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57KB ,
资源ID:4161437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416143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3人民版必修3《儒学整理总结》word学案1.doc)为本站会员(丁**)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3人民版必修3《儒学整理总结》word学案1.doc

1、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1、百家争鸣的原因:社会大变革 2、百家争鸣: A 儒家:后来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 春秋:孔子 战国:孟子 荀子 西汉:董仲舒 学 案 装 订 线 主张:思想:仁、礼(德治) 教育:私学、有教无类、 “学而时 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全面发展 文献:六经+论语 评价:思想:主流思想 孔子: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创始人(圣人) 主张 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 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

2、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 神。 文献:孟子 (“四书”之一) 评价:亚圣 将道家(黄老之学)、阴阳家、法家思 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 新儒学,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 容: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三 纲五常 大一统。 即加强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 “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君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三纲五常” 学说 发挥仁政思想:限制土地兼并和轻徭 薄赋(民本思想)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 想 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 用之”(唯物主义)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 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仁

3、政思想:用“仁义”“王道”“以德 服人”来施政; 民本观:君为舟,民为水 B 道家:唯心主义的观点:道,无为、逍遥(处事方法) ,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春秋:老子 战国:庄子 C 法家:法家思想是最受统治者推崇的思想,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 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战国:韩非子 D 墨家:兼爱、非攻、尚贤。 3、百家争鸣的影响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 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二、焚书坑儒(文化专制) 1、背景:政治专制 主张: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 想;“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道法 自然、顺应自然) 文献:道德经 主张:宣传

4、天道与自然无为的思想 提出“齐物”的观点 文献:庄子 影响: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张:主张加强君主权势(法、术、势) ; 主张顺应历史发展,变法革新;严刑峻法, 奖励耕战。 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统一全国 2、目的:统一思想 3、评价: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 劫。 B、使儒学走向低潮 C、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居于统治地位) 1、背景:社会环境的变化 2、认识: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继承儒家“仁政”学 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外儒内法 3成为正统思想的

5、原因: (1)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 (2)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3)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 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评价(影响):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 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 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小结】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儒学的发展: 战国时代,孟子、荀子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也是早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人民版)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

6、的重要奠基人,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 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岳麓版)汉武帝时代,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 文化政策的转变。这一时期,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人民版) “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岳麓版) 二、儒家思想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地位 1、战国时期被冷落:因为儒家思想强调道德感化,脱离当时奴隶制渐趋崩溃、战国纷 争的现实,无助于实现统一,不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 2、秦朝遭压制:因为儒生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对立面

7、,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3、西汉开始独尊: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增加“君权神授” 、 “天人感应”和“大一统” 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 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 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 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教版)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 2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 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基本精神(岳麓版)。 四、对儒家思想的态度 1、取其精华:对那些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观、道德观,可以转化为时代精 神来继承。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有为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 “三 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9、武不能屈”的品格:“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 “天下统一”的思想等。它们都可以转化为新的时代精神,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更具 有现实意义。 2、对有些内容可抛弃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 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到荀子的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 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 3、对传统

10、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坚决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 “天不变, 道亦不变”的自然观, “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 4、总的原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吸取其中的精华,既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历史阅读材料】 一、 “至圣”孔子 1、孔子的生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生于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 551 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 479 年) 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 73 岁。 孔子 3 岁丧父,17 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然而,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受到了良 好的

11、教育。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 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 55 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 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 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 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晚年对诗 礼 书 易 乐 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 ,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 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孔子的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 。在

12、 论语一书中, “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 要的地位。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 , 即“克己复礼为仁”(克 : 克 制 。 指 约 束 自 己 , 使 每 件 事 都 归 于 “礼 ”为 西 周 之 礼 。 “ 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主张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 (仁 德 的 人 , 自 己 想 成 功 首 先 使 别 人 也 能 成 功 , 自 己 做 到 通 达 事 理 首 先 要 使 别 人 也 通 达 事 理 。 己 欲 立 而 立 人 , 己 欲 达 而 达

13、人 ”是 孔 子 的 一 个 重 要 思 想 , 也 是 实 行 “仁 ”的 重 要 原 则 。 如 果 能 够 “推 己 及 人 ”也 就 做 到 了 “仁 ”) ,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 “ 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 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 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 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 要

14、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也就是说, 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 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 、 “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 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二、 “亚圣”孟子 1、孟子生平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 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 一书。 2、孟子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 ,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 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

15、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 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 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是劝说统 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 子民本思想的发展。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 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 ,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 心、是非之

