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路难其一 背景介绍:公元 742 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 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 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 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A.行路难中虽因理想不得实现而悲愤万端,但仍未失去进取的信心,全诗的思路紧紧围绕主观和客观、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迅速展开,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B.行路难比较集中表现了李白的悲愤与苦闷,表现了他的追求与幻灭,代表了
2、他浪漫主义的风格 译文: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我希望能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诗文赏析:行路难是天宝三载李白离开长安时所写。诗的开始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情厚意,出于对 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千金,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面对
3、 这样的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番盛情,肯定是会豪饮的。可是,今天他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 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 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这一串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 情的激荡变化。但是,诗人并没有甘于消沉,而是从吕尚和伊尹的遭遇中得到了信心。虽然现实是那么得 艰难,道路是那么得渺茫,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最终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 闷,相信终有一天会达到理想的彼岸。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习的。 思
4、想感情(中心):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也表达了作者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用比兴手法含蓄流露出内心的悲愤与苦闷。 垂钓碧溪,乘舟梦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 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 人自己对从政仍 有所期待。 “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会:当。 “破、挂”连个动词生动形象描绘出作者在汹涌浪涛之上
5、,高高挂起船帆奋然前行的豪迈景象,表达作者 决心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远大抱负的宏伟志向和乐观自信的态度。 写作手法:诗运用比兴手法,象征意义深远;运用历史典故,含义深广,很好、很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思 想感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体裁:七绝) 译文:树上柳絮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那里地方偏远,还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对你的忧愁与思念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左迁:古人尊右卑左,习惯上称降职为左迁。即贬官。 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主旨: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通过对景物的描写,
6、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 惜与同情之意以及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诗文赏析 1、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 ”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 的气氛。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 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杨花落尽” 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杜鹃泣血悲鸣,进 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 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直抒胸臆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句 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 有恳切的思念,
7、也有热诚的关怀。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 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表达诗人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赤壁(杜牧)七言绝句 译文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 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 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赏析 这首咏史吊古,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是写其兴感之由。后两句是议论,后二句 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 点染用功。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8、 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借周瑜的往事,以寄托自己的抑郁心情。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 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 生活。 泊秦淮(七言绝句)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唐朝著名人杜牧游秦淮,在船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 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国虽亡,这种靡 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 懂,
9、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 主的后尘了。秦淮一隅,寄至如此深沉的兴亡感,足见金陵在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下, 影响仍然很大。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 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 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 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说,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 ,还唱着那后庭花曲。其实,这是作者
10、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 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 胧清幽淡雅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冷清愁寂的气氛,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感伤。 写景中蕴含凄请暗淡,为本诗定上伤感悲愁的基调,其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观刈麦(白居易。唐朝)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酒浆, 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
11、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赏析 1、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两句总领 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
12、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这段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是作者触景 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诗的最后发表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 数。 3、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作者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 隐约批评。白居易只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其实更应该感到自疚自愧。赋税是 皇帝管的,作者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4、白居易的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喊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全诗在写作上的基本 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
13、写现实生活场景。作者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 成强烈对比。 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两句话是不是前后矛盾?其原因是什么? 答:“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青壮年们不顾烈日烘烤;脚踩发烫的土地低头收麦。“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写他们尽管已经筋疲力尽,但为了珍惜这昼长的夏天也顾不得炎热的太阳炙人了。看似矛盾, 实际并不矛盾,为了繁重的赋税,为了生存,他们只能忍受,再热再累也要忍着。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首诗反映了农民因遭受残酷剥削,将自己的全部夏收交纳租税,最 后不得不拾穗过活的悲惨情景。】 2、对比的手法是这首诗的重要艺术特色
14、,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其作用是什么? 答: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 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生活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 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诗人以切身的体验,拿农民的悲苦与官员的安逸作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农民 的同情。】 3、(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一句从正面描写收麦时天气的炎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从 侧面描写天气的酷热和劳作的艰辛。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先是场景描写,后是心理描写,正面描摹加侧面烘托的写法就出现了。 】 (2)诗
15、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 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抱子在其旁”的“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的“其”指代割麦的农民和拾麦穗的妇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题时,先要了解诗歌大意,眼中有画才能把具体的场景述清楚。真 正做到理解透彻。】 4、从诗中我们能看出诗人白居易的什么精神? 答:这是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 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
16、握。读懂诗歌,把握诗歌抒写的场面、人物、事件,体会作者情感倾向和 价值观,进而组织语言答题。】 5、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试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 答:这首诗在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写实手法,在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选取典型的 场面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感情。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 分) A.这是一首诗写作者观看农民收割麦子时的所见,因此作为观刈麦。 B.这首诗叙写了一家农户收麦忙和一贫妇人拾麦两件事,实际上是当时社会中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C.这是一首讽喻诗,表现了民间疾苦,抨击官吏的罪恶,直接为民鼓与呼。 D.这首诗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写
17、出了自己的感慨,本诗围绕主题也采用了对比手法。 钱塘湖春行 1这首诗的作者是 ,诗中他最迷恋“ ”这一景致。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用“ ”“ ”写出了一种 充满活力的动态美,把春天的美写活了。(2 分) 5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白居易 绿杨阴里白沙堤 2抓住景物特征描写 1 分,语言流畅优美 1 分。示例: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来向阳的 枝头地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湖边不停地衔泥筑巢。 3
18、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4莺争暖树(1 分),燕啄春泥(1 分) 5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 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1 分) 6. 全诗以“行” 为线索,从 起,到贾亭的西面,至 终,绕湖而行,观赏景色。 7.试描绘“水面初平云脚低”所展现的西湖早春的美景。( 2 分) 8.“几处”“谁家”能否改成 “处处”“家家”?(2 分) 7.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写出水面、云这两个景物可得 1 分, 运用适当的修饰语,描绘景物特点得 1 分(2 分) 8.不能。“几处”“谁家” 突出是当时正是早春时节(1
19、分),飞鸟不多( 1 分)。 7、对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湖青山绿,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作者通 过对早春湖光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钱塘湖初春美景的喜爱及游湖时的愉悦心情。 B. 黄莺抢占“暖树”, 生怕赶不上,新燕正啄“ 新泥”,忙碌而兴奋。这两句诗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 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C. 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体现钱塘湖早春生意盎然 的美丽景象。 D.首联写出了春行的地点和钱塘湖早春的远景,尾联详细地描写了“ 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8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0、 ) A本诗的第一、第二句,写诗人来到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 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表达了诗人对春日钱塘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表现了黄莺在春天里歌唱,燕子在飞进飞出地搭窝。黄莺、 燕子用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在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使人们倍感生命的美好。 C五六句诗人用 “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 写出了钱塘湖畔 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有关钱塘湖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 钱塘湖描绘得生机勃勃。 参考答案:春草的矮小稀疏,体现了早春“ 早” 的特点。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