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东阳市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推动农业的稳健发展是保障民生、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期,为明确“十二五”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方向重点,进一步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根据东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浙江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十二五”规划等相关规划,制定东阳市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本规划期为2011-2015 年。 一、现实基础 (一) “十一五”农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
2、建设这一中心,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的良好发展态势。 1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2010 年我市实现农业生产总值21.73 亿元,比 2005 年的 13.31 亿元年均增长 10.3%,其中种植业产值 15.50 亿元,比 2005 年 9.38亿元年均增长 10.6%,畜牧业产值 3.86亿元,比 2005 年 2.53 亿元年均增长 8.8%。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11412元,比 2005 年 6903元,增长 65.3%,年均增长 11.1 %。主要农产品产量、产值指标: 2010年粮食作- 2 - 物
3、总产量 183131吨、总产值 43712 万元,分别比 2005年 170173吨、 31298 万元增加 7.6%、 39.7%;油菜籽总产量 3771 吨、总产值 1668 万元,分别比 2005 年 2418 吨、 900 万元增加 56%、85.3%;蔬菜总产量 125892吨,与 2005 年 127806吨基本持平;果用瓜总产量 36031 吨,比 2005 年 22598 吨增加 59.4%;茶叶总产量 2190 吨、总产值 11900万元,分别比 2005年 2272 吨、5598万元,减 3.6%、增加 112.6%;中药材总产值 10238 万元比2005 年 9114
4、万元增加 12.3%。 2010 年肉类总产量 16887 吨,比 2005年 15161吨增加 11.4 %,其中猪肉产量 14553 吨,禽肉产量 1359吨;禽蛋产量 5127吨,比 2005年 4574吨增加 12.1 %。 2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我市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先后制订并实施了东阳市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东阳市农业主导产业规划,配套出台扶持政策,有力推动了我市主导产业的发展。一是 推进了我市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农业主导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 2005年的 74%,提高到了 2010 年的 79%。二是主导产业的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北部、东北部山区
5、的茶园面积 4.6 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 96%,成为该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东南部中药材产区千祥、马宅两镇中药材面积 18247 亩,占全市中药材总面积的63.3 %,城郊果蔬、席草等产业的区域化布局更加明显,创建产业特色强镇 5 个、特色强村 34个。三是农作物品种和农产品结构得到优化调整。 2010年底止,无性系良种茶面积 1.79万亩,比 2005 年增 101%,无性系良种覆盖率由 2005 年的 19.2%上升到 2010年的 37.3%;水稻超高产良种覆盖率从 2005年的 25.5%,- 3 - 提高到 2010 年的 62.5%;规模基地内水果良种覆盖率达 100%,拥有自主
6、知识产权的中药材品种杭白芍 1 号占比达到 69.3%。名优茶产量和产值占比分别由 2005年的 25.7%、 87.8%上升到 2010年的 47.9%、 97.5%;通过“三品”认证的水果产量增加了 20个百分点,占水果总产量的 50%;无公害畜产品产量达到畜产品总量的 55%。 3 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2010 年底止,全市拥有农机总 动力 46.8 千瓦,比 2005 年增长 27.9%,拥有农业机械原值5.39亿元,比 2005 年增长 51%,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占收割机总数的比例由 2005 年的 1.1%提高到 2010年 11.5%;到 2010年底全市完成 33家初制茶厂
7、改造,其中新建 18 家,改扩建 15 家,名优茶加工机械达到 10200台,是 2005 年底的 3.5倍,茶叶冷藏保鲜库等设施也得到了发展。设施农业钢架大棚 97万平方米,喷滴灌设施面积 1868.2亩,分别是 2005 年的 8.3倍、 12.1 倍。路渠配套的标准农田面积 23 万亩,比 2005 年的 16.33 万亩增 40.8 %。十一五期间新建、改扩建标准化生态畜禽养殖场 62 个,新建、扩建标准化畜禽舍 6万多平方米,对 67家规模养殖场排泄物进行了治理、建成沼气池 11930 立方米。 4 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以先进适用技术为核心内容的农业科
8、技培训,深入开展以联系主导产业基地、联系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联系农业科技示范户等为主要内容的“三联系”活动,有效促进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应用。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再创新高。 2010 年主要粮食生产机耕率 99.6%,机收率 69.4%,机播率 10.3%,耕种收综合机械- 4 - 化水 平 63.75%,比 2005年提高 14.3 个百分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和油菜机收技术获得突破;普及推广名优茶机械技术,到 2010 年底,龙井茶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机制率达 92%;果园机械化技术开始示范推广。二是技术创新和推广的成效显著。浙芍 1 号、浙胡 1 号、东席 1 号等 3 个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通过
9、审定,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水稻单产屡创新高, 2010年水稻 最高 亩产达 786 千克。棚架栽培、大棚栽培、微蓄微喷微滴灌溉等设施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建立了一批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进一步普及, 2010年底止全市已制订实施农业地方标准 18 项,比 2005 年新增 4项,完成了浙江省地方标准无公害中药材杭白芍的制订,并发布实施。现有省级无公害标准化种植业示范基地 35个、面积 94110亩,分别比 2005年增 133%、 74.1%,畜牧业示范基地14 个,规模 34.2 万只(羽),同比分别增 250%、 83.9%。三是农业信 息化步伐加快。全面完
