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听力残疾的社区康复训练与服务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 2006年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 8296万人,其中听力残疾 2004万人,占残疾人总人数的 24. 16%。我国 1988年 3月实施的 中国残疾人事业 5年工作纲要 中,就已经将听力障碍儿童听力言语训练列入抢救性三项康复之一。 概述 近年来教育、民政、卫生等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加强本领域社区工作的措施和政策,中国残联也于 200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 ”培育工作,这些都为听力残疾社区康复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但由于各种原因,听力语言残疾人还在逐年递增, 80%的成年听力语言残疾人还不能及时得到听
2、力康复服务。许多发达国家经验说明,开展社区残疾人康复是扩大听力言语残疾人受益面的有效途径。 社区康复机构可对听力障碍进行早期筛查、诊断和转介,并可进行社区和家庭听力言语康复训练,使患者在社区水平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听力残疾康复的一种重要方式。 1听力障碍 是指听觉系统的传导、感音以及对声音综合分析等功能异常导致听觉障碍或听力减退。 听力学中听力的轻度减退称作重听,重度称为聋,而临床统称为聋。 儿童在获得语言之前,尤其是 3岁以前或 3岁左右,因为各种原因引起中度以上双耳听力障碍,可因为不能通过声音进行学习而不能获得语言。在获得语言之后的听力障碍,不但可因听力障碍影响对语言的理解,还会因
3、为不能对自己的话声进行听反馈而影响患者言语的语音语调,从而影响语言的表达。 2听力残疾 是指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 听力残疾一般包括听力完全丧失及有残留听力但辨音不清、不能进行听说交往两类。类型及发生的主要原因 依据病变的性质,可分为器质性耳聋和功能性耳聋。 依据起病的时间,可分为先天性耳聋和后天性耳聋。 依据致病原因,可分为遗传性耳聋和获得性耳聋。 依据病变损害的部位,又可分为传导性耳聋、感觉神经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一)传导性耳聋 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外耳道、中耳的病变,影响到声波通过正常的气体传导途径传至耳蜗所致的耳聋。传导性耳聋对所有频率的听阈都有影响,但以低频听力损失明显,听力损失常小于 60dB。 1主要病因 常见的造成传导性耳聋的原因包括外、中耳损伤或发育畸形,耵聍,中耳炎,中耳肿瘤,耳硬化症等。其中急、慢性中耳炎及其并发症、后遗症,如骨膜穿孔、鼓室积液、听骨粘连等,是传导性耳聋最常见的病因。 2治疗 传导性耳聋主要根据病因进行药物、手术等相应治疗,如抗生素治疗、鼓膜修复、鼓室成形术等。对于久治不愈影响言语交往的患者可以通过佩戴助听器进行听力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