以屯田制为基础的卫 所军制,全国遍设卫所,控扼要害。军队分京军和地方军两大部分。中央设五军都督府掌全国卫所军籍,设

13、兵 部掌征讨、镇戍和训练。战时命总兵官出征,战罢兵归卫所,将印归朝,实行统军、调军与指挥权分离的,军 不私将、将不专军的制度。清代前期主要实行八旗、绿营兵制。八旗兵制是以 八种颜色的旗帜为标志编组,兼有军事、政治和生产职能的“兵民合一”的满族兵制。太宗时增设蒙古和汉军 八旗,共为 24 旗。入关后,八旗兵已脱离生产,并分为禁旅(京营)八旗和驻防八旗,军队直属于国家而不再归 旗主私有。绿营兵制是参照明朝卫所制建立的汉族兵制。绿营兵由招募的汉人和收编的汉族地主武装组成,以绿 旗为标志,以营为单位编组。八旗兵和绿营兵都实行薪给制,按年月发给一定的银饷和米粮。与元代在非蒙古 军中设“达鲁花赤”为监军官

14、的作法类似。清代以八旗监绿营,八旗兵薪饷和武器装备都优于绿营兵,这是政 治上的民族歧视政策在军制上的反映。军事史专题选修课教案 张尊健41840 年鸦片战争后,封建军制开始全面崩溃,清朝 八旗、绿营兵为勇营和新军取代。新军和近代海军的出 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军制向近代军制的过渡。封建军制的特点 封建军制的核心是与君主专制主 义政治制度相配合的军事集权制,表现在:皇帝是当然的最高军事统帅,一般亲掌军队组建、调动、命将与 指挥权。统兵、调兵与战时指挥系统三权分离,便于分而治之。以皇亲国戚和亲信近臣任监军,监督将领, 控制军队。保持一支精强的以宿卫军为骨干的中央军,藉以居内驭外,巩固皇帝的独尊地位。以

15、中外相维、 文武相制的手法,来制约和控制军权。关于集权与分权问题,有两种情况:一是为了屏藩皇室,分封同姓子 孙,给封国以一定军事权力,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如西汉分封与“吴楚七国之乱” ,西晋分封与“八王之乱” 。 二是当封建王朝政治腐败,人民纷起反抗,天下大乱时,为了挽救危局,中央放权于地方,其结果也事与愿违。地 方实力派在镇压人民起义的同时,扩充自己的实力,与中央分庭抗礼,或割据一方,或以武力取而代之。如东汉 末农民大起义与三国的形成,唐末农民大起义与五代十 国的出现。此外,边境少数民族军制和农民起义军军制也独具 特色。少数民族通常实行兵民合一的部族兵制,进入内 地汉族区后即开始向汉族中央封建

16、军制过渡。从陈胜吴 广起义到太平天国革命,农民起义军军制体现着农民阶 级内部新型的阶级关系和“均贫富” 、“等贵贱”的思 想。二、中国古代战例发展阶段及其特点1、中国先秦时期的战争先秦(约公元前 26 世纪公元前 2 世纪)是我国原始公社、奴隶制、封建制三种社会形态依次递嬗的时期。该时期有记载的战争 657 次。两千年中发生的战争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远古时期原始战争阶段,夏、商、西周时期掠夺性征服战争阶段,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阶段。远古时期,处在新石器时代的中原,夏、夷、黎苗三个宗族集团之间的部落成员,为争取生存或血缘复仇,使用生产工具进行着连绵不断的原始战争。先秦古籍中根据传说记载的最早

17、一次战争是神农斧燧之战。继后 500 余年间,三个宗族集团经过涿鹿之战、阪泉之战、尧攻丹水之战、舜禹对三苗之战等几次大决战,便逐渐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中心,包括一些没有血缘关系的部落、氏族的大联合。禹战胜三苗后,在涂山召开上万名部落首领参加的大会,为国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氏族社会发展到大禹为军事盟主时,私有制日益发展,掠夺性战争日益频繁,社会内部已分成两个对立的阶级,氏族制已失去作用。于是,禹死后,其子启破坏禅让制,杀益夺位,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一夏王朝。夏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君后,中国由“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进入了“天下为家”的阶级社会。原始军事民主制度下由部落成员参加的战争,这时已转

