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2 ,大小:179.50KB ,
资源ID:4124374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41243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海南生态建设规划纲要.DOC)为本站会员(国***)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海南生态建设规划纲要.DOC

1、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2005 年修编) 2005 年 5 月 27 日海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海南生态省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印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批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2005 年修编) 的决定 (2005 年 5 月 27 日海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1999 年 7 月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批准了 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省政府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 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5 年 修编)。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了规划修编纲 要。会议认为,省政府对纲要进行修编是

2、适时的、必要的,修 编纲要贯彻了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体 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原则,符 合我省实际,决定批准这一规划修编纲要。会议要求: 一、进一步加深认识,提高落实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 自觉性。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高 度认识海南生态省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加强生态省建设的 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建设参与 意识,大力营造促进生态省建设的社会氛围。各级领导干部 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认真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牢固 1 树立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要紧紧抓住国家

3、发展的重 要战略机遇期,将生态省建设一届一届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真正使海南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努力构建资源节约 型社会。积极探索实施绿色 GDP 统计方法和考核制度,依托 海南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加快生态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绿 色农业、生态旅游业和新型工业,走出一条有海南特色的小 康之路。 三、建立健全生态省建设的保障体系。要从行政、法律、 经济、科技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障和推动生态省建 设的顺利进行。进一步加大生态省建设的执法力度,落实生 态环境执法责任制。加大对破坏环境资源案件的查处力度, 严厉打击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4、,重点打击违 法砍伐森林、违法采矿、违法排污、破坏珊瑚礁和红树林、捕 杀和经营野生保护动物的行为。 四、加快解决影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建 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建设和中部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 “十一五” 期 间要加强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 础工程建设,加大资 金投入,重点解决城镇生活污水的治理和城镇生活垃圾的无 害化处理。要集中工业布局,严格控制和防治工业污染。对 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要加大监督和整治力度。 2 五、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使生态省建设惠及 广大人民群众。要把人居环境建设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加 强城乡建设规划工作,大力建设具有海南特色的城镇生态住 宅小区和生

5、态文明村。城镇建设要突出体现“三低一高” (低 楼层、低容积率、低建筑密度、高绿化率)特色。严格保护江 河水环境和地下水资源,保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加 强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 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放 心的绿色食品。 六、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对生态省建设规划纲 要实施的监督。要在继续完善生态省建设立法的基础上,重 点加强生态省建设的执法监督,促进海南生态省建设的顺利 进行。 3 目 录 序 言 一、生态省建设进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 二、生态省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三、生态省建设的区域布局 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五、生态经

6、济发展 六、生态人居与生活质量 七、生态文化建设 八、生态省建设的保障措施 附件 1:生态省建设全面建设阶段重点工程 附件 2:生态省建设阶段主要指标与预期目标 1 序 言 1999 年 2 月,海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从实施可持续 发展战略、发挥海南环境优势、打造海南特色、加快和实现 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做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决 定。经过 6 年的不懈努力,生态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积 累了宝贵经验,为下阶段的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了全面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省委、 省政府提出对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进行修编,明确要 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站在新世纪

7、头 20 年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时代高度,认真总结 6 年来的经验教训,充分吸 收国内外生态研究和建设的新成果,扩展和充实生态省建设 的内涵,进一步明确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以更好 地推进生态省建设。 建设生态省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关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人 为本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海南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地树立和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形式,其实质是要推动我省走上切合 海南实际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 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 伟目标。 建设生态省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是加快发展生态 经济,推行节

8、约、环保、高效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更快 2 地协调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目标奠定坚 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发展中注 重解决好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打造生态环境优势。三是创 建具有海南特色的优美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创造一流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提供一流的生活质量。四是推 进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 环境的良好风气,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提供精 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设生态省的目标是,把海南建设成为 具有良好热带生态系统、发达的生态经济体系、人类与自然 和谐共处的生态文化氛围、一流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符合 可持续发

