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4 ,大小:38.18KB ,
资源ID:4130894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413089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大学》名句赏析.doc)为本站会员(hw****26)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大学》名句赏析.doc

1、1 大学名句欣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 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一章。道:宗旨,纲领。明:第一个明 动词 ,彰明,显发。德:德行。 亲:更新。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至善:最完善圆满 的境界。定,心志的定向。本: 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 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 美的最高境界。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志向确定以后就 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 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 认真考虑以 后就能有所收获

2、。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 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 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 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 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 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 2 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 认真 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 “知 止”是开端, “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

3、,自然距离大学之道 的实现不远。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 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注释】 选自大学第二章。齐:管理。修:修养。正:端正。致:推极,获取。格物:研究 事物的原理。 【译文】 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 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 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 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 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 丰富知识就

4、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赏析】 3 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 修身的问题。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体表现在行为、 节 操之中,可行 为节操由意念 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私情物欲。表 现在行 为节操不符合道德规范。 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心灵自然能够体现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 所诱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其实道德的修养前提是通过学习, 获得知识,掌 握做人道理。由此在推到这 段话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开 创一个道德的世界, 就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家由个体的人组成;最终归结到人的 德行和道德人格。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5、,意 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 家,家齐 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 选自大学第二章。 【译文】 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 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 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 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赏析】 这段话是对上一段话相对的复述。上一段话说明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终推到 人要学习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而这段话强调通过学 4 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养的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 础,也是关键。两段话在说理逻辑上只是修

6、辞手法上的先后而已都阐述的是治国 平天下的道理。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 止于信。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止:达到。敬:恭敬。慈:慈爱。信:信义,诚信。 【译文】 作为君主,就要达到仁爱;作为臣下,就要达到恭敬;作为儿子,就要达到孝 顺;作为父亲,就要达到慈 爱;与国民交往,就要达到诚信。 【赏析】 大学在首章就阐述了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 诚意、 正心、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 强调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知识,知 书明 理,通晓 人生之道,修养品德,建立自己理想的道德人格。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 目标,使自己无

7、时无刻不在 为仁行善之途上前进。所以至善之地表现在人的日常 生活和工作的事事物物中,像君主的仁,臣子的恭,儿子的孝、父亲的慈,国民之 交的信等都可以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永远不止息。要想“止于至善”,就需要发 挥知、情、意,全力以赴,不可懈怠,然后会有较好的成效。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5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毋:不要。恶:前一个厌恶,后一个污浊。好:前一个喜欢, 后一个美丽。 【译文】 所说的证实自己的诚意,就是要不要自我欺骗,如同厌恶奇异的臭味,如同 喜欢美好的色彩,这叫做自我 满足。 【赏析】 这段话主要是对诚意的含义论述。朱子语类卷第十五中说:“

8、格物者知之始 也;诚意者行之始也。” 即对事物能明白其理,以达到致知的境地,然后对于道理 无所不明,可是,有丰富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守仁,明白事理并不一定能切 实依理 而行,唯意念诚实不欺的人,才能真正地为善去恶。 这也是修身、正心的前提。所 以说,让 意念真实而无妄地依理而发,如同 厌恶污秽 的臭味,如同喜 爱美好的色 彩,不虚伪,不自欺,每个人 应当以此自勉。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 诚其意。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润:润泽, 润饰。广:宽平。胖:安舒。 【译文】 6 有钱的人能够光彩他的房屋,有仁德的人,会修养他的身心,心里宽畅,身 体自然也安舒了。所以君子一定要证实自己的诚

9、意。 【赏析】 作为君子,一定要有诚意,在意念将发未发的瞬间要告诫自己,使意念真 实 无妄。由于意念是非,必然表现在各种言行上,而意念真诚又是美好道德品质的 表现。所以有仁德的君子,做事光明正大,内心毫无愧疚,自然心胸坦然开朗,身 体舒适健壮全归于诚意的结果。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贤:前一个贤是尊敬,后一个,所尊敬的 贤人。亲:前一 个亲近,后一个所亲近的亲 族。 乐:前一个以此为乐 ,享受之 义,后一个喜乐,快 乐。利:前一个以此为利益,得到之义,后一个利益。 【译文】 后代君子尊敬所应尊敬的贤人,亲近所应亲近的亲族,普通一般人

