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小学科学课教学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普安县雪浦乡雪浦小学 张琪近几年,随着小学科学教材进入课堂,我们明显地感受到教师们的观念在逐渐更新,角色也在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在慢慢变化。我们作为科学教师,如果对现在的科学课教学现状进行仔细观察和冷静地分析后会发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片面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低年级段,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题意识,但往往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
2、动之前, 教师最常说的话就是 “对于这个现象, 你都有什么问题 ”、“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 ”等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这种现象非常好,但往往不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以至于有些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 在课堂上 “乱想 ”、“瞎问 ”。这样做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置可否,不注意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整理的话, 那么让学生继续再提, 学生也只有 “乱提瞎问 ”了。 其实,教师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 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
3、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二、在互动活动中,手脑应有机结合,教师要注意过分强调让学生动手,而忽视了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还要动脑在现在的科学课堂上,教师们非常重视让学生亲自动手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现在有些教师对于 “动手做 ”的方式来学习科学在理解上过于片面,认为只要是科学学习都要动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许多动手的活动,以致于课堂上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热闹闹的忙碌景象,但是在看似热热闹闹的科学课课后学生的头脑却依然一片空白,并没有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太多实质性的培养和提高。其实我们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动脑和动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厚此薄彼,如
4、在准备材料和具体的实验操作中, 需要学生动手, 而在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以及进行反思时都要让学生动脑。在该动脑的时候一定要启发学生的思维, 开动他们的脑筋, 不能让动手占据动脑的时间。所以在让学生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让他们动手操作,更要组织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先动脑进行猜想、预测,在实验后进行研讨解释,这样才能体现出探究的本质,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自己的教学预设,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每一次探究活动之前,总是习惯于将自己引导的方法、思路、过程等作一
5、细致周密的部署安排,每一步教师该干什么,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产生什么问题,都会在头脑中计划一下,以便使自己做到胸有成竹。但是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令教师预料不到的事情。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突发事件,我们教师不外乎采用以下两种教学策略:一是无视课堂中产生的 “杂音 ”,继续朝着预设的方向前进;二是改变预设的教学思路和策略,转向生成的方面前进。 在科学课教学中, 不确定的因素很多,课堂上出现预测和生成不一致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关键是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1、如果这种 “意外现象”对本节
6、课教学有价值, 有利于本课教学的主题, 则教师可以放弃预设,转向生成的方向前进; 2、如果这种 “意外 ”的确是 “杂音 ”的话,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要设法巧妙地回到预设的轨道上继续向前; 3 、如果 “杂音 ”对本节课探究主题价值不大, 但有探究的价值, 则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法,让学生课下再去研究,到时候再引导学生汇报探究的结果。当然,意外毕竟是意外,在遇到确实无法探究的情况时,那只有把其中的道理告诉学生了。四、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不要太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这个大舞台上应成
7、为 “主角 ”,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处于 “平等中的首席 ”这个位置,但这种角色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甚至是无足轻重。因为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可是现在有些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不清楚什么时候该进行指导,什么时候该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在课堂上甚至感到无所适从。有的教师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那么在教学中学生就是上帝,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要依照学生所提议的进行,其结果常常是使课堂教学成了一种 “放羊 ”。我们教师需要明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
8、。以学生为主体并非排斥教师的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给予必要的帮助,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如果在指导的时候介入过早,引导过多,就可能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而教师不敢指导或过晚的指导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的状态,以致于削弱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相对来说较差,教师指导的作用应该多一些,对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师有必要给予指导,但在学生提出猜测,分析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结论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应该少一些,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去说,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去做,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总而言之,在科学教学
9、时,只有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科学课程的改革实践中、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才能才能使小学科学教学向着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向健康发展。浅谈如何上好一节科学实验课普安县青山镇金塘小学 唐凌源通过对几年科学课的教学我认为,科学课其实是实践课,教学时总离不开实验教学,让孩子在亲身实践中探索知识。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去积极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前,我总是担心学生这不会那不会,所以一切实验,几乎都是老师包办,最多也是我做一步学生做一步,但效果不佳。我冷静地分析后明白,学生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多动脑、动眼、动手、动口,即“四动”。在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能力方
10、面效果才佳。于是归纳为以下四点:一、动眼观察,发现问题。观察是儿童认识大自然的开始, 是获取知识的前提。 如:在讲解溶解一课时,我先在准备好的三个杯子里分别放上大半杯水, 又把盐、 高锰酸钾、 沙分别放在三个杯里搅拌。我做演示实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盐和高锰酸钾的颗粒不见了,沙子的颗粒沉淀下来。在观察中获取正确的、清晰的事实和现象。二、动脑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当他们看到放在水中的固体颗粒,有的消失,有的沉淀,水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时,学生积极动脑,灵活思考,找出发生现象的相同点:盐和高锰酸钾的颗粒不见了;不同点:一杯水有咸味,一杯水变成粉红
11、色,一杯水变得浑浊。再通过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盐和高锰酸钾的颗粒并没有消失,只是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里,我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同学们很快理解了这种现象叫溶解。 而沙沉淀在杯底,没有溶解。三、动手实验,证明结果。实验是科学学科的显著特点,是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我把准备好的物品发给他们。他们也把课前我布置带的东西拿出来,每 4 人一组,按要求、步骤、操作程序一样一样的实验。他们在杯子里放了大半杯水,在每个杯里放一样物品,搅拌一下,把看到的现象、结果记录下来。我观察了一组实验,他们认真细致,把墨水、食油分别放在两个有水的杯子里搅拌。 经过观察、 思考,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得出结果。两种虽然都是液体,墨水却变成极小的微粒分散在水里能溶解,而食油漂浮在水面不能溶解,对溶解加深了记忆。四、动口研讨,说出现象、结果做好分析。要让学生说出做实验看到的现象、结果,才知道他们做实验的结果是否正确。实验后让他们各抒己见。说错的大家就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让学生把看到的现象说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我认为这一节课上得很活跃、有趣、轻松,“动脑、动眼、动手、动口”不断轮回出现。从孩子的神态、语言、动作看到学生特别爱上实验课。学生在学、做、想中提高了各种能力。我认为,实验教学中的“四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行之路。也只有这样,才能把科学课上好。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