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8 ,大小:112KB ,
资源ID:4047707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404770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十位首席经济学家谈经济形势与新动力.doc)为本站会员(hw****26)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十位首席经济学家谈经济形势与新动力.doc

1、1十位首席经济学家谈经济形势与新动力发布时间:2012-12-11 09:232012 年 11 月 18 日中午,浦东香格里拉北京厅旁边的小餐厅,来自各大券商、基金、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们饭间还在激烈讨论。这些首席经济学家上午刚刚在北京厅发表了各自对中国及世界经济未来走势的看法,看起来他们意犹未尽。将这些首席经济学家们聚集到一起的是国务院参事、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夏斌一直希望能够为中央决策层提供一些不一样的声音。去年夏天,夏斌发现,虽然中国现在各种经济论坛很多,但缺乏来自市场的集中的声音。于是他想到是否可以把一流金融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们聚集到一起,听听这些来自市场的最真实的声音,把这

2、些兼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市场人的声音传递给决策层。一年多以后,夏斌发起并成立“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参与论坛的首席经济学家须来自综合研究实力领先的中外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基金和商业银行。作为论坛理事会理事,他们将每年不定期聚在一起进行封闭式研讨会议。会议的讨论成果向外界公布的同时,还将由论坛主席夏斌提交给决策层。夏斌说:“论坛要想总理所想,急总理所急。 ”在 11 月 18 日首次会议上,到场的首席经济学家们激烈讨论了夏斌和“有关领导”拟定的三个话题。讨论话题都提前告知了与会者,因此每个人都是有备而来,这使得讨论富有质量。同时,这些来自市场的相对年轻的首席经济学家们,拥有更充沛的精力、更活跃

3、的思维、更少思想上的包袱和禁锢。论坛组委会授权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独家刊登论坛讨论实录。我们希望其中一些观点能够引起更大范围的关注和讨论,凝聚更多的正确共识并形成一些有用的推力。主持人:夏斌 国务院参事、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讨论人:汤云飞 方正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 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 澳大利亚新西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2李迅雷 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徐高 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袁宜 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

4、家潘向东 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排名无先后,按姓氏笔画数排序)声音备忘:汤云飞:如果充分利用房地产业,中等收入陷阱就可能被快速突破。如果坚持这种由于民怨从而打压房产的政策,这种向民粹主义低头的平均主义化政策,结果必然导致经济增速下行,就业形势将更加恶化。就业形势恶化以后,民怨还是会再度爆发,民粹主义的呼声会更加强烈,政府政策既然已经低过头,就可能被迫不仅低头更要弯腰了,政策会更加平均主义化,这样就变成一个恶性循环。这就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不二法门。刘利刚:国内很多学者可能觉得我们的投资在某些地方是有一些浪费,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不应该做投资。我们的投资空间还是相当大的。问题是怎么来

5、做投资。将来地方政府的投资应该通过长期资本市场,通过发债的方式来解决,允许地方政府去资本市场发债,如果说我们能够做到这点的话,我觉得很多将来的投资都可以得到满足。地方政府是不是可以发债,在今后一段时间将会决定我们经济的可持续性。鲁政委:现在的主流看法是,由于外需不稳定,所以我们必须要更多地依赖内需。但从发展战略的角度讲,这种看法非常不可理解。在近现代以来的 500 年中,几乎没有看到一个人均收入落后的经济体是依赖于内需发展成功过的。最早的,比如说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再到英国、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它们都是充分发挥了外贸的带动作用。最后,由于人口结构变化、消费倾向改变、出口竞争力下降,出口导

6、向的经济体最终自然转向依赖内需。当然,在它们转向依赖内需时它们已经跻身发达经济体行列。而中国呢,目前人均收入仍居于全球后列,我们现在却已经准备转向依赖内需了。这个消费需求的启动并不是一个人为地、自己可以启动的过程,你现在能够做到的,只能是消除障碍,而不是往前推。朱海斌:3在内需方面,投资和消费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想清楚。我们提刺激消费没错,但是“消费主导的增长模式”这个提法有问题。从国际经验看,没有一个国家仅仅靠消费为主导可以实现 7%8%的稳定的经济增长,反而很多国家因过度消费或提前消费陷入经济困境。我个人认为,在中国未来三五年内甚至更长时期内,投资和消费两个应该并重。我们要减少对投资的依赖,指

