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三经注疏“十三经”包括:易 、 诗 、 书 、 周礼 、 礼记 、 仪礼 、 公羊传 、 榖梁传 、 左传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孟子等十三部儒家经典,内容博大,在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期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观念中。 “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十三经”注者: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
2、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孝经简介: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有人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 ,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一十八章。 内容: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 “夫孝,天
3、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 “人之行,莫大于孝” ,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 “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思想: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烦琐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是孝之始;“立身 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封建专制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4、 ,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该书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 “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诸侯之2“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卿大 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 “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士阶层的 “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 孝经还把封建道德规范与封建法律联系起来,
5、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封建纲常起了很大作用。孝经原文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子曰
6、:“爱亲者不敢恶於人,敬亲者不敢慢於人。爱敬尽於事亲,而德孝加於百姓,刑於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子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资於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於事父以事
7、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3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 诗
8、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於鳏寡,而况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况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圣治章第九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严父,严父莫大於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
9、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10、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子曰:“教民亲爱,莫善於孝;教民礼顺,莫善於悌;移风易俗,莫善於乐;安上治民,莫善於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谓之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室至而日见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
11、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4广扬名章第十四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顺可移於长;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内,而名立於后世矣。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於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感应章第十六子曰:“昔
12、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无所不通。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丧亲章第十八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哀,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