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 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产状况。简述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 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难点:对原始农耕文化特征的概括。概述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属于较高层次的能 力要求。这不仅需要学生知道半坡、河姆渡聚落取得成就的史实,而且还要对这些史实进 行整理分析才能归纳其本质特征。 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本课主体介绍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生产生活状况,以说明性语 言为主,尽可能利用第一 课建立的知识储备,前后联系。明确我国南北共同发展,构筑远 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的历史事实。 二、学情分析 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充分运用现
2、代信息手段,制作直观性 很强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设置问题,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 法,激发探究欲望,意 在情境中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通过对比比较的学习,掌握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 渡原始居民的异同之处,使学生 学会在比较中探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生产生活状况及其特点,从而 了解生活在六七千年以前我国古代的氏族聚落居民的历史文化。 2与北 京人的纵向比较学习,学生可以说出半坡人河姆渡人所取得 的进步,培养学 生比较和表达的能力。 3对半坡人、河姆 渡人异 同的横向比较学习,找出南北聚落的不风格,并概括出它 们所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
3、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组代表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分工协作收集有关氏族聚落的资料,根据资料自制 聚落房屋模型,发挥想像力,描绘聚落概貌图,并以一天的生活场景为内容进行描述,创 设历史情境,掌握氏族聚落的基本情况。 2.设置问题,推波助澜,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比较的方法,归纳出原始农耕文 化的特征。通过事物模拟图片展示激发 探究欲望,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 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别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 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国远古居民高超的智慧,悠久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4、 2通过了解古代氏族聚落当时的生活,体会到人类征服自然的艰辛,学会热爱生命, 善待人生,培养坚强的意志。 四、教学理念和方式 整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自主探究,培养 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想像力、 创造力,始终把学生的动手、表达、想像、思考、讨论、交流 等各种活动贯穿始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发扬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收集资料、处 理资料、动手实践、分析比较、想像创新等能力,并通过学习感受,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查找资料 3、准备实物模拟图片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了解我国境内的远古
5、人类的生活状况。随着人类的进步,这种落后状况开始 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了氏族聚落。什么是聚落、氏族?距今六、七千年的时候,我国已经 出现很多氏族聚落。当时的人是怎样生活的?我们共同学习。 2、学习新课 运用课件,简要介绍聚落的概念及其分布。 (六七千年时原始人类已有定居地,称之为 聚落。一个聚落就是一个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即氏族,中华大地上氏族 聚落已是星罗棋布遍及各地) 。 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 布图 课件显示,思考我国氏族聚落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找出它数量多、分布广、且多集中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等特点)了解其中两个 最 具代表 性的氏族聚落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课
6、件闪示半坡和河姆渡两处遗址 ) 开展学习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分别代表半坡人,河姆渡人。进行研讨设计, 拿出本组的方案,你们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形式来介绍本聚落的情况。介绍中必须包括 有房屋实物模型、氏族聚落概貌全图以及氏族一天的生活场景等内容。 (按照设计的方案,分别派出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有关知识。或展 示模型、图片, 或讲解、说明,或表演、讲故事, 其余的同学可以补充、纠正,营造出一种交流、探究的 氛围。在活动中,使学生对半坡和河姆渡聚落所在区域、距今年代、房屋特点、主要农作 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等各方面知识有所了解,依据史实对当时人们的生活 进行充分想像和体会。 ) 老师
7、设置问题,组织讨论,进一步探究新知识。 和北京人相比,半坡人在哪些地方比北京人进步了?半坡人已经掌握了建筑房屋的技 术,过上了定居生活,他们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看“房屋复原图” 。半坡人有了原始的农 业生产,开始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他们还开始饲养一些家畜, 使用的工具已经是磨制石器了。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和打制石器有哪些不同呢?(生思考,讨论,自由回答)归纳: 1)在制作方法上 2)功能上 半坡遗址中的窑场说明什么?在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出示图片。陶器不仅是重 要的生产、生活工具,彩陶还反映了原始人的艺术追求。 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相比有哪些相
8、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 地方?这些不同是怎 样造成的呢?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有哪些基本特征?有哪些值得骄傲的成就? (引导学生对比,启发思考,从而得出结论) “大汶口原始居民”子目 随着氏族聚落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距今四、五千年的时候,氏族聚落内部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反映这种变化的代表性遗址是大汶口遗址。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到底发生 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产生预示着漫长的原始社会就要走到 尽头(生自读课文,小组 讨论,自由 回答) 。 3、课堂小结 本课通过对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取得的具体成就的学习,组织 学生谈学习本课的体验和感受。在了解我国远古居民的进步及
9、成就之后,有什么想法?从中 得到哪些认识?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人生观、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培养。 4、课堂练 习 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5、板书设计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半坡聚落 河姆渡聚落 大汶口原始居民 六、评价 本课开展的学习活动,效果非常好。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原始居民取得的成就, 在学生的交流探究中得到了解 决。老师设置问题,通过课件展示出来,组织讨论,探讨了 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说明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生产力有明显进步,是人类社 会的一大进 步。 七、教学自我反思 本节课老师及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点评、总结,鼓励
10、学生敢于探究、勇于参与、有所 创新的精神,对学生的表现特别是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更是给予充分肯定。营造交流、 探究的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自信心,进一步主动探究新知识。通过读书使学生获 得知识储备,来解决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进行分析探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教师不再 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 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 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教学中,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 主动求知的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更好地体现自 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提供充分 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 能。
11、八、教研员点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 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 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发现、研究、探索的环境, 激发学生进一步创造的欲望。 在创设探究情境时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在 教学方法上,没有按照常规,以课文顺序逐项讲解,穿新鞋,走老路。而是探索性的进行 了尝试,开展分组学习活动,进行研讨设计,拿出方案,介绍聚落的情况。在活动中,学 生对半坡 和河姆渡 聚落所在区域、距今年代、房屋特点、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 种、生产工具等各方面知识都有所了解。对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进行充分想像和体会, 引起求异思维的发展,激励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证据,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历史,培养良好 的学习习惯。启发、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是本课的亮点。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