9、展要求的省份。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省生态办对海南生态省建设 规划纲要进行了修编。修编后的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 本要求,把生态省建设的目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 行了衔接,增加了生态省建设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挑战、区 域布局、生活质量等内容,按照产业和环境的关系对产业部 分进行了调整,强化了生态省建设的保障措施。 纲要作为指 导海南生态省建设的重要文件,是编制市县、行业、部门规 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的重要依据。 建设生态省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是一个不断发展 和进步的动态过程,在新的时期、新的阶段将有新的、更高 3 的目标要求。随着认识

10、的不断深化和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的 不断涌现,今后还将与时俱进对纲要进行调整和补充。 4 一、生态省建设进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 (一)生态省建设进展情况。 海南自 1999 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以来,全省 上下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人 居环境建设和生态文化培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经过 6 年的建设,全省比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或 控制,建成了一批示范工程和项目,起步阶段的建设目标基 本实现。在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全省生态环境进一步 改善,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一是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通过实施天然林、水边路边 城边(“ 三边 ”)防护林、椰林

11、、退耕 还林、 浆纸林等森林保护与 林业建设工程,2004 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 54.9%,生态公 益林面积稳定增长;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陆地自然保护区 面积占陆地总面积比例达到 8.1%,6 年提高了 3.37 个百分 点,增加了 12.6 万公顷;实施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治理等生态 恢复工程,退化地区的生态得到恢复。 二是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通过实施工业污染防治 工程和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省提前完成了“一控双达 标” 任务(全省环境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总量 指标之内,全省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海口市环境质量达到 国家规定的标准),并有效地巩固了“一控双达标” 成果。环境 5

12、 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2004 年工业化学耗氧量、粉尘排放 量分别比 1998 年减少 64%、62%,2004 年城镇污水集中处 理率达到 44%,比 1998 年提高了 21 个百分点。禁止使用高 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农业面源 污染得到初步控制。 三是生态省产业快速发展。我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 积极发展了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优势产业,发展汽车 制造、制药等低污染的清洁型产业,按照排污总量控制、区 域控制和浓度控制的要求在西部工业开发区集中发展天然 气化工、浆纸业等集约化资源加工业,有力推动全省经济快 速、健康发展。6 年来全省第一、二、三产业年均增长率分别

13、 达到 9.5%、11.8%、8.1%,全省生产总值 年均增长 9.4%,2003 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突破 1000 美元,2004 年达 到 1172 美元。 四是城乡人居环境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实施净化、绿 化、美化工程,创造性地在全省农村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 有效推动了文明生态村、文明生态集镇和文明生态城市三级 创建活动。全省建设了 4133 个文明生态村,占自然村总数 的 18.3%;城 镇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累计批准“半拉子” 房地产 工程处置面积达 1396 万平方米,处置了闲置建设用地 2.27 万公顷;海口市和三亚市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国家 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14、海口市还被评为国家环 6 保模范城市,三亚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 五是公众生态环境意识明显提高。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 展了以青少年、各级党政干部为重点的公众生态环境保护宣 传教育活动,6 年来有 1000 多名党政领导干部接受了可持续 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培训,全省部分中小学校结合地方 课程改革开设了地方环境教育课程,各类学会、协会等社会 团体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 (二)生态省建设的有利条件。 1.有利的国际背景。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 主题,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在全球范围达成共识。随着 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发达国家对产品和服务贸易提出了严 格的环保要求,发展

15、绿色经济是突破国际贸易“绿色壁垒” 、 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2.有利的国内环境。我国率先制定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略的国家 21 世纪议程;党的十六大确定了走生产发展、生活 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 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 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 战略任务。这些为生态省建设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继海南之后,又有 7 个省份提出建设生态省,生态省建设的 理论、方法与模式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 3.有利的省情条件。海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环境本 7 底质量好,污染治理包袱小,生态环境质

