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一章 需求、供给和消费者行为理论 在经济学中,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被称为资源的稀缺性。 消费者行为核心是消费,消费者追求最大效用。 无差异曲线的任一点的边际替代率,正是该点上无差异曲线切线的斜率 完全替代品边际替代率为常数,完全互补品边际替代率为一直角线。 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预算线同无差异线相切 1.24 需求弹性 重要!需求弹性是测定某种商品或劳务的需求量对某种影响因素变化的反应 程度的指标。可以分为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等。 1 需求的价格弹性反映某种商品或劳务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根据需求法则,需求量与价格负相关,因此一般地需求弹性为负值。 通常人们
2、在谈到价格弹性大小时,总是指其绝对值的大小。 当 Ep=0 时,称需求完全无弹性 ;当 05%的增幅时严重的通货膨胀。 第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是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 运行过程进行管理与调节,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各项政策的总称。 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就业政策 3 最终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以及物价稳定下可能达到的经济增长和 国际收支平衡。直接目标是扩张或抑制总需求,从而促进经济的复苏或抑制经 济的过度膨胀的目的。 政府收入包括税收和公债;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 经济萧条时,税收自动减少,抑制消费与投资的减少,有助于
3、维持总需求。 经济繁荣时,税收自动增加,抑制消费与投资的增加,有助于维持总需求,缓 解由于需求过大而导致的“通涨” 。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经济萧条时实行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开支、减少税收。 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则通过扩张性的 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 紧缩性财政政策:经济膨胀时实行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开支、增加税收。在 经济膨胀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则通过紧缩性 财政政策压抑总需求,以实现物价稳定。 货币政策目标 1 现金量指标 2 货币供应量 3 剩余储备 4 基础货币 5 商业银行的贷款总规模 货币政策工具 (1)法定
4、准备金(2)贴现率(3)公开市场业务 货币政策的手段 (1)扩张性货币政策(2)紧缩性货币政策(3)均衡性货币政策 4.21 货币政策的基本知识 货币政策是实现宏观金融调控的最主要的政策手段,它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调 节和控制来实现货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中央银行:国家的最高金融当局,统筹管理全国金融活动,实施货币政策以影 响经济。中国:中国人民银行 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商业银行所吸收存款中必须保持 的准备金率。准备金=K*R D=K/R D创造出的货币量 K最初存款总额 R-法定准备金率 金融市场又称公开市场,是各种信用工具交易的场所。它分为货币市场与资本 市场。 货币
5、市场是从事短期信用工具买卖的场所,包括商业票据、国库券、银行承兑 票及可转让的定期存单等。 资本市场是从事长期信用工具买卖的场所。如公债、公司债券、股票以及房地 产抵押单据等。 第五章 管理和管理者 管理学:传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和方法。 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必要条件:1)管理必须存在于两个人以上的彼此 间的集体活动;2)集体必须拥有其统一的行动目标。 (2)管理的实施必须以组织作为其“载体” 。 (3)管理的任务是分层次的。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管理的任务就 是管理者的任务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组织中各种人际关系包括:1)主管与 下属之间 2
6、)成员之间 3)群体之间 4 管理环境的构成: (1)一般环境 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 社会因素 技术因素 (2)具体环境 供应者 顾客 竞争者 政府机构 利益集团。 管理者的任务? (1)效率:是管理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2)效果:管理工作活动实现的目标。 重要!5.1.2 管理职能 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来协调他人的 活动,带领人们既有效果又有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法约尔提出:计划职能:包含规定组织的目标,制定整体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 以及将计划逐层展开,以便协调和将各种活动一体化。确立目标、制订行动方 案,着眼于有限资源的合理
7、配置; 组织职能:管理者还承担着设计组织结构的职责。组织设计、人员配备、权力 配置,着重于合理的分工与明确的协作关系的建立; 领导职能:每一个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管理的任务是指导和协调组织中的人。 指导、协调、激励,致力于积极性的调动和方向的把握; 控制职能:管理者要履行的最后一个任务。检查和监督,着力于纠偏。 5.1.5 管理中得人性假说 (一)理性人假设 理性行为:人的行为不应该对虚无的上帝负责,而应当对自己负责,凡是有利 于满足自我利益的行为。 充分理性即指人的行为总是为着最大化地满足自身利益,有限理性即指人的行 为只能做到力所能及的满足自身的利益。 任何个人都充分理解自身利益所在,并都
8、能采取正确对策去最大化谋取自身利 益, (二)有限理性人假设 代表人:西蒙认为,要实现完全理性,人们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每一个人作决策时必须了解影响决策的每一个因素; 每一个人作决策时必须能够完全估计到每一种可能的结果及其发生的概率; 人们有能力对每一种结果的偏好程度进行排序,然而,以上三个条件都不能 成立。事实并非如此。 (三) “经济人”假设X 理论 代表人:泰罗 工作的动机是为获得经济报酬 经济人假说的主要内容麦格雷戈提出的 X 理论 典型的管理方法:“胡萝卜加大棒” (四) “社会人”假设行为科学理论 代表人:梅奥 核心:人是社会人 (五) “自我实现的人”假设Y 理论 代表人:美国管