7、的是稳投资,防止出现过度投资,并不是说要把投资愣降到一个低水平。如果过分强调“消费主导” ,对中国中长期增长非常不利,很可能是战略性失误。徐高:中国面临着结构性因素带来的消费不足问题。但是,我认为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告诉我们中国的消费率应该是多少。合适的消费率应该是多少,只有市场知道。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不存在消费不足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在这些经济体里存在着消费和投资之间的市场化调节机制。这个机制就是金融市场。在金融市场里面,如果投资回报率很低了,那么资源就会通过企业分红等形式从企业部门流到居民部门,变成居民的收入,带动居民的消费。中国缺乏这么一种机制,这是为什么我们会存在消费不足的关键原因。

8、我国存在的大量国企是造成这种机制缺失的重要原因。李迅雷:都说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但是城镇化到底还有多长时间可以持续?因为按照我们国家统计出来的数据,城镇化率大概是 51%,我觉得低估了。我做了一个详尽的统计计算,结论是国家统计局多估了将近 1 个亿的农民。按照我的数据来推算,中国向城市可转移的农业劳动力,大概只有 4000 万到 6000 万。如果对此有兴趣,我们可以来讨论一下。假如对于可转移的 4000 万到 6000 万农业劳动力数据没有异议,则未来以人口迁移为特征的城镇化时间不会太长,估计到 2017 年和 2020 年之间,城镇化的大格局基本上完成了。潘向东:其实我个人理解李克强副总理

9、所认为的城镇化,就是从过去建房修路的城镇化,搞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的城镇化,过渡到未来通过建房修路和城市消费来发展的城镇化。加快城镇化,其实我有点质疑,为什么质疑?因为城镇化是属于被动完成的。袁宜:有一种外需可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扩大中国和资源出口国之间的互利贸易。我们把它叫做 PRC 模式(Producer-Resource supplier Circle) 。通过向这些资源国直接出口或投资带动出口的方式,可以为中国庞大的制造业生产能力找到市场,并由此推动资源国的城镇化建设。同时,我们从这些国家进口资源,以平衡贸易,并满足中国国内建设的需求。这不同于过去我们主要向美欧市场出口、换取美

10、元、积累外汇储备的外贸模式。沈建光:金融改革今后一个重点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我觉得人民币国际化牵扯到的核心的4问题是人民币可兑换的问题,怎么可以使人民币从现在一个不可兑换货币成为一个可兑换货币。现在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时候。人民币可兑换之后,我觉得以后会成为一个储备货币。当然不是说取代美元地位,至少 10 年以后跟英镑和日元同等地位完全可以做到。刘煜辉: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进一步开放资本项目的前提。理论基础是蒙代尔的“不可能三角” ,一个国家在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之间不可兼得。而现实中,这个三角的三方都可能是以非完全、非绝对的状态而存在。各

11、方推进通常处于交错状态。话题一:未来形势怎么判断未来几年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包括中国与主要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夏斌:十八大期间,我跟有关领导说要到上海去搞一个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他因为实在忙没有时间,就想了三个问题说让大家讨论一下。这三个题目,第一个就是怎么样判断未来几年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实际上我理解他的意思就是想知道这个增长速度,到底能增长多少,这个可能是领导关心的。第二个就是怎么样真正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包括城镇化。从李副总理近几个月的发言内容来看,这个城镇化是一个抓手。扩大内需、以消费为主导的战略,抓手就是要推城镇化战略。第三个是金融角度,就是未来的金融体系怎么样来支撑中国合理的经济增