10、享受所得 到快乐,利用所得到的利益,所以才终生不忘记前代圣王。 【赏析】 这句话是对此之前半部分总结,前部分论述前代圣君止于至善的德行,人民 敬仰,不能忘怀。形容更新民风的效果,以 证明明德的作用,所以后世有德之 贤 7 士,有感先王德行的宏大,自然敬而仰之。后代君子继承前王的宏德基业,自然 怀念感激,百姓享受安居乐业的快乐,所以才 终生不忘前代圣王。说理充分,证 明了“止于至善” 的巨大作用。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 喻诸人者, 未之有也。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一章。不恕:不能推己及人。喻:使人明了,使人接受。 【译文】 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

11、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 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 从来没有的。 【赏析】 要治国,先齐家;不修身,不可以齐家。从修身到 齐 家,再到治理国家,是最 自然的事,所以大学里说 :“一家仁、一国 兴仁 ,一家 讓,一国兴讓”。一家之长 修身与否,是家人的榜样,国君的修身,同 样对人民起着表率作用,治国者的 举 止最能引起人民的注意,容易上行下效。治国者必须谨 言慎行, 务求言行一致, 凡是推行的礼乐政令,自己能身体力行,并能慈爱人民,体贴民心,考虑养民教 民之道,使人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满足。人民才会心悦诚服接接受其礼义 教化、信守政令法

12、制,才能要求别人。所以 对君子而言,自己具备道德修养否则 会适得其反。 8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 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 倍。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二章。上:国君。老老:第一个老指敬重,后一个老指老人。 长长:第一个长指尊重,第二个长指长辈。弟:悌,孝悌。恤:怜惜,救助。孤:没有 父亲。倍:即背, 违背,背弃。 【译文】 所说的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是国君敬重老人,人民就会崇尚 孝道;国君尊敬长者,人民就会崇尚恭顺;国君怜抚孤儿,人民就不会背弃。 【赏析】 言传不如身教。齐家的关键是修身,身修才能教育家人。治国之道除了教化 之外,还 需政令,但毕竟以教化为本

13、。这段话就是强调 国君在治国中的表率作用。 只要在上者有敬老尊长、怜恤孤苦的行为, 则人民自会 兴起孝、慈、不背之志。这 只不过是能推己及人,人心比,都一理而已。为人君者若能洁身自好,修养仁德, 实行仁政,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护而保有天下。 这就是国君有道,不令自行,治 国之道便是此理。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注释】 9 选自大学第十四章。道:言说之意,指治国的道理。 【译文】 就是说得到人民的心,就能得到整个国家;丧失民众的心,就会丧失整个国 家。 【赏析】 儒家治国思想是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民为本。这 句话所阐述的道理和孟 子的“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同出一辙。在上位者,要

14、重视民众的力量,把人民 做为立国之本,因为民众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存亡。有仁德的君主,应顺应民 心,以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宽以待民,善待民众,关心民众疾 苦,让民众安居乐业。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自然保有天下。这种治国思想对 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注释】 先自大学第十四章。 【译文】 10 财富积聚了,民众就会离散,财富分散了,民众就会集聚。 【赏析】 治理国家,财用之源来自人民的辛勤劳动。国君若能从爱民出发, 节约用度, 使人民能生活充裕,以达到爱民、善民、富民的目的,人民自然而然会人心归向, 辛勤耕作,贡献国家。如果国君只求自己聚 敛财物,

