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燥剂 一、概念: 组成 : 轻宣辛散 或 甘凉滋润 的药物为主; 作用 :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 治证 :燥证。 * 燥邪致病的特点: 1、干涩伤津 2、燥易伤肺 温燥(热) 因 初秋 感受燥热邪气而致。 凉燥(寒) 因 深秋 感受风寒燥邪而致。 上燥( 肺 ) 干咳、少痰,口燥咽干,咯血; 中燥( 胃 ) 多食易饥,肌肉消瘦,口渴干呕; 下燥( 肾 ) 消渴,便秘。 外燥 内燥 燥证 治燥剂 二、分类 轻宣外燥 外感凉燥或温燥证 滋阴润燥 内燥证 第一节 轻宣外燥 治燥剂 杏苏散 温病条辨 轻宣外燥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外感 凉 燥证 凉燥外袭 伤及皮毛 恶寒无汗,头微痛 凉燥伤肺 肺失宣降
2、津聚为痰 咳嗽痰稀 肺气不利 鼻塞、咽干 杏苏散 理肺化痰轻宣凉燥 苏叶 轻散外邪,宣发肺气 杏仁 肃降肺气,止咳化痰 前胡 疏散风燥,降气化痰 桔梗、枳壳 宣利肺气 半夏、橘皮 燥湿化痰、理气行滞 茯苓 健脾渗湿 生姜 、 大枣 调和营卫 甘草 合桔梗宣肺利咽 调和诸药 方 解 君 臣 佐 使佐 宣 降 桑杏汤 温病条辨 轻宣外燥 外感 温 燥证 温燥之气轻伤肺卫 身热不甚 燥气伤肺 耗津灼液 肺失清肃 口渴、 咽干鼻燥 无痰或痰少 咳嗽 舌红,苔薄白而干 脉浮数而右脉大者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桑杏汤 润肺化痰清宣 温 燥 桑叶 清宣燥热 杏仁 宣利肺气 豆豉 轻宣透热 浙贝母 清化热痰 沙参
3、 养阴润肺 栀子皮 清泄肺热 梨皮 生津润燥,止咳化痰 君 臣 佐 方 解 桑杏汤 清燥救肺汤 轻宣外燥 气阴两伤温燥伤肺 燥热损伤肺卫 头痛身热 气阴两伤 肺失清肃 干咳无痰 ,气逆而喘 口渴鼻燥 肺气不降 舌干少苔 ,脉 虚 大而 数 胸膈满闷 ,甚则胁痛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清燥救肺汤 养阴益气 清燥润肺 桑叶 轻宣肺燥,透邪外出 石膏 清泄肺热 麦冬 养阴润肺 人参 益气生津 胡麻仁、阿胶 养阴润肺 杏仁、枇杷叶 宣降肺气 甘草 调和诸药 君 臣 佐 使 方 解 清燥救肺汤 第二节 滋阴润燥 治燥剂 麦门冬汤 金匮要略 滋阴润燥 气火上逆肺胃阴虚 虚火灼津 肺失清肃 咳逆上气, 咳吐涎沫
4、 肺胃阴伤,津不上承 口干咽燥 虚热内盛 手足心热 胃阴不足 胃气上逆 呕吐 舌红少苔、脉虚数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麦门冬汤 降逆下气清养肺胃 麦冬 养肺胃之阴 清肺胃虚热 人参 益气生津 甘草、粳米、大枣 益气养胃 半夏 降逆化痰 君 臣 佐 方 解 麦门冬汤 7 1 配伍特点 麦门冬 +半夏 健脾养胃 +补肺,含 培土生金 , 虚则补其母 之法 。 * 麦门冬配半夏( 7: 1):半夏燥性被制而 降逆之功存,且麦门冬得半夏则滋而不腻, 相反相成。 养阴清肺汤 v 主治:白喉 百合固金汤 滋阴润燥 虚火上炎肺肾 阴亏 肺失肃降 咳嗽气喘 灼伤肺络 痰中带血 虚火灼咽 咽喉燥痛 阴虚内热 午后潮