16、量保持全国领先水 平,生态省建设具有明显的资源环境优势。经过起步阶段 6 年的建设,生态省建设具有了良好的基础,公众参与生态省 建设的意识和自觉性大大提高,全省上下已经形成了以生态 省建设促进海南发展的共识。 (三)生态省建设面临的挑战。 1.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海南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 政收入总量较小,难以对生态省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一些地区为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尽快改变落后面貌,还存在 为追求眼前、局部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2.公众生态环境意识还不普及。由于可持续发展观念不 强,导致决策失误而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事件还时有发生。 仍有一些企业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单纯追求经济

17、效益, 采用粗放型生产方式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在社会生活 中不注意节约资源、不自觉保护环境等不文明行为还大量存 在。 3.人才和科教等智力支持不足。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科研力量薄弱,基础教育质量不高,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 育实用性不强,生态省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和科技等智力支持 不足。 由于上述因素的制约,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仍较突出,生 态省建设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还需要继续统一思想,提高认 8 识,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解决存在的突 出问题,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省建设。 9 二、生态省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 发展

18、观为指 导,以加快经济发展为主题,以协调发展为根本要求,以提 高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和生活水平为出发点,以改革创新 为动力,努力打造体制、产业和环境三大优势,加快发展生 态经济体系,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 的关系,促进全省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 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生态省建设必 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转变经济增长 方式,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必须坚持以人为 本,转变“ 重物轻人 ”的观念,实现人民群众物 质生活水平

19、和 健康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必须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转 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实现自然生态的稳定与平衡;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转变只 注重眼前发展和局部利益的观念,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 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破坏环境就是破坏 生产力”的 观念,实现经济 和人口、资源、 环境的协调发展;必 须坚持全面发展,在加快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 加强政治文明和包括生态文化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物 10 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基本原则。 1.遵循尊重规律,统筹兼顾的原则。尊重自然规律、经济 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统筹兼

20、顾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 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 系。 2.遵循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在保护 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在搞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同时, 合理利用资源环境优势,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经济快速 发展,在发展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3.遵循统一规划,分类指导,讲求实效的原则。科学制定 规划和政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各地区、各方面的主 要矛盾,重点突破,分步实施。 4.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 政府的组织、推动、引导作用,增加政府投入,同时充分运用 市场机制调动企业、民间团体和公众的参与积极性,并广泛 开展国内国际交

21、流与合作。 5.遵循“依法治省 ”、“以德治省”的原则。全面开展相关法 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强执法监督,在依靠法制规范公众行为 的同时,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质。 6.遵循不断创新的原则。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 创新工作载体,不断开创生态省建设的新局面。加快科技创 11 新步伐,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吸收,充分发挥科技对生 态省建设的促进作用,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三)总体目标。 海 南 生 态 省 建 设 的 总 体 目 标 是 :用 20 年 左 右 的 时 间 , 在 环 境 质 量 保 持 全 国 领 先 水 平 的 同 时 ,建 立 起 发 达 的 资

22、 源 能 源 节 约 型 生 态 经 济 体 系 ,建 成 布 局 科 学 合 理 、设 施 配 套 完 善 、景 观 和 谐 优 美 的 人 居 环 境 ,形 成 浓 厚 的 生 态 文 化 氛 围 , 使 海 南 成 为 具 有 全 国 一 流 生 活 质 量 、可 持 续 发 展 能 力 进 入 全 国 先 进 行 列 的 省 份 。具 体 要 达 到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的 基 本 要 求 : 生 态 环 境 质 量 保 持 全 国 领 先 水 平 。适 宜 绿 化 的 土 地 全 部 植 树 种 草 ,森 林 覆 盖 率 达 到 并 稳 定 在 60%;生 物 多 样 性 丰 富

23、 ;局 部 地 区 水 土 流 失 和 荒 漠 化 得 到 根 本 治 理 ;陆 源 污 染 得 到 有 效 控 制 ,大 气 、水 体 、近 岸 海 域 环 境 质 量 保 持 全 国 领 先 水 平 。 建 成 具 有 海 南 特 色 的 发 达 生 态 经 济 体 系 。充 分 发 挥 海 南 的 资 源 环 境 比 较 优 势 ,大 力 推 行 循 环 经 济 模 式 ,按 照 生 态 功 能 分 区 的 要 求 和 产 业 特 点 合 理 规 划 、布 局 和 发 展 相 应 的 产 业 ,使 资 源 加 工 业 、生 态 优 势 产 业 、生 态 与 经 济 双 赢 产 业 、清