15、满足奢侈荒淫的享乐,那么, 所属臣下就会争财逐利,中 饱私囊,造成内乱四起。既然不能取之于民,用之于 民,人民当然不会努力耕作,导致人心涣散,人人 见 利轻义,上下都会陷于祸乱, 最后招致国家败亡。所以,大学强调为上者要修养道德,公正无私,廉洁自律, 与民同乐, 拥有了人民,才是正真的拥有财富。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 菑必逮夫身。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六章。拂:违反的意思。 菑:古“灾” 字。逮:及至。 【译文】 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 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 会落到他的身上。 【赏析】 11 荀子在哀公中说:“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16、,水则覆舟。” 以舟水比喻君王与百姓的关系,把君比做舟,把民比做水,水可载舟达到彼岸, 亦可将舟掀翻沉没。可谓精辟至极。所以说:若为君者 为一己的私欲,他的好 恶有 悖人民的好恶,以至失去民心,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必将是引祸至身,自取灭亡。 由此可见, 为君者要亲贤臣,远小人,以人民的好 恶为 好恶,符合人民利益的事 便做,以民为本,此可谓为治国之道。使人人各得其所,以此获得民心。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六章。君子:指为君上者。道:修已治人之术。忠信:尽已之心 而不违地物。骄恭:骄横放 纵。 【译文】 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采用忠诚信义来争得民心,骄横奢

17、侈就会失去民 心。 【赏析】 在儒家的德政思想中,立信于民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孔子在论语子路里 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即为君上者讲信用,人民就会以实情相告。为上者 做到言出即行,表里如一,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人民,得到人民的信服,就会得到 民心,获 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国家政 权也因此而得到巩固。所以说,治国的大 12 原则就是必须忠诚守信来争取人民的拥戴,骄横放纵,奢侈荒淫就会失去民心, 危害国家。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七章。道:规律。生:生 产。食之者:坐食俸禄不干活的人。为: 创造。疾:迅速。舒;舒缓。 财:物资货财

18、。恒: 时常,长久。 【译文】 增殖财富有个大原则,就是生产的人多,消 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 舒缓,这 就会使财富长久充足了。 【赏析】 这段看似论述蓄积财富的道理。实则以蓄积财富的普遍规律说明治国之理 和修养个人仁德。在上者有仁德修养,能谨慎持守,不受私欲诱惑,推己及人,自 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戴而保有土地,拥有土地,人民又乐于耕作,不言而 喻,财物 必然富足。加之为君上者能知人善任,摒弃只会坐食俸禄、不会办事的鄙薄小人。 这样,有 贤德的人大公无私,能造福人民, 创造财富迅速,用度节约,财富就会蓄 积国库。当然, 为了财富于道德廉耻而不顾,那便是不义之财,不义之财来得容 易,失得快。

19、大学名句欣赏 1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 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一章。道:宗旨,纲领。明:第一个明 动词 ,彰明,显发。德:德行。 亲:更新。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至善:最完善圆满 的境界。定,心志的定向。本: 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 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 美的最高境界。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志向确定以后就 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 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 认真考虑以 后就能有所收

20、获。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 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 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 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 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 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 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 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 认真 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 “知 14 止”是开端, “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

21、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 的实现不远。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 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注释】 选自大学第二章。齐:管理。修:修养。正:端正。致:推极,获取。格物:研究 事物的原理。 【译文】 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 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 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 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 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 丰富

22、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赏析】 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 修身的问题。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体表现在行为、 节 操之中,可行 为节操由意念 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私情物欲。表 现在行 为节操不符合道德规范。 15 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心灵自然能够体现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 所诱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其实道德的修养前提是通过学习, 获得知识,掌 握做人道理。由此在推到这段话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开 创一个道德的世界, 就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家由个体的人组成;最终归结到人的 德行和道德人格。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

23、后意诚,意 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 家,家齐 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 选自大学第二章。 【译文】 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 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 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 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赏析】 这段话是对上一段话相对的复述。上一段话说明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终推到 人要学习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而这段话强调通过学 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养的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 础,也是关键。两段话在说理逻辑上只是

24、修辞手法上的先后而已都阐述的是治国 平天下的道理。 16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 止于信。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止:达到。敬:恭敬。慈:慈爱。信:信义,诚信。 【译文】 作为君主,就要达到仁爱;作为臣下,就要达到恭敬;作为儿子,就要达到孝 顺;作为父亲,就要达到慈 爱;与国民交往,就要达到诚信。 【赏析】 大学在首章就阐述了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 诚意、 正心、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 强调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知识,知 书明 理,通晓 人生之道,修养品德,建立自己理想的道德人格。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 目标,