5、热 舌红少苔,脉细数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百合固金汤 止咳化痰滋养 肺肾 百合 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生地、熟地 滋阴养血,又能清热凉血 麦冬 滋阴润肺止咳 玄参 清虚火,兼利咽喉 当归 白芍 治咳逆上气养血和血 川贝母 润肺化痰止咳 桔梗 宣肺利咽,化痰散结 载药上行 生甘草 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君 臣 佐 使 佐 方 解 祛湿剂 定义 组成 祛湿药为主 功用 化湿利水,通淋泄浊。 主治 水湿病证。 水湿 内生 ( 上中下三焦之异 ) ( 寒化热化之别 ) 外感 易阻滞气机 ( 兼挟风、寒、热、暑 ) 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 病位 性质 1.化湿和胃剂 2.清热祛湿剂 3.利水渗湿剂 4.温化水湿
6、剂 5.祛风胜湿剂 分类 水液代谢失调 肺失宣降 脾失健运 肾失气化 肝失疏泄 三焦水道不通 湿痰水饮 症状 表 上 下 阻滞气机 困阻脾胃 湿邪粘腻 苔腻或滑 病程长,缠绵难愈 祛除 水湿 湿从内化 芳香化湿药 苦温燥湿药 湿从外走 发汗 利尿 泻下 行气药 调 理 功 能 消 除 病 因 健脾药 内因 外因 水湿内停 组方思路 酸、软、重、肿、痛 头痛、眩晕 带下、小便不利 1.防温燥或渗利伤阴(津) 2.防温燥动血,渗利动胎 配伍特点 1.注重 调理脏腑功能 ( 宣肺、健脾、温肾 ) 2.注重 调理气机 (气化湿亦化) 使用注意 第一节 化湿和胃 祛湿剂 平胃散 简要济众方 燥湿化胃 立
7、法 燥湿健脾,行气和胃。 组成 苍术 厚朴 陈皮 炙甘草 (姜 .枣) 主治 湿滞脾胃证。 病机 脾 失健运 纳差、肢重、怠惰 湿 阻中焦 胃 失和降 恶心呕吐、嗳气吞酸 气 机失畅 脘腹胀满 苍术 燥湿健脾 (君) 厚朴 行气燥湿 (臣) 陈皮 理气和胃燥湿 (佐) 甘草 调和诸药 (使) 生姜、大枣 调和脾胃 (佐) 方解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燥湿化胃 内伤 湿滞 外感风寒 风寒外束,卫阳郁遏 恶寒发热 湿浊中阻,脾胃不和 上吐下泻 湿阻气滞 胸膈满闷,脘腹疼痛 苏叶 白芷 藿香 半夏 白术 茯苓 陈皮 厚朴 大腹皮 桔梗 生姜 大枣 甘草 理气 解表 化湿 和中 内伤湿滞外感风
8、寒 方解 藿香正气散 第二节 清热祛湿 祛湿剂 茵陈蒿汤 伤寒论 清热祛湿 组成 茵陈蒿 栀子 大黄 主治 湿热黄疸证。一身面目俱黄,黄色 鲜明,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数。 黄疸证治要点如何? 现代临床发现,黄疸与 瘀 血亦有关 证候特点 巩膜、皮肤、小便发黄。 病机要点 湿 (无湿不成疸) 湿热 阳黄 寒湿 阴黄 治疗大法 祛湿 ( 令湿有去路 ) 清热祛湿 温化寒湿 茵陈 清利湿热退黄 栀子 清热利湿,引湿热 自小便而出 。 大黄 泻热逐瘀,导瘀热 自大便而去 。 诸药配伍,使 湿热从二便分消 。 方解 功用 清热利湿退黄 八正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清热祛湿 湿热下注膀胱 湿热下注,水道
9、不利 尿频尿急 溺时 涩痛 淋沥不畅 湿热蕴蒸 尿色浑赤 湿热郁遏,气机不畅 少腹急满 津液不布 口燥咽干 舌苔黄腻,脉滑数 利水通淋清热泻火 滑石 清热渗湿利水通淋 木通 清心利水 萹 蓄 瞿麦 车前子 清热利水通淋 山栀子仁 清泄三焦,通利水道 大黄 荡涤邪热 甘草 调和诸药 清热、缓急止痛 君 臣 佐 使 佐 方 解 八正散 方名 适应证 同 异 八正散 淋证 (尿频、急、 痛,舌红脉数 ) 热淋 证情较重 导赤散 证情较轻 小蓟饮子 血淋 尿中带血 三仁汤 温病条辨 清热祛湿 组成 主治 杏仁、白蔻仁、薏苡仁 滑石、通草、竹叶、半夏、厚朴 湿温病 初起之 湿重于热 证。 湿遏卫阳 头痛
