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59.50KB ,
资源ID:4176635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41766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大连市第四十八中学《山岳的形成》word教案.doc)为本站会员(丁**)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大连市第四十八中学《山岳的形成》word教案.doc

1、 山 岳 的 形 成 教 学 设 计 大连市第四十八中学 刘伟 【教学设计理念】 1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重视探究性学习的运用,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 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发挥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地理信息技术是一种重要的 教学技术手段。 3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体验,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自我建构、 自我生成、自我完善的过程。 【教学分析】 1课程标准分析: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 内、外因素” ,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 (1)重视学生“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的培养。

2、(2)结合实例分析,实现了学生从知识学习向素质培养的转变。 2教材内容分析: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和内力作用密切相关。 所以本节内容在继上节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将山岳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 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同时 又是对初中有关地形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升华。 这一节教材的内容共可包括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岳的形成;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的影 响。 第一部分的内容山岳的形成,教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 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 成于一定的地质构造上的,

3、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岳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 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这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的内容山岳对交通的影响,教材主要分析了山岳对交通三方面的影响:对运 输线路结构、对线路分布格局和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并且设计了相应的活动题帮助学生 理解。 3学生特征分析:高一年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一般,仍需恰当地启发, 适当点拔;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对讨论、发展环节较感兴趣,但得注意引导。 4课程资源分析:本节“山岳的形成”讲述了一些较为

4、深奥的原理,为让它通俗易懂, 编者已在书中配备有大量的插图和材料,让学生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媒体报道的“火山活 动” 、名山大川的资料、图片都是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分析,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2通过火山爆发的片段、景观图与示意图,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通过“活动 1、2”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培养其读图、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活动 3”,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 到的知识和生产、生活相联系。 (二)过程

5、与方法: 1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共同体,进行信息的采集、分类、分析等活动。 2利用直观的图片、图像等进行演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 2通过课内、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 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3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应和环境和谐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 重点:“山岳的三种类型” , “山岳对交通的影响” 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前材料收集;课堂的质疑、合作

6、、探究;课后的作业。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启发式教学:本节教材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进行信息的收集,对图的理解与 分析。因此,采用在学生读图分析、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为主的方法进行 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多媒体以其形象观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生动感人的解说,增加 了真实性、趣味性。在短时间内使大量无法直接观察的感性材料呈现在眼前,激发联想, 有利于课堂教学。 2学法 讨论法 通过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利于学生理解、巩固所学 知识。同时,也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更多的学 生有交流、发言的机会,其正体现学习共同

7、体中“平等的首席” 。 四、课前准备 全班组合成六个学习共同体(组为单位) ,准备: 1竹片、条状橡皮擦 2收集中国名山的图片资料(分组收集) 3收集与火山有关的资料、图片(分组收集) 五、课时安排与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断块山 背斜 1山岳 褶皱山 向斜 火山 第二课时 1山岳 运输方式的选择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交通线的分布 交通线的走向 六、教学过程: 教学 程序 教学 内容 活 动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复习 导入 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 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 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 况趋于平缓。今天

8、,我们要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 对地形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播放录像】 全球山脉掠影 ,让学生浏览世界的名山 的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陆地的骨架。 回顾重点内容:承上启下。 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 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承转 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播放动画】 “褶皱的形成” 【设问】 “褶皱是怎样形成的?”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 么?” 【投影】图 4.9“褶曲示意图” 新 课 教 学 褶皱山 【设问】 “褶皱有哪两种基本的形态?从形态上如何去区 别它们?” 【读图引导】1.地层的形成受力弯曲背斜、向斜的 形成;2.从水平方面和垂直方向上判

9、断岩层的新老关系。 让学生总结得出: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 的重要依据。 背斜的中心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向斜的中心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师:一般背斜的岩层上拱,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 下弯曲,表现为谷地。但如果你是一 名野外地质工作者,你到自然界中,还是“以貌取人” 你可能会犯大错误。 【播放动画】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引导学生对图中背斜、向斜处的岩层受力进行分析,理 解成因。 【实验】同学拿出课前准备好的 0.5cm 厚的竹片或条状 橡皮,让竹片或橡皮受力弯曲,观察凸、凹处,这时会 有什么样的现象发生? 【总结】背斜的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 所以变成

10、了谷地;向斜的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 而成山岭。 【纠正】有些学生会认为,向斜处的物质是由于背斜处 被侵蚀后的物质在此处沉积而成的。 师:我们把背斜或向斜发育成的山岭或谷地统称为褶皱 山。有的规模很大,如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 亚欧大陆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投影】世界地形图,学生找出这两大山系 【阅读材料】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 【投影】六大板块示意图,直观地形成对全球六大板块 的认识,理解板块运动与地貌成因之间的关系。 【运用】书 P80 活动题。 活动 1 是对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最好的检验,考查学生 是否掌握了背、向斜的根本的判断依据。分组讨论,并 形成总结报告,进行交

11、流。 活动 2 提示“地下水的运动” , “受力状况分析” 。分组讨 论,写出书面总结。 (题难度较大,学生可能分析不够到位) 【生答师总结】背斜的岩层走向类似于石拱桥,安全稳 定,利于隧道中的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泄。 通过活动,让学生整体参 与读图,并在交流中掌握 科学的读图方法和图文转 换方法。 直观教学不再由教师完成, 而是由学生参与完成,使 学生在“做中学” 、 “学中 做”的过程,完成对知识 的吸收、运用和创造。 让学生感悟到信息技术是 今后学习和发展的必备工 具。 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口 头表达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化抽象为 具体。 过渡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褶皱山是其形