16、心。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要制民 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地安于生产生活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三、 “集大成者”荀子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 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孔孟荀一脉相承,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 ,他所提 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 以为民也。 ”“从道不从君。 ”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所以说荀子是属于儒家 学派的,他的礼义

17、学说是直接从孔子的思想中脱胎而来。 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这就 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 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于孟子所说的人之性善,荀子驳斥他说:“是不然,人之性恶。 ”荀子为什么说“人 之性恶”呢?荀子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 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 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 荀子分析批判诸子百家的言论,并吸收了各家的优秀思想。如荀子说“天行有常”

18、 ,就 是说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其固定的次序的,这同老子说的“道法自然” ,在客观物质世界都 有其一定的运行规律这一点上是相通的,显然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荀子主张以礼治国, 这跟孔子的重视礼是源流相通的。可是荀子所说的礼,重在分定界限,对人制裁。强调礼 的制裁的一面,已隐含着法的作用,表现出趋向法治的观点,并以此影响了他的学生韩非 子、李斯等人,成为主张法治主义的法家学派,促成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四、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就是“无”。这个“道”是“先天地生”的,是 没有

19、意志、没有具体形状、无声无息的,是无时无地不在的。“道”即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这是老子思想消极的一面。老子长年居住在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日益紊乱,礼坏乐崩, 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大变革。面对这一切,他消极悲观,提出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 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他所 向往的这种理想社会,实际上不过是保留着原始公社遗迹的早期奴隶社会。这显然是一种 开历史倒车的没落阶级的消极思想。 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 不断转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

20、面的对立,双方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如“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而且,事物对立的双方会互相 转化,“正复为奇(反常),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 德经)。但是,老子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严重的缺陷,他不仅忽略了对立面转化 的必要条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转化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上升发展的。 五、庄子: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相对的,认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 大与小、高与低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庄子将这种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运用来观察人生社 会,便

21、产生了怀疑论和消极悲观的情绪,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可怕和痛苦的,人生只是一 场梦,活着不如死。因此,他反对一切进步,反对一切文明。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 是战国中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道” 生出天地万物。庄子的散文非常富有哲理,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如逍遥游等名 篇。 六、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韩非出身韩国贵族,为人口吃,不善说道,但善于著书,尤其喜爱研究刑名法术之学, 与李斯同为荀子的学生。 韩非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理论和实践,创造了以法、术、势为中心的法家学说体系,对 如何治理国家提出了一套自己的看法,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提供了理

22、论根 据。韩非曾经多次上书劝韩王变法图强,终不见用,但他的学说得到了秦王嬴政的赏识。 后来,秦攻韩,韩非奉韩王之命出使秦国后留在秦国,后因李斯等人的谗言而死于秦狱中。 (1)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 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 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 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2)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

23、权的理论。 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 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 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 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 ;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韩非子的学说,后来成为秦代的 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七、墨子的思想 墨 子 主 张 “兼 爱 ”, 其 实 质 是 “爱 利 百 姓 ”, 以 “兴 天 下 大 利 , 除 天 下 之

24、害 ”为 己 任 。 所 以 墨 家 之 徒 的 言 论 行 动 , 皆 以 国 家 、 百 姓 、 人 民 之 利 为 准 绳 。 周 朝 进 入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 战 争 频 仍 , 土 地 荒 芜 , 死 者 遍 野 , 民 不 聊 生 , 广 大 人 民 群 众 渴 望 弥 兵 息 战 , 休 养 生 息 。 墨 子 体 察 到 下 层 的 民 情 , 代 表 小 生 产 者 及 广 大 百 姓 的 利 益 , 提 出 了 “非 攻 ” 的 主 张 , 就 这 一 点 讲 , 是 有 积 极 意 义 的 。 自 古 及 今 , 不 论 什 么 形 式 的 战 争 , 其 受

25、害 最 深 的 首 先 是 人 民 群 众 。 为 什 么 “非 攻 ”, 确 立 什 么 样 的 准 则 及 采 取 什 么 样 的 对 策 才 能 达 到 目 的 , 在 墨 子 一 书 中 大 致 可 以 归 纳 以 下 几 点 。 墨 子 的 学 说 思 想 主 要 包 括 以 下 几 点 : 兼 爱 非 攻 。 墨 家 以 “兼 爱 ”和 “交 利 ”为 标 准 衡 量 各 国 的 法 律 制 度 , 评 价 各 家 的 思 想 学 说 , 特 别 要 将 它 贯 彻 到 立 法 司 法 之 中 。 “兼 相 爱 ”是 针 对 “别 相 恶 ”而 言 , 指 不 分 亲 疏 、 贵

