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设科技创新型企业工作总结 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 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 主要从事有机氟、有机硅、工程塑料等行业产品的研发、生产和经营, 是我国合成高分子材料的重点研究、开发和生产单位之一。 现有职工 2992 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973 人,其中高级职称 67 人,中级职称 175 人 ,截止到 2008 年 7 月 资产总 额为13.97亿元。 晨光院是 科技先导 型 企业,科研基础设施完善,在生产过程中实行 DCS 控制系统,在设计部门推行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在管理上全面实施 ERP 信息化管理,具有完整的科研开发、工程设计、项目建设、生 产配套体系 。 2006 年 入围 “ 中国
2、化工企业 500 强 ” 、 “ 四川省企业 100 强 ” 、首届全国 “ 自主创新能力行业十强 ” , “ 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 ”。 组建 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在全省百余家技术中心评比中连续四年名列前茅、经四川省科技厅批准,组建了 “ 四川省有机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有机氟材料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晨光院 在 全国有机氟行业中 率先 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三项认证, 还 通过了军品质量管理体系和军工保密、计量管理体系认证。 近年来晨光院已经申请发明 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三十多项,获专利授权 16 项。 2007 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全国 70家 “ 全国
3、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 ” 之一 ,被四川省知识产权局授予“专利试点先进单位”。 晨光院秉承 “ 以人为本、科技兴院 ” 的治院方针,积极开拓 创新 ,加快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近年来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项目。先后建成了国内装置能力第二、技术水平最高的四氟乙烯单体和聚合物装置,国内装置能力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全氟丙烯和氟橡胶装置 ,以及无水氢氟酸、高纯四氟丙醇、六氟化硫等生产装置,实现了有机氟产业化。 “十一五”以来,根据“坚持 科技 创新,促进 成果 转 化、 打造自贡国 家新材料(氟硅)产业化基地”的 产业发展规划 ,我院加快了建设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步伐,不断强化技术
4、创新硬、软环境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同时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科研工作总结 1、管理创新,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 按照 现代科技企业 管理要求,我院建立了 适应 科技开发和 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生产经营要求的组织机构,职能界定清楚,责任明确,管理有序。 组建了院科技管理部,强化了对科研工作的管理和服务。科研管理更加注重实效,按照 ISO-9001: 2002 质量管理标准建立了一整套管理模式并通过其有效运行,对科研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考核,促进了科研开发的进程;科研项目的选题立项坚持突出主业,发挥优势,看准
5、世界先进水平,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了与外部技术资源的整合,实现自主开发与“借力”开发相结合。一方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走出去,请进来,另一方面加大了与外部的技术合作,科研项目联合开发、引进转化和自主开发相结合,不断在管理上推陈出新。企业每年均花费数百万元资金,用于外部“借脑”工程,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快技术创新工作步伐。 我院科研 工作始终围绕企业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坚持企业效益最大化原则。根据我院化工新材料应用面广、工程化技术瓶颈难度大等特点,集中全院的科研力量组建了企业技术中心,下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计所、分析测试中心、计控中心、工程建设部、职工培训教育中心和科技图书馆等,专门开展新产品
6、、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究、应用、设计、实施等工作,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和省级的多项科技任务。同时 积极探索合作开展自主创新新形式 ,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产学研的交流与合作,近两年先后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院、四川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 料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共同承担多项国家级项目,取得较好效果。 2、强化科技创新环境建设 , 加快培养技术创新团体和学科带头人 ( 1)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院 先后投入 5000 余万元, 完善各项研究开发及实验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企业技术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具备较好的氟、硅高分子合成材料产品开发、应用研究、性能测试的技术服务条