10、成东阳农业信息网的改版和系统功能升级改造 ,大力推进农民信箱工程和万村联网工程,我市已拥有“农民信箱”注册用户 42378 户,启用率 97.3%,建立农技人员通讯录 308 名、涉农企业 通讯录 145 家、农业专业大户通讯录 603 名、农机作业大户通讯录 512 户 ,全市已有 367 个行政村、 156家经济主体建立二级站点。基本完成农业信息平台建设,为农业信息的发布、交流和农业技术的推广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快速通道。 5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推进。 一是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2010 年底,全市共有农业龙头企业 89家,比 2005 年增- 5 - 加 37 家,其中金华市级以上龙头
11、企业 32 家 , 比 2005年增加 13家。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自 2005年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以来,到 2010年底已成立 275 家,共有注册会员 6189 人,其中省级示范性合作 社 5家,金华市级星级合作社 33 家,全市共有村级农机服务组织 238 家。三是农产品品牌群体壮大、地位提升。 2010年底,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 23 个,其中国家名牌产品 1 个,省名牌产品 10 个,金华市名牌产品 17 个;市级以上知名商标 35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 5 个,浙江省著名商标 10 个,金华市知名商标 24 个。四是规模化生产经营快速发展。 2010年粮食种植大户 67
12、8户,承包耕地面积 5.56 万亩,种粮面积 8.74万亩,分别比 2005年增加 158%, 367%, 298%;全市共有 5亩以上蔬菜生产大户 400余户, 50亩以上水果种植大户 152 户, 30亩以上茶叶种植大户 87户;全市百亩以上的种植业基地增加了 46%,畜禽规模养殖占比由 2005年的 42.67%上升到 2010 年 60%。 (二)“十二五”面临的发展机遇和主要挑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今后五年农业工作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指出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各级政府均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中央惠农政策逐年加大,为我市农业工作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
13、农业发展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发展受市场的约束越来越明显;在追求产量的同时,更加注 重提高质量和效益;农民收入 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提高价格,向依靠结构调整 和提高品质转变;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 6 - 约经营转变的步伐进一步加速。另一方面,从我市农业实际来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乡间机耕路、基地道路建设滞后,水利设施老化,年久失修,农田地力下降,农业生产设施化水平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实力不强,与农户联结不紧密,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农业主导产业基地规模偏小、档次不高,示范带动能力不强;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合作社运作不规范,农业产业化水平
14、不高。三是基层 “三位一体”农业服务网络不健全,队伍老化严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快,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四是农产品特色不够、品牌不强,市场占有率有待提高。如何转型升级,做强特色产业,做大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是“十二五”主要课题。 二、“十二五” 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把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首要任务,以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市、特色精品农业大市为主线,以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 “两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促进我市农业经济又好又
15、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产业体系明显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服务业协调发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 7 - 在 25 万吨以上,农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82%以上。 装备条件明显改善。 农田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耕地地力水平有效提升,农业机械化、设施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高新技术加快应用。粮食生产功能区总面积达到 12万亩,标准农田中一等田占 40%以上,全市农机总动 力达到 56 万千瓦,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80.3%、年递增 8%。 农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强。 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成长,土
16、地流转加快,规模化水平有效提升,农业品牌群体壮大,品牌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 120 家,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 50家,国家级农产品品牌达到 8只以上。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扶持农业政策不断完善,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稳步推进,水资源、农药、化肥利用率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农作物秸秆和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 70%、80%、 95%,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得到有效提高, 农业生产总值达到 27.65 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