12、长速度,以及结构的调整。上午我们集中谈第一个话题,谈的方式我建议不要说谁先发言,谁后发言,没这个概念。就是我当主持,然后谁想发言就把自己面前的牌子竖起来,我看谁竖得早就让谁发言。这是一个概念,第二个概念就是我知道在座的都能侃,都是媒体追逐的对象,侃的一大套一大套。考虑这个因素,我希望我们的发言直奔主题,就那么几分钟。上午我们就讲增长速度的问题,那么涉及到结构的问题就不要说,下午再说。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先讲第一个问题。关于增长速度,眼前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5的认为是坐地企稳,有的是盼望着更快的增长。这些东西咱们就实事求是地、真心地谈你们的观点,我认为是越真心越好,越实在

13、越好,如果你能精确地判断你就判断。最后我再想想把这些东西怎么整理。因为我估计内容很多,全报给领导看肯定是不可能,领导看的是很简短的,但是又要把每个人的声音都放进去,每个人的名字、背景都放进去,所以我再想想怎么弄。下面每个人发言,谁愿意发言谁就举牌。汤云飞:我就抛砖引玉吧。未来几年国际经济形势,如果美国不落入“财政悬崖”的话有能力达到 2.0%到 2.5%之间。欧洲比较差,可能 0 到 1%之间,日本可能也会比较差。如果明年全球进入缓和的趋势,到 2014、2015 年可能会进入比较好的增长阶段,而 2015 年以后可能会有小调整。我觉得中国经济前景还是取决于中央政策,特别是房地产调控政策。如果

14、能够充分利用房地产旺盛内需,想办法把限购限贷这个套子解开,中国明年的经济增长可能在下半年起步,并且有可能达到 8.5%的增长率,如果情况顺利,2014、2015 年可能达到另外一个高度,不仅仅是 8%、9% ,甚至可能会超过。如果充分利用房地产业,我们就相当于日本上世纪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的发展阶段,中等收入陷阱就可能被快速突破。如果坚持这种由于民怨从而打压房产的政策,我觉得情况就很不妙:这种平均主义化政策,结果必然导致经济增速下行,就业形势将更加恶化。就业形势恶化以后,民怨还是会再度爆发,民粹主义的呼声会更加强烈,政府政策既然已经低过头,就可能被迫不仅低头更要弯腰了,政策会更加平均主

15、义化,就变成这么一个恶性循环,这就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不二法门。如果能够通过比较合理的方法打破僵局,重新启动房地产,中等收入陷阱是很容易就突破的。相对于有点房产泡沫的风险,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更加可怕。刘利刚:我对今后 3 年预测相对乐观,认为 7%到 8%可以维持。中国前 10 年 GDP 平均增长近 10%。潜在增长率今后 3 年会降一些,但这个速度应该不会降得非常大,会在 8%到 9%之间。我们应看两个最基本的数字:我们的人均收入和人均资本拥有量。中国现在人均收入也不过 5500 美元,人均资本拥有量,我们的计算也就是 1 万美元左右,是成熟经济体的人均资本拥有量 10 万美元的十分之一。这

16、说明我们在投资的空间和余地上面是非常大的。国内很多学者可能觉得我们的投资在某些地方是有一些浪费,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不应该做投资。我们的投资空间还是相当大的。像上海这样的城市,我觉得下一步在城市基建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地铁要支撑2300 万人群,现在还完全达不到需求,看国外大都市的公共交通,已经比上海有更好的服务网络。比如伦敦,800 万人,但是有 27 条地铁。这些简单的比较表明,在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将来的投资余地是非常大的,问题是怎么来做投资。再用银行来做投资?这条路是走不通的。银行对坏账上升有更多的焦虑,所以将来对地方政府的贷款会比较谨慎。银行已不可能像过去 5 年那样继续向地方融资平台贷款

17、,将来地方政府的投资应该通过长期资本市场,通过发债的方式来解决,允许地方政府去资本市场发债,如果说我们能够做到这点的话,我觉得将来很多投资都可以得到满足。中国有很多剩余的资本,我们不像很多新兴国家需要到国外去借款搞基建,我们有很多的钱输6到国外去,因为我们资本市场没有做起来,这种剩余资本没有好好利用上,必须去买美国没有收益的国债。如果说我们在债券市场方面能够做好,我觉得在今后一段时间,投资增速将会有保障,经济增长在 7%到 8%的速度完全可以达到。另外明年经济的最大风险是新任政府上台后,上半年经济快速增长,通胀的压力又会增长。这是我们要关注的。另外一点是,即使我们有相对高的增长潜力,但在今后一