26、贱 、 贫 富 , 一 视 同 仁 地 爱 所 有 的 人 。 “交 相 利 ”是 针 对 “交 相 贼 ”而 言 , 主 张 人 们 互 相 帮 助 , 共 谋 福 利 , 反 对 互 相 争 夺 . 天 志 明 鬼 。 宣 扬 天 志 鬼 神 是 墨 子 思 想 的 一 大 特 点 。 墨 子 认 为 天 之 有 志 兼 爱 天 下 之 百 姓 。 因 “人 不 分 幼 长 贵 贱 , 皆 天 之 臣 也 ”, “天 之 爱 民 之 厚 ”, 君 主 若 违 天 意 就 要 受 天 之 罚 , 反 之 , 则 会 得 天 之 赏 。 墨 子 不 仅 坚 信 鬼 神 其 有 ,而 且 尤 其

27、 认 为 它 们 对 于 人 间 君 主 或 贵 族 会 赏 善 罚 暴 。 墨 子 宗 教 哲 学 中 的 天 赋 人 权 与 制 约 君 主 的 思 想 , 是 墨 子 哲 学 中 的 一 大 亮 点 。 尚 同 尚 贤 。 尚 同 是 要 求 百 姓 与 天 子 皆 上 同 于 天 志 , 上 下 一 心 , 实 行 义 政 。 尚 贤 则 包 括 选 举 贤 者 为 官 吏 , 选 举 贤 者 为 天 子 国 君 。 墨 子 认 为 , 国 君 必 须 选 举 国 中 贤 者 , 而 百 姓 理 应 在 公 共 行 政 上 对 国 君 有 所 服 从 。 墨 子 要 求 上 面 了 解

28、 下 情 , 因 为 只 有 这 样 才 能 赏 善 罚 暴 。 墨 子 要 求 君 上 能 尚 贤 使 能 , 即 任 用 贤 者 而 废 抑 不 肖 者 。 墨 子 把 尚 贤 看 得 很 重 , 以 为 是 政 事 之 本 。 他 特 别 反 对 君 主 用 骨 肉 之 亲 , 对 于 贤 者 则 不 拘 出 身 , 提 出 “官 无 常 贵 , 民 无 终 贱 “的 主 张 。 节 用 节 葬 。 节 用 是 墨 家 非 常 强 调 的 一 种 观 点 , 他 们 抨 击 君 主 、 贵 族 的 奢 侈 浪 费 , 尤 其 反 对 儒 家 看 重 的 久 丧 厚 葬 之 俗 。 认 为

29、 君 主 、 贵 族 都 应 象 古 代 大 禹 一 样 , 过 着 清 廉 俭 朴 的 生 活 。 墨 子 要 求 墨 者 在 这 方 面 也 能 身 体 力 行 。 哲 学 政 治 思 想 墨 子 哲 学 思 想 的 主 要 贡 献 是 在 认 识 论 方 面 。 他 以 “ 耳 目 之 实 ”的 直 接 感 觉 经 验 为 认 识 的 唯 一 来 源 , 他 认 为 , 判 断 事 物 的 有 与 无 , 不 能 凭 个 人 的 臆 想 , 而 要 以 大 家 所 看 到 的 和 所 听 到 的 为 依 据 。 墨 子 从 这 一 朴 素 唯 物 主 义 经 验 论 出 发 , 提 出

30、了 检 验 认 识 真 伪 的 标 准 , 即 三 表 : “上 本 之 于 古 者 圣 王 之 事 ”, “下 原 察 百 姓 耳 目 之 实 ” , “废 ( 发 ) 以 为 刑 政 , 观 其 中 国 家 百 姓 人 民 之 利 ” 。 墨 子 把 “事 ” 、 “实 ”、 “利 ”综 合 起 来 , 以 间 接 经 验 、 直 接 经 验 和 社 会 效 果 为 准 绳 , 努 力 排 除 个 人 的 主 观 成 见 。 在 名 实 关 系 上 , 他 提 出 “非 以 其 名 也 , 以 其 取 也 ”的 命 题 , 主 张 以 实 正 名 , 名 副 其 实 。 墨 子 强 调 感