18、变为由国家军队进行的战争。夏王朝历政 471 年,充满着王位世袭制与部落禅位制的斗争。传至第 17 君夏桀时,内部矛盾日益激化。商汤针对“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的状况,乃内修“德政” ,外结诸侯,争取与国,采取逐个翦除夏羽翼的方略, “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最后在鸣条决战中,将夏推翻,建立了第二个奴隶制王朝一商。商王朝历政 600 余年,是一个奴隶制趋于完善,经济强盛的国家,曾北征南伐,东攻西进,威胁四周方国,不断扩大其统治疆域。殷商统治之末期,纣王失政,长期屈从于商的周,此时崛起于戎军事史专题选修课教案 张尊健5狄之间,乘机翦商羽翼,出现了三分天下周人有其二的局面。于是在牧野一战中,周武王灭

19、商纣而建立了西周王朝。西周王朝采取分封制和宗法制统治 350 年后,统治日益衰落。在犬戎侵扰下,周平王将国都东迁洛邑(洛阳市),史称东周。在尔后的 500 余年中,周天子直接管理的国土很小,共主已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相互兼并,战争十分频繁,此时期又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纵横捭阖,战争规模和水平发生了转折性变化,最后,由秦始皇灭六国而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先秦时期的战争在我国战争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由部落成员血缘复仇的原始战争进步到由国家军队进行的阶级战争;兵器由木、石、铜制兵器发展为铁制兵器,出现了攻城兵器如飞石机、冲车、云梯等;由无专职军队发展到郡县征兵制,

20、军队由单一兵种发展到步、车、骑兵和水军四个兵种;战斗队形由一兵种、一单元的密集方阵,发展为多兵种、多单元的疏散配置方阵,并有了阵法;作战方式由双方均以进攻手段交战,战争与战斗不分,只作直线运动和正面攻周,发展到有战略战术机动,迂回、包围、伏击、奇袭及江河战斗、城垒攻防、野战防御等已发展成战争中常用的方法和方式。同时,逐渐对战争与政治、经济、外交的关系,对时间、空间、地理等自然条件对战争影响等,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尤其春秋战国时期,上自国君,下至士人,无不研究战争,涌现了吴起、孙膑等大批军事家,产生了孙子兵法等著称世界的战争理论。战争虽然给社会经济和人民带来破坏和灾难,但在客观上对社会发展、民族

21、形成、国家统一,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秦汉三国时期的战争秦汉三国(公元前 221公元 265 年)是中困中央集权国家建立和发展,封建社会处于上升阶段的时期。从秦王赢政统一中国,经历两汉、三国,到司马炎灭蜀代魂建晋约 500年间发生战争 482 次之多。主要表现为农民起义战争、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统一一战争,抗击外族侵犯战争镇压边疆少数民族战争:其战争规模和烈度,均前所罕见。秦灭六国后,继而进行了北伐逐匈奴,南征百越同边拓疆,和宏大政治、军事、经济的创新建设但由于始皇的急政赵高的弄权,二世的暴政,在统一后的第 14 年即爆发了陈胜、关广为首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进而演变为刘邦、项荆争夺统治杈的楚汉战

22、争。统一的两汉政权建立后,削平了异姓诸王和同姓诸王的割据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其间,为平息边患,又与匈奴展开了规模空前的百年大战,西汉末年,王莽代汉,复占改制,促发了全国规模的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刘秀借农民起义之力,夺取两京,平定群雄,建立东汉 。 此后的 150 年间,除对匈奴、鲜卑等少数民媛进行一些规模不大的战争外,基本上是和平盛世。东驻延至献帝时,外戚宦官祸乱尤甚,民不聊生,引起黄巾起义,天下响应其政权几乎濒于崩溃。故自董卓后,朝野上下,唯权力是尚。初则州郡割据,继则强凌弱,众暴寡,且相兼并。最后仅存曹操、刘备、孙权,形成了三国鼎立。三雄并立的 60 余年中,吴、蜀两国时而联盟抗魏,

23、时而互斗,三角战争不断发生。争斗的结果,司马氏代魏,灭蜀灭吴,三家天下归于晋,多灾的中国复归于统一。该时期战争使我国古代政治、军事谋略及战略战术应用步人了新的发展阶段。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农民阶级第一次反抗封建地主统治阶级的正义战争,开创了农民起义推翻封建王朝的先例。楚汉战争分为几个战略阶段,几个战略方向,其规模之巨大,战场军事史专题选修课教案 张尊健6之广阔,都是前所未有的。秦汉时期平息边患的战争,骑兵的运用由战术部队发展为战略兵团,成为北方与匈奴决战的主要兵种。三国时期的赤壁大战,是中国有史以来,以水军为主,水陆两军配合作战之始。这个时期已对后方补给基地的建设引起足够的重视。统帅指挥机构得