7、件,主要有: 专用配套试验装置、应用研究设施等。工程技术中心配置有5L-500L-2000L 的多套聚合装置、 400L-8000L 透明搅拌传质及搅拌捣碎、研磨冷模设备、专用精馏装置 、 -35冷冻系统、蒸汽供热系统等,可开展不同聚合、后处理试验、以及精细化工品的研制。同时,工程中心还具有完善的氟树脂、氟橡胶应用研究设施,如大异型制件成型加工烧结试验、填充试验、电气击穿试验、加工性能测试、耐老化试验、树脂流动性试验、生料带拉带试验、挤出成型试验、推压管成型试验、分散浓缩液浸渍试验、喷涂试验、 DSC 树脂分子量测试、电子显微镜粒子形态观察试验、氟橡胶加工性能试验、耐低温性能试验、低温脆化性能
8、测试、分子量分布测试、氟橡胶挤出、模压试验等。 质检中心设施完善,拥有进口色质联机、凝胶色谱、液相 色谱、电子显微镜、门尼粘度计、流变仪、激光粒径仪等先进大型检测设备,可满足产品性能测试和试验控制的要求。 设计所全部采用 CAD 等工具进行工程设计。 图书馆具有十万余册图书、文献馆藏,并订阅几十种期刊,建有现代化的宽带网电子阅览室、较完善的网络情报服务系统,是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注册用户和中国专利咨询会的金牌会员,与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中科院成都情报所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计控中心建有完善的计量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可为技术创新工作提供服务、保障。 2008 年, 我 院投入 2000 万元,建立
9、了技术中心中试 实验基地,进一步完善了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 2)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软环境,加快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软环境建设是创新体系建设的灵魂,是构建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首先注重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科研创新工作坚持课题目标国际化、课题市场化、成果商品化的原则,为科技人员提供尽可能适合其发展的空间,给他们一个充分表现自己、能够施展才华的舞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次,营造重才、惜才、爱才的氛围,在让科技人员感受市场竞争压力的同时,给他们一个比较宽松的舆论和政策环境,做到尊重科学、鼓励创新、宽容 失败。 为提高科技人员待遇和地位,我院实行技术职务聘任制,形成了以总工程师、
10、副总工程师为首,公开选聘主任工程师和责任工程师的技术职务体系,其待遇等同或优于同级别行政职务干部,极大地提高了科技人员投身技术工作的热情。同时,我院注重对学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选拔,制订了 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 以及学科、学术带头人的管理办法,充分发挥课题负责人的作用,科技创新项目人员结构实施优化组合,激励他们主动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并对他们实行科研绩效考核和评定。 我 院注重 对 科技人才的培养,通过聘请 专家来院、送外培训、与高校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人才培训工作。近年来先后 选 送了 6 人参加了 EMBA 工商管理硕士, 25人到四川大学参加了项目
11、管理、化学工程、高分子材料专业工程硕士的进修学习;与四川理工学院合作开办了应用化工技术成人大专班和过程装备与控制成人本科班,鼓励科技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提高理论知识和技能 。 同时,我院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制订了较为完善而有效的奖励措施和管理办法:晨光化工研究院职工非工效考核奖励办法、科研与技术开发工作管理办法、设计管理办法、职工双改双革奖励办法、 科技 公寓入住制度 等较为完善而有效的奖励措施和管理办法等,每年院内评定科研项目完成奖、科技进步奖,实施科技成果效益提成等奖励, 2006 年科技大会表彰的科技进步奖即兑现奖金 50 万元,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投身研究工作的热情。培养并造就了一大批
12、年轻的技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承担起晨光院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建设。 人才资源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 通过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硬、软环境,我院已初步培养了一支勇于创新的技术创新团队,有机氟、硅领域的专家涉及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应用验证和分析测试等多个 学科以及多个专业。 3、承担的国家、省、市及我院自行安排的各类项目进展情况 2006 年 -2008 年,我院承担科研项目 28 项,其中科技部项目 5项、国防科工委科研项目 6 项,国家新产品研发项目 3 项,四川省专利实施项目 2 项,自立项目 14 项。 这些项目绝大部分是瞄准国际氟聚合物的发展前沿或目前国内
13、市场急 需的高端聚合物。目前各项目进展顺利,如 F46/F40、 PVDF等国内长期空白的聚合物已完成小试技术开发,高纯四氟丙醇、全氟丙烯等含氟精细化学品、第二代改性悬浮树脂、高压缩比分散树脂、高涂敷性能的聚四氟乙烯乳液等已进入市场开拓期,经济效益显著。 4、取得的主要科技成果。包括鉴定或验收的科技成果、制定的各类标准等等情况 “十一五”以来,我院共完成 10 项科技成果的鉴定验收工作,其中完成了由四川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的 3 项科技成果鉴定, 3 项国防科工委军工项目的验收, 3 项科技部项目验收, 1 项四川省科技厅项目验收。 详见附表二。 制定各类企业产品标准 30 余份,并参与 4 项国
14、家标准的制定工作。 5、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的效益以及对单位发展的推动作用等情况 主要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的效益对我院发展的推动作用如下: 1500t/a 氟橡胶生产技术 该成果自 2006 年投产至 2007 年累计实现产量 2943 吨,销售收入 22621 万元,实现利润 8621 万元,税金 1512 万元,创汇 1321 万美元。本项目装置采用自行研制开发的新工艺、新技术,使用搅拌式氟化反应釜达到增加单体产量,减少催化剂的用量,减少了污染,同时降低了能耗和消耗;采用 国内最大的反应釜,大大降低了氟橡胶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量,同时提高了氟橡胶内在性能;成功解决了产业化进程中高危残液综合利用
