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8 ,大小:130KB ,
资源ID:408395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40839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三二轮小专题复习.PPT)为本站会员(国***)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三二轮小专题复习.PPT

1、高三二轮小专题复习,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与教育问题,本专题历年分省考情,2、(2016年全国卷)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1、(2010全国卷文综14)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全国卷怎么考?,B,D,3、(2008全国文综卷一)(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2、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分)(3)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6分)(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10分),【答案】(1)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

3、才。(6分)(2)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5分);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5分)(3)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6分)(4)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10分),4、(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T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

4、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5、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答案】(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8,分)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7分)(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6、一、人才选拔制度:1、先秦:2、两汉:,世官制,即贵族世代为官。按血缘关系继承、分享政治权利,官职在贵族内部传承。贵族官吏因垄断教育文化而垄断了统治经验的积累和传承,这就决定了只有贵族官吏才可能富有统治才干,才是当官为政合适的人选。,察举制。汉武帝创立,分自下而上的地方察举和自上而下的皇帝征召。两汉的察举,主要是以“德、才”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以孝廉为重要考察科目,所以人们也常说“举孝廉”。东汉豪强势力膨胀,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局面。,专题知识梳理,3、魏晋南北朝时期: 4、隋唐明清:,科举制度(以考试选拔官史),九品中正制,又称“

7、九品官人法”。地方设“中正”官,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西晋以后,由于中正官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局面, “士族”成为特殊的政治势力。,结论: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隋朝:唐太宗时:武则天时:唐玄宗开元年间:北宋时科举制发展:元朝:明清: 1898年戊戌变法:1905年:,(1)演变过程:,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考诗赋,大量增加科举考试的

8、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由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主要表现在:严格考试程序,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进行,殿试成为定制(天子门生);减少科目,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完善方法:锁院、糊名(弥封)、誊录;增加录取名额。南北方考生依籍贯分别录取;王安石变法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太学生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为官。,分左右两榜,难易有别,录取比例有差,右榜高于左榜,演变为八股取士,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形式上严格分为八个部分,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设经济特科,科举制被废除,抑制士族门阀。开放考试,许多寒士进入政权,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扩大了官吏来源,

9、庶族地主通过考试参加了政权。提高了官员的素质。科举考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取士把人才选拔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中收回到中央政府。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朝科举制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的繁荣。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对近代欧美文官制度的形成有积极作用 ,(2)作用,积极作用:,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试教育,不利于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出现使中国教育陷入了考试

10、决定教育的困境。 ,消极作用:,特点:世官制下贵族垄断,下层人士没有参政机会;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具有封闭特征,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科举制给中下层地主提供了机会。儒家思想在人才选拔中具有重要地位。发展趋势:、选官方式:由世袭到推举再到公开考试、选官依据:由血缘到才、德、门第再到考试成绩、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公平、公开、公正、客观。、科举制在早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形式的僵化,消极作用更明显。,演变: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小结:,二、教育1、商周2、春秋战国:3、秦朝:4、汉武帝:5、隋唐:6、宋代:,“学在官府” ,贵族垄断教育和文化,典籍散落、

11、知识下移,私学兴起。孔子教育思想和理念?学习内容:六经、六艺,以吏为师(律令)、以法为教,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国学,以教授儒学为主要内容,太学生成绩优异者可直接入仕。这样,从中央到地方的儒学官学教育体系建立,同时,汉代不禁私学,科举制的创立,教育制度更加完备,还有了专业教育,如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等。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私人办学多了起来。,在官学教育之外,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成为传播理学的基地,如石鼓、白鹿洞、岳麓、应天、嵩山书院。宋朝以后,理学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并统治了学校教育。,7、明朝中期以来:,书院的数量和规模大;书院活动内容,充实:藏书、供祀、讲学。书院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

12、机,构,它重视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临讲学、辩理,讲学可以,自由听讲、不受地域和门派限制,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并多采取问,难辩论的方式,师生关系比较融洽,感情相当深厚。,书院的数量和规模大;书院活动内容,充实:藏书、供祀、讲学。书院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它重视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临讲学、辩理,讲学可以,自由听讲、不受地域和门派限制,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并多采取问,难辩论的方式,师生关系比较融洽,感情相当深厚。,书院的数量和规模大;书院活动内容,充实:藏书、供祀、讲学。书院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它重视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临讲学、辩理,讲学可以

13、,自由听讲、不受地域和门派限制,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并多采取问,难辩论的方式,师生关系比较融洽,感情相当深厚。,书院比较兴盛,最负盛名的是东林书院,书院也发展成为官办的学校。,古代书院教育:,特点:书院的数量和规模大;书院活动内容充实:藏书、供祀、讲学;书院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重视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临讲学、辩理;讲学可以自由听讲、不受地域和门派限制;以学生自学为主,多采取问难辩论的方式,师生关系比较融洽,感情相当深厚。,8、洋务运动开启了教育的近代化 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 是第一所官办近代学校,培养翻译和洋务人才;1898年“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高等学校和教

14、育机构。近代 “教育救国”的兴起。培养近代人才、开启民智。9、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建立(略)10、世界近现代史发展的各阶段各国对科技、教育的重视(略),教育对象由贵族垄断到范围不断扩大(近现代平民化、义务教育)教育不断制度化,官学和私学相结合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专制统治服务:学而优则仕教育内容儒家化教育为考试服务(应试教育),小结:古代教育发展的特点,1清代沈垚在落帆楼文集中写道:“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也。”作者这里所说的变迁是由于( ) A科举制的实行 B宰相制的废除 C行省制的确立 D抑商政策的松动,解析:“后世商之

15、子亦能为士”,这是由于科举制给士农工商的子孙提供了进入仕途的公平的机会,故A项正确;材料中“宋元明以来”,宋元依然有宰相,故B项错误;行省制是元朝设立的,与“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无关,故C项错误;“宋元明以来”,抑商政策从未松动,故D项错误。,高考还可以怎么考?,A,2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 () A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B科举制压制了教育的发展 C户籍制度不合理 D移民制度的僵化,3学者萧功秦论及古代某一制度时说:“既是

16、维系政治精英与社会精英相互依存关系的纽带,也是维系社会各阶层对君主、儒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权威效忠的基础。”这一制度应是 ()A科举制度 B君主制度C分封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A,A,4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的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

17、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摘编自张嵌: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 上述材料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41

18、.答案略。示例一: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因为:(1)科考的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的,充分体现了皇帝的意志。(2)落榜考生怀疑考试的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查组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3)朱元璋突然下诏,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4)朱元璋亲自选定的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朱元璋非常清楚科考的选拔结果是公正的,可是出于“稳定”的政治需要,不惜以牺牲一些忠心耿耿的官员为 代价来平息事端。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还可以选择下列角度“南北榜”制度是科举 制的一大变革,更能

19、体现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围绕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的一系列事件,印证了古代中国大臣“伴君如伴虎”的感慨。科举考试的成绩与文化教育水平是相统一的。北方落榜考生的行为本身反映了他们所受教育的失败。等等。,示例2: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1)根据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结果,充分反映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的加强。(2)南方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以后,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3)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反映在科考的中榜人数上,南方对北方的优势不断在扩大。(4)按照以往科考结果和此次科考及其调查结果,都证明第一次选拔是正常而且正确的。 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需要有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如果经济地位削弱或者教育投入(相对)减少,都会对教育事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