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肌力评定内容目前肌力评估方法大致分两种:手法肌力检查、器械肌力检查 手法肌力检查目前有 3 种标准:Lovett 分级、M.R.C.分级、Kendall 百分比 器械肌力检查下又分:等长肌力测试、等张肌力检查、等速肌力测定。 一、肌力检查与评价 肌力是指肌肉兴奋后收缩所产生的动力和张力,耐力则指维持一定时间收缩或多次反复收缩的能力。决定肌力大小的因素有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收缩前的肌肉长度和肌肉作用力臂长度,而耐力的大小则和可以取得的肌收缩的能量有关。 肌力检查的方法及评定: (一)手法检查与 MMT(Manual Muscle Testing)六级标准衡量 这种检查方法为目前最
2、常用,衡量标准已为各国学者所认可。 1【 检查方法】 先嘱被检查者作主动运动,注意观察其运动的力量和幅度;然后检查者给予一定的阻力,让被检查者作对抗运动,以判断肌力是否正常。依次检查各关节的运动力量,并注意两侧对比。 (1)上肢肌力: 双上肢前平举、侧平举、后举检查看关节肌肉力量; 屈肘、伸肘,检查肱二头肌、肱三肌力量; 屈腕、伸腕,检查腕部肌力量; 五指分开相对、并拢、屈曲、伸直,检查各指关节肌肉力量。(2) 下肢肌力: 仰卧位直抬腿、大腿内收、外展,检查髋关节屈曲、内收、外展肌肉力量; 仰卧位直抬腿及膝关节屈曲,检查伸髋及屈膝肌群力量; 仰卧位双下肢伸直,踝关节跖屈、背屈、内翻、外翻,检查
3、踝关节肌肉力量。 2【 评定标准 】 0 级 完全瘫痪,肌力完全丧失。 级 可见到或触摸到肌肉轻微的收缩,但无肢体运动。 级 肢体可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级 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 级 能作对抗阻力的运动,但肌力减弱。 级 肌力正常 二 、肌张力 【定义】 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肌张力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
4、滑(无颤抖、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 【临床表现】 1.肌张力减低:表现为肌肉软,不能保持正常外形及弹力,被动运动时的阻力较正常减退,活动幅度大,见于周围神经疾患、深感觉障碍疾患、小脑疾患、低血钾瘫痪,可见于某些深昏迷患者及肌肉疾病患者。低碍 肌肉松弛时被活动肌体所遇到的阻力减退,肌内缺乏膨胀的肌腹和正常的韧性而松弛。可因损害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有异。脊髓前角损害时伴按节段性分布的肌无力、萎缩、无感觉障碍、有肌纤维震颤。周围神经损害时伴肌无力、萎缩、感觉障碍、腱反射常减退或消失。某些肌肉和神经接头病变肌张力降低,肌无力、伴或不伴肌萎缩,无肌纤维震颤及感觉障碍。脊髓后索或周围神经的本体感觉纤维损害
5、时常伴有感觉及深反射消失,步行呈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小脑系统损害时伴运动性共济失调,步行呈蹒跚步态。新纹状体病变时伴舞蹈样运动。 2.肌张力增高:表现为骨肉较坚实,被动运动时阻力较正常增大,活动幅度受限。也可分痉挛性、呈强直性两种。痉挛性的肌张力增高伴发于锥本束损害,脊髓反射受到易化。被动运动患者关节时,在肌张力增高情况下出现阻抗感,这种阻抗感与被运动的速度有关。快速地牵伸在缩短状态中的肌肉时立即引起收缩、感到痉挛状态,牵伸到一定幅度时,阻力又突然消失,即所谓摺刀样肌张力增高。痉挛性肌张力增高和“痉挛”无关,后者单指一种不自主的肌收缩。强直性肌张力增高见于某些锥体外系病变中的特殊张力变化,其肌
6、张力增高有选择性,上肢以内收肌、屈肌与旋前肌为主,下肢以伸肌肌张力增高占优势。被动运动患者肢体时所遇到的阻力一般比痉挛性者小,但和肌肉当时的长度即收缩形态并无关系,在伸肌和屈肌间也没有区别。无论动作的速度、幅度、方向如何,都遇到同等的阻力。这种肌张力增高称为铅管样强直,如因伴发震颤而产生交替性的松、紧变化,称为齿轮样强直。去大脑强直时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强直,下肢伸直位,上肢屈曲头向后背。一、Lovett 分级法分级 表现0 无可见或可感觉到的肌肉收缩1 可扪及肌肉轻微收缩,但无关节活动2 在消除重力姿势下能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3 能抗重力作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但不能抗阻力4 能抗重力和一定