31、 觉 经 验 的 真 实 性 的 认 识 论 也 有 很 大 的 局 限 性 , 他 曾 以 有 人 “尝 见 鬼 神 之 物 , 闻 鬼 神 之 声 ”为 理 由 , 得 出 “鬼 神 之 有 ”的 结 论 。 但 墨 子 并 没 有 忽 视 理 性 认 识 的 作 用 , 墨 家 学 派 创 建 了 中 国 第 一 个 逻 辑 思 想 体 系 。 八、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为什么会成为一股时代 风潮? 一般说来,每次重大的社会改革或变法绝不是偶然而为的,而是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 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变动、人才崛起、改革或变法的思想基础等综合相关因素。 春秋战国

32、时期,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椎广,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了 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昭示了改革或变法的利益所在;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则猛烈冲击了 传统的礼法秩序,进一步加速了奴隶制度走向崩溃的进程,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新兴地主 阶级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迫切需要解决社会大变革中一系列问题的双刃剑既能解决富 国强兵的眼前问题,又能维护自己的统治,由此产生了改革或变法的内在需求;与此同时, 社会变革使从属于原先统治阶层的;拥有独立社会政治地位,掌握专门文化知识,不耕而 食,不富而贵”的士人,既失去了生活保障,又囚摆脱宗法制度的束缚而为其大展宏图提供 了自由条件,从而为各国竞相改革或变法奠定了人才基础,

33、此外,法家的“治世不一道,便 国不法古”和“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等变革和法治思想主张,则为当时的改革或变法潮流奠 定了理论基础。当然,各国统治者的个人素质、不同诸侯国的国情也深刻;影响了当时改 革或变法的进程、结果等。 九、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的主要基地。战国时代,由于齐国经济发达、政治开明,以及良 好的文化政策,齐国君王给予士人的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学派汇集 稷下。而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 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兴衰历史,基本上与田齐政权共始终.随着田齐的强弱而兴衰。学界比较 普遍的看法是创建于田氏取代姜族,夺取齐国政权后的第二代国君齐桓公田午时

34、期;发展 于齐威王时期,兴盛于齐宣王时期;中衰于齐悯王时期;中兴于齐襄王时期;亡于齐王建, 秦灭齐时。大约存在了 150 年,但对后世产生的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 既然稷下学宫是田齐王朝兴办的,其直接的原因是政治乃是需要。田氏代齐以后,历 代君主无不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图谋称雄诸侯。稷下学士则是为田齐君王们的政治需要, 制造舆论、设计蓝图、拟定典章制度。客观上也是适应田齐统治的政治需要。因此,稷下 学宫首先是一个智囊团性质的机构。其次,就是炫耀国力,标榜尊贤至士,吸引人才。这 就为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百家争鸣创造了优越的政治环境。故稷下学宫又具有社科院的 性质。 “不治而议论”,是稷下学士的主要

35、活动特点之一,这一特点体现了学官鲜明的政治 性。“不治”,即“不任职”。虽有上大夫的头衔.但不但任实际职务。“议论”,就是议 论时政、国事、治乱之策,为田齐统治者提供决策依据,以实现智囊团的功能。而他们的 议论时政,是在宽松自由的政治氛围内,对田齐统治者的政治活动提出批评意见和决策参 考建议,没有或者少有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情况,所提意见及建议都是坦率的直言。 同时,稷下先生及其各派学者利用齐国提供的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潜心研讨,互相争 鸣,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了各自学派的学说.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大融合。这一时期产生了 一大批不同学派的著作,有些著作在稷下得以丰富补充。即有黄老学派,也有儒家、法家

36、、 阴阳家等等。汉书艺文志就记述了部分稷下先生的著作目录。而稷下先生及各派著 名学者荟萃稷下,往往是率领弟子门徒一并来的。稷下先生与各派著名学者在学宫传道、 授业、解惑,培养出了众多的人才。比如荀子,15 岁就到此学习,后来成为了稷下的学术 大师。而孟子两次入齐讲学,时间长达三十年,被授予上卿。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记载,齐宣王时稷下学宫有“数百千人”,其户下不乏有成就者。对一些有成就的人才, 往往被齐录用为各级官吏,直接参与齐国的政治活动,战国策齐策对此有所记载。 刘向别录记载说;“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这所说的就 是指各派学者的定期学术例会。在例会上,各学派推荐出他们学派的代表,阐发学术观点 和政治主张.批驳与他们观点不一致的学派。这实际就是为各学派提供学术交流与争鸣的机 会,以便更好地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获得政治上的重视。但他们争鸣的议题非常广泛, 既有不同学术观点的诘难,又有不同政治主张的阐发,也有对宇宙奥秘的思考。稷下学宫 作为战国百家争鸣的主要园地,而这类学术报告例会则是百家争鸣的集中体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