18、段时间尽量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率,其实对抑制国际很多的风险资产的价格都有一定的好处,比如说大宗商品价格,不至于让它炒得更高,因为我们中国还是大宗商品的消费国。在策略方面,可以保持现在这样的稳增长,使通胀压力不要过大。关于房地产的问题,我们的计算显示,如果我们的保障房建设在今后 3 年能够达到 3600 万套目标的话,中国房地产市场供需可以平衡。问题是我们的地方政府也好中央政府也好,愿不愿意完成保障房的建设目标。鲁政委:我想首先谈一下潜在增长速度。经济学家对经济的潜在增长速度是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程度来判断的,超过会有通胀,低于这个速度失业率会上升。2008 年以后中国每当超过 9%的时候,通胀

19、都接近 4%,所以,9% 可能是上限。然后来看下限。我们注意到,当今年第一季度 GDP 增速低于 8.1%的时候,就看到工业企业就业人员同比增速出现下降。我们不是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因为城镇登记失业率统计的是在城市里面有户口的人,这些人一般是正式工人,不会被轻易解雇;工业企业的就业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解雇他们比解雇有正式身份的城里人要容易得多,因而反应也更灵敏。所以,这意味着,8%可能是潜在增速的下限。也就是说,未来中国 GDP 理论上的潜在增长区间是 8%9%。以上仅仅是理论水平,现实增速要真正达到这一水平,还面临着一些重要挑战。我主要想强调两个方面,一个是偏重于实践上的,一

20、个是偏重于理论上的。对于前者,我们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的研究部门现在都说城镇化,这样房地产会继续成为拉动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但是,有哪一个经济体的房地产价格能够在持续 20 年的增长以后还可以继续维持增长?同时,如何在推进城镇化的时候有效控制房地产泡沫?对于后者,关乎发展战略。现在的主流看法是,由于外需不稳定,所以我们必须更多要依赖内需。但从发展战略的角度讲,这种看法非常不可理解。在近现代以来的 500年中,几乎没有看到一个人均收入落后的经济体是依赖于内需发展成功过的。最早的,比如说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再到英国、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它们都是充分发挥了外贸的带动作用。最后,由于人口结构变化、消

21、费倾向改变、出口竞争力下降,出口导向的经济体最终自然转向依赖内需。当然,在他们转向依赖内需时他们已经跻身发达经济体行列。而中国呢,目前人均收入仍居于全球后列,我们现在却已经准备转向依赖内需了。这个消费需求的启动并不是一个人为自己可以启动的过程,你现在能够做到的,只能是消除障碍,而不是往前推。这个逻辑,其实也反映在最近的一场是投资带动经济增长还是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争论之中。如果外贸萎缩了,顺差降下来了,根据宏观恒等式,一国的内部储蓄也会减7少。储蓄是投资的来源。如果投资不足,经济长期的增长潜力就会受到影响。除非你成为全球的金融市场,比如像美国那样能够把人家的储蓄拿过来供自己用。经济学家在很多问题

22、上都有分歧,但在一个问题上却是高度一致的,那就是:经济如果要持续增长,必须要有投资,虽然具体的投资对象可以有争议。所以,站在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现在,从过去依靠出口拉动转向全面向内的战略在长期存在巨大的风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依赖内需在全球各种社会制度下进行了大样本的实验,最后无一发展成功,全面败给了出口导向战略。现在的依靠内需,很像那时候进口替代战略的“借尸还魂” 。那时候,东西方“冷战” “铁幕” ,并不是全球化的黄金时期,自然也不是发展贸易的最好时机,但出口导向战略依然取得了全面的成功。反观现在,虽然出现了一些反全球化的声音,但贸易的条件比那时不知道要好多少倍,我们有什么理由悲观呢?朱

