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6 课 辛亥革命 一、教材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民族资产阶级为发展资 本主义,爆发了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性质的戊戌变法运动,却以失败而告终。 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推翻清政府腐朽统治的革命要求,武昌起义之后,建立了中华民国,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终于推翻了清政府统治,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 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最终这一任务 由工人阶级来完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 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复杂
2、原因。运用历史辩 证法来分析辛亥革命这一重大社会变革给当时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 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 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 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三、学情分析 初中时辛亥革命作为教学重点,学生已经对辛亥革命重大史实及过程有所了解,再学习这 课内容时,则要针对高中生的特点展开教学。高中生思维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已有很大提 高,
3、所以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体,理解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开展讨论活动, 以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及教训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与评价。 教学重点: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价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辨证分析法 教学准备:课本、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对华的侵略战争和强加给清政府的各种不平等条约, 将独立的中国推向半殖民地的深渊。1895 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 的政治、经济的控制,继而又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在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和瓜分狂潮中
4、, 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崛起于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实 行变革,图强救亡,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但很快就失败了.随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 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就在这深刻的社会危机中酝酿发 展起来.资产阶级中先进分子形成了革命的信念:必须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中国才有出路. 以上成为清末民主革命风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之一.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 (辛亥革命的酝酿阶段) 1、清末民主革命风潮的背景 在如此社会危机下,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为背景之二. 1901 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这是一次整顿图强的自救运动
5、,也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继续. 主要内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吏治 腐败依旧,兼之实行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年,但它对当时的政局产生某些重要影响.新政的重 点在军事方面,但编练新式军队却造成两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一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 阀集团的兴起;二是革命党人争取了大量士兵.所以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却推 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背景之三则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2、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潮的概况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辛亥革命的组织准备) 戊戌变法运动和义和团斗
6、争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破产和旧式农民战争的 终结.面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加深,挽救民族危亡并推进中 国近代化的领导责任,历史的罗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他们的代表人物-孙中山身上。 (1)兴中会建立 他于 1894 年组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后教师介绍兴中会的情况(在电脑屏幕展示兴中会创立的时间、地点、纲领、性质等) :这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因此,兴中会是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
7、时代的必然,一 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2、同盟会 到 1905 年,国内出现了许多革命团体,孙中山提出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 组织同盟会。孙中山的这一主张得到了许多革命者的拥护。 学生活动:请学生说说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革命纲领以及机关刊物? 教师总结、讲解: 中国同盟会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 革命纲领中的“鞑虏”在这里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在当时的历史 条件下, “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 句话,孙中山解释为:“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国家” (孙中山选集第 69
8、页) ,即 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的统治,这也就在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 略势力。 “建立民国” ,就是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 ,就是改 革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 ,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可见,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 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 同盟会的性质: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 立使民主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 、 “民权” 、 “民生” 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
9、对同盟会革命纲领的阐述和完善,也是同 盟会革命纲领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二者并无实质上的区别。 教师提问:“你能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说出“三民主义”的含义吗?你能找出“三民主 义”分别从哪条政治纲领发展而来吗?” 学生活动:总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自主的 民主共和国民族主义;“建立民国”是指建立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平均 地权”是指改革封建土地制度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是第一个较完整的革命纲领,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教师提问:课本 P37 面动脑筋:上图是 1910 年同盟会广西支部编辑出版的 南风报 第一期上的插图,图中的竹叶是由三民主义的某个主义四字组成。你
10、能看出是什么主义吗? 你能看出这幅图的喻义吗? 提醒学生换个角度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竹叶组成的是“民族主义” 。 学生回答:此图喻示着清政府腐朽统治被推翻,中华民族走上独立自主。 (教师强调同 盟会把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革命目标。 ) 3、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辛亥革命的思想准备 ) 同盟会成立后,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极为拥护清朝的反动统治,革命派和保 皇派之间展开激烈论战。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 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进行的。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有力推动民主革命 高潮的到来。 4、多次武装起义(辛亥革命的军事准备) 二
11、、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的爆发)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与其战友曾发生过多次武装起义,但都失败了。到 1911 年 (旧历辛亥年)发动了武昌起义,取得了成功。 教师提问: 1、请大家看课本武昌起义形势图或地图册 P1213,请一位同学讲讲武昌起义。 2、教师作生动叙述:1911 年 9 月 14 日,湖北的两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 开联席会议,确定在武昌进行武装起义,推举文学社蒋诩武为总指挥,共进会孙武为参谋 长,组织起义领导机关。10 月 9 日,因孙武等人的意外爆炸事故,计划暴露,引来巡捕, 革命处于群龙无首之状态,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于 1911 年 10 月 10 日率领了震惊中
12、外的武昌起义,11 日占领武昌,12 日收复三镇。清朝统治处于名存实亡境地。 因 1911 年是旧历辛亥年,所以将由此开始的这次革命统称辛亥革命。 教师设问:武昌起义建立的湖北军政府是什么性质的政权机构?由哪些人组成? 学生回答:通过组成人员可以分析出湖北军政府本身是辛亥革命的产物,但从以开始 就成了革命党人联合包括封建军阀,旧官僚和立宪派所组成的政权机构。 教师设问:为何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学生回答:借他之名号召天下,他由军权,由实力,可以获取各省官僚的支持。体现 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革命潜藏着失败的危机。 三、中华民国建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 (辛亥革命的高潮) 武昌起义后得到
13、全国响应,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市宣布独立。1911 年 12 月 25 日,孙中山从海外归抵上海,受到各界人士热烈欢迎,12 月 29 日,各省代表 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 年 1 月 1 日即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布中华民 国正式成立。 通过临时政府所颁布的法令,可以分析出临时政府反对封建专制,发展民族工商业, 主张自由平等博爱,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所以临时政府使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分析临时约法的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国民权利的规定,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可以分析出临时约法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 义,使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
14、的国家临时大法。 四、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结果) 南京临时政府并没有掌控形势,清帝于 1912 年 2 月 12 日下诏退位,清王朝 260 多年的 统治宣告结束,但是袁世凯后来在北京就任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请同学 们阅读教材分析原因. 学生归纳: (1)帝国主义要扶植袁世凯做统治中国的代理人 (2)立宪党人和旧官僚害怕革命会危及到自己利益,也支持袁世凯 (3)一部分革命当人将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同意议和 (4)袁世凯本人有重兵,有手段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5 分钟) 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仅仅做了三个月,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下,后将临时大 总统
15、让位于袁世凯,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但 1912 年 2 月 12 日,清代末代皇帝 溥仪被迫退位,标志着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从此废除。那么,这场辛亥革命 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呢? 学生讨论: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结合课本 P39 动脑筋:“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 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你同意吗?为什么?” ,让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提示:衡量 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了) 教师归纳总结: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 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
16、 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 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 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 化的进程。因而辛亥革命成功了。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 革命是失败了。 六、课堂小结: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为目标, 做了一系列组织上、理论上
17、、思想上和军事上的准备,最终发动了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 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推翻了 2000 多年来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但是革命果实却 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的任务。 七、课后反思:本课内容繁杂、史实丰富,学习时还要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 系,所以需先把课文内容重新整合,归纳为革命的酝酿、爆发、高潮和结局,在酝酿阶段 为革命做了一系列组织上、理论上、思想上和军事上的准备,最终发动了武昌起义,这样 学生在学习时比较容易识记和理解。在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教训时认识也比较深刻, 基本发挥出高中生应有的能力。 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 1、 背景 2、 概况 二、武昌起义 1、 过程 2、 影响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及临时约法的颁布 四、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