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温教学计划 学期己过大半,现将学期初拟定的教学计划上传。旨在提醒我们要有整体意识,要牢牢地 把握本册目标要求,坚持走好“轻负优质”之路。 学期教学设计计划 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 32 篇,其中精读课文 17 篇,略读课文 15 篇;教材后面还附有 8 篇选读课 文,总共 40 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 路。 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 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 六单元“田园生活” 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2、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 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 4 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 23 篇,略读课文 12 篇。 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 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 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语文园地由 5 个栏目组成,其中有 4 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 习作”“我的发现”“ 日积月 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 ”“展示台” 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 8 个语文园 地中各安排两次。 本册要求认识 200 个
3、字,会写 200 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 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 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课文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 读读记记”两栏。 “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 读读记记 ”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 认识的词语组成。另外,教材后附有两个生字表。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200 个;表 (二)是要求会写的字,200 个,以供复习总结之用。 素质发展目标 1认字 200 个,会写 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
4、摹 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 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 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 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 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下册是中
5、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同时也是由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一个学期。通过 学习,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个基础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特别是学生 在低年级、中年级养成的学习习惯,不管好与坏,到了高年级是不大容易改变的。可以说, 四下级下学期是很关键的一个学期。 本班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四年级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部分优秀生也脱颖 而出,大部分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学习习惯良好。本学期在继续保持优良传统基础上,要 加强对“扶优补差” 工作,使每位学生都有所进步;同时关注课堂效率,轻负优质,激发学 生热爱读书、热爱
6、语文。 学段课标 结构体系 本册是在四年级上册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是共同的,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 性。 (一)专题组元,整合教材 本册教材的编排方式仍然是专题组元型。专题内容新颖、丰富,内涵深刻,富有人 文气息,同时也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特点。比如,热爱生命专题,从对自然万物生命勃发的 感悟,到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救助,及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学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大自然的启示专题,则从生物、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给人类的启迪,提出对生存环境的思 考,比前几册相关专题内容更深入,具有丰富的思考价值。 (二)安排“综合性学习” ,体现新课程理念 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本册教材继续安排两次综合性学习,一个安排在 “大自然的启示” 专题中,要求观察大自然现象或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交流从中的发现或 得到的启发;也可以做做实验或搞搞小发明。一个安排在“田园生活”专题,了解乡村景物 和人们的生活。编排方式是:导语点出活动的内容及要求;第一篇课文后具体提出活动方 式的建议;“语文园地” 中凭借“ 口语交际”、 “习作”进行交流,在 “展示台”中展示成果。随着 学生主体活动能力的增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较之三年级,本册减去了“综 合性学习提示”,在活动过程中,不再对学生作进一步提醒和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