12、成 的一类,另一种常见的由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山岳是一断 块山。 新 课 教 学 断块山 【播放动画】 “断层的形成” 通过演示,让学生清楚“什么是断层?” 【实验】用粉笔做一个小实验,让学生再次明确“断裂” 与“断层”的区别。(后者发生明显位移 ) 【展示】断层的模型 【活动】书 P80 图 4.11 “断层示意”图将断层线两侧的 箭头用“色笔”描一下,以突出两岩块的运动。 【放映】 “庐山断块山示意图” “华山断块山示意图” “泰山” 【展示】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我国五岳及其他名山的图 片及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小结】华山“险” 、泰山“雄” 、庐山“秀” 【活动探究】P81 活动题

13、师:对地质构造进行说明(它是由地壳运动而引起岩层的 变形或变位) 【展示图片】 “褶皱山喜马拉雅山、断块山华山” 学生分组、观察、分析、讨论、总结发言。 【生答师总结】断块山由于受断层控制,所以外形一般 呈断块状,山地与平原的分界线较明显,往往山势比较 陡峻、挺拔。而褶皱山往往是一系列背斜和向斜组成, 山岭和谷地相间分布,形成连绵的山脉。 渗透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 的理念。 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 小结 投影表格“背斜和向斜的比较” 通过生活的填表情况,了 解课堂教学效果,且加强 了学生对这一重要内容的 掌握。 教学 程序 教学 内容 活 动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褶曲的 基本形

14、态 岩层形态 岩层的 新老关系 地表形态 未侵蚀 地形 侵蚀后 地形 背斜 向上拱起 中老两翼新 山岭 谷地 向斜 向下弯曲 中新两翼老 谷地 山岭 导入 新课 第 2 课时 我们学习了褶皱山与断块山,它们都是山岳的重要类型, 都是由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形成的。这堂课我们来认 识一种成因不同的山岳火山。 【观看火山视频】 【展示图片】长白山白头山天池、哥伦比亚高原。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了 解喷发形式不同会形成不 同的火山地貌。 教学 程序 教学 内容 活 动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新 课 教 学 火山 【设问】因岩浆喷发而形成的白头山与哥伦比亚高原, 为何在地貌景观上大不相同? 让学生明白

15、,喷发形式的不同造成的。 【投影】 “火山示意”图片 学生自己得出火山的结构:火山、火山锥。 【展示】学生展示收集有关火山的资料。 1火山的类型及分布。 2火山与人类(有益)。 3火山与人类(危害)。 4富士山及夏威夷。 师:进行评价、总结 通过“火山”资料的搜集, 整合,明白事物是辩证的, 既能形成巨大的灾害,也 会给人类带来丰富的资源, 如:地热、矿产、温泉等。 承转 大家了解了山岳是陆地的骨架,它的分布格局直接影响 和制约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它对人类的直接影响是多 方面的,接下来,我们就从交通运输方面来探讨一下。 新 课 教 学 山岳 对交通 运输的 影响 【展示】 “平原、山地”的景观

16、图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山区与平原,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山 区相对高度大,地势崎岖,交通方式比较单一,交通线 的分布也受较大的影响。 【探究】分小组讨论 P82 活动第 1 题,分析山岳对交通 运输线路的影响。 学生从表资料从分析: 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远远小于公路,得出铁路对地形的 要求较高,不宜在山区布局。 从表 2 分析:山岳地区修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均比平原 和丘陵地区高。 【总结】综合分析来看,在山区修铁路比较困难,在发 展公路相对容易一些。所以一般情况下,山区的交通运 输线路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考虑铁路。 书 P82 活动第 2 题,此题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对学生 的要求较高,引导学生观察、

17、讨论、探究。 【设问】图中有哪些自然因素会对铁路选线产生影响? 选线时是如何处理的? 【提示】学生从公路的延伸方向来考虑,河流对交通的 阻碍,而影响了工程的造价等 【设问】图中还有哪些与人类活动有关因素? 【生答师总结】(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地形、河流、沼泽 等自然因素。公路在山谷中穿行时,应尽量与等高线平 行,跨河时需要修桥;避开沼泽地。 (2)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公路选线时要尽可能 多地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这说明了人口和乡村 也是选线要考虑的。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 理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 能力。 教学 程序 教学 内容 活 动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小结 运输方式的选择

18、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交通线的分布 交通线的走向 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 解和掌握 作业 略 了解课堂教学效果,适时 调整教学进度 七、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标准的要求, 山岳的形成这一节是作为分析认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 一个案例,目的是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明白到内力作用是如何改变地表形态的, 及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这一节学生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不多,但 “山岳的形成”涉及到地壳运动,对学生来讲 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该节课可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是:将传统和现代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 合起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多种教学用具(动画、图片和模型等)协调地运用到教 学中,而不显得重复。例如:在讲授褶皱和断层的形成时,既有动画演示,也有利用粉笔、 竹片来作演示的原始方法;还有就是利用图片和模型来讲授褶皱和断层的形态,达到较好 的教学效果;开展小组学习,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对 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及时的评价鼓励。基本完成了教学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还 有很多细节的地方需要改进:课堂上有较多学生小组活动时,要很好地控制好讨论时间; 设计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并且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引导,否 则学生的头绪会比较混乱,思维过于发散。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