23、海斌:全球经济在今年三季度以后开始出现缓慢复苏,但这次复苏与以往不同。以前全球经济在经历下行后通常复苏比较强,但今年的复苏相对很弱。我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 2.4%,明年增长 2.5%,差不了多少。美国明年经济预计增长 1.7%,比今年还低。整体看,全球在未来三五年内还是比较疲弱的一个状态。对中国来说,这意味着出口方面还会持续面临很大压力。刚才我们提到中国的经济转型应由出口导向转为以内需为主,其实这也是一个被逼无奈的结果,并不一定是中国主动要寻求这一转变。从过去几年的经济发展来看,这个转变事实上已经发生,净出口最近几年对 GDP 增长是负贡献。中国的出口现在全球排第一,贸易总额全球第二,仅次于

24、美国。现在出口的盘子比以前增加了好多倍,劳动力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继续推行出口导向战略难度很大。从出口导向转为以内需为主,也是基于现实的一个结果或选择。但在内需方面,投资和消费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想清楚。我们提刺激消费没错,但是“消费主导的增长模式”这个提法有问题。从国际经验看,没有一个国家仅仅靠消费为主导可以实现 7%8% 的稳定的经济增长,反而很多国家因过度消费或提前消费陷入经济困境。我个人认为,在中国未来三五年内甚至更长时期内,投资和消费两个应该并重。我们要减少对投资的依赖,指的是稳投资,防止出现过度投资,并不是说要把投资愣降到一个低水平。如果过分强调“消费主导” ,对中国中长期增长非常不

25、利,很可能是战略性失误。事实上,现阶段我们投资的实际需求还是很旺盛的。我们在未来 10 年经济增长的两个主要动力,城镇化和产业升级,都对投资有实实在在的需求。关键我们要避免一个短期的过度投资对经济带来的破坏,比如前几年房地产过度投资是个大问题,但是房地产市场在未来10 年仍然会是一个支持中国经济增长很重要的行业。我们调控的目的是去除暴利行业,使其回到一个正常的利润率的水平。稳投资,提高投资效率才是经济转型的关键。再谈谈对中国经济的看法。短期的话,我预计中国今年增长 7.6%,明年增长 8%。我对中国的稳增长还是有一定的信心。但是整体而言,我们认为这轮经济复苏比较温和,不会出现 V 形或 U 形

26、的反弹。明年中国经济风险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外围环境的不确定性,另一个是国内换届年的效应,是否重现投资大幅度的回升,这方面的政策风险还是存在的。目前来看,中央的态度更坚决,不希望出台大的刺激方案或大规模投资。但市场上还是有这个预期,地方8政府也仍然有这个冲动。怎么样减少这个风险?我个人觉得,中央可以在制定 2013 年经济增长目标的时候将其由今年 7.5%降到明年的 7%,这可以给市场和地方政府释放一个更明显的信号,即明年还会继续强调增长的质量和结构问题。沈建光:从中长期来看,如果没有结构转型,没有一些改革措施的话,我对中长期很不看好。现在要谈中长期,必须和结构转型联系起来。现在我就谈明年的,比

27、较短期的。我 10 月份参加国际货币组织在东京开的年会,国际货币组织把明年全球 GDP 增速预期下调到 3.6%,今年是 3.3%。德国政府自己把增长率从 1.6%下降到 1%。欧盟对德国更不乐观,只有 0.6%到 0.8%,整个欧洲经济现在已经衰退了,复苏迹象根本看不出,欧债危机远远没有结束。至于美国,刚刚大家讲了“财政悬崖” ,我觉得发生可能性很小,4%的 GDP 谁也承受不了这样大一个冲击。但美国明年能有 2%的增长就不错了。新加坡最新公布的数据是负 6%,香港刚刚逃过衰退。明年的海外形式,我觉得不会比今年更乐观,所以对这一点要有充分的认识。现在大家好像都认为明年会比今年好,我对这种乐观