24、洁 型 产 业 和 环 保 产 业 竞 相 发 展 ,相 得 益 彰 ,形 成 具 有 海 南 特 色 的 发 达 的 生 态 产 业 体 系 。 建 设 舒 适 优 美 文 明 的 人 居 环 境 。城 镇 每 户 居 民 拥 有 12 一 套 功 能 齐 全 的 住 宅 ,供 水 、能 源 、交 通 、环 保 等 基 础 设 施 配 套 完 善 ,城 镇 环 境 得 到 净 化 、绿 化 和 美 化 。农 村 居 住 环 境 实 现 卫 生 、清 洁 、优 美 、文 明 。城 乡 居 民 享 有 先 进 完 善 的 教 育 、卫 生 、就 业 和 安 全 保 障 。 形 成 繁 荣 的 生

25、 态 文 化 。健 全 和 完 善 生 态 省 建 设 法 律 法 规 体 系 与 执 法 监 督 机 制 ,提 高 公 众 生 态 环 境 保 护 意 识 和 参 与 生 态 省 建 设 的 积 极 性 ,全 社 会 形 成 浓 厚 的 生 态 文 化 氛 围 。 (四)建设阶段。 到 2020 年 ,海 南 生 态 省 建 设 分 为 起 步 阶 段 、全 面 建 设 阶 段 、完 善 提 高 阶 段 三 个 建 设 期 。 1.起 步 阶 段 。1999 年 到 2005 年 ,主 要 任 务 是 通 过 多 层 次 、多 样 化 的 宣 传 教 育 活 动 ,营 造 生 态 省 建 设

26、 的 良 好 氛 围 , 在 全 社 会 形 成 建 设 生 态 省 的 共 识 ,使 各 市 县 、各 部 门 积 极 开 展 生 态 省 建 设 。集 中 力 量 解 决 烧 山 、毁 林 开 垦 、毁 林 养 殖 、 毁 林 挖 矿 、炸 珊 瑚 礁 、破 坏 红 树 林 、违 规 排 放 废 水 等 突 出 问 题 ,遏 制 人 为 破 坏 生 态 环 境 的 势 头 。推 进 生 态 农 业 、生 态 旅 游 业 和 工 业 清 洁 生 产 示 范 项 目 ,开 展 文 明 生 态 村 、文 明 生 态 集 镇 和 文 明 生 态 城 市 三 级 创 建 ,建 成 一 批 示 范 区

27、 域 和 示 范 工 程 。在 全 省 环 境 质 量 和 城 乡 人 居 环 境 面 貌 得 到 改 善 的 同 时 ,使 全 省 经 济 快 速 发 展 ,为 建 设 生 态 省 打 下 比 较 好 的 基 础 。 从 进 展 情 况 看 ,到 2005 年 ,起 步 阶 段 的 目 标 可 以 实 现 。 13 2.全 面 建 设 阶 段 。从 2006 年 到 2015 年 为 海 南 生 态 省 的 全 面 建 设 阶 段 ,主 要 任 务 是 :全 面 推 进 生 态 环 境 保 护 与 建 设 、 生 态 经 济 发 展 、生 态 人 居 建 设 与 生 活 质 量 改 善 、生

28、 态 文 化 建 设 四 个 方 面 的 32 项 重 点 工 程 ,建 设 生 态 安 全 保 障 体 系 、环 境 质 量 保 障 体 系 、资 源 可 持 续 利 用 体 系 、生 态 经 济 体 系 、人 居 生 态 体 系 、人 口 生 态 体 系 、生 态 文 化 体 系 、能 力 保 障 体 系 八 大 体 系 。 建 立 生 态 安 全 保 障 体 系 ,重 点 实 施 天 然 林 保 护 、重 点 生 态 区 域 绿 化 、“三 边 ”防 护 林 、自 然 保 护 区 建 设 与 生 物 多 样 性 保 护 四 项 工 程 。 建 立 环 境 质 量 保 障 体 系 ,重 点

