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心得演讲稿简单会更美 前段时间, 中国教育报上曾登载着这样一则发人深省的寓言:有个渔夫,每次出海打鱼 之前,他都要到市场上去看看,什么鱼的价格高,就决定去捕什么鱼。有一年春天,墨鱼 的价格最高,他便去捕墨鱼,结果打上来的全是螃蟹,他非常懊恼地空手而归。等他上岸 后,才得知市场里螃蟹的价格涨到了最高,于是他决定下次去捕螃蟹。然而第二次出海, 他打上来的全是墨鱼,他再次一无所获。回到岸上,他后悔不已,原来墨鱼的价格又高了。 于是他发誓下次不论是墨鱼或是螃蟹他都要带回来。可是第三次出海他什么也没有捕到, 那个春天他一无所获。 读完这一则寓言,我不禁哑然失笑在我们以前的语文教学中,虽没有这样愚蠢
2、的“渔夫”,却常常出现这样的愚蠢行为:我们的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 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 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虽然我们身边的 教育情境就像流淌不息的小河,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视而不见, 任凭那在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我们精心设计的教案仿佛成了“看不见的手”, 支配、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团团转,课堂于是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 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
3、。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应作为一种活 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 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的过程也应成为师生互相“抛接球”的过程。因此,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的这些不确定因素,随时能够接住学生抛过来的这只球,或回应,或 反击,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 围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方案应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针,而不是有固定路线和时刻表 的火车”,如果我们仍然习惯于以那种设计好一个个“圈套”,设法领着学生往里跳的“指令 性”教案支配我们的教学, “渔夫” 的悲剧将一次又一次的在我们身上重演。 一、
4、预案设计:在“删繁就简”中给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 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课前设定越多, 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因而我以为教学的预案设计不妨“简单”一些,要通过“删 繁就简”为学生创设一种“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的广阔发展时空。 一砍多余环节。 “向四十分钟要效率”这句话已经喊了很多年,高效的课堂应是干净利 落的。然而我们的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往往把教学参考书看作不可有点滴挪移的“法典”,从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到小结与作业,一应俱全。于是课堂四十分钟
5、利用 得滴水不漏,教学参考书演绎得面面俱到,课堂仿佛成了一条高速运行的“流水线”,学生 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周密详尽的一个又一个教学环节的束缚中,一个个个性迥异的 青春生命、一颗颗鲜活跳动的天真童心却被排斥在外。 时下课堂上屡见不鲜的有关活动,如让学生“演一演”等时髦做法正呈愈演愈烈之势, 似乎哪堂课不演就意味着学生没有动起来,意味着某些理念没有落实到位。新的课程标准 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多给予他们探究的话题;给予他们合作的机会;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利; 给予他们成功的喜悦。同样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该融入新理念,让设计开放些, “简单”些! 二留弹性区间。语文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生成,但并
6、不主张教师和学 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预先设计,并在预案中就为学 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在教学预案设计时,教学目标要有“弹性区间”,这既是为了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 也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应有“弹性区间”, 设计的重点应重在由何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等的全程关联式策划,至于终点,并不 是绝对的,水到渠成即可,又何必在意何时戛然而止? 三改线性设计。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在设计时往 往喜欢环环相扣。教师怎么问,学生如何答;怎样总结,如何过渡;学生谈到哪里出示图 片
7、,读至第几遍播放音乐等等,考虑得甚是周到。这样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形 成一种“线性序列” ,殊不知就在不知不觉间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试想,教师在 课堂上还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这样的课堂又能生成些什么! 二、教案演绎:在“动态生成”中使学习踏上激情的行程 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再现的是师 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因此,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 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积 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 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 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面对如此之多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 的教案不放,教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即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 活动之中。这样,我们的教案、我们的教学必将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 1、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 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 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 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这些“意外”或许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 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