10、恶寒、身重疼痛 湿阻气机 胸闷腹胀 湿遏热伏 午后身热 脾失健运 纳差 湿温初起之病机与临床表现 立法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湿重于热 邪在卫气 杏 仁 宣利肺气 (宣上) 白蔻仁 化湿行气 (畅中) 薏苡仁 利水渗湿 (渗下) 厚朴、半夏 行气燥湿和胃 滑石、通草、竹叶 清利湿热 方解 功用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畅三焦气机 除三焦水湿 第三节 利水渗湿 祛湿剂 五苓散 伤寒论 利水渗湿 组成 泽泻、茯苓、猪苓、白术、桂枝 主治 原书: 太阳蓄水证 表邪不解 循经内传 膀胱气化不利 水液输布异常 病机 (头痛发热,苔白脉浮) (小便不利) (烦渴欲饮,水入即吐)津不上承 治法 ? 解表散寒 化
11、气利水 泽泻 利水渗湿 二苓 助君药利水渗湿 白术 合茯苓健脾祛湿 桂枝 外解太阳之表,内助膀胱气化 方解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 (君) 2.痰饮病。 后世发展 1.水湿内停之水肿,泄泻,小便不利 第四节 温化寒湿 祛湿剂 苓桂术甘汤 金匮要略 温化寒湿 温化痰饮之代表方 水湿内停脾阳不足 饮停胸胁 胸胁支满 湿阻中焦 清阳不升 头晕目眩 水饮上凌心肺 心悸、短气而咳 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紧 苓桂术甘汤 方解 茯苓 桂枝 白术 甘草 渗湿化饮 温阳平冲 温化痰饮 健脾燥湿 补中调药 健脾 辛甘化阳 温中 益气 温而不热,利而不峻 真武汤 伤寒论 温化寒湿 组成 附子 茯苓 生姜 白术
12、芍药(白) 主治 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证 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 立法 温阳利水,兼以缓急舒筋 方解 附子 茯苓 白术 生姜 白芍 缓急、舒筋、利尿、制燥 温肾助阳 健脾利湿 助附子温阳祛寒 合苓、术辛散水湿 (君) 温阳利水 功用 第五节 祛风胜湿 祛湿剂 独活寄生汤 备急千金要方 祛风胜湿 腰膝冷痛,畏寒喜温 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 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气血不足 痹证 风寒湿邪痹阻气血 肝肾两虚 独活寄生汤 独活 祛风散寒胜湿 防、艽、辛 祛风散寒胜湿 肉桂 温里祛寒,通利血脉 桑寄生、杜仲、牛膝 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 归、芎、地、芍 补血和血 参、苓、草 益气健脾 方解 祛风
13、湿 止痹痛 益肝肾 补气血 祛痰剂 药物 作用 病证 祛痰药 消除痰涎 痰病 定 义 分 类 燥湿化痰 湿痰 清热化痰 热痰 润燥化痰 燥痰 温化寒痰 寒痰 化痰熄风 风痰 配伍规律 配 健脾祛湿 与 益肾 之品 配 理气药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 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 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脾 失 健 运 湿 聚 为 痰 湿 痰 阻滞气机 胸膈痞闷 困阻脾胃,胃气上逆 呕恶 留注肌肉 肢体倦怠 特征 痰多色白易咯 ,苔白润,脉滑 体质特点 肥胖 半夏 陈皮 茯苓 生姜 乌梅 甘草 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理气行滞、燥湿化痰 健脾渗湿 制半夏之毒 助半夏化痰降