29、 推 进 防 治 工 业 污 染 、控 制 生 活 污 染 、削 减 农 业 污 染 、处 置 医 疗 和 危 险 废 物 四 项 污 染 防 治 工 程 。 建 立 资 源 可 持 续 利 用 体 系 ,重 点 实 施 土 地 保 护 与 开 发 整 理 、生 物 和 矿 产 资 源 高 效 利 用 、水 资 源 优 化 配 置 与 水 源 建 设 、清 洁 能 源 四 项 工 程 。 建 立 生 态 经 济 体 系 ,重 点 发 展 具 有 生 态 优 势 的 产 业 、具 有 生 态 与 经 济 双 重 效 益 的 产 业 、具 有 资 源 优 势 的 资 源 加 工 业 、对 环 境

30、影 响 小 的 清 洁 型 优 势 产 业 四 类 产 业 。 建 立 人 居 生 态 体 系 ,重 点 开 展 文 明 生 态 城 市 、文 明 生 态 集 镇 、文 明 生 态 村 和 文 明 生 态 社 区 三 级 四 类 创 建 工 程 。 建 立 人 口 生 态 体 系 ,重 点 实 施 人 口 控 制 、健 康 与 安 全 保 14 障 、文 化 体 育 与 教 育 、就 业 与 社 会 保 障 四 项 工 程 。 建 立 生 态 文 化 体 系 ,重 点 推 进 公 民 生 态 意 识 和 生 态 法 制 教 育 、生 态 科 学 知 识 和 生 态 法 律 法 规 知 识 普

31、及 、生 态 省 建 设 的 社 会 氛 围 营 造 、公 众 参 与 机 制 建 设 四 项 重 点 工 程 。 建 立 能 力 保 障 体 系 ,重 点 建 设 组 织 保 障 、法 制 保 障 、经 济 与 政 策 保 障 、科 技 保 障 四 项 工 程 。 本 阶 段 前 5 年 重 点 抓 好 自 然 保 护 区 建 设 与 生 物 多 样 性 保 护 ,水 边 、路 边 、城 边 三 边 防 护 林 建 设 ,生 活 污 染 和 农 业 面 源 污 染 防 治 等 工 作 ,将 保 障 环 境 质 量 的 污 染 防 治 工 程 列 入 “十 一 五 ”规 划 的 优 先 项 目

32、 ,重 点 推 进 ,进 一 步 改 善 生 态 环 境 ;加 快 重 点 水 源 工 程 建 设 ,优 化 水 资 源 配 置 ,推 广 应 用 清 洁 能 源 ,培 育 循 环 经 济 ,发 展 生 态 优 势 产 业 和 资 源 加 工 业 , 加 快 经 济 发 展 ;推 进 三 级 文 明 生 态 体 系 创 建 ,控 制 人 口 增 长 , 提 高 全 民 素 质 ,加 强 城 乡 公 共 卫 生 体 系 建 设 ,保 障 食 品 药 品 安 全 ,进 一 步 提 高 生 活 质 量 。 3.完 善 提 高 阶 段 。从 2016 年 到 2020 年 ,再 用 5 年 左 右 的

33、 时 间 ,进 一 步 完 善 和 提 高 生 态 省 各 方 面 建 设 的 成 果 ,使 海 南 成 为 具 有 全 国 一 流 生 态 环 境 和 生 活 质 量 的 省 份 ,生 态 省 建 设 达 到 全 国 领 先 水 平 。到 2020 年,生 态省的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增长方式、生态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社会进步五个方 面 27 项指标要达到以下预期目标。 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两 15 番以上,达到 30000 元以上;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 10000 元以上;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2000 元以上。 经济增长方式指标: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