17、入提高到20500 元以上。 三、“十二五”农业主要任务 (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完善产业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农业资源和资金、技术的优- 8 - 化配置,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布局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和农业服务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提高产业化水平,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 农业产业体系。 突出发展特色农业,调整产业区域布局。 结合我市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积极实施东阳市农业主导产业规划,以产业规划的区域布局为导向,引导各主导产业的资源要素、经营主体、规模基地、服务组织向规划区域集聚,扎实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稳定发展粮食产业,着力推进北
18、部东北部茶叶、东南部中药材、南部席草、城郊果蔬等产业区块建设,配套发展生态畜牧业。 以建设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突出 培育 和扶持 农业产业特色强镇、强村,促进特色产业区域化更加明显。到“十二五”期 末十大 农业主导产业总值 达到 22.68 亿元。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产业内部结构。 鼓励支持工商业主到产业集聚区投资新建规模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引导区内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投资,扩规模、上档次,增强带动能力;发展壮大产业区内农资、科技、信息、农机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规范化程度,提升服务能力;配套开发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鲜活农产品仓储、运输、配送物流,强化农产品产地与市场链接,促进一、二、三产
19、业联动,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大力发展精品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 继续鼓励和支持各农业主体编制农业相关标准,完善农业标准体系,以“支持一个主体、执行一套标准 、推广一套操作规程、建立一份生- 9 - 产档案、培育一个农业品牌”的机制,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促进全市农业标准化技术普及率达到 85%以上,主要农产品“三品”认证率达 40%以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引导农业企业进行加工设施改造,加工技术升级,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技术,延长特色农业产业链,努力开发新型优质农产品。 加快发 展品牌农业,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引导和扶持生产经营主体通过广告宣传、市场推介、参加各类大型农业会展等方式提高
20、自主品牌知名度,提升品牌地位,支持企业建立品牌农产品专柜或连锁店,提高市场占有率。鼓励以企 业为主体整合现有农产品品牌,联合培育农产品公共品牌,“十二五”期间,每个主导产业重点培育 1-2 个核心品牌,全市新增国家级农产品品牌 2 只以上、省级农产品品牌 10只以上,提升品牌地位和影响力,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推进“两区”建设 通过规划控制、政策引导,集聚优质资源要素、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创新经营机制、加快科技应用、强化管理服务,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带动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按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建设良田、应用良种、
21、推广良法、配 套良机、推行良制的要求,重点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土壤改良、有机质提升、“三新”技术配套、高产创建、社会化服务和水稻育秧烘干中心等服务设施建设,建成 113 个、 9.86 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使之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区、高产高效种- 10 - 植模式的示范区、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区、解决季节性抛荒的带动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主体明确,水平领先;整合力量,注重示范”的原则,在环境资源条件相对优越、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和装备设施建设、产业 结构布局优化、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经营管理机制创新,推
22、行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生产,创建 2个现代农业综合区、 3个主导产业示范区、 9个特色农业精品园。使之成为先进技术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 (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落实东阳市关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实施意见 , 到“十二五”期末初步建立符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产业体系,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发展节约型农业。 大力推广农田综合节水、喷滴灌、覆盖生产、保护性耕作、冬种绿肥、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节约增 效技术和农村清洁能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配方肥应用率达 8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 5 个百分点。壮大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队伍,提升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规模。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规范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深入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 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面积达到 90%以上 ,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达 80%以上,农药使用量减 10%。 发展生态畜牧业。 按照生态循环农业的要求,立足我市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加快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