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治专家 共识解读及体会 西 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 刁 岩 特点、分类 非哺乳期乳腺炎( non-puerperal mastitis, NPM)是一组发生在女 性 非哺乳期 、病因不明、良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包括: 乳腺导管扩张症( mammary duct ectasia, MDE) /导管周围乳腺 炎( periductal mastitis, PDM); 肉芽肿性小叶乳 腺炎( 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 GLM)。 近年来该病发 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亚裔最多 。临床上误诊为 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癌等疾病。 PDM 与
2、GM 有着相似的临床表现,但治疗方案不同。 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因 病因:病因不明,有以下危险因素。 MDE/PDM发病 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乳管阻塞、细菌感染、吸烟 史(包括二手烟)、乳头内陷等。 虽然没有确凿证据,但是仍然倾向 GLM是一类自身免疫相关的疾 病(乳汁相关),其发生还与泌乳因 素、感染因素(尤其是 kroppenstetii棒状杆菌感染)相关,其他可能的因素还包括创 伤、体内激素水平、口服避孕药物、 种族差异等。 非哺乳期乳腺炎:鉴别诊断 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MDE/PDM发病可以影响各年龄段的成 年女性,而 GLM通常发生在生育期女性,尤其是妊 娠后 5年内。
3、 主要表现:乳腺肿块和乳头内陷、乳头 溢液、乳 腺疼痛,其中乳腺肿块在慢性病变基础上可继发急 性感染形成脓肿,终末期脓肿破溃可形成乳腺瘘 管、窦道或者溃疡,经久不愈。 非哺乳期乳腺炎: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血常规、 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 等炎症指标, IgG、 IgM、 IgA,抗核抗体谱等免疫 指标,催乳素( PRL)等内分泌指标,风湿系列, 肿瘤坏死因子,细胞因子等。 细菌学检查:有脓肿的行脓液细菌培养。棒状杆菌 ( 24小时有氧羊血琼脂培养)。 个人体会: 血常规、 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 IgM、 IL-6会在急性期增高。自身抗体全套一般正 常。 非哺乳期乳腺炎:影像学检查
4、 B超:为首选。 乳腺 X线摄影:适用于乳腺肿块、乳头溢液、乳腺 皮肤异常、局部疼痛或肿胀的病人,对于 35岁以下 ,超声显示典型良性特征的,可不做 X线检查。 乳管镜检查:无急性炎症表现的乳头溢液患者可 选。 磁共振成像( MRI)对 NPM的诊断及鉴别意义不大 ,可以了解病变范围,价格昂贵,不建议作为 NPM 的常规检查项目。 非哺乳期乳腺炎:病理检查 MDE/PDM:镜下可见乳腺导管高度扩张,囊腔内 充满粉红色颗粒状浓稠物质;扩张导管周围可见淋 巴细胞、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GLM:最主要的特征表现为以乳腺小叶单位为中 心的非干酪样 肉芽肿,呈多灶性分布,大小不等 ,伴或不伴微脓肿。
5、 非哺乳期乳腺炎 导管周围乳腺炎( PDM) 肉芽肿性乳腺炎( GLM) 导管周围乳腺炎( PDM)( periductal mastitis ) 乳头下输乳管窦变形和扩张引起的一种非哺乳期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上常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炎症过程,并常复发和治疗 困难。 过去也称乳腺导管扩张症和浆细胞性乳腺炎。 主要结合临床表现、微生物学和病理组织学进行综合分析,在排 除其它感染性炎症和 GM的基础上作出诊断 。 发病年龄见于性成熟后各个年龄段,国外报道发病高峰年龄为 40 49岁,国内报道平均年龄为 34 46岁, 40岁以下患者占 64%, 国外报告 40岁以上患者占 2/3。 个人体会:
6、 1)未婚 12-22岁 2)已婚 30-50岁 3) 男性 4)部分 有导管上皮鳞化 导管周围乳腺炎( PDM):临床表现 其首发症状常为乳房肿块,乳房脓肿,乳头溢液,乳腺疼痛, 乳腺瘘或窦道。 部分病例伴乳头内陷或伴急性炎症。乳房肿块病变多位于乳晕 2cm环以内,常合并乳头内陷。 在某些病例中乳头溢液常为首发早期症状,且为唯一体征,乳 头溢液为淡黄色浆液性和乳汁样,血性者较少。 后期可出现肿块软化而成脓肿,可为 “ 冷脓肿 ” ,久治不愈或 反复发作形成通向乳管开口的瘘管,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 成窦道。 导管周围炎 男性乳腺炎 ( ZUSKA病) 导管周围炎( ZUSKA病) 肉芽肿性乳
7、腺炎: GM是一种少见的、局限于乳腺小叶的良性肉芽肿性炎症性病变 ,好发于已婚、哺乳妇女 , 发病年龄在 17 52岁之间 ,而以 25 35 岁为多见,于回乳后短时期内发病,部分患者有外伤、感染或应 用避孕药物史。 GM缺乏诊断的金标准,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微生 物学和病理组织学进行综合分析并随访观察。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可能病因 1、免疫反应 2、炎症反应 3、泌乳因素 4、感染因素 5、避孕药因素 6、外伤因素 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表现 以乳房肿块为主,乳腺外周部位特别是外上象限为多,肿块位于 乳腺实质内,无痛或轻微痛,表面皮肤不红或微红,肿块质硬, 边界不清,可与皮肤或周围组织
8、粘连,伴同侧腋淋巴结肿大,但 很少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病程短,常见短期内增大迅速,治疗不当常反复发作,皮下脓肿 及破溃形成溃疡是常见并发症。 可伴有结节性红斑。 可双侧发病。 可发生于妊娠和哺乳期。 肉芽肿性乳腺炎图片 肉芽肿性乳腺炎 合并结节性红斑 1.胫前及足踝部可见红斑,部 分患者下肢肿胀,行走困难。 2.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有 效,病情变化同肉芽肿性乳腺 炎。 3.个人体会:结节性红斑发病 率 2%-5%左右。 肉芽肿性乳腺炎: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 CRP、血清泌乳素、抗核 抗体检测等。 为鉴别乳腺结核还应行 PPD试验检测。组织或脓液 应行普通细菌、厌氧菌培养及
9、药敏试验检测,抗酸 杆菌检测。 有条件应专门进行棒状杆菌培养。 棒状杆菌 肉芽肿性乳腺炎:病理 GM的诊断对组织量及取材部位有一定要求,所以 该疾病的确诊及与乳腺癌、乳腺结核等良恶性乳腺 疾病的鉴别一定要采用经皮活检技术病理学检查, 不宜用针吸细胞学检查,容易误诊漏诊。 GM病理改变为:以乳腺小叶单位为中心的肉芽肿 性炎,可伴微小脓肿;小叶内有多种炎细胞浸润, 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上皮样细 胞和多核巨细胞。 肉芽肿性乳腺炎 肉芽肿性乳腺炎: 疾病评估 超声评估病变范围及炎症标志物,如血清 CRP水平 , TNF水平,白介素及免疫球蛋白水平,亦是疾病 活动性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
10、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后病情稳定,且肿块缩小至 2cm左右,即可考虑手术。 也可以继续类固醇激素治疗。 也可以尝试麦默通手术。 肉芽肿性乳腺炎:鉴别诊断 1.PDM: 常见于有生育哺乳史的中年妇女,可有乳头发育不良、哺乳不畅或中 断史。 PDM常常以乳头溢液为初期表现,也有患者以肿块为始发症状。肿块 常位于乳晕下,其长轴多与乳腺导管走行一致。 多数肿块病史较长,变化缓慢,可持续静止在肿块期数月或数年,亦 有突然增大或缩小者,但绝少有消失者。 大部分患者局部会出现皮肤潮红,肿块软化、疼痛或隐痛,但化脓期 无明显跳痛,破溃后脓液中常夹有粉刺样物,并形成通向输乳孔的瘘 管,创口久不收敛或反复溃破,同侧腋
11、下淋巴结可有肿大。 确诊需组织活检,但应注意 PDM也可有肉芽肿改变,并非有肉芽肿改 变就是 GM。 肉芽肿性乳腺炎:鉴别诊断 PDM GM 肉芽肿性乳腺炎 肉芽肿性乳腺炎:鉴别诊断 2.乳腺癌: 肿块大多质地坚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可与皮肤及 周围组织粘连固定,皮肤呈现 “ 酒窝征 ” 或 “ 橘皮样 ” 改变。多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甚至融合固定。晚期癌 性溃疡呈菜花样或边缘高起基底凹陷。 细胞学检查常可发现癌细胞;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 断。 4.乳腺结核: 约占乳房疾病的 1% 2%,以 20 40岁多见。 需组织活检确诊,可见典型 结核结节及干酪样坏死 ,周 围未见扩张的导管,且病变