24、以形成和发展,广罗人才,运筹帷幄,注重斗智,已步入战略运用的高度。涌现了张良、范增、荀或、诸葛亮、鲁肃等大批谋略家。和亲政策的实施和大批徙民活动,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3、两晋南北朝时的战争两晋南北朝(公兀 265580 年)是中国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时期作战 534 次之多。其战争的基本结构是由北方的羯族石勒、氐族苻坚、鲜卑族拓跋焘和宇文邕四次统一北方战争,以及南北方之间的桓温“北伐” 、秦晋淝水之战、刘裕“北伐” 、刘义隆“北伐”与拓跋焘“南征”四次大交锋为主线组成。其中,规模巨大的晋灭吴渡江作战,以战役进攻完成战略防御任务的秦晋淝水之战,拓跋焘“南征”

25、与刘义隆“北伐”迎头相撞的“战略遭遇战” ,是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典型战例。魏灭蜀,打破了三足鼎立的格局,旋由司马炎纂魏建晋,经 13 年之灭吴准备,以3 个多月时间一举灭吴而统一中国。晋灭吴统一中国后,只有 10 年和平。司马炎一死,诸王争相控制朝政,引起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 。16 年之久的“八王之乱”使国家陷入四分五裂,北方各少数民族乘乱纷纷进入黄河流域,先后建立 16 国之多。南匈奴刘渊所建汉国图谋代晋,经 9 年战争最终占据关中灭西晋。西昔亡后,司马睿在南京建立东晋政权。半壁江山的东晋,唯稳定江南统治是图,无意恢复北方之统一大业;而北方当时称作“五胡”的匈奴、羯、鲜卑、氐、羌各族却

26、竞逐中原,进行连年不断的分裂、割据、兼并和统一战争。先是羯族石勒进行了 25 年统一北方的战争,石勒统一北方 3 年后死去,北方再度陷人分裂。此际,东晋桓温乘北方分裂举行了三次为期 15 年的北伐,因得不到朝廷的支持而无功自还,在北方的分裂兼并中,前秦迅速崛起,氐族苻坚以 3 年时间再度统一北方。苻坚统一北方后,即有灭东晋之志,发兵 90 多万直指建康(南京),结果在淝水(安徽瓦埠湖一带)被东晋击败,北方又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东晋刘裕乘北方互相攻杀之机举行为期 17 年的“北伐” ,击灭了与东晋接壤的南燕和后秦,恢复了黄河以南地区的统治。刘裕“北伐”胜利后被封为宋王,不久就取代东晋自立为帝,

27、国号为宋,使历史跨人南北朝时期。此后,南朝相继发生了萧道成代宋建齐、萧衍代齐建梁、陈霸先代梁建陈的换代战争;北朝之魏主鲜卑族拓跋焘经 15 年之战争将北方统一。南北两个统一政权建立后,南北之间的交锋即上升为主导地位。继南宋刘义隆“北伐”与北魏拓跋焘“南征”总较量之后,北魏又与南齐、南梁进行了反复较量。统百余年的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魏之后,北朝又一次陷入混乱,最后由北周宇文邕灭北齐统一北方。统一的北方为杨坚纂代,进而灭南陈,使历史进入隋朝统一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 300 余年的大混战,尽管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作战工具的改进,但却大大加速了中华民族人民的大融合和各族部落封建化的进程。石勒成为中国历史

28、上第一个饮马长江的北方少数民族统帅;北魏迁都洛阳,推崇汉族文化,并使耕战分立(胡人打仗,汉人耕作)的兵制逐步走向了耕战合一。石勒创造的不列阵从行进间起攻击和拓跋焘创造的“不顾坚城在后、大胆向纵深穿插”等战术,为后人所沿用。4、隋唐五代时期的战争军事史专题选修课教案 张尊健7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公元 581959 年),是中国历史上长时问稳定发展的大统一时期,也是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加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该时期共作战 353 次,其战争的基本结构大体上由统一南北、以外征讨、平息内乱、藩镇篡夺四种性质的战争组成。其中, “先胜后战” 、 “先声后实”的隋灭陈渡江大战, “一举两克” 、以少击众的