25、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 为仁行善之途上前进。所以至善之地表现在人的日常 生活和工作的事事物物中,像君主的仁,臣子的恭,儿子的孝、父亲的慈,国民之 交的信等都可以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永远不止息。要想“止于至善”,就需要发 挥知、情、意,全力以赴,不可懈怠,然后会有较好的成效。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注释】 17 选自大学第三章。毋:不要。恶:前一个厌恶,后一个污浊。好:前一个喜欢, 后一个美丽。 【译文】 所说的证实自己的诚意,就是要不要自我欺骗,如同厌恶奇异的臭味,如同 喜欢美好的色彩,这叫做自我 满足。 【赏析】 这段话主要是对诚意的含义论述。朱子语类卷第十

26、五中说:“格物者知之始 也;诚意者行之始也。” 即对事物能明白其理,以达到致知的境地,然后对于道理 无所不明,可是,有丰富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守仁,明白事理并不一定能切 实依理 而行,唯意念诚实不欺的人,才能真正地为善去恶。 这也是修身、正心的前提。所 以说,让 意念真实而无妄地依理而发,如同 厌恶污秽 的臭味,如同喜 爱美好的色 彩,不虚伪,不自欺,每个人 应当以此自勉。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 诚其意。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润:润泽, 润饰。广:宽平。胖:安舒。 【译文】 有钱的人能够光彩他的房屋,有仁德的人,会修养他的身心,心里宽畅,身 体自然也安舒了。所以君子一定要证实自

27、己的诚意。 18 【赏析】 作为君子,一定要有诚意,在意念将发未发的瞬间要告诫自己,使意念真 实 无妄。由于意念是非,必然表现在各种言行上,而意念真诚又是美好道德品质的 表现。所以有仁德的君子,做事光明正大,内心毫无愧疚,自然心胸坦然开朗,身 体舒适健壮全归于诚意的结果。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贤:前一个贤是尊敬,后一个,所尊敬的 贤人。亲:前一 个亲近,后一个所亲近的亲 族。 乐:前一个以此为乐 ,享受之 义,后一个喜乐,快 乐。利:前一个以此为利益,得到之义,后一个利益。 【译文】 后代君子尊敬所应尊敬的贤人,亲近所应亲近的亲族

28、,普通一般人享受所得 到快乐,利用所得到的利益,所以才终生不忘记前代圣王。 【赏析】 这句话是对此之前半部分总结,前部分论述前代圣君止于至善的德行,人民 敬仰,不能忘怀。形容更新民风的效果,以 证明明德的作用,所以后世有德之 贤 士,有感先王德行的宏大,自然敬而仰之。后代君子继承前王的宏德基业,自然 19 怀念感激,百姓享受安居乐业的快乐,所以才 终生不忘前代圣王。说理充分,证 明了“止于至善” 的巨大作用。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 喻诸人者, 未之有也。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一章。不恕:不能推己及人。喻:使人明了,使人接受。 【译文】 君子对于优点,要自

29、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 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 从来没有的。 【赏析】 要治国,先齐家;不修身,不可以齐家。从修身到 齐 家,再到治理国家,是最 自然的事,所以大学里说 :“一家仁、一国 兴仁 ,一家 讓,一国兴讓”。一家之长 修身与否,是家人的榜样,国君的修身,同 样对人民起着表率作用,治国者的 举 止最能引起人民的注意,容易上行下效。治国者必须谨 言慎行, 务求言行一致, 凡是推行的礼乐政令,自己能身体力行,并能慈爱人民,体贴民心,考虑养民教 民之道,使人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满足。人民才会心悦诚服接接受其礼义 教

30、化、信守政令法制,才能要求别人。所以 对君子而言,自己具备道德修养否则 会适得其反。 20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 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 倍。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二章。上:国君。老老:第一个老指敬重,后一个老指老人。 长长:第一个长指尊重,第二个长指长辈。弟:悌,孝悌。恤:怜惜,救助。孤:没有 父亲。倍:即背, 违背,背弃。 【译文】 所说的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是国君敬重老人,人民就会崇尚 孝道;国君尊敬长者,人民就会崇尚恭顺;国君怜抚孤儿,人民就不会背弃。 【赏析】 言传不如身教。齐家的关键是修身,身修才能教育家人。治国之道除了教化 之外,还 需政令,