34、控制在 1.4 吨 标准煤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控制在 200 吨以下;万元 工业增加值 SO2 排放量控制在 10 千克以下;万元工业增加 值 COD 排放量控制在 5 千克以下;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比 例达到 70%以上。 生态环境质量指标: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 60%以上; 生态公益林覆盖率达到 26%;退化土地恢复率达到 90%;主 要城市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一级标准;主要城镇噪声达标率达 到 90%;主要江河湖库水质达标率达到 98%;近岸海域水环 境质量达标率达到 98%;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70%;城镇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90%。 生活质量指标:农村饮用水达标率达到

35、 90%;无公害瓜 果菜基地占总种植面积比例达到 90%;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 积达到 15 平方米;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 36.6 平方米;农村 人均居住面积达到 22.9 平方米;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80%。 社会进步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7.2以内;人均 期望寿命达到 74.1 岁;中小学、幼儿园生态教育普及率达到 99%;文明生 态村占自然村总数比例达到 90%以上。 16 三、生态省建设的区域布局 生态省建设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理区位、自然环境、自 然资源和生态功能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明确其保护、 建设与发展的主要方向,实现合理保护、科学利用、优势互 补、相互促进、共同发

36、展的目标。 (一)海洋生态圈。 海洋生态圈范围包括我省管辖的海南岛 5 米等深线以 外的所有岛礁及海域,面积约 200 万平方公里,其中 200 米 等深线以内的大陆架范围约有 83 万平方公里。海南岛周围 海域有 222 个海岛,西、南、中沙海域有 270 多个岛、洲、礁、 沙和滩。该区域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常年风大, 多热带气旋,台风频繁,是我国最具热带海洋气候特色、最 湿热的海区。该区域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北部湾、三亚、清澜 和西南中沙渔场,分布着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资源,是西太 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是我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积极 发展海洋产业,振兴经济的重要区域。 主要生态功

37、能是:调节气候和净化环境,并为我省发展 海洋产业提供资源。区内可划分为三个生态亚区:海南岛沿 海边缘热带亚区、西沙与中沙中热带亚区、南沙赤道热带亚 区。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近海过度捕捞,炸鱼炸礁现象时有 17 发生,造成近海渔业资源衰减,多种传统经济鱼类难以形成 渔汛;海洋生物开发水平较低,油气开发利用率低;局部海区 出现过赤潮。 保护和发展的方向是:控制海上污染源,保护海洋水质; 加强珊瑚礁、麒麟菜、白蝶贝自然保护区和幼鱼幼虾渔业资 源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杜绝破坏珊瑚礁的行为;加大渔政 管理力度,严格控制近海掠夺式作业方式,推行科学捕捞技 术,鼓励远海捕捞;加强南中国海生态环境保护,建立一批

38、珊 瑚礁和渔业资源保护区;加快西沙群岛等南中国海岛屿的基 础设施建设,发展西沙海洋生态旅游业;加快开发利用海洋 油气资源,发展海洋运输业,促进海洋产业的发展,形成新 的经济增长点。 (二)海岸生态圈。 海岸生态圈包括海南岛 5 米等深线以内及向内陆延伸 10 公里范围的海洋与陆地结合带,由河口、三角洲、海岸平 原、滩涂湿地、沙滩、泻湖和浅海等地理单元组成,面积约 9000 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 7000 平方公里,约占海南 岛面积的 20%。区内生态系统类型较多,重要生态系统有红 树林、沿海防护林、内海泻湖和珊瑚礁等。该区域具有丰富 的渔业资源、滨海旅游资源、滨海锆钛矿等矿产资源,港湾 众

39、多,建港条件良好,是我省人口密度最高,经济开发活动 最频繁的区域,是城镇发展、港口建设、临港工业发展和滨 18 海旅游开发的重要地区。 主导生态功能是:防风固沙、护岸阻浪和维护近岸生物 多样性。区内可划分为五类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与渔业 资源保护区、基干林保护带、临港工业与城镇发展区、农林 渔业发展区、特殊功能区(如排污区、军事区)。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炸礁挖礁等行为使一些岸段受到不 同程度破坏,乱砍滥伐造成红树林面积减少,导致珊瑚礁和 红树林的护岸阻浪功能下降,部分生物栖息环境受到破坏; 毁林养殖和毁林采矿使沿海基干林带破坏断带,防风固沙能 力下降;部分近岸海域受到未经处理的养殖废水、城镇

