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初中语文课堂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怎样使学生不仅能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而且具有一定的思想内蕴,怎样能使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是初中一线教师每天都在认真思考又反复实践的问题。在一线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十年,把我这些年作文教学工作的心得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选材是难题,生活积累很重要写作之前,如何选材是最让学生头痛的问题。他们常常感叹:不知道该写什么,感觉生活是那么单调,三点一线:家、学校、路上。写这些内容,当然会了无新意。让孩子们重视生活经验的累积,从生活中找素材,让孩子去读书,汲取更多的人生经验,远比学到多少语文知识更重要。所以,读书与品味生活成为孩子们在作文前更重要的事,是每天都必须要
2、做的功课。教师不必先去讲写作的技巧,而先要把读书与交流的时间留给学生。每天读书 1 小时,每天交流 10 分钟,1 周两篇周记。经过初一、初二两年的积累,到了初三年级,孩子的视野定会宽阔,孩子们的思路也定会拓展。二、技巧的点拨要有专题性,体现系统性在学生进行无技巧写作时,教师是能够慧眼识出金与石的,部分学生的文章是酣畅淋漓、顺势而行的,这源于他较强的作文功底。而更多的孩子是需要在审题、结构、选材、角度、语言等多方面给予方法指导的,这是一个系统化的训练过程,需要教师有计划地安排课程,有目的地布置学生进行专题训练。1.学会审题,确保作文的写作方向是基础教师每布置完一篇作文,首先要与学生共同分析题目
3、的要求。在带领学生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审题的技巧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明确写作的方向,再慢慢地锻炼学生进行独立判断,形成自己正确的分析,这能够保证学生作文的方向准确。2.结构要流畅,理清思路很关键要养成写作前列写作提纲的习惯,同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会逐渐增强,他的作文思路也会越来越流畅。把基本的结构讲给学生,如:以时间为序、并列式、小标题式、总分总式等,也试着让学生把各种结构方式综合运用,有自己的创新,当然要符合一定的思维逻辑。在写作前列写作提纲也会保证学生围绕中心选材,不会偏离,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3.选择适当的材料,明确详略,使文章内容充实丰满学生在选材时,多会出现
4、两种情况:一是无材料可写。二是材料太多,无从选择。在材料较多、不知该如何取舍的情况下,需要让学生明白选材时的基本要求:围绕中心,具体、真实、有代表性。在这个基础上,选材的角度要新,以前面的冬日的阳光为例,很多学生写父母是他们的阳光,而我们班一名孩子却写她是母亲的阳光,角度新颖、文笔流畅,因而得到高分。当然,也不能让孩子单纯地去求新、求异,不走寻常路,重点还是要让学生在基本写作素质的培养上(如感情真实、明确围绕中心选材)下工夫。4.重视写作角度的选择,体现作者独特的写作个性写作要有新意,不能够人云亦云,要让自己的文章在众多的文章中突显出来,成就个性,日常学习中,一定要进行写作角度的训练,衡量最佳
5、写作角度的两个标准是角度要小、角度要新。5.语言的特色会成为吸引人的焦点作文语言的风格多样,学生的学习过程正是他作文语言风格逐渐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其各自的语言特色加以引导,使之形成自我风格。当然在最初,可以让学生尝试各种风格,使其在风格之外,也学着驾驭其他类型的文章。文章选用何种风格写作与学生本人、文章主题有很大的关系。要形成或含蓄、或激情、或朴实、或华丽、或幽默、或严肃、或通俗、或典雅的不同语言风格,为文章增添各异的色彩。性情平和的学生可以选择如话家常般的语言,没有斧凿痕迹、没有虚假、浮躁的外衣,文字便从心底自然地流淌出来;掌握词汇丰富、善用修辞的学生可以以丰富多彩的词汇、运用细致的描写
6、,或大江东去抒豪迈、或小桥流水写婉约,使读者获得一种审美的享受。聪明智慧的学生,在写作时可以驾驭幽默诙谐的风格,使文章旨意深远,生动活泼。尽管我们的作文训练最终要面临考试,可这与我们的日常训练并不相悖。无论何时,能够吸引人的文章都是好文章。三、作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感悟能力的提升为学生创设作文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情绪。创设情境需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记忆的海洋里寻找经历过的事情,让学生能够置身其中,心驰神往,心情激动;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声音、视频、图片等资料来创设情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情境教学的作用更类似于一种引导,引领学生去走进作文,不再对作文题目陌生,而是更全面地认识和领悟。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拓展了思路,不再受自己狭窄思维的限制,在接触其他人的想法的过程中,打开自己的写作视野。其实,每一位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都有自己的一套方式、方法,也都期望学生能够在自己有计划地、有系统地培育下,作文能力得以增强。同时,我们也要承认作文教学的循序渐进要与学生的思想意识成熟与感悟能力增强相伴,决不能忽视让学生读书,那是源头活水,在学生有了积累的基础上才会事半功倍。作文的训练过程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需要语文教师的持之以恒的毅力及学生的锲而不舍的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