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肇庆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肇庆市发展和改革局 肇庆市科学技术局 二一一年 七 月 肇庆市发展和改革局肇庆市科技局 肇发改社 2011 178 号 关于印发肇庆市 科学技术发展 “十二五” 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肇庆高新区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 肇庆市 科学技术发展 “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附件: 肇庆市 科学技术发展 “十二五”规划 肇庆市发展和改革局 肇庆市 科技 局 二 一一年七月二十 日 文件 主题词: 印发 科技 “十二五”规划 通知 抄送:市委办公室、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各县(市
2、、区)发展和改革局、 科技 局,高新区经贸发展局。 肇庆市发展和改革局办公室 2011年 7月 20日印发目 录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 1 (一)发展基础 . 1 (二)面临形势 . 2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 3 (一)指导思想 . 3 (二)发展原则 . 4 (三)发展目标 . 4 三、重大工程 . 6 (一)主导产业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工程 . 6 (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程 . 7 (三)科技园区创新提升工程 . 8 (四)科技创新服务工程 . 11 (五)产学研结合促进工程 . 12 (六)科技人才建设工程 . 13 (七)科技 型企业培育与壮大工程 . 14 (八)知识产权培育
3、工程 . 15 (九)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工程 . 16 (十)民生科技和科普工程 . 16 四、保障措施 . 17 (一)加强组织领导 . 17 (二)增加科技投入 . 17 (三)强化科技考核工作 . 18 (四)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 . 18 (五)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 19 (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 19 1 “十二五”期间是肇庆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建设“幸福肇庆”的关键时期,也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历史阶段。为此,全市科技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
4、方针,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使肇庆市成为“广佛肇”经济圈重要的成果 转化基地,能够代表广东科技发展成果的地市之一。 本规划依据肇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制定。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以实施“三促进一保持”、“双转移”和“双提升”战略为契机,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做好科技服务为抓手,以高新区建设升级为重心,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和推动创新载体建设,加快肇庆市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推动肇
5、庆市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各项科技工作均取得较好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凸现。 2010 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 759 件,同比增长 37.75%;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 161 项,比“十五”末期的 30 件增长了 4 倍多。产业载体建设迈上新台阶,高新区的引领带动功能得到强化。 2010 年,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 361.83亿元,在“十一五”期间保持了 70%以上的年均增速,并成功获批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 2010 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 366.2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达到 21%。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积极发挥骨
6、干企业主体作用,壮大全市科技创新主体。截止到 2010 年,全市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61 家,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全市依托企业共组建国家、省、市三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2 家,其中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 3 家、省级工程中心 14 家、市级工程中心 252 家。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全市企业与省内外近百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多个项目获得省重大科技专项立项。“市校合作”、“市院合作”工作进展顺利。“十一五”期间,肇庆市与清华大学签订了校市全面合作协议。积极与中 科院合作共建“肇庆超级计算中心”、“肇庆创意工程中心”、“中巴软件园软件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等信息产业公共基础平
7、台。科技特派员支援企业创新工作稳步推进。 2010 年肇庆市共接纳科技特派员 37 名,进驻的企业近 30 家。肇庆市科技政策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间,出台了中共肇庆市委、肇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实施意见、中共肇庆市委 肇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 年)的实施意见和中共肇庆市委 肇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三促进一保持”的实 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建立各类创新载体和平台的补助标准,设立了专利专项资金,提高了科学技术奖奖励标准,有效地推动了全市自主创新工作。 肇庆市科技发展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
8、要有:适应技术创新与市场经济需要的科技体制还不完备,科技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改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尚需提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不多;技术创新意识和创新氛围还有待增强;技术创新所需的人才支撑体系不够完善,具有先进水平的创新人才团队缺乏;科技投入与产业技术创新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技术支撑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健全。 (二)面临形势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和科技发展呈现新的态势和特征,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新的经济形态不断涌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低碳经济”和新能源将促进 21 世纪人类社会的大发展,创意产业与创意经济方兴未艾,制造业和服务业加速融合,创新网络快速发展。创新资源的
9、跨区域流动和重新布局不断加快,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十二五”期间是肇庆市全面融入珠三角,打造“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关键时期,必须正确把握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趋势,前瞻部署,积极抢占发展的主导权,充3 分发挥科 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创新型肇庆的建设。 当前,肇庆市科技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 一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和关注科技工作,强调今后广东的发展要“傍科技大款”;而且广东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科技的支撑。 二是肇庆市区域发展战略的新定位,为肇庆科技发展提供更广阔平台。 肇庆
10、被定位为广东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区、广佛肇经济圈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区,这为肇庆市建成与珠三角各市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发展和互利共赢的发展方式,建成 珠三角地区乃至广东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极和科技新兴地,提供了更加宽阔的平台和有利条件。 三是高新区、专业镇等产业载体建设面临新的机遇。 肇庆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使产业载体和创新载体的层次得到有效提升。其中,“十二五”期间,全省专业镇转型升级成为省委重点工作,这为肇庆市传统产业升级和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富民强市,建设幸福肇庆”的总体目标,坚持“自主创新、重点