29、唐开圈洛阳、虎牢之战;先离间后用兵的唐攻东突蹶之战,以机动对机动的苏定方攻西突厥之战和战略战术配合得当的李世民东征高丽;战役上胜利而战略上失败的瓦岗义军童山之战,黄巢起义军开创的大规模流动作战;后唐灭后梁之古代典型河川作战,以及牢牢把握战场主动权的周世宗灭南唐之战等,在中国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杨坚篡北周建隋后,北降突厥,南灭陈国统一大江南北,结束了两晋南北朝 300 余年的混战局面,完成厂秦汉之后的又一次全国性大统一。杨坚在位 24 年,改府兵制与均田制相结合,实现兵农台一,使隋朝国力大大提高。隋炀帝杨广继位后,成为中国历 L 史上有名暴君,倾天下之兵三征高丽,致人民无以为生,激起了李密等全国

30、性农民起义。太原留守李渊集团乘机猎取起义军胜利成果,攻占长安建忘唐朝。唐军在李世民指挥 F打败了北方、南方群雄,镇压农民起义军,恢复了全国的统一。唐朝经“贞观之治”后,中央集权政治得以巩固和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遂对边族进行东伐西讨和南征北战,经百余年扩张战争,国威远达东至日本,西至波斯(伊朗),成为当时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封建强国,外征战争持续时间之长、地域之广、规模之大,起用边族军队和将领之多,均为历史空前。长期的边防战争,使节度使权力不断扩大,形成“藩镇割据” ,招致唐朝后期发生“安史之乱” ,安禄山一度占领长安,唐朝国势渐衰。中央集权削弱后,即陷入连年不断的平讨藩镇割据战争,激起了席卷全国的

31、黄巢农民起义。黄巢起义军辗转南北,曾以 60 万人马攻占长安,彻底冲垮了唐王朝的社会统治基础。起义军队伍中的叛将朱全忠(原名朱温)受命镇压黄巢义军后,势力不断扩大,继而将唐灭亡,把历史推到了北方王朝更替和南方割据政权林立的五代十国时期,混战篡夺战争持续 50 余年。最后,周世宗为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业。隋唐五代时期战争,尤其是统一边疆战争,有力地促进了政治制度的改革,边域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和国际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战争水平也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隋把府兵编人民户,使兵农分离转为兵农全一的征兵制度,有利于统治者对军队的控制。唐代各种弩以及撞车、抛车等攻城工具得以革新,作战深度达千、万里之外;交通、运

32、粮等装备得以改善,作战兵力常常集中几十万乃至上百万;战略战术有新的发展,尤其是在造势乘机、料敌制胜、筹谋决策、用敌制敌、激励士气、利用天候等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在战法上综合保留了少数民族军队“劲马奔冲”宜进攻,汉族军队“强弩犄角”宜防守的特点。同时,造就了李世民、李靖、郭子仪等一批军事家和杰出将领;产生了李卫公问对 、 太白阴经等著名古代兵书。5、宋元时期的战争宋元时期(960-1368),定中闲又一次从封建割据到全国统一的时期。在这 400 余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宋、辽、金、夏、元(蒙)诸王朝内部及对外作战 750 多次,主要是王朝统一战争、国内民族战争和农民起义战争,以及对外扩张战争。在五

33、代十国,兵连祸结,人民灾难深重,统一成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后,即展开了统一中国的战争。首先南征北伐,削平封建割据诸国;军事史专题选修课教案 张尊健8继而转兵收复幽云 16 州,对辽作战兵败,订立“澶渊之盟” 、中期,为保边安境,与西夏和战百余年。同时,还先后爆发了王小波、宋江、方腊等领导的农民武装起义。在宋朝镇压方腊起义的第二年,北方崛起的金国兴兵南下,仅以 13 年时间,相继攻灭辽和北宋。随后,与南宋隔江南北分立,双方南侵北抗 30 多年。其间,在各统治区分别爆发了钟相、杨么起义和红袄军起义。正当金、宋都无力打破对峙局面时,漠北蒙古汗国兴起。其统治者凭借骑兵优势,以

