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力(2 课时) (作者:尹胜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 2. 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来源: 3.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 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录象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 所观察到的物 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从而对力形成初步认识。 2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 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显著的因素。 来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科索沃中
2、的物理学道理,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 践活动。 2 通过作力的图示,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1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主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 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来源: 1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教 师将学生所列举实例板书在黑板上或者直接投影课本图 7-1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1.上面所列举事例中通过什么方
3、式表现出来?2.产生 这些作用时没有物体行不行?至少要几个物体?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如下: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来源: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教师: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体力、能力、战斗力、权力、生命力、劳动力等是我们所定 义的力吗? 待学生思考后指出: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 得多,指的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 用。推、提、压、排斥、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2教师:前面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 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
4、对一个力来说, 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 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用手打击课桌时,施力物体的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用力拍 打课桌,体念手有 什么感觉?为何有这种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人游泳时向后划水身体却向前运动,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四、力的大小
5、力在物理学中用字母 F 表示,在国际单位预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 N 表示。 1 牛的力有多大呢?是一条牛的力气吗? 两个鸡蛋重约 1 牛,一包方面面对手的压力约为 1 牛,一个普通初中生对 地面的压力 约 500 牛。 发给学握力计,测出自己握力的大小 五、力的作用效果 1观察课本图 7-2,几项体育活动中,力作用在物体上有什么具体表现?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力不讨好的作用效果的两种具体表现: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 动状态发生改变 2演示:用力改变弹簧的形状:有用细绳拉着物体在斜面上从静到动、从动到静、或 改变运动方向。来源: 第二课时 六、力的三要素 1按教材组织学生活动:用
6、不同方向、不同 大小、不同位置的力作用在门上,观察 产生的作用是否相同。 通过活动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有关。 2教师:既然力的作用效果与它的 三要素有关,那么如何形象地表示出这三个要素 呢? 力的图示是一种形象化表示力的物理图形语言, 是表示力的一种方法,具体作法如 下:首先确定受力物体;根据力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比例;确定力的作用点(一般在受力物 体上)和方向;从力的作用点画力的作用线;按比例确定线段的长度;用箭头表示力的方 向。 3教师示范作图过程 4学生上台板演,教师根据情况作出点评,指出不对之处。 七、小结本节内容、布置作业 课本 17 页习题 八、板书设计: 第七章 第一节 什么是力 一什么是力 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4 力的符号:F 5 力 的单位:牛顿(简称牛) ,用符号 N 表示 二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和方向) 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表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