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 昆山震川高级中学 陆梅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路 教材利用活动与探究铜锌原电池的装置,总结出原电池的原理。通过实验现象的 分析出两极的反应方程式,通过上面知识的构建总结出原电池的原理,提出原电池的 概念。在课的引入时,用自制电池使音乐贺卡发出悦耳的声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热情和提高参与度,同时也为学生提出问题如何解释电流产生的原因。为下一个 环节提供了铺垫,为了更好的解释电流产生的原因给学生提供铜锌原电池的材料让学 生按照发给学案内容完成书上的实验内容,并记录现象。做完实验交流结果,引出原 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及书写铜锌原电池的电极反应。通过
2、投影 生活中常见的案例练习来巩固原电池的概念理解通过习题讲述原电池的应用。 二.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可以转化为电能; 2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及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3. 会书写简单的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及电池的总反应。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 和运用。 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2.通过实验探究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铁钉、铜片、锌片、稀硫酸、CuSO 4溶液、酒精、导线、烧杯、电流计(共 1
3、2 组)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 生 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用自制电池使音乐贺卡发出悦耳的声 音 观察。 激发学生兴趣 讲述:这是为什么呢?电从哪里来? 引起学生求知欲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实验中为什么 会有电的产生 引入正题 知识回顾: 在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插入锌片有什么现象? 请你写出离子方程式,并用双线桥标出电子 转移方向和数目。 学生进行练习和 板演 复习氧化还原反应, 为后面引出理论概 念分析做铺垫。 拓展延伸:电子转移我们又如何看到? 学生讨论、交流, 通过实验验证 2 回答 活动与探究一: 将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稀硫酸,用导线 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并在导线之间连接 电流
4、表,观察实验现象。 观察实验现象, 并记录实验现象: 用学生已有知识分 析现象,并在分析 现象中出现和学生 原有知识的冲突, 引出新概念的学习 交流与讨论:1、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说明了 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 回答 引出新概念的学习 讲述:在上述装置中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在导 线上产生了电流,也就是把化学能转化成了 电能,我们把这样的装置称为原电池。 给学生明确原电池 的概念,突破概念 这一难点。 交流与讨论:2、锌片、铜片分别是原电池的 什么极?电流方向怎样?电子转移又怎样? 学生讨论、交流, 回答 结论:电极名称 锌为负极 电流流进 失去电子 铜为正极 电流流出 得到电子 学生笔记 交流
5、与讨论:3、通过上述分析和实验现象, 思考两极发生了什么反应? 写出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 (结合原电 池动画示意图) 学生讨论、交流, 回答 强调学生书写的电 极反应方程式的注 意事项 小结:锌失去电子由导线将电子转移到了铜 上也就在导线上产生了电流。通过动画演示 加深感性理解。 原电池的原理难点 突破。 过渡:原电池中“原”是现在各种电池雏形, 我们可以利用原电池的原理制作各种电池, 展示图片:那么做这些电池需要哪些条件呢? 交流讨论 引起学生求知欲 活动与探究二:请完成下列实验,观察电流 计指针是否发生偏转,并分析原因。 学生探究实验 得 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合作、 分享 归纳总结: 原电池
6、的构成条件:1.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 属(或一种金属和石墨)构成电极。2.电解 质溶液。3.构成闭合回路。首要条件:能发 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讨论、交流, 回答,总结 培养学生概括分析 问题的能力,突破 原电池构成条件这 一重点。 投影练习:构成原电池条件 学生回答后,并练习电极反应 掌握简单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解释:铜锌原电池中,锌片上有气泡的原因。 学生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 3 回答 的严密性 总结: 学生讨论、交流, 回答 从铜锌原电池上升 到原电池工作的原 理 巩固练习、学后反思 学生练习 加深对课堂知识的 理解 研究性学习:1、利用日常用品自制电池 2、可对下列课题: “废旧电池 回收与再利用” 、 “常用 电池优劣分析” 等方面 进行研究。 锻炼学生解决实际 问题能力,巩固提 高所学知识。培养 学生理论联系实践 的精神加深对原电 池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