34、和林为中心,向四周作离心攻略。一方面远征西域,灭国数十拓地万里;一方面渡漠南下,攻灭夏、金和南宋,建立了规模空前的大统一元王朝。晚期,刘福通、徐寿辉等领导的红巾军,在大江南北展开了大规模的武装反抗斗争。北宋初,宋军在对南啻作战中已使用火箭、火炮,开始了战争史上火器与冷兵器并用时期。竹制管形火器出现在南宋初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原始管形火器:元代末期铸造的铜火铳,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宋代架桥技术有了重大发展,北宋伐南唐在长江上架桥。6、明清时期的战争明清时期(13691911),是中国封建社会衰退时期,又值世界资本主义兴起时期。自明初起,尤其是清乾隆后,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人侵愈演愈烈,阶

35、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战事频繁,先后作战千余次。这个时期的战争,除国内各族统治集团相互争夺外,主要是中国被迫进行的反侵略卫国战争和各族人民被迫进行的反封建压迫战争。在北方红巾军日益发展、元军无力南顾时,朱元璋打着“红巾军旗号” ,以江南为根据地,不断扩充势力。经过几年的经营,即兴兵相继攻灭陈友谅、张士诚的势力,抵定长江中下游;进而挥师北伐,一举灭元。明朝建立后,因塞北的蒙古复元势力经常伺机南犯,沿海的倭寇不断登陆骚扰,辽东方兴的后金连年向关内逼进,长期南抗北御,进行着保边安境战争。后期,政治日趋腐败,国势益衰,其统治终为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战争覆灭。这时,由后金建立起来的清王朝,便乘势发兵人

36、关,进占北京。随后,采取先西北、后东南的战略方针,攻灭大顺政权,进伐南明诸帝。继而平定“三藩之乱” ,再次收归台湾,进一步统一了中国。到了乾隆后期,国势日益衰败。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为在中国攫取更多的殖民特权,单独或联合接连发动侵华战争。同时,以太平天国革命战争为主的各族人民武装起义也此起彼应。清朝面临交织而起的内外战争,实行对内镇压、对外妥协政策。虽然在镇压人民战争中取得了暂时的优势,但其所造成的落后,终不能抵御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使中国人民陷于更加痛苦的命运,其统治终为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战争覆灭。明朝火器的发展达到了封建时代的最高点。永乐前

37、期,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火器部队神机营。由于火器的大量装备部队和广泛用于战场,筑城有很大发展;造船业居世界前列;火器与冷兵器相结合的战术也得到不断发展。战斗队形有了疏开的趋势,火力准备已开始运用,协同作战的概念已经产生。朱元璋对军制作了重大改革,实行卫、所制,使兵源、粮源、防务结合为一体,兵役成为世兵制。明代注意兴办武学,科举也有武科。其军事学说和国防措施有新的发展,产生了一批分工细密的军事著作,如阵记 、 兵经百篇 、 练兵纪实和武备志等。19 世纪中叶,在资本主义列强“船坚炮利”的打击下,清政府兴办洋务运动,买洋枪、洋炮、洋船,创办了一批武器、船只制造工业,并正式成立了中国海军。这个时期的战

38、争,给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尤其军事史专题选修课教案 张尊健9是清朝在反侵略战争中,对帝国主义妥协投降,赔款丧权,使中国逐步由独立的封建国家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对于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旧制度和保卫国家独立,有着巨大的革命意义。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主义革命序幕。三、中国古代战例选讲:崤之战 何谓“崤之战”周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 627 年),在晋秦争霸战争中,晋襄公率军在晋国崤山(今河南陕县东)隘道全歼秦军的重要伏击歼灭战。 具体原因经过春秋中期,秦在穆公即位后,国势日盛,已有图霸中原之意。但东出道路被晋所阻。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 628 年)秦穆公得知

39、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不听大臣蹇叔等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打击秦国。为不惊动秦军,准备待其回师时,设伏于崤山险地而围歼之。十二月,秦派孟明视等率军出袭郑国,次年春顺利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军南境,抵达滑(今河南偃师东南),恰与赴周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相遇。机警的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郑,即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回国报警。孟明视以为郑国有备,不敢再进,遂还师。晋国侦知,命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并联络当地姜戎埋伏于隘道两侧。秦军重返崤军事史专题选修课教案 张尊健10山,因去时未通敌情,疏于戒备。晋军见秦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地域,立即封锁峡谷两头,突然发起猛攻。晋襄公身著

40、丧服督战,将士个个奋勇杀敌。秦军身陷隘道,进退不能,惊恐大乱,全部被歼。 崤之战原文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 全文如下: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 蹇

41、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

42、。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灭滑而还。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 ”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 ”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小结:(略)作业:1、 选取一则中国古代战例进行评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