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自然博物馆探究性学习活动开发的理念和实践鲍其泂上海科技馆,E-mail: 摘 要 进入 21 世纪,国内外业界普遍认可把“教育”视为博物馆的首要功能。但传统的博物馆教育往往局限于对展品所含知识的传播,这就很难与学校教育区分开来,也很难激发参观者的参观热情。本文以“如果没有外来种”教育活动为例,分析了上海自然博物馆探究性学习活动开发的理念与实践,得出结论如下:与学校教育不同,博物馆教育不仅是传播科学知识,而是激发参观者对科学问题的兴趣或探索的热情,并且帮助参观者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探索程序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更重要的是引导参观者特别是青少年初识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享受科学研究的乐趣,并树立致力
2、于科学研究的志向。关键词 自然博物馆 博物馆教育 探究性学习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Inquiry-Based Learning Activities in Shanghai Natural History Museum / BAO QijiongAuthors address: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E-mail: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most museums agree that “education” should be the primary functio
3、n. But traditional museum education is similar to school education, which focuses on the communication of knowledge, and is difficult to stimulate visitors passion. This article takes the activity on the “If There Is No Alien Species” as the example, analyzes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inquiry-base
4、d learning activities in Shanghai Natural History Museum, and reach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museum education should not only communicate scientific knowledge, but also stimulate visitors interest in science and passion for exploration, and help them understanding the exploration process, as wel
5、l as the research direction, and guide the audience, especially the students, to acquaint the basic element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njoy and devote themselves into scientific research.Keywords Natural history museum, Museum education, Inquiry-based learning0 引言作为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展示工程建设团队的一员,笔者亲历了它从
6、“一页纸”到“一座馆”的蜕变。在筹备过程中,笔者与新馆建设团队的其他成员一起对如何发挥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做了充分的考虑和准备。在总结上海科技馆经验的基础上,实行展示与教育一体式策划,结合本馆展示和收藏的特点,开发了一系列主题式探究性学习活动:在理念上,确立以培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在环境上,营造教育资源、科学教师、受众群体三位一体的学习情境;在受众体验上,强调“眼动、手动、脑动、心动”的结合。本文以“如果没有外来种”教育活动为案例,旨在分析上海自然博物馆探究性学习活动开发的理念与实践过程。1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教育体系上海自然博物馆试图通过以下三个维度对“自然科学 社会”三者的内在联
7、系进行诠释和解读,以将恰当的自然观、科学观和人文观传递给公众。维度一:“自然与科学” ,关键词是“发现” 、 “探索” ,重点是弘扬人类探索和发现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激发公众探索自然、解读自然的激情。维度二:“自然与社会” ,关键词是“冲突” 、 “和谐” ,重点是在探索自然、解读历史的基础上,立足于阐释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变迁、发展、变革的历程,启迪公众塑造尊重自然的观念。维度三:“科学与社会” ,关键词是“认知” 、 “行为” ,重点是通过认知影响公众的态度,调整公众的行为方式,指导公众形成合理的自然观、科学观、发展观和人文观,实现自然与人类社会和谐的愿景。为了实
8、现上述教育目标,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常设展览和教育活动在空间、资源、功能和形式上相互融合,从而真正体现出博物馆教育的核心功能。一方面在各个常设展区内设置教育活动点(如实验室、研究室等) ,依托展区现有的展示资源,以移动式小推车(或其他可移动载体) 、情景式表演的形式,对相应的科学内容进行延伸、拓展;另一方面设置有专供开展教育活动的空间“探索中心” ,包括化石挖掘区、 “一树一世界”儿童体验区、主题教室、实验教室、研究室等区域。同时开发一系列探究性学习活动,充分挖掘自然博物馆的主题内容和馆藏资源,以问题为导向,采用观察记录、动手实验、主题演示、角色扮演等多元互动的方式,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科学