28、态度是有疑问的。关于中国经济,虽然我们看到三季度增长还可以,但其实这个经济增速上有一大块是基建,企业投资其实是在减速的,企业的利润是很低迷的。另外,房地产销售开始上升,价格企稳,但新开工比较少。还有一个比较担心的是企业的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上市公司 2000 多家有 200 多家上升 100%的。应收账款反映了企业的资金面还是比较紧张的。但我们的经济也有两个亮点,一个是消费,消费相对比较稳健,没有看到大起大落,这是一个亮点。第二个亮点是房地产的需求还是非常强劲的。我的预测明年是7.8%,7.5%到 8%之间,如果维持这样的速度增加,还是要出一些鼓励消费的措施。但房地产新开工起不来也是很大的问题

29、,新开工低迷的话,到 2013、2014 年如果住房供给下降的话,要稳定房价将会变的非常困难。徐高:我简单谈一谈对明年经济增长的一些看法。基本结论是明年中国经济可能延续目前微弱复苏态势,GDP 增速温和回升到 8%。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内政策的放松势头会延续,另一方面是因为美欧经济会相比今年略有改善。要得到这个结论,需要从中国经济的两大特点出发来讲。这两大特点是:净增长的潜力强,但把潜力变成现实的难度大。首先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是很强的。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要素仍然存在。而我国国内的高储蓄率也是增长的一个重要保障。经济增长的源泉有三个劳动力增长、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先说劳动力。要注意人口结构的变

30、迁是非常缓慢的过程。用所谓人口红利消失来看低中国的增长潜力是不可取的。数量研究的普遍结果是中国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增长的弹性是 0.3。也就是说,劳动力每增加 1%,GDP 增速可以加快 0.3 个百分点。反过来,如果9假设我们越过了所谓的人口红利拐点后,劳动力总量每年减少 1%,那经济增速也最多就因此下降 0.3 个百分点,远远小于我国经济增速从去年 9%以上调到现在 7.5%以下的这个变化幅度。但我们有没有看到现在每年的劳动力总量净减 800 万(劳动力总量 8 亿的 1%)?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就算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也完全没有必要担心人口问题会让经济增长明显失去动能。再说资本。次贷危机

31、后,我国投资率相对之前更高。这意味着资本积累的速度是在加快而非减慢。它支持经济增长的能力是增强,而非减弱。最后是技术进步。这里面也包含制度变迁释放出来的所谓“制度红利” 。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速度主要取决于它离世界技术前沿的距离。距离越大,意味着吸收引进的空间越大,技术进步就会越快。这是因为吸收引进比自主研发更容易。应该说,中国目前距离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也就意味着我们技术进步的速度仍然可以保持很快。至于制度,也不能说我们在最近几年有很大的倒退。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第二个保障是国内的高储蓄率。现在很多人讲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担心中国会掉进去。我仔细研究了一下巴西和阿根廷两个落入

32、中等收入陷阱的代表性国家。发现它们曾经的几十年经济水平停滞不前,关键在于它们的国内储蓄率太低,只有 20%。因为国内储蓄不够,所以当这两个国家投资率一旦高一点的时候,就需要借外债来为投资融资。而外债多了,就还不起,就碰到国际收支危机。所以,巴西和阿根廷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其实是它们国内储蓄率太低,支撑不了较高的国内投资,所以接二连三碰到经济危机。这对国民储蓄率接近 50%的中国来说显然不是问题。所以,不能简单用“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来唱空中国经济。所以,无论是从增长的源泉来看,还是从储蓄率来分析,都可以发现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强。在我看来,再维持 10 到 20 年 8%的经济增速是可

33、能的。但是,潜力不是结果。中国经济恰恰在将增长潜力变成实际增长这一环有很大的问题。这是中国经济的第二大特点。经济学里面有个“萨伊定律” ,讲的是“供给创造需求” 。也就是说,经济里生产出来的产品总会变成某些人的收入,进而变成他们的支出,形成需求。国际经验表明,这句话在长期是正确的。所以,经济学家在研究长期经济增长的时候不考虑需求,只讨论供给。但是这个萨伊定律在中国是不成立的。因此,我们虽然在供给方有增长的潜力,却不一定能够找到足够的需求把这些潜力发挥出来,变成实实在在的增长。这里面的逻辑我在下面讨论中国经济转型的时候再详细分析。这里只给大家做一点提示:中国经济的现状是我们一直有很大的生产能力。