11、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深入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 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 年),积极融入“广佛肇”经济圈和创新圈,大力推进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坚持统筹规划与分类实施相结合、特色资源与创新资源相结合、加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广佛肇一体化与全球化相结合等五项原则,积极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程、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工程、产业载体科技创新工程、科技创新服务工程、产学研结合促进工程、科技人才培育与引进工程、知识产权培育工程、科技型企业培育与壮大工程、民生科技及科普推广工程等十大科技工程,切实落实科 技重大项目,使肇
12、庆市成为广东科技进步最快的地市之一,成为“广佛肇”经济圈重要的成果转化基地,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加快实现。 4 (二)发展原则 统筹规划与分类实施相结合。 要正确把握肇庆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对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科学制订和统筹实施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规划,从全局上引导和推动自主创新的全面发展,协调推进创新资源在产业和区域的布局,同时突出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在若干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实现重点突破。 特色资源与创新资源相结合。 要充分发挥肇庆市土地、稀有金属等本地自然资源优势,提高资 源利用和配置效率。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通过地缘、信息、投资、贸易等联系,加快人才、资本、技术、国际大型研
13、发机构等创新要素集聚,使内部各种优势资源之间、内部与外部优势资源之间融合利用,实现科技的跨越发展。 加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要充分认识肇庆科技发展水平与珠三角其他地区的差距,加快龙头企业的引进和集聚,壮大科技产业的规模,逐步形成技术集聚。同时,要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积极推进“创业 孵化 成长 集群”内生发展模式,形成新型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提升自主创新可持续增强能力。 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要 大力加强促进自主创新发展的基础设施、依托载体和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增强科技创新的能力,同时更要注重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发展。 广佛肇一体化与全球化相结合。 要抓住广
14、佛肇一体化的契机,加速创新资源的流动,形成与广州、佛山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科技资源布局。同时,要积极融入全球化,建立国际化视野,搭建全球创新网络,广泛聚集国际人才、技术、资本和信息等资源。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积极创建“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代表广东科学发展成果的城市”、“ 广佛肇经济圈的新兴产业区”、“广东宜居城乡建设先行区”、“国际化旅游休闲之都”、“广东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围绕着“富民强市,建设幸福肇庆”的目标,科技工作在五个方面实现新跨越:在科技发展速度和增5 速方面成为全省最快地市之一,科技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以高新区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
15、新跨越;以专业镇为主体的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实现新跨越;以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为依托的循环经济与节能产业实现新跨越;以科技创新服务工程建设为主的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实现新跨越。 2、具体目标 科技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 全市科技综合实力与珠三角的平均水平进一步接近。到 2015 年,市和各区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大幅提高,全市 R D 投入占 GDP 的比重达到 1.5%;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 80 件 /百万人口;引进和培养研发人员 1.3 万人。 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新跨越。 大力推进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吸引高端产业转移。争取到 2015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
16、重达到 25%;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 100 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大力推进肇庆高新区建设与发展。争取 2015 年,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达到 20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 50%。 传统优势产业技术升级实现新跨越。 传统产业的科技水平显著提升,力争在食品饮料、建筑材料、林产化工、金属制品、轻工造纸及中成药制造等行业和细分领域,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争取到 2015 年,制造业信息化水平达到珠三角平均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实现新跨越,种植业良种覆盖率达到 99%;畜、禽、水产良种普及率达到 95
17、%;农业先进技术覆盖率达到 95%; 80%的农产品达到国家或省级无公害标准。 循环经济和节能产业实现新跨越。 积极推进林浆纸一体化、金属资源再生基地、热电联产 -节能产业基地等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到 2015 年,建立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 1 个,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 2 个。大力推进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在全市工业企业中普及。争取 2015 年,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污染物排放明显减少,电力、建筑材料、化工、水泥、林产化工等行业的排放得到集中处理,实现万元 GDP 能耗比“十一五”期末下降 20%。 科技服务能力实现新跨越。 到 2015 年,全市科技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大中型工
18、业企业 办科研机构总数达 100 家,力争省级工程技术研发机构达到 206 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机构 4 家;科技孵化器数量、面积与孵化企业大幅增加,建成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 3 个;引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20 个,建成运行高效的现代科技服务业体系,全市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完善。 三、重大工程 (一)主导产业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工程 重点在电子信息、生物和医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取得一批科研成果并实现产业化;积极引进先进制造关键技术,大力研究和推广现代服务业关键技术,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与壮大。 壮大电子信 息产业。 以风华高科为龙头,依托万亚电子、显邦电子、立得电子、科威电
19、子、中宇电子、华锋铝箔等企业,以新型电子元器件为主导,大力扶持发展电子材料、高性能电池和磁材、光机电一体化信息设备、大型智能控制管理系统、系统软件、数字化技术、电脑配件、液晶显示器等关键技术。加快建设肇庆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风华高科电子信息产业园、中巴软件园、端州光电产业基地等,使肇庆成为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全球电子元器件制造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强生物技术产业。 把握生物技术与生物经济发展趋势,以星湖科技、中恒集团为龙头, 以大华农、顺宁葡萄糖、怀集福盛药业等企业为依托,通过外引内联、招商引资和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大力发展新型化工药品原药、制剂以及动物药品、生物制品,积极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农业和生物工程食品技术;重点掌握生物催化技术、微生物发酵新技术、新型疫苗和基因工程药物生产技术,推进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做优新材料产业。 在现有电子功能材料和稀土永磁材料的基础上,发展高纯稀有金属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铁氧体软磁材料、特种用纸、汽车专用粉末涂料、香精香料以及超细粉体和纳米材料、新型铝板材、新 型塑料添加剂等生产技术。重点推进电子材料、半导体材料、硬质合金材料、电子光子材料及其应用技术、新型能源及环境材料、新金属合金和金属基复合材料、高性能陶瓷基复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