15、、处理技术、提高氟化转化率等产业技术瓶颈,偏氟乙烯和全氟丙烯单体纯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所生产的氟橡胶质量与国外知名公司产品相当,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挤管用中压缩比聚四氟乙烯分散树脂 CGF238 该成果自 2004 年 7 月投产至 2007 年 12月累计实现产量 314吨,销售收入 1485 万元,实现利润 386 万元,税金 162 万元。现全国挤管用分散树脂年消耗量在 5000 吨以上,以我 院 CGF238 产品占 30%的市场份额预计,年销售量可达 1500 吨,创利税可超 4000 万元,该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可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成果开发应用生产为我国有
16、机氟新材料增添新品,满足了国内对挤管用分散树脂的需求,推动了我国有机氟化工新材料的技术进步。 等离子体焚烧处理有机氟残液为一新型环保科技项目,建成的等离子体焚烧装置为氟橡胶生产装置和四氟乙烯新工艺工业性试验装置建设配套。该技术的成功开发,消除了我院有机氟发展的瓶颈,保证了有机氟系统生产的正常稳定运行,对我院提高主导产品生产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和 增强市场竞争力起到了巨大作用。该装置建成后,每年节约残液的处理费用 780 万元以上,同时减少了废水的排放,回收的氢氟酸产品质量满足用户需要,每年能实现回收酸收入近 20 万元,实现了环保综合治理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同时该技术还成功应用于我院温室气体三氟
17、甲烷减排 CDM 项目,这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利用国产技术、装备,实现三氟甲烷减排的项目,得到国家环保部以及国外相关机构的高度评价。 6、开展科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院所从事氟、硅材料行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技术行业,也是高度竞争性行业,对人才和技术的 依存度都很高。由于地处内陆,原料、市场均在东南沿海及国外,相比国内其它同行企业,无形中已增加大量物流成本。同时内地相对落后的物质文化生活不利于留住优秀技术人才。 虽然我院主导产品氟橡胶、氟树脂等依靠质量优势弥补了成本上劣势,在国内外市场均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国内同行近几年通过各种努力,产品质量大幅提升,竞争日趋激烈。 为此,我院加大了产业结构
18、调整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力度,但由于 总体经济规模偏小,转制科研院所可供抵押贷款的资产有限,每年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均用于发展项目建设,用于科研开发的资金筹措力度还需加强。 7、今后的工作设想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院科技创新工作将围绕打造自贡国家新材料“氟硅”产业化基地这一中心工作,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促进成果转化。 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重点开发氟、硅聚合物高端产品 开发国内空白的高端含氟聚合物,突破产业化技术瓶颈,改善国内氟聚合物领域聚四氟乙烯树脂一枝独秀的局面,高端氟聚合物比重逐步调整到 50%以上。氟橡胶重点开发耐低温氟橡胶、高含氟耐含醇燃料氟橡胶、 F23 型氟橡胶等特
19、种氟橡胶;氟树脂实现聚全氟乙丙烯树脂( F46)、聚偏氟乙烯树脂( PVDF) 、可熔性四氟乙烯树脂 (PFA)、膜用改性乙烯 -四氟乙烯共聚物 (F40)、全氟磺酸质子膜树脂等高端氟树脂的产业化,成为国内品种最齐、综合实力最强的氟树脂生产企业。 有机硅方面, 充分发挥我院在 有机硅 领域几十年的品牌和技术优势 ,加强特种有机硅产品的开发,以苯基类特种有机硅产品为突破口,实现 有机硅产业的规模化生产 。 加强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重点开发 F40 膜材料、全氟磺酸离子膜材料、四氟纤维加工技术,形成配套生产能力,满足建筑行业膜结构建筑、氯碱行业电解膜、工业过滤膜等目前国内
20、急需,完 全依赖进口满足的高端氟材料制品;配套氟橡胶产业化项目,大力开发氟预混胶、氟混练胶新品种,逐步改善国内以生胶为主的氟橡胶供应模式,提高产品附加值。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建设,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 始终坚持 “ 安全第一、 环保先行 ” 管理方针,贯彻执行中国化工集团 “ 零排放 ” 的治企理念, 强化安全责任制, 按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原则,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做起,从改革生产工艺着手,加大对有用物质的回收利用,力争实现污染物零排放量,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 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争 取国家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搭建企业自主创新的平台。积极筹建国家级有机氟重点实验室,加强产学研联合,与高校及科研单位合作,建设高分子材料合成和应用研究试验平台,努力承担国家级研究和产业化项目,提高高分子材料的应用水平并拓宽其应用领域,延伸企业产业链。 继续充实科技人员队伍,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建立起即能符合院情,又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规律的科研管理和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形成科研、生产、市场紧密结合的有利于 自主创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