34、在 2008 年之前,我们通过廉价的商品,廉价的资金补贴美国,让美国来消耗我们的生产能力。这实际上是中国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在补贴美国这个发达国家。更为可笑的是,当美国 2008 年次贷危机出了事,没法要中国的补贴之后,中国经济反而很受伤。这说明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自己没办法把我们的生产能力变成需求的能力,所以反而需要别人来帮我们消耗,甚至是浪费掉我们的产能。这就是中国最大的问题。所以,分析中国经济的前景,需求面更重要。需求则看拉动 GDP 增长的“三驾马10车”:出口、消费和投资。出口比较简单,主要取决于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形势。考虑到美国目前进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会持续,且力度

35、还有可能加大,美国明年应该是个温和复苏的态势。但要回到 2008 年前那种建立在房地产泡沫上的蓬勃态势应该不可能。欧洲的问题是长期性的,但明年在欧央行的干预之下,应该比今年略好。所以我国明年的外需形势应该小幅改善。这个的确定性相对更强一些。再来说消费。中国面临着结构性因素带来的消费不足问题。简单说起来,中国在消费和投资之间缺乏一个调节机制。在欧美这些市场经济国家,投资如果很多,回报率不好的话,那么资源就会通过企业分红等形式从企业部门流向居民部门,变成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有这么一种调节机制存在,所以在这些国家没听说过消费不足的问题。但中国缺乏这么一种机制。因此,即使投资已经过剩,投无可投,资源也没

36、法变成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消费不足因此而生。国有企业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要推进消费转型,扩大消费需求,必须在企业、居民和政府这几大部门之间的收入分配格局上做重大调整。没有这样的调整,消费就很难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拉动力。既然出口只是温和回升,消费又指望不上,宏观经济很大程度上就要看投资这一需求的表现了。中国投资主要是三大块:制造业投资(占总投资的 1/3) 、房地产投资(占总投资 1/4)以及基建投资(占总投资 1/41/3) 。这三块加起来就占到了总投资的接近 90%。制造业投资今年以来增速持续下滑,目前单月同比增速已经滑落到接近 20%的水平。这一下行趋势估计还会延续,

37、明年制造业投资增速应会比今年更低。这是因为在目前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制造业正面临着产能过剩带来的去产能压力。这时制造业如果再去投资扩产,无疑会让自己死得更快。再加上目前制造业的利润状况也很差,投资的动力就更加不足。房地产投资其实是有很强内生动力的。但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上,由于政府垄断了土地供应,再加上开发商的囤地行为,所以地产的供给是受限的。市场的波动因而是因需求而起。但需求带来的波动一定是价与量同向变化要么就是价量齐涨,要么是价量齐跌。政府想看到的价跌量涨的局面很难发生。由于目前政府对房价上涨的容忍度很低,所以地产调控政策还将较严厉,对地产投资构成很强的制约。因此,目前的房地产投资增速仅维持

38、在 10%15% 的这个较低水平。明年估计也差不多。最后是基建。基建的发力是今年三季度以来中国经济企稳的主要原因。基建加速的背后是财政资金和债券融资对它的明显支持。以 12 个月滚动的累积值来看,目前的财政赤字占 GDP 的比重已经超过 2%,接近了“四万亿”时期的峰值水平。同时, “城投债”这种直接融资形式对基建投资的支持力度也很大。它去年的总发行量也就在 4000 亿多一些,今年肯定超过万亿元。财政资金与债券融资,再加上银行信贷的支持,让基建投资成为托底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这个基础上,要问明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就需要分析基建投资发力的持续性。首先需要明确,中国基建投资的空间仍然巨大。在铁路、公路、航空等方面,中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