14、逆、和胃止呕 收敛肺气 健脾和中 调和诸药 君 臣 佐 使 佐 方 解 配伍结构 半夏 与 陈皮 相辅相成,是 燥湿化痰 的 基本结构。 陈皮 与 茯苓 相配,是 理气化痰、健脾 渗湿 的常用组合。 二陈汤 温胆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燥湿化痰 胆郁痰扰 胆为邪扰,失其宁谧 胆怯 易惊 头眩 心悸 心烦 不眠 胆胃不和,胃失和降 呕恶呃逆 痰蒙清窍 眩晕、癫痫 温胆汤 苔白腻,脉弦滑 清胆和胃理气化痰 半夏 燥湿化痰,和胃止呕 竹茹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陈皮 理气行滞,燥湿化痰 枳实 降气导滞,消痰除痞 茯苓 健脾渗湿 生姜 大枣 制半夏毒性 调和脾胃 甘草 调和诸药 君 臣 佐 使 方解 温胆
15、汤 配伍结构 半夏 与 竹茹 相伍,一温一凉,是 化 痰和胃、止呕除烦 之常用配伍结构。 温胆汤 清气化痰丸 陈皮 杏仁 枳实 黄芩 瓜蒌仁 茯苓 胆南星 半夏 组 成 功 用 清 热 化 痰 ,理气止咳。 v 痰热咳嗽 主 治 热痰蕴结于肺 。 病 机 症 状 咳嗽气喘 咯痰 黄稠 胸膈痞闷 甚则气急呕恶 烦躁 不宁 舌质红 苔黄腻 脉滑数 方 解 胆南星 瓜蒌仁 杏仁 黄芩 枳实 半夏 陈皮 茯苓 姜汁 清热化痰 降气止咳化痰 润肠 通便 清热泻火 行气化痰 化痰止咳(二陈汤) 和胃止呕 君 贝母瓜蒌散 v贝母 栝楼 天花粉 茯苓 橘红 桔梗 燥痰咳嗽 苓甘五味姜辛汤 v茯苓 干姜 细辛
16、v五味子 甘草 脾阳不足 ,寒痰内盛 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学心悟 化痰熄风 风痰 上扰证 风痰上扰,蒙蔽清阳 眩晕,头痛 痰阻气滞,升降失司 胸膈痞闷,恶心呕吐 舌苔白腻、脉弦滑 半夏白术天麻汤 健脾祛湿化痰熄风 半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天麻 平肝熄风 白术 茯苓 健脾祛湿 陈皮 理气化痰 甘草 生姜 大枣 调和诸药 制半夏毒 调和脾胃 君 臣 佐 使 方 解 半夏白术天麻汤 二陈汤 +天麻、白术 配伍结构 半夏 与 天麻 两者合用,为治 风痰眩 晕头痛 之常用配伍结构。 半夏白术天麻汤 消食剂 一概念 组成: 消食药 作用: 消食健脾,化积导滞。 治证: 食积停滞。 属于 “ 消法 ” 的范
17、畴。 分类: 消食化积、消痞行滞 第一节 消食化积 v 适应证: 适用于 食积内停 之证。症见胸脘痞闷, 嗳腐吞酸,恶食呕逆,腹痛泄泻等。 这样吃下去, 不撑死才怪! v 方剂配伍特点: 常用 消食药 如山楂、神曲、莱菔子、麦芽等 为主组成方剂。食积易阻气机,又容易生湿 化热,因此常配伍 理气、化湿、清热 之品。 v 代表方: 保和丸 、健脾丸 丹溪心法 保 和 丸 山楂 六两 神曲 二两 半夏 茯苓 各三两 陈皮 连翘 莱菔子 各一两 水煎服 组成与用法 消食和胃。 功 用 食滞胃脘证 主治 病机 食积内停,胃气失和 食积内停 胃气失和 症 状 脘腹痞满胀痛 嗳腐吞酸 厌食 呕逆 或大便泄泻