31、但毕竟以教化为本。这段话就是强调 国君在治国中的表率作用。 只要在上者有敬老尊长、怜恤孤苦的行为, 则人民自会 兴起孝、慈、不背之志。这 只不过是能推己及人,人心比,都一理而已。为人君者若能洁身自好,修养仁德, 实行仁政,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护而保有天下。 这就是国君有道,不令自行,治 国之道便是此理。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注释】 21 选自大学第十四章。道:言说之意,指治国的道理。 【译文】 就是说得到人民的心,就能得到整个国家;丧失民众的心,就会丧失整个国 家。 【赏析】 儒家治国思想是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民为本。这 句话所阐述的道理和孟 子的“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同出

32、一辙。在上位者,要重视民众的力量,把人民 做为立国之本,因为民众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存亡。有仁德的君主,应顺应民 心,以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宽以待民,善待民众,关心民众疾 苦,让民众安居乐业。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自然保有天下。这种治国思想对 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注释】 先自大学第十四章。 【译文】 22 财富积聚了,民众就会离散,财富分散了,民众就会集聚。 【赏析】 治理国家,财用之源来自人民的辛勤劳动。国君若能从爱民出发, 节约用度, 使人民能生活充裕,以达到爱民、善民、富民的目的,人民自然而然会人心归向, 辛勤耕作,贡献国家。如果国君只求

33、自己聚 敛财物, 满足奢侈荒淫的享乐,那么, 所属臣下就会争财逐利,中 饱私囊,造成内乱四起。既然不能取之于民,用之于 民,人民当然不会努力耕作,导致人心涣散,人人 见 利轻义,上下都会陷于祸乱, 最后招致国家败亡。所以,大学强调为上者要修养道德,公正无私,廉洁自律, 与民同乐, 拥有了人民,才是正真的拥有财富。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 菑必逮夫身。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六章。拂:违反的意思。 菑:古“灾” 字。逮:及至。 【译文】 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 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 会落到他的身上。 【赏析】 23 荀子在哀公中说:“传曰:君者,舟也;庶人

34、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以舟水比喻君王与百姓的关系,把君比做舟,把民比做水,水可载舟达到彼岸, 亦可将舟掀翻沉没。可谓精辟至极。所以说:若为君者 为一己的私欲,他的好 恶有 悖人民的好恶,以至失去民心,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必将是引祸至身,自取灭亡。 由此可见, 为君者要亲贤臣,远小人,以人民的好 恶为 好恶,符合人民利益的事 便做,以民为本,此可谓为治国之道。使人人各得其所,以此获得民心。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六章。君子:指为君上者。道:修已治人之术。忠信:尽已之心 而不违地物。骄恭:骄横放 纵。 【译文】 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采用忠诚信义

35、来争得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 心。 【赏析】 在儒家的德政思想中,立信于民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孔子在论语子路里 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即为君上者讲信用,人民就会以实情相告。为上者 做到言出即行,表里如一,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人民,得到人民的信服,就会得到 民心,获 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国家政 权也因此而得到巩固。所以说,治国的大 24 原则就是必须忠诚守信来争取人民的拥戴,骄横放纵,奢侈荒淫就会失去民心, 危害国家。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七章。道:规律。生:生 产。食之者:坐食俸禄不干活的人。为: 创造。疾:迅速。舒;舒

36、缓。 财:物资货财。恒: 时常,长久。 【译文】 增殖财富有个大原则,就是生产的人多,消 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 舒缓,这 就会使财富长久充足了。 【赏析】 这段看似论述蓄积财富的道理。实则以蓄积财富的普遍规律说明治国之理 和修养个人仁德。在上者有仁德修养,能谨慎持守,不受私欲诱惑,推己及人,自 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戴而保有土地,拥有土地,人民又乐于耕作,不言而 喻,财物 必然富足。加之为君上者能知人善任,摒弃只会坐食俸禄、不会办事的鄙薄小人。 这样,有 贤德的人大公无私,能造福人民, 创造财富迅速,用度节约,财富就会蓄 积国库。当然, 为了财富于道德廉耻而不顾,那便是不义之财,不义之财来得容 易,失得快。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