40、生活 污水和船舶废水的污染,海水水质下降;局部海岸地区出现 盐碱化和荒漠化。 保护和发展的方向是:建立珊瑚礁、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和渔业资源保护区,合理利用渔业资源,严禁炸鱼炸礁和乱 砍滥伐红树林、海防林;实施“碧海行动 ”计划,加强滨海城镇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滨海工业污染防治;按照“南北带动、两 翼推进”的要求,大力发展港口航运业 ,利用生态环境优势, 重点发展清洁型的优势产业,在西部工业开发区大力发展集 约型、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资源加工业。 (三)沿海台地生态圈。 沿海台地生态圈处在海岸生态圈与中部山地生态区之 间,面积约 17000 平方公里,约占海南岛面积的 50%。该区 19 域

41、以沿海平原、台地地貌为主,有少量低丘陵地貌,主要有 文昌海积平原区、南渡江中下游河谷平原区、云龙蓬莱 大路台地区、永兴临高台地区、王五加来海积 阶地平原区、琼海万宁沿海残丘区、儋州昌江丘陵 台地区、陵水榆林沿海平原区等,海拔 200 米以下以耕 地和热作园为主,海拔 200 米至 300 米范围内以森林为主。 该区域人口密度较高、人类活动较为频繁,是我省产业发展 的主要区域。 主导生态功能是:农业等社会生产功能、防洪蓄水等水 文调节功能。该区域划分为五个生态亚区:琼北南渡江中下 游平原季雨林区、琼东平原台地季雨林区、琼东南台地热带 雨林区、琼西南半干旱稀树草原区、琼西北台地季雨林区。 存在的主

42、要问题是:制糖、橡胶加工等传统工业对周围 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大部分城镇生活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 河流,影响城镇河段水质;农业面源污染成为影响地表水质 的主要原因;土地沙化有加重趋势;湖泊、河道、湿地被占用 导致排涝泄洪功能下降;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地力 有所下降。 保护和发展的方向是:保护天然林,大力植树造林;合理 利用土地,治理水土流失和防治荒漠化;加快城镇基础设施 建设,有效治理城镇生活污染;加强传统工业的生态化改造, 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有效控制工业污染;推行农业标准化、产 20 业化和生态化,削减农业面源污染;合理进行区域分工,大力 发展种植业、林业、服务业和其它清洁型的优势产业;

43、推进城 镇建设,加快城镇化、工业化进程。 (四)中部山地生态区。 中部山地生态区主要包括中部地区海拔 300 米以上的 山地和部分丘陵,面积约为 10000 平方公里,约占海南岛面 积的 30%,由五指山市、琼中县全部,白沙、保亭、乐东、昌 江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三亚、陵水、东方等市县的部分地区组 成,是我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和主要贫困人口集中地区,也是 我省实现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地区。该区域以森林为主, 是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等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和主要水源 涵养地,是我省的生态敏感区和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属国家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地区之一。 主导生态功能是:涵养水源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区域开 发利用

44、必须确保这一主导功能不被削弱。该区域可划分为生 物多样性保护与重要水源涵养区、合理开发利用区。生物多 样性保护与重要水源涵养区主要包括规划的尖峰岭霸 王岭、鹦哥岭黎母山、五指山吊罗山保护区群,重 点要保护热带天然林区,对坡度大于 25 度的坡地进行封育。 开发利用区包括白沙盆地、营根盆地、乐东盆地、保亭盆地 和通什盆地内的城镇区和人工生态系统分布区。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度采伐和毁林开垦使原始森林遭 21 受破坏,森林质量降低,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调节气候和净 化环境等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物种减少,有的甚至濒临灭绝, 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主 要城镇工业和生活污染影响