18、 舌苔厚腻 脉滑 君 山楂:消一切饮食积滞,长于消肉食油腻之积 消 一切 神曲:消食健胃,长于化酒食陈腐之积 食物 臣 积滞 莱菔子:下气消食除胀,长于消谷面之积 半夏、陈皮:理气化湿,和胃止呕 佐 茯苓:健脾利湿,和中止泻 连翘:散结以助消积,清解食积所生之热 方解 健 脾 丸 明 王肯堂 证治准绳 白术 二两半 木香 黄连 甘草各 七钱半 茯苓 人参 一两五钱 神曲 陈皮 砂仁 麦芽 山楂 山药 肉豆蔻各 一两 丸剂或汤剂 组成与用法 四君三仙加味 功用 健脾和胃 消食止泻 主治 脾虚食积证 好倦呀! 只想睡不想吃 。 病机 脾胃虚弱 , 运化能力下降 食积内停 症 状 食少难消 脘腹痞闷
19、 大便溏薄 倦怠乏力 苔腻微黄 脉虚弱 v方解 : 君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以止泻 神曲、麦芽:消食和胃,除已停之积 臣 人参、山药:益气补脾,以助苓、术健脾 之力 木香、砂仁、陈皮 理气开胃 补而不滞 醒脾化湿 佐 肉豆蔻:合山药以涩肠止泻 黄连:清热燥湿,清解食积所化之热 佐使 甘草:补中和药 健脾丸 v 配伍特点: 补气健脾药 补重于消 ,消补兼施, 消食行气药 补而不滞,消不伤正。 v 辩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脾虚食滞之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脘腹痞闷,食 少难消,大便溏薄,苔腻微 黄,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类方比较 健脾丸 参苓白术散 异 配 伍 以四君子汤配伍山楂、神曲、麦 芽消食导滞,木
20、香、砂仁、陈皮 行气消导,山药、煨肉蔻固肠止 泻,黄连清热燥湿 以四君子汤配伍扁豆、砂仁、苡 仁化湿和中,行气化滞,莲子、 山药益脾止泻 主 治 脾虚食停,生湿化热 而见食少难 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苔腻 微黄,脉虚弱 脾虚挟湿 而见脘腹痞闷,肠鸣腹 泻,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腻,脉 虚缓 功 用 消食和胃,清热化湿 健脾和胃,渗湿止泻 同 两方均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而能补气健脾,治疗 脾虚泄泻证,见泄泻,食少难消,脉虚等。 驱虫剂 乌梅丸 汉 张仲景 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乌梅 三百枚 细辛 六两 干姜 十两 黄连 十六两 当归 四两 炮附子 六两 蜀椒 四两 桂枝 六两 人参 六两 黄柏 六两
21、 乌梅:醋炮制重用。丸剂或汤剂。 功用 温脏安蛔 主治 脏寒蛔厥证 肠道虚寒 蛔虫躁扰 症 状 脘腹阵痛 烦闷呕吐 时发时止 得食则吐 甚则吐蛔 手足厥冷 乌梅 蜀椒 细辛 黄连 黄柏 附子 桂枝 干姜 当归 人参 蜜 方解 酸 能安蛔 辛 可伏蛔 苦 能下蛔 辛 可伏蛔 补养气血 甘缓和中 温脏散寒 苦寒泻热 配伍特点 酸苦辛并用 寒温并用 温里剂 u 组成:温热药为主 u 功效: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 u 治证:里寒证 概念 外寒 直中 寒从 内生 适应证及代表方 寒邪在里 损伤中阳 凝滞经脉 阴盛阳衰 1、温中祛寒 中焦虚寒证: 理中丸,吴茱萸汤、小建中汤。 2、回阳救逆 阳衰阴盛证: 四