7、的阻力运动5 能抗重力和充分阻力的运动(一) 百分数分级法:这一方法按照抗重力运动幅度和抗阻力运动幅度为依据,将肌力从 0100%加以分级,同时在平定中还加入了受试者存在的疲劳因素。(二) MRC 分级法:这一方法在 Lovett 分级法的基础上运动幅度的程度和施加阻力的程度等进一步细分,若被测肌力比某级稍强时,可在此级右上角加+”,稍差则在右上角加“-“,以弥补 Lovett 分级法评分标准的不足。级别 英文简写 特征5 N 能对抗与正常相应肌肉相同的阻力,且能作全范围的活动5- N- 能对抗与 5 级相同的阻力,但活动范围在 50%100%之间4+ G+在活动的初、中期能对抗的阻力与 4
8、级相同,但在末期能对抗 5 级阻力4 G能对抗阻力,且能完成全范围的活动,但阻力达不到 5 级水平4- G- 能对抗的阻力与 4 级同,但活动范围在 50%100%之间3+ F+ 情况与 3 级相仿,但在运动末期能对抗一定的阻力3 F能对抗重力运动,且能完成全范围的活动,但不能对抗任何阻力3- F- 能对抗重力运动,但活动范围在 50%100%之间2+ P+ 能对抗重力运动,但运动范围小于 50%2 P 不能抗重力,但在消除重力影响后能作全范围运动2- P- 消除重力影响时能活动,但活动范围在 50%100%之间1 T 触诊能发现有肌肉收缩,但不引起任何关节运动0 Z 无任何肌肉收缩评定标准的
9、依据(1) 重力因素1) 当肌肉(或肌群)能对抗重力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垂直运动)时,则定为3 级。2) 在去除重力情况下能作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水平运动时),则定位 2 级。3) 当无法作水平运动时,也可用垂直面上达到部分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来替代,此时也定位 2 级。(2) 肌肉(或肌群)收缩迹象1) 当有轻微收缩但无关节活动时,定位 1 级。2) 当无收缩迹象时定为 0 级。(3) 外加阻力:对肌力在 3 级以上的肌肉(或肌群)人为施加阻力,并根据施加阻力的大小评定 4 级和 5 级肌力。有时也可通过对阻力大小的进一步细化,而采用“+“、”-“ 。(4) 运动幅度:通过运动幅度的划分可
10、增加评定的客观性,尤其是在重力检查时。1) 若运动幅度达不到 1/2 全关节活动范围时,则评定为低一级标准加“+“的水平。2) 若运动幅度达到 1/2 全关节活动范围以上,但尚在全关节活动范围值以内时,则评定为高一级标准加“的水平。操作方法(1) 选择温暖的房间,使患者保持姿势的平面应良好固定。(2) 患者适当地去除一些可能影响评定结果的衣物。(3) 向患者解释评定的目的,以使患者理解,并予以良好的配合。(4) 通过关节活动度评定检查所涉及的所有关节。(5) 评定前,将患者评定所涉及的身体节段按要求置于稳定的位置。(6) 评定者按要求用手将患者所需评定的躯干或肢体固定,使之处于能够单纯完成某一
11、动作的最佳位置,并避免相应关节的随意活动,减少协同肌、拮抗肌等的作用。(7)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别采用重力检查、肌肉收缩检查、抗阻检查和运动幅度检查方法。首先应采用重力检查(垂直向上抗重力的全关节活动范围主动收缩);若能完成,则进一步观察其抗阻收缩情况和所完成的抗阻收缩水平能否与正常的同名肌(或肌群)相等;若不能完成,则采用消除重力影响后(以借助吊带悬挂远端肢体或在光滑平板上完成或改用水平方向的运动方式)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主动收缩;若消除重力影响仍不能完成,则通过目测或触诊的方式感受不引起关节活动的收缩。(8) 记录评定结果记录方法(1) 肌力按 05 级(或以此为基础加“+ “号或”-“
12、)记录。(2) 若所测部位存在被动运动受限时,应记录可动范围的角度,然后再记录该活动范围时的肌力级别,如肘关节被动运动限制在 90时,其可动范围为 090,评定肌力为 3 级时,应记录为 090/3 级。除此之外,对存在的疼痛或肌肉收缩启动位置受限等因素也应有所记录。(3) 若同时存在有痉挛,可加“S“或”SS”(Sspasticity);若存有痉挛,可加“C”或“CC ”(C contracture),以示存在痉挛或挛缩等情况。(4) 深部肌肉 1 级和 0 级情况有时难以辨别,可加用“?”表示。(5) 全面的徒手肌力评定可采用表格方式依上述记录方法逐一记录注意事项(1) 使用范围:徒手肌力