45、水源安全。 保护和发展的方向是: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热带天 然林进行封山管护,对已开垦的生态敏感区域实施退耕还林;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工业和生活污染的治理,保障河 流源头的水量和水质;调整产业结构,发挥生态优势,发展山 区绿色农业、生态林业和森林生态旅游业等特色产业,根据 资源条件,发展林、竹、藤制品和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深加工 业;加快城镇化步伐,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环境保护能力建 设,积极推动生态脆弱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行生 态移民和生态扶贫。 22 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根据不同生态圈(区)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特点和保障生 态安全的需要,分区推进生态保护工作。按照各区的主导功

46、能,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重点,科学确定不同区 域的环境容量和合理分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确保环 境污染得到严格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恢复。重点保护中部热 带天然林和沿海防护林两个生态保障体系,实施天然林保护、 重点生态区域绿化、 “三边” 防护林建设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生 物多样性保护等四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提高生态服务功 能。重点是防治工业污染、控制生活污染、削减农业污染和 处置医疗与危险废物,提高空气、水体环境质量,尤其要解 决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突 出问题,保护好饮用水源地,确保水源安全,保持一流的生 活环境质量。 (一)生态保护与建设。 1.自然保护

47、区与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加强全省自然保 护区体系建设。按照海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通过清 理整顿和新建扩建,高标准建设热带森林、红树林、珊瑚礁 等自然保护区,形成由 60 个规范完善的陆地和海洋自然保 护区组成的全省自然保护区体系,使我省陆地自然保护区面 积占陆地总面积的比例不低于 9%。以山系为框架,有计划地 23 新建或扩大一批自然保护区,重点建设尖峰岭、五指山、吊罗 山、霸王岭、鹦哥岭、大田坡鹿等自然保护区,合理规划建设 一批生态廊道,将海南主要的自然保护区连片成网。开展自 然保护区整顿,明确划定保护区边界和内部分区,实行规范 管理,对现有的没有保护价值、不具备保护条件的小型自然 保护

48、区,按照法律程序予以取消或改为风景名胜区。加强对 西沙群岛等珊瑚礁核心区的保护管理,以三亚珊瑚礁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为基地,研究珊瑚礁恢复技术,促进珊瑚礁的恢 复。 加强中部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根据中部生态功 能保护区不同类型区的生态功能,制定分区保护措施,进行 分类管理。对重点地区,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封山育林, 严格保护;对一般地区,加强生态建设和产业引导,合理利用 自然资源,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逐步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改善生态环境。 2.物种和种质资源保护。加强物种和种质资源保护。建 设一批珍稀濒危物种和种质资源迁地保存与繁衍基地。加大 渔政管理力度,严格控制掠夺式捕捞和养殖方式,

49、加强对幼 鱼、幼虾和海龟、玳瑁等珍稀海洋动物重点繁殖地的保护, 实行伏季休渔,加强禁渔期管理。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 力度,严禁非法猎杀、出售、食用野生动物及乱采滥挖野生 保护植物。开展生物多样性系统调查和研究,建立生物多样 24 性信息和监测网络,重点建设尖峰岭、吊罗山和鹦哥岭 3 个 生态监测站。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开展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加强转基 因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和生态安全研究,制定生物安全管理与 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对从省外地区引入 外来物种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安全风险评估、入境检疫审批 和监测监管,加强对转基因生物的环境释放的监督管理,防 止外来生物入侵对我省生态系统和本地物种产生不良影响。 对引进外来物种、大面积单一品种造林及推广林下产业等进 行跟踪监测,加强管理和监督,及时发展和研究解决有关苗 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对已造成生态危害的外来入侵物种采取 相应治理措施,保证生态安全。 3.生态公益林保护。生态公益林保护的重点是中部热带 天然林和沿海基干林带(含红树林)。按照森林资源分类经营 管理的要求,明确划定生态公益林范围。对现有林相较好的 热带天然林进行封山护林,对现有天然残次林、灌木林进行 封山育林。到 2010 年,封山育林面积保持 23 万公顷,逐步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