9、研究的方法、提高学生科学研究的技能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观众可以通过博物馆网站或到现场自由选择并预约探究性学习活动项目,领取资料包(含标本、模型、材料、工具、活动说明书等) ,独立或在博物馆科学教育人员的组织指导下开展学习活动。2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传播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的“5W”传播模式诠释了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即 Who(谁) 、Says What(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向谁说) 、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自然博物馆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也可以被视
10、作一种科学传播的过程,同样具备相应的 5 个基本要素:科学老师、学习内容、活动形式、受众、活动效果。2.1 科学老师在探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老师的职责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成为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履行多种角色任务。(1)活动内容的呈现者:为每个参与者提供选择的机会,并向活动中的参与者提供自己对活动的看法。与“传授”不同, “呈现”意味着儿童可以参与也可以离开教师所提供的活动。(2)活动过程的观察者: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途径对参与者的行为进行持续的观察,以采取更适宜的方式与参与者互动,了解参与者的兴趣、知识和需要,从而提供高质量、具有促进意义的选择机会。(3)提问者和设问者:向参与者提出问题
11、,并在不影响参与者的情况下设置能够激发参与者形成认识的问题情境。(4)学习环境的组织者:从参与者的视角触发,精心且明确地组织学习环境,以便参与者能够从中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5)活动效果的记录者:记录下参与者做了什么和学了什么,从而更好地了解活动的效果。2.2 学习内容在博物馆展示中,受到展示体系、展示主题或展示逻辑的限制,一件展品通常只能传递一个信息,很难完整表现其全部内涵,这是由其在展示中的 context(包括周边的其他标本、说明性文字、媒体内容等)决定的。比如一件鸟类标本,如果放在关于生物分类的展区,它所传递的就是关于其分类地位的信息,如果放在关于生态系统的展区,则传递的就是其生存环
12、境的信息。但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无需再对内容作机械的划分,与展示相比更聚焦同时又更自由,使其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跨学科内容的融合。由图 1 可知,不同类型博物馆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揭示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自然博物馆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动物学、植物学、古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相关学科仍然会是活动的主题和核心内容,但其拥有延伸和拓展至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可能性。图 1 不同类型博物馆之间的关系2.3 活动形式目前,上海自然博物馆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有主题演示、动手实验、角色扮演、观察记录等。在同一个活动中,可以仅仅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多种形式并用。(1
13、)主题演示:适用于内容比较复杂的活动,由于其形式与课堂教学较类似,因此对科学老师的水平和能力有较高要求,需要在活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2)动手实验:适用于内容简单、更讲求实践的活动,如化石挖掘与修复、动植物标本采集与制作等。(3)角色扮演:适用于情境式学习活动,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比如化身古生物学家研究恐龙。(4)观察记录:适用于以活体动植物为对象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习惯,观察并记录生物的成长发育、自然界的四季嬗变,比如蝴蝶的一生、蛙的一生、四季的不同花卉等。2.4 受众上海自然博物馆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目标人群以学生团体为主,主要受众是中小学生,但不同年龄的学生
14、对于自然科学的了解以及对于新知识的吸收理解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习活动需要结合学校课程的进度或教学大纲的要求来确定受众的年龄层次,受众的年龄层次关系到活动内容的取舍和活动形式的选择。因此,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征和生活经验,设计开发学习活动,是探究性学习活动达到预期效果的保证。上海自然博物馆探究性学习活动主要针对“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初中”、“初中高中”五个年龄层的青少年学生。10%20%13%17%40% 幼 儿 园 小 学 低 年 级小 学 高 年 级小 学 高 年 级 初 中初 中初 中 高 中图 2 上海自然博物馆首批探究性学习活
