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2001年 10月 2002年 12月(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主持编写)一 抑郁障碍的流行学及防治现状 1.1 国外抑郁障碍流行学 1.2 我国(包括台湾及香港)抑郁障碍流行学 1.3 我国抑郁障碍防治基础和任务 1.3.1 抑郁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的影响 1.3.2 抑郁障碍的疾病负担 1.3.3 我们面临的任务三 抑郁性障碍的危素 3.1 抑郁性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 3.1.1 遗传因素 3.1.2 性别因素 3.1.3 儿童期的经历 3.1.4 人格因素 3.1.5 心理社会环境 3.1.6 躯体因素 3.1.7 精神活性物质
2、的滥用和依赖 3.1.8 药物因素2.2 抑郁障碍引起题 3.2.1 自杀问题 3.2.2 慢性疼痛问题 3.2.3 对有效生命年的影响问题 四 临床评估 4.1.1 病史: 4.1.1.1 发病年龄 4.1.1.2 心理社会因素 4.1.1.3 躯体疾病、 4.1.1.4 既往发作的临床表现、 4.1.1.5 发作的频度、 4.1.1.6 治疗方法及疗效、 4.1.1.7 及过去史及个人史 4.1.1.8 家族史 4.1.2 体格检查 4.1.3 抑郁评定量表 4.1.4 实验室测检4.1.4 精神检查 4.1.4.1 精神检查的一般原则 4.1.4.2 交谈技巧 4.1.4.3 精神检查的主要任务4.2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与分类根据五 抑郁障碍的治疗 5.1 治疗目标 提高抑郁障碍的显效率和临床治愈率 提高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 预防复发药物治疗( 1)原则- 诊断确切- 全面考虑病人症状特点,个体化合理用药- 剂量逐步递增,采用最小有效剂量,使不良反应减至最小,提高服药依从性- 小剂量疗效不佳时,根据不良反应和耐受情况,增至足量(有效药物上限)和用足够长的疗程( 4 6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