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歌曲花非花教案 教学内容:1、发声训练 2、学习歌曲及对作品的处理 教学目的: 1 情感目标:学习并演唱花非花,体会歌曲的艺术气息和朦胧 美。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此歌,加强学生对发声、吐字重要性的认识。 3、能力目标:灵活渗透歌唱的姿势与歌唱的气息知识,努力培养学 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歌唱习惯。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恰如其分的表达。 2、歌曲字头的“软”表达。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 具:钢琴、教材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发声训练 1、哼鸣练习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 位置。a、
2、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 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 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 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 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 母音及带 a 母音练习 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 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 a 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 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三、歌曲学习与演唱 花非花 1、作品简析: 白居易(772 846),唐代大诗人。字乐元,晚
3、年局香山,自号香 山居士。原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出生于小官僚家庭。少时 因避战乱“衣食不充,冻馁并至”直接体验了民间疾苦。公元 800 年考中进士,以后做过一些小官,但因直言敢谏被贬。后又任杭州, 苏州刺史,管至刑部尚书。晚年闭居洛阳,75 岁去世。终身主张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的诗作卖炭翁新丰折 臂翁缚戏人忆江南等因形象鲜明,主题深刻而成为传诵 名作。感伤诗中长恨歌琵琶行更是曲折生动,文彩精致的 大作,显示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才能。 黄自(1904 1938)字今吾,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早年在 美国欧柏林及耶鲁大学音乐学校学作曲。1929 年回国,先后在多所 大学任教,
4、培养了不少音乐人才。同时,从事音乐创作和著述,写 下了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近百首。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 家。其作品结构严谨,线条分明,层次分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白居易的诗大都以言语浅近,意境显露见长(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但这首花非花却颇为“朦胧”。第一句“花非花,雾非雾”, 就首先给人一种非花似花,非雾似雾的捉摸不定的感觉,可毕竟又 似花还是非花,似雾还是非雾。第二句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 写,似在说短暂易逝的梦。但第三四的“来如春梦”“去似朝霞”, 即告诉我们“春梦”与“朝霞”也是比喻。这种如行云流水,环环 相扣的一连串的比喻,只喻体(用作比喻的物体),而不喻本(被 喻之物)
5、,确实诗的意境蒙上了一层“朦胧”色彩。但这首诗的诗 意又不是晦涩到不可捉摸的地步,从他同期的,甚至为同一目的而 作的渐简吟可知,花非花可能表现的是对一种生活中存在过 的,而又很快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与惋惜。该诗节律规整, 奇丽缠绵,为千古传颂之佳作。 2、艺术处理: 歌曲抒发了诗的意境,节奏平稳,旋律委婉、含蓄、带叙述性。 结构为四句体单乐段形式。第一句的动机,强调“非花”的“非” 字,后半句上四度模进,再强调“非雾”的“非”字,一开始就描 绘出这覆盖着一层薄纱的意境,第二句结束在属音上,是进一步的 叙咏,那逐级下行,后为平叙的音调,具有谜底色彩,也增加了问 的期待。第三句转折,由低向高婉转上扬,好似春梦,并非春梦。 第四句由高而低趋于平稳,看似朝云,却非朝云。最后恬淡的结束, 其追惜、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3、演唱要求: 要蕴涵原诗的意境,字头可软些,同时“花”“非”“雾”这些字 唱起来有些绕口,方言区有 f-h 不分的情况,还要注意字音的准确、 清晰。此外,由于歌曲是舒缓的平稳节奏,要控制好气息运用,切 记不要唱“爆”了,唱“火”了或唱“热”了,这都将有悖愿意。 四、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结,对学生的演唱作出评价,指出优缺点,树 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好的完成作品。 五、作业: 课后用正确的歌唱姿势、准确的呼吸方法,认真体会歌曲的含意, 准确诠释表达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