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 第 2 课 地形分布 峄城区古邵中学 冯政 【课题】第 2 课 地形分布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征。 收集并交流我国一些民族的风俗、服饰图片和文字资料,描述、讲解这些民族的风土 人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分布。 2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如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丘陵。 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查阅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技能及运用中国地形图的能力。 德育目标: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教学模式】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四大 高原
2、的特征 【教学模式】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讲练法、读图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中国民族分布图、中国地理填充图,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讲述:前面大家学习了我国人口情况, 结合综合课程中的民族团结 ,我们知 道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不仅生活着汉 族同胞,还有不少兄弟民族和我们汉族 一起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 第 4 课 和睦的民族的大家庭 听讲并联想到综合课程 中的民族团结所学 过的部分民族知识进入 新课。 促使学生在 心理意识上 进入新课状 态。 衔接与 过渡 展标定向 投
3、影图片: 组织学生说出图中四幅图分别是哪个 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订正学生的答案,启发提问:我国 这个和睦的民族大家庭是怎样构成的呢? 各民族是怎样分布的呢?这就是这节课 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投影学习目标: 1.4 和 睦 的 民 族 大 家 庭 1、 了 解 我 国 民 族 的 构 成 状 况 , 正 确 区 分 民 族和 少 数 民 族 的 差 异 , 认 识 到 我 国 是 一 个 统 一的 多 民 族 的 国 家 。2、 了 解 我 国 一 些 主 要 少 数 民 族 的 风 土 人 情 和文 化 特 点 。 3、 运 用 民 族 分 布 图 , 说 出 我 国 少 数 民 族 的
4、 分布 特 征 。 看图说出图中四幅图分 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传 统体育项目? 答:蒙古族、藏族等 壮族彝族瑶族等 毛南族 明确学习目标 感受我国缤 纷多彩的民 族文化,激 发学生的探 究兴趣 使学生明确 这节课学习 的目标和方 向 自主探究 “众多的 民族” 启发提问:我国这个和睦的民族大家庭 是怎样构成的呢? 投影学习提纲,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众 多的民族”内容:“众 多 的 人 口 ” 1.我 国 共 有 民 族 , 人 口 最 多 的 民 族 是 族 。2.人 口 最 多 的 少 数 民 族 族 , 人 口 在 50万 以上 的 少 数 民 族 有 。 3.人 口 最 少 的 少 数 民
5、族 是 族 。 自 读 P18“众 多 的 民 族 ”课 文 , 完 成 13题 根据投影提纲内容自主 学习“众多的民族”内 容,完成提纲的问题并 分组反馈。 培养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 力,明确我 国的民族构 成情况,完 成学习目标 1 讨论探究 “民族差 异” 活动一 启发提问:我国各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 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俗文化,你能举些 例子吗? 小结学生的反馈情况,投影展示课件中 的少数民族文化差异: 分组讨论, 分组反馈 扩充认知 通过讨论探 究活动,促 使学生全面 认知民族差 异,并通过 看人民币图 案、办手抄 你 了 解 这 些 吗 ? 民 族 服 装民 族 风 俗 及 节 日民 族
6、 建 筑宗 教 信 仰 “众 多 的 人 口 ” 活动二 展示 10 元人民币并投影,说明各币值的 人民币上都有不同的文字,问: 1. 10 元人民币上有几种文字? 2. 你知道是哪些民族的文字吗? 3. 56 个民族都有文字吗? 看 人 民 币 学 地 理 1. 10元 人 民 币 上 有 几 种 文 字 ?2. 你 知 道 是 哪 些 民 族 的 文 字 吗 ?3. 56个 民 族 都 有 文 字 吗 ? 活动三 提倡学生课下通过互联网收集反映我国 一些民族的风俗、服饰图片和文字资料, 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手抄报来介绍这些 民族的风土人情。 观察人民币文字,进一 步激发探究兴趣,讨论 回答:
7、 1. 有 5 种 2. 汉、藏、蒙、维、 壮五种 3. 不全有。 课外延伸的学习任务。 报的形式深 化新课认知, 理解地理的 生活实用性。 教学活动直 接针对学习 目标 2. 衔接 与过渡 讲述:我们学习了中华 56 民族的构成概况,她们在我国的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下面我们共同探究“各民族的分布” 。 合作探究 “各民族 的分布” 投影合作探究任务一: 演示各民族的具体分布地区。 组织学生自读 P19 课文,完成自学提纲: 教师小结学生回答状况,引导学生深入 探究少数民族为啥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 投影合作探究任务二: 教师小结学生回答状况后,引导学生深 入探究我国“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
8、 分布特点有什么好处 ? 投影合作探究任务三: 观察教师演示的各民族具 体分布地区情况,初步了 解各民族的具体分布地区。 自读 P19 课文,完成自学 提纲各问题。 分组反馈自学情况。 结合历史和地域因素讨论 探究: (从历史上的排夷和区域 发展两个角度讨论) 结合课本 P20“思考”题 讨论分析: 1.有利于促进民族交往 2.有利于促进经济共同繁 荣 3.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文 化 演示各民 族的具体 分布地区, 使学生初 步了解, 然后再通 过自读 P19 课文,完 成自学提 纲各问题, 使学生进 一步明确 各民族的 分布特征。 通过讨论 探究,使 学生了解 少数民族 分布原因, 进而加强
9、记忆。 使学生理 解我国 “大杂居、 小聚居” 的民族分 布优越性, 完成学习 目标 3. 教师小结学生回答状况后,引导学生深 入探究我国的民族政策。提问:因汉族 的人口多,是否可以要求其他 55 个少 数民族必须放弃本民族的文化信仰而遵 从汉族? 针对学生活动强调我国民族政策: 强调只有平等才有团结,只有团结才能 互助,才能实现共同富强。 根据自己的理解,分组讨 论,形成统一认识后分组 反馈,从而提高对我国民 族政策的认识,树立正确 的民族观。 引导学生 了解我国 的民族政 策,渗透 德育,从 民族政策 引申到人 际关系, 帮助学生 树立正确 的师生、 同学关系。 构建与梳 理 师生共同回顾
10、这节课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构建梳理本课的知识结构。 知 识 梳 理 中华民 族 构 成 分 布 汉 族 人 口 最 多其 他 5个 少 数 民 族 56民 族 平 等 、 团 结 汉 族 集 中 在 中 部 和 东 部少 数 民 族 集 中 在 东 北 、西 南 和 西 北 等 边 区 大 杂 居小 聚 居 培养学生 归纳总结 的学习习 惯,提升 学生的学 习能力。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看似不多,但实际上包含的知识识记、读图分析和德育内容很全面。在 实际教学中可以看出,学生在中国民族方面的知识参差不齐,有的学生知之甚少,居然一 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说不出来;有的学
11、生却博闻广识,他们通过看杂志、看课外读物、 上网浏览、听大人闲聊等多种途径得知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所以教学中实行小 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活动,有利于学生间的认知交流,扩大彼此间的知识面。 本课教学设计的突出特点是,通过众多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读课文、读图、讨论、填 充、回答等多种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并在学习民族 政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平等、团结、互助人际关系。 讲述:在课堂上,我们只能学习中华 56 民族的粗略概况,更多的知 识还要靠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学习和积累。 巩固训练 组织活动一:各组间互相提问,看哪个 小组,了解的民族知识多。 组织活
12、动二: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P9 中四 个题目。 组织活动三:投影达标练习 1、 我 国 少 数 民 族 种 类 最 多 的 省 级 行 政 区 是 ( )A. 云 南 B. 贵 州 C. 新 疆 D. 广 西2、 我 国 少 数 民 族 中 , 主 要 聚 居 在 岛 屿 上 的 有 ( )A. 布 依 族 、 傣 族 B. 白 族 、 水 族C. 高 山 族 、 黎 族 D.满 族 、 朝 鲜 族 3、 我 国 居 民 大 多 信 仰 伊 斯 兰 教 的 民 族 是 ( )A、 维 吾 尔 族 和 回 族 B、 回 族 和 藏 族C、 蒙 古 族 和 藏 族 D、 维 吾 尔 族 和 蒙 古
13、族4、 既 不 临 海 、 又 无 邻 国 的 少 数 民 族 自 治 区 是 ( )A、 新 疆 B、 宁 夏 C、 广 西 D、 西 藏 5、 高 山 族 主 要 分 布 在 我 国 的 ( )A、 青 海 B、 台 湾 C四 川 D、 云 南 自 我 检 测 A CA BB 泼 水 节 A、 维 吾 尔 族手 鼓 舞 B、 壮 族那 达 慕 大 会 C、 蒙 古 族长 鼓 舞 D、 傣 族开 斋 节 E、 彝 族 壮 族 三 月 三 歌 圩 节 G、 回 族火 把 节 H、 朝 鲜 族铜 鼓 舞 J、 彝 族 连 线 题 组织活动四:观看影音“1.4 中国的民族” 组际竞赛,巩固新知。 填充练习。 自我检测,将答案写出 来,交叉订正。 欣赏影音,形象认知 通过三个 活动,促 进学生当 堂掌握本 课知识。 通过视频 欣赏,升 华学生的 智育和德 育内容。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