22、逆汤、参附汤 3、温经散寒 寒凝经脉证: 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第一节 温中祛寒 温里剂 阳虚失温 脾失健运 温中祛寒药 干姜,吴茱萸 益气健脾药 人参、白术 中 焦 虚 寒 基本组方规律 温中祛寒 理 中 丸 伤寒论 温中祛寒 中焦虚寒 失温 四肢不温 失运(升降) 不欲食、吐、利、腹痛 失化 (土不荣木 ) 抽搐(慢惊) 失摄 出血、喜唾涎 沬 寒邪凝滞、心脉痹阻 胸痛 舌淡苔白、脉沉细 理中丸 理中丸 补气 健脾 温中祛寒 干姜 人参 白术 炙甘草 温中祛寒 益气健脾 健脾、燥湿 健脾、调药 君 臣 佐 使 方 解 小建中汤 伤寒论 温中祛寒 肝脾不和中焦虚寒 阳虚寒凝 土虚木乘
23、 阴血不足 血虚失荣 阴虚内热 腹中急痛,喜温 喜按,舌淡,脉 细弦 心悸,面色无华 五心烦热,口咽干燥 君:饴糖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臣:桂枝 温运阳气 桂、饴合用,辛甘化阳,以温建中阳 芍药 滋阴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芍、饴合用,酸甘化阴,以增养阴血,缓急止痛之效 芍药、桂枝共为臣药,一散一收 ,以调和阴 阳,化生气血 【 方解 】 佐:生姜、大枣 补益脾胃,增强温中脏之效 使:炙甘草 甘温益气, 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 “辛甘化阳 ”和 “酸甘化阴 ” 阴阳并调, 温中 为主 肝脾同治, 补脾 为主 第二节 回阳救逆 四 逆 汤 伤寒论 回阳救逆 阴寒内盛心肾阳虚 阳衰失温 四肢逆冷 心阳衰
24、微,神失所养 神衰欲寐 肾虚及脾,火不暖土 下利清谷 寒凝气滞 腹中冷痛 舌、脉 舌淡苔白,脉微细 卫阳衰微 恶寒倦卧 四逆汤 回阳救逆 峻温心肾 回阳救逆 干姜 回阳 温中祛寒 甘草 益气补中 解毒 缓和姜、附之辛烈 附子君 臣 佐 使 方解 第三节 温经散寒 素体正虚 寒滞经脉血脉不利 阳气不足 阴血亏虚 活血通脉:川芎、红花 温里助阳:肉桂、细辛 滋阴养血:当归、芍药 熟地 寒邪直中 辛温散寒:桂枝 基本组方规律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 温经散寒 寒邪直中 损伤阳气 阳气不足 阴血不足 阳虚失温 手足厥寒 舌淡苔白 痛证 脉细欲绝 或沉细 寒滞血脉 血行不畅 血行不利 寒凝经脉营血虚弱 无以盈脉 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当归 养血、活血 桂枝、细辛 白芍 通草 大枣 通利血脉 制桂、辛之温燥 温经散寒 温助阳气 滋阴养血、缓急止痛 甘草 君 臣 佐 使 方 解 阳 和 汤 外科全生集 温经散寒 特征: 肿、痛 (漫肿无边,酸痛无热) 伴见症: 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 病势: 三难 未成脓难消 已成脓难溃 溃后难敛口 阴 疽 寒(内寒、外寒) 虚(阳虚、血虚) 滞(湿滞、血滞) 寒凝痰滞阳虚血亏 病 因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熟地 鹿胶 炮姜 肉桂 白芥子 麻黄 生甘草 温补阴血 温助阳气 温通血脉 化痰除湿 宣通毛窍 补 通 温 筋骨 血脉 肌肉 腠理 方 解 君 臣 佐 使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