15、动的受众人群2.5 活动目标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教育目标可分解为以下六个方面:(1)使参与者体验发现自然和物质世界现象的兴奋、兴趣和动机。(2)帮助参与者逐步生成、理解、记忆和运用与科学相关的概念、解释、论点、模型和事实。(3)引导参与者在操作、验证、探索、预测、质疑、观察自然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起对世界的认知。(4)为参与者提供反思的机会,包括对科学的过程、概念和制度的反思以及对自我学习过程的反思。(5)使参与者一同运用科学的语言和工具,参与科学活动和学习实践。(6)鼓励参与者将自己视为科学学习者,相信自己有机会发展成为能够了解科学、运用科学、并在恰当时机为科学作出贡献的人。3 探究性学
16、习活动的开发3.1 主题选择,以小见大开发一个探究性学习活动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择主题。考虑到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发育特征和场馆容纳量,探究性学习活动最长不超过 60 分钟。在这 60 分钟的时间里,要让他们能有实质性的收获,就注定其内容不能太多、太泛,因此必须遵循“以小见大”原则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深度挖掘内容,并留下拓展、思考的空间。如前文所说,上海自然博物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场所包括常设展区和探索中心。本馆的常设展览涵盖了天文、地质、古生物、现生动植物乃至文化民俗等诸多领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题必须和博物馆展示有一定的关联,同时又有一定的拓展与延伸。命题的选择遵循“以小见大”原则,以“
17、问题”为切入点进行拓展,通过释疑一个或几个问题,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产生更多的问题。从展示策划到实施的过程也就是从“纸面”到“地面”的过程,许多信息会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而丢失,博物馆中沉默的展示也无法把策展人头脑中的理念、思想全数传达给受众。此时,开发探究性学习活动就是一个拾遗补缺的好机会。以笔者负责的“人地之缘”展区为例,该展区的第一个部分是“农业起源” ,以微缩景箱、标本、电子图文、集成媒体、科学绘画等形式介绍了小麦、水稻、粟和玉米这四种主要农作物的起源与传播。虽然可以讲故事的农作物还有很多,但由于场地限制而无法展开。此外,在策划过程中,笔者了解到许多今天餐桌上常见的作物都是“外来
18、种”,而近两年来“外来种”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成为一个“臭名昭著”的头衔,因此就选择了“如果没有外来种”这个主题来策划探究性学习活动,一方面结合“农业起源”的展示,让受众了解作物的起源与传播过程,另一方面,也许是更重要的,则是引导受众科学、辩证地思考问题。上海自然博物馆首批开发的 30 个探究性学习活动基本上都属于此类,由表 1 可知,其涉及天文、地质、古生物、现生动植物、人文等领域。这些活动的命题既有与常设展示主题和内容密切相关的,也有依托常设展示或探索中心而拓展延伸的,既是常设展示的有效补充,也能充分体现社会热点和研究前沿,同时适当考虑了与学校课程的关联。表 1 上海自然博物馆首批探究性学习活
19、动目录类别 名称三叶虫的历史恐龙科学家的拼图恐龙肤色的猜想生命的历史从古猿到现代人岩层的年龄古生物类手地球的圈层宝石与矿物天文及地质类10 cm 的宇宙叶子真奇妙看不见的“巨人”硅藻高等植物世界的“小矮人”苔藓孪生树枝探秘荷叶效应现生植物类假如我是一棵树发光动物的生存之道认识昆虫昆虫世界的“伪装大师”我为甲虫狂蝶还是蛾?猫头鹰的食丸鸟儿为什么鸣唱?鸟类是如何适应飞行的?鸟之巢奇蹄?偶蹄?现生动物类海平方分子生物学 生命的密码DNA头帕的秘密人文民俗类如果没有外来种3.2 内容深化,借题发挥学习内容是博物馆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灵魂所在。在学校教育日趋功利化的今天,博物馆教育的公益性也就显得弥足珍贵。
20、因此,在选择内容时,既要充分体现社会热点和研究前沿,且适当考虑与学校课程的关联,更重要的则是以此为契机传达博物馆本身的自然观和价值观;并在活动过程中,以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受众切实理解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教育活动“如果没有外来种” 。活动目标:分辨常见作物中有哪些是从国外引进的;了解几种典型作物引入中国路线。活动概述:参与者将扮演成 “作物侦探 ”,通过艺术作品、历史事件中隐含的蛛丝马迹,整合散落在信息海洋中的知识片段,追踪几种典型作物从原产地 “旅行 ”到中国的足迹,并了解外来物种对中国人口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活动准备:阅读有关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茶马古道、哥伦布发现
21、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等历史故事。这个活动的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并在这些领域之间建立起了关联。农业:土豆、番茄、西瓜等作物的起源与传播。历史:中国历史上哪几个朝代较为集中地引进过作物?为什么?地理:这些作物通过怎样的路径进入中国又是如何在国内传播的?艺术:如何借助艺术作品研究作物的起源和传播的年代与路径?语言:这些外来物种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是否有规律可循?整个活动并未涉及到太过艰深的学科或内容,很多甚至是学校教科书上就有的内容,但是这些学科在学校教育中都处于边缘化的位置。通过资料查找、探究、讨论、思考和交流,学生们对于“外来种”必然会形成新的认识,更会了解到这些学科也许和考试无关,却和我们的生活