12、结节不以乳腺小叶为中心。 在活检未见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情况下,鉴别依靠对临床 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活检进行综合分析。 伴有活动性肺结核,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结合镜下见典 型的干酪样坏死,抗酸染色阳性,均倾向于乳腺结核的诊 断。 肉芽肿性乳腺炎:鉴别诊断 活检组织结核杆菌 DNA检测阳性有助乳腺结核诊断, -干扰素 释放试验阴性有助排除乳腺结核。鉴别仍有困难者,予诊断性 抗结核治疗,治疗 1个月后病变明显好转,可作出乳腺结核的临 床诊断。 但这一观点仍存争议,因目前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增加,临 床表现与结核表现相同,抗结核治疗同样有效,所以 病理检查 不能诊断结核病变,并不能排除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
13、 肉芽肿性乳腺炎:鉴别诊断 肉芽肿性乳腺炎: 疗效标准 (一)与激素治疗相关的特定疗效评价 1.激素无效:经相当于泼尼松 0.75mg/kg/d(泼尼松 30-60mg/d或 甲基泼尼松龙 20mg/d)治疗超过 2-4周,疾病仍无缓解。 2.激素依赖: 虽能保持疾病缓解,但激素治疗 6周后,不能减量 至维持剂量(泼尼松 5mg/d或甲基泼尼松龙 2-4mg/d; 在停用激 素 3个月内复发。 肉芽肿性乳腺炎:疗效标准 (二)复发 1.临床复发:在药物治疗结束后,复查乳腺超声或临床查体发现 复发病灶。 2.术后复发:手术切除后再次出现病理损害。 3.停药反应及反跳现象:防止应用大剂量激素期间突
14、然停药引起 症状反跳,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缓慢减量。 肉芽肿性乳腺炎:治疗 一、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 2.激素与甲氨蝶呤( MTX)合用 3.免疫抑制剂 二、外科手术治疗 肉芽肿性乳腺炎:治疗 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 是治疗的首选。按泼尼松 0.75-1mg /Kg/d(或折算)给药 , 推荐至少治疗 6周 ,达到症状缓解开始逐渐缓慢减量 至停药,注意快速减量会导致早期复发。 泼尼松 30-60 mg /d或甲基泼尼松龙 20mg/d口服 2周,缓 解后每周依次减 5-10mg,至第 6周缓持剂量。注意药物 相关不良反应并作相应处理,宜同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肉芽肿性乳腺炎:治疗 药物
15、治疗 2.激素与甲氨蝶呤( MTX)合用 : 激素无效或激素依赖时加用甲氨蝶呤。有研究证明这类 免疫抑制剂与激素合用对控制病情进展 有协同作用 ,在维 持症状缓解下减少激素用量, MTX一般用量为 20mg/w,同 时每天加用叶酸 5mg/d。 症状缓解后减量维持治疗,疗程可持续 1年,更长疗程的疗 效及安全性目前尚无共识。 国人的剂量和疗程尚无共识,视病人具体情况而定。 肉芽肿性乳腺炎:治疗 药物治疗 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患者,或病变广泛患者,或伴棒状杆菌感 染者可造成难治性 GM,有报告可采用激素加 MTX,或加抗生 素、抗分支杆菌药物治疗 6个月至 1年治愈而不用全乳切除。但 要慎重选择。
16、 注意 MTX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早期胃肠道反应常见,叶酸可减轻 胃肠道反应,应常规同用。头 4周每周之后每月定期检测全血细 胞和肝功能。妊娠为禁忌症,用药期间及停药后数月内应避免 妊娠。 肉芽肿性乳腺炎抗结核治疗 肉芽肿性乳腺炎抗结核治疗 肉芽肿性乳腺炎:治疗 二、外科手术治疗(乳晕旁切口) (一)绝对指征: 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变缩小至 2cm左右并 稳定。 (二)相对指征: 内科治疗疗效不佳或 /及药物不良反应已严重影 响生存质量者,可考虑外科手术。 (三)禁忌症 : GM伴急性感染症状或处于疾病进展期, GM病 变范围广泛、皮损面积较大。 肉芽肿性乳腺炎:治疗 术后复发的预防 1.饮食指导: 避免使用有催乳作用的食品。 2.术后定期(尤其是术后第 1年内)复查: 查体及影像学检查有助 监测复发。 3.术后口服泼尼松,溴隐亭,中药 4.术后复发的治疗: 按照初始治疗的用药原则进行新一周期治 疗。 泼尼松副反应 肉芽肿性乳腺炎 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 肉芽肿患者乳房切除扩张器植入: 双侧肉芽肿患者的扩张器及假体: 肉芽肿性乳腺炎合并乙肝 肉芽肿性乳腺炎合并乙肝 非哺乳期乳腺炎:相关诊治流程 非哺乳期乳腺炎:相关诊治流程 非哺乳期乳腺炎:相关诊治流程 非哺乳期乳腺炎:相关诊治流程 谢 谢!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