13、评定主要适用于肌肉本身、运动终板和下运动神经元疾患所引起的肌力变化(尤为肌力低下)的程度及范围。若上运动神经元疾患(如脑瘫、继发于脑血管意外的偏瘫等)引起的肌力变化,性质则不相同,此时虽存在肌力低下,但由于反射活动的变化和整个肌肉协同运动的改变,因此在这种情况时,除非完全迟缓阶段或肌肉功能已恢复至自主随意收缩,否则不宜采用徒手肌力评定方法。(2) 评定规范化:在评定过程中,应对患者姿势和躯干、肢体位置进行标准摆放,并对近端关节进行良好的固定,以防止代偿运动及其他干扰因素。评定者在重力检查、抗阻检查、肌肉收缩检查和运动幅度检查中应注意操作的正确性,以减少主观因素,保证评定的信度和效度。同时应正确
14、记录评定结果。(3) 避免疼痛:在评定 过程中患者不应出现疼痛感,尤其是在抗阻检查采用制动试验时,阻力应徐徐增加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和疼痛迹象,一旦发生,应立即中止继续增加阻力。(4) 避免疲劳:必要时可采用筛选试验。例如患者肢体被动地有评定者置于某一可进行正常肌力评定而不必考虑重力的体位时,患者能抗阻力保持体位,则可快速作出 5 级或 4 级的判定,反之则采用 4 级以下的标准评定。此外,结合两侧肢体的评定也可作为筛选方法。(5) 注意结合其他功能评定:肌力情况与肌肉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密不可分,因此,在徒手肌力评定前应对所测肌肉(或肌群)的萎缩、肥大情况及两侧同名肌(或肌群)的对称情况也应有
15、大致的评定。此外,定量分级粗略,较难排除评定者主观误差等因素,故要求在徒手肌力评定的同时应配合其他功能评定,如评定前的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评定、必要的步态分析。肌力评定 肌力(muscle strength)是指在肌肉骨骼系统负荷的情况下,肌肉为维持姿势、启动或控制运动而产生一定张力的能力。也可认为是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又称为绝对肌力。肌力评估是测定受试者在主动运动时肌肉或肌群的力量,以此评估肌肉的功能状态。 一、肌肉的分类 (一)原动肌 又称主动肌,是指发起和完成一个动作的主动作肌或肌群,如股四头肌是伸膝的原动肌。 (二)拮抗肌 是指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肉或肌群。例如伸肘时,肱三头肌使肘关
16、节伸直,而肱二头肌的作用与之相反,为拮抗肌。 (三)协同肌 又称合作肌,是配合原动肌并随原动肌一同收缩的肌肉或肌群。分为副动肌、中和肌、固定肌三种类型。 二、肌肉收缩类型 (一)等长收缩 即静力性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肌张力增加,但肌纤维长度基本无变化,不产生关节运动的收缩方式,这种方式有助于固定体位。 (二)等张收缩 即动力性收缩,是指在肌肉收缩过程中,肌张力基本不变,但肌纤维长度伸长或缩短,从而引起关节运动的收缩方式。 1.向心性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彼此靠近,肌纤维长度缩短的收缩方式,如屈肘时的肱二头肌收缩。 2.离心性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彼此远离,肌纤维长度增加的
17、收缩方式。是对抗关节运动的拮抗肌所产生的收缩,其作用与关节运动方向相反,如依靠前臂重力伸肘时,肱二头肌离心性收缩以控制前臂坠落的速度。 三、肌力评定目的 1. 确定有无肌力减弱及肌力减弱的部位与程度; 2. 辅助某些神经肌肉疾病的损伤定位诊断; 3. 预防肌力失衡引起的损伤或畸形; 4. 为康复方案的制订提供指导依据;客观评价康复治疗、训练的效果。 四、结果记录与分析 (一)记录内容与方法 依据肌力分级标准记录肌力等级:05 级,必要时注明“”,“”号;若关节活动受限,应记录范围;有痉挛、挛缩、疼痛或未能按规定体位检查时等应注明。(二)结果分析 根据 Lovett 分级法评定标准或 MRC 分级法评定标准判断患者的肌力等级,并分析造成肌力障碍的原因。 常用的肌力测定方法有徒手肌力评定和器械测试两大类,徒手肌力评定(manual muscle testing,MMT )于 1916 年由 Lovett 提出,以后有所改进。评定时采用 Lovett 分级法评定标准(表 5-1)或 MRC 分级法评定标准(表 5-2),要求受试者在标准测试体位下,即在减重力、抗重力和抗阻力的条件下,完成标准动作。检查时主要的依据因素包括:检查者施加的阻力大小并与健侧对比;肌肉能否抗重力运动;关节能否做全范围运动;关节运动主动肌有无收缩。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