22、密切相关,而且学科与学科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也许会因此对这些学科产生兴趣。3.3 流程设计,层层递进实用主义教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做中学”理论影响深远,但也容易造成一些误解。科普展示的互动性就常被肤浅地理解为受众通过简单地接触或操作展品就能够学习相关知识。事实上, “动手”这个行为本身并不能帮助受众构建起任何知识,它只是建构过程中强化心理活动的必要构成,但更重要的是头脑中进行的活动。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也是如此, “动手”只是一种吸引受众参与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能否在活动过程中让受众“动心” (感动) 、 “动脑” (思考) 。因此,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并不局限于动
23、手实验这一种形式,而是根据主题和内容的需要,糅合角色扮演、观察记录、动手实验、主题演示等多种活动形式。学生以 45 人为一组,每场活动 45 个组,总数一般控制在 2025 人左右(半个班级)。36%57%7%动 手 实 验主 题 演 示角 色 扮 演图 3 上海自然博物馆首批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根据青少年注意力的特点,通常 56 岁后才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但集中时间只有 15 分钟左右,而 710 岁为 20 分钟,1012 岁为 25 分钟,12 岁以后为 30 分钟。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通常会包含 23 个重要环节,环节与环节之间则会留给学生们一些时间交流或思考。每个环节也许会释疑一
24、个或几个问题,但也可能让受众产生更多的问题。根据活动环节的设计,时长控制在 4560 分钟。仍以“如果没有外来种”为例,这个活动针对的是主要初中生。题目本身就已经是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外来种,我们的餐桌、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但活动的开始并没有直接解答这个问题,而是先做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填写作物的名称并判断其是中国原产的还是外来的。由于来上海自然博物馆参观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城市,此时他们也许会发现有很多耳熟能详的作物自己并不认得,也可能惊讶于每天餐桌上都能看见的菜肴其实是舶来品。这就让他们能够带着兴趣和疑问进入本活动的核心环节“作物的旅行”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将分成几个小组,根据课件提供的资料
25、,推理出作物的引进路线并填写学习单。考虑到活动时间、研究支持等方面的限制,目前这个版本的课件主要介绍了土豆、西红柿和西瓜三种作物的引进。通过这个环节,一方面希望学生们了解三种作物是如何引进的,另一方面也是帮助他们掌握一些最基础的研究方法。而第三个环节同样有较强的趣味性,即请学生们自己总结外来物种的命名规律,它们也许来自同一个地区,也许是同一个时代引进的,这些都可能会在它们最初的名字上显露端倪。并由此引出中国历史上几个集中引进外来物种的年代,从中发现外来物种对中国的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而拓展活动则是请他们回家后再研究一种作物的传播路线。这个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并不艰深,但涉及了农业
26、、历史、地理、文化等多个综合性很强的领域,通过资料查找、探究、讨论和思考,学生们对于外来物种必然会形成新的认识,但这只是本活动中最表层的内容和目的,更重要的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让他们知道怎样通过查找资料得出结论,让他们知道每一件事情都可能有两面性,更希望能让他们初步具备理性思考的意识。4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效果评估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发对于上海自然博物馆来说是个全新的尝试,为了收集各方的反馈意见,首批 30 个探究性学习活动开发完成后都组织了一场预演,组织相应年龄的学生团体体验这些探究性学习活动。在预演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方式,对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准备情况
27、、活动流程和活动效果作出评估。活动的组织者(科学教师)和参与者(学生)都参与了评估,一些馆方工作人员或学校教师也作为观察者对活动过程进行记录和评估,为下一步的优化工提供了依据。4.1 评估方法每个活动的预演都根据活动设计组织了 2530 名学生参与,在活动开始前,给旁听的科学教师发放观察记录表,请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从旁观者的角度记录下对活动的准备情况(活动材料、科学老师、场地条件)、时长节奏、参与人数、关键步骤、活动效果等方面的观察情况和建议;活动结束后,请学生填写调查问卷以了解其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并与主持该场活动的科学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其对活动准备、活动流程和活动效果的评价和优化建议。
28、每场预演回收学生问卷 2530 份,科学教师访谈记录 12份、观察记录 45 份。此外还邀请了教育学专家对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和效果进行评估。4.1.1 对准备工作的评估评估重点:(1)材料准备;(2)人员准备;(3)场地准备。评估方式:(1)观察活动材料是否准备充分(是否能支持活动主题,无遗漏、无浪费);场地是否符合活动要求(安全性,设备到位,面积适中);(2)活动前,通过访谈了解教师的备课情况(活动流程是否熟悉,是否储备了必要的外延知识);活动结束后回访,了解科学教师对活动准备工作的建议;(3)活动后,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上述各方面准备工作的印象和建议。4.1.2 对活动流程的评估评估内容:
29、(1)时长节奏;(2)参与人数(3)重要步骤。评估方式:(1)观察活动时长是否与预计一致,活动节奏是否合理;参与人数、小组数量是否合适,教师能否控制局面,教师的配置是否合适(人数、性别是否需要调整);(2)观察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情况(教师通过何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更乐意对哪类问题做出反馈);小组活动时,小组成员之间是否有交流,交流是否与活动有关,是否能同心协力完成活动任务;(3)观察活动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是否流畅,重点步骤安排是否合理(如:是否安排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活动过程中是否出现冷场或失控;(4)活动后通过访谈了解教师对活动设计的意见和建议;(5)活动后通
30、过问卷了解学生对活动时间、核心环节及教师的评价。4.1.3 对活动效果的评估评估内容:(1)主题设置;(2)传播内容;(3)活动形式。评估方式:(1)观察学生对活动主题是否感兴趣,何种活动形式更能吸引他们积极参与;(2)活动后,通过问卷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活动的形式、主题设置及传播内容的意见和优化建议。4.2 评估结果以下仍以“如果没有外来种”活动为例,对回收的各类评估意见作具体分析。参加本次预演的是上海市育才初级中学 8 年级的一个班级,全班共 38 人。活动结束后,回收观察记录 6 份,学生问卷 30 份(男生 14 份,女生 16 份),完成科学教师访谈 1 份。4.2.1 对于活动准备工作
31、的评估在各方的反馈意见中,对场地的意见较为集中。当时由于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探索中心尚未具备条件,预演是在学校教室中展开的。包括科学教师、观察者和学生都认为场地影响了活动效果。一是空间太小,二是课桌布局不合理。科学教师认为对于教室而言,30 余人显得太拥挤,因为没有地方放置白板,使得第一个环节的互动被简化;而且没有无线网络,加大了资料查阅环节的难度。有 3 位观察者认为教室空间有局限性,桌椅有点拥挤,且摆放方式不利于交流。学生中有 5 人对场地和设施提出了改进建议,认为此类活动不适合在教室中开展。对于资料包的设计,普遍认为准备较为充分,能满足活动要求。但科学教师提出此次预演使用的课件类似教师手册,
32、希望能根据活动流程的设计加以改进。而学生对于学习单的设计提出了较多优化意见,包括“太过枯燥” 、 “内容太多” 、 “不知道该如何填写”、 “看不懂” 、 “图片太少” 、 “希望提供填写模板”等。人员准备方面,根据之前的经验,安排了一位主讲教师,一位辅助教师,观察者和学生对于科学教师的评价均较为满意,未提出优化建议。4.2.2 对于活动流程设计的评估这个部分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参与人数上。鉴于场地的限制,全班 38 人被分成 3 组,每组有 1213 人;而本活动设计的参与人数是 20 人,5 人一组。两者间差异明显,也导致部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科学教师和 5 位观察者都提到了这个问题,学生中
33、也有将近 1/4 的人(7 位)提到了这个问题。综合各方意见,设计人数定在 20 人应该是比较合理的规模。本活动的设计时长为 60 分钟,预演实际耗时 50 分钟。科学教师根据学生现场反馈和完成情况,对每个环节的活动时间进行了灵活调整。观察者均认为活动时长与设计基本一致,且环节设计合理,科学教师能较好地掌控局面。学生中有 26 人认为“时长适中,节奏紧凑” ,有 3 人选择了“无所谓” ,有 1 人觉得“时间太短太紧张” 。对于活动主要环节的设置,基本观点是比较流畅,有 1 位观察者认为重点不够突出,还有 1 位注意到在讨论环节的后期学生的注意力有些不集中。观察者普遍注意到学生在分组讨论阶段非
34、常投入,确实有 15 位同学认为“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的是小组讨论环节,其次则是查阅资料环节(5 位同学) ,但在该环节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较少(1 位观察者) 。3 个小组都认真填写了学习单,并在活动的最后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成果。4.2.3 对于活动效果的评估本活动设定的目标受众是初中生(1114 岁) ,8 年级正在此范围内,30 份学生问卷中,有 28 份表示对这个主题“非常感兴趣”或“有点兴趣” ,其中有 1 位表示“本来没兴趣,参加了活动后觉得挺有意思” ;但也有 1 位学生表示“本来很有兴趣,参加了活动后觉得很无聊” ;还有 1 位选择了“无所谓” 。科学教师和观察者的感受也与学生
35、自述一致,普遍认为学生对主题比较感兴趣。对于传播内容的难度,有 7 位学生觉得“不好说” ,1 位觉得“太深奥” ,其余 22位均觉得“难度适宜” ,而主讲教师则认为“8 年级学生非常厉害,地理和历史知识比较丰富,能基本完成任务” 。在活动形式方面,正如之前所说,小组讨论环节对学生们的吸引力最大。而在对最喜爱的活动形式进行调研时,在提供的四个选项中(多选题),“动手实验”票数最多,达到 17 票,其次是“主题演示”,有 9 票,“观察记录”和“角色扮演”分别为 2 票和 5 票。5 探究性学习活动分析5.1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1)以展示为基础,深度挖掘与拓展:紧紧围绕博物馆各个展区的展示主
36、题,依托博物馆的展示内容,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挖掘标本背后的故事,拓展传播内容。(2)以兴趣为导向,细分受众人群:将受众细分为“幼儿园小学低年级” 、 “小学高年级” 、 “小学高年级初中” 、 “初中”和“初中高中”六个层级,针对他们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设计不同的活动,以满足不同年龄、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的受众需求。(3)以探究为目的,多元的活动形式: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精心设计的资源包为载体,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主题演示、动手实验、观察记录、角色扮演等) ,充分发挥活动参与者的主体意识,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受众动眼、动手、动脑、动心。(4)通过启迪引导,鼓励
37、思辨与碰撞: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迭次推进,鼓励受众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束后积极思考。5.2 对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优化建议5.2.1 活动内容的优化(1)进一步掌握目标受众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尽可能做到不讲或少讲学生懂的知识。(2)更注意与生活的关联,在普及自然历史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2.2 活动形式的优化充分发挥自然博物馆的优势,凸显与学校课堂教育的不同之处,即体现博物馆教育更具象、更海量、更专业、更新更快的优势,立足于激发观众的好奇,培养学习兴趣,传播博物馆文化。坚持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
38、自主参与、主动学习、体验学习的特点。形式可更灵活,让学生能自主完成,有更多合作、互动、交流的机会,适当增加观察、概括、延伸阅读、采集标本等环节。另外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形成结论,提高学习效能。5.2.3 活动课件的优化(1)面向学生的课件应更有针对性,紧扣活动各个环节,与教师手册的内容有所区别。(2)学习单的设计应更简洁明了,但要与平时的试卷、习题有所区别,重点是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从书本到试卷的知识迁移。6 结语毫无疑问,教育活动是科普场馆传达知识、发挥科普功能的重要载体,却也是国内科普场馆的短板,这里面既有科普场馆本身定位和理念的问题,也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本
39、文分析了上海自然博物馆在建设期间对开发与常设展示相辅相成的系列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尝试,其目的是组织、鼓励学生团体和亲子人群为主的受众积极参与,从而更好地理解博物馆想要传达的科学内容、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其最终效果如何,还有待公众的检验。但这样的尝试无疑是值得鼓励和发展的,这必将有助于上海自然博物馆在自然科学的传播领域形成别具一格的教育特色,凸显博物馆教育在激发公众科学兴趣、掌握科学方法、鼓励科学反思、塑造科学认知、培养科学认同等方面的优势,从而与学校教育形成明显差异。致 谢 特别感谢徐蕾和金雯俐为本文提供的调研数据。参考文献1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2姜
40、冬青.博物馆体验探究式教育项目研究M/ 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文博文丛 2014 年第2 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25-30,106.3乔治埃里斯博寇 著,张云,曹志建,吴瑜,王睿 译.新博物馆学手册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4Phililp Bell, Bruce Lewenstein, Andrew W. Shouse, Michael A. Feder. Learning Science in Informal Environments: People, Places and Pursuits M.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9.5夏洛
41、,布里坦 著,高潇怡,梁红玉,孙瑾 译.儿童像科学家一样:儿童科学教育的建构主义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6Learning Conversations in Museums M.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2.7姜冬青.探究式教育项目的策划与实施中国铁道博物馆 “火车探秘”项目J. 中国科技教育,2014(5):52-53.8赵健.非正式学习:学习研究的新空间J. 上海教育,2013(12):68-71.9龙金晶.以“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技馆教育模式初探 J.科技之友,2013(6):109-110.10徐学福.探究学习的内涵辨析J. 教育科学,2002(6):33-36.作者简介:鲍其泂(19) ,女,学历,职称,现从事工作(研究) ,E-mail: 。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