9、理学家马斯洛 麦格雷戈提出相对与理论提出了理论假设: (六) “复杂人”假设超 Y 理论 5 经济人假设提出工作方法标准化、制定劳动定额;社会人假设提出尊重人,关 心人;自我实现人提出给员工创造一个发挥才能的环境,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复杂人假设提出因地制宜的管理思想。 重点!5.2.3 管理者的角色 管理者的角色是指作为一般管理者他在组织体系内从事各种活动时的立场、行 为表现等的一种特性归纳。 决策角色 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挂名首脑 领导人 联络人 人际关系角色指所有的管理者都要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义务。 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监听者(接受关于企业经营的信息)传播者(对下属 传递信息)
10、发言人(将本组织的信息向外界传播) 信息角色指所有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都要从外部的组织或机构接受和收集 信息。 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1 企业家,管理者发起的新项目 2 混乱驾御者管理者 纠正问题 3 资源分配者,管理者分配责任 4 为成交条件扮演谈判者。 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实际上扮演着着 10 种角色。 第六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和演进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大约经历三个阶段:1、早期管理活动或实践阶段(人类 社会产生到 18 世纪)2、早期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18 世纪到 19 世纪末)3、管 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到泰罗、法约尔、韦伯) 6.12 古典管理理论
11、 科学管理理论泰罗“科学管理之父” 。以研究工厂内部的生产管理为重点,以提 高生产效率为中心。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 著名实验和研究:“搬运生铁块实验” 、 “铁锹实验”; “动作” 、 “工时”研究, 工具、机器、材料、工作环境等标准化研究 泰罗主要观点和创新性的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科学管理四条原则: (1)确立每项工作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2)合理的选择工人,做到人适其事。 (为工作挑选“第一流工人” 。 ) (3)教育、培训、强化工人,使他们按照科学方法工作。 (4)管理当局与工人精诚合作,共担工作和责任,取得双赢。 2.关于任务管理原理: (1)工时研究与标准化。 (2)差别计
12、件工资制 3.关于职能化的组织原理: (1)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 (2)建立职能工长制。 (3)例外原则。 (4)科学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实现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 。 管理过程理论(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管理过程之父” ,以企业整体作为研究 对象,致力于一般管理理论的研究,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 其突出贡献和理论: 6 1 为管理工作规定基本职能 (1)经营和管理。经营有六项职能,技术职能、商业职能、财务职能、会计职 能、安全职能和管理职能。管理是经营的六项职能之一。 (2)管理的要素。a 计划 b 组织 c 指挥 d 协调 e 控制 2提出管理的基本原则(管理 14 条
13、原则) 1 分工 2 职权与职责 3 纪律 4 统一指挥 5 统一领导 6 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 人员的报酬要公平 8 集权 9 秩序 10 公正 11 保持人员稳定 12 集中化 13 首创精 神 14 团结精神 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韦伯核心内容就是组织活动要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 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明确分工,自上而下形成等级系统 它优于其他组织形式之处就在于其准确性、稳定性、严格的纪律性和可靠性。 高度结构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人们进行强制控制的 合理手段,是达到目标、提高效益的最有效形式 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组织的权力应当是理性法律权力。 (
14、2) 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应具备的特点 1 劳动分工 2 职务等级 3 正式的选拔 4 正式的规则和制度 5 非人格化 6 职业走 向 6.1.3 行为科学理论 早期的行为科学理论梅约(梅奥) , (1) “霍桑试验” 1 续电器装配测试室试验:职工情绪 2 访谈计划:了解感受,提高生产效率 3 接线板小组观察试验:非正式组织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2)人际关系学说 通过“霍桑试验”1 “社会人”假设 2 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3 新的领导 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 发展后期行为科学理论 代表人物:梅约(梅奥) , (1) 重要!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人是有需求的动物其需求取决于它所得到的东西
15、,只有尚未满足的需求才能影 响行为;人的需求都有其轻重的层次,一旦某种需求得到满足,又会出现另一 种需求满足的需求。 1 生理的需求(衣食住行)2 安全的需求(对人身安全,生活工作保障的需要) 3 社会的需求(友情需要、归属需要)4 尊重的需求(自尊、他尊)5 自我实现 的需求(实现潜能和自我价值、成就个人理想和抱负、个性张扬) (2) 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 1 在工作中有些因素不具备为保健因素 2 在工作中有些因素可以构成很大程度 的激励和对工作的满足感。 (3) X-Y 理论:麦格雷戈 1 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并尽可能地逃避工作 2 一般人不愿意承担责任,情愿 受人领导 3 一般人缺乏进取
16、心,没有什么抱负,对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高于一切 4 对大多数人必须用强制、控制、指令,甚至用惩罚相威胁的办法,才能是他 们达成组织目标。 7 麦格雷戈提出 Y 理论认为:1 厌恶工作不是人的本性 2 一般人是有责任心的 3 外来的控制和惩罚并不是使人努力工作的唯一手段 4 人们在解决组织的各种问 题时,有着较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七章 管理的职能 决策在管理工作中具有核心作用。 “多方案抉择”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 科学决策过程:1、确定明确的目的 2、制定若干可行的备择方案 3、进行方案 的分析比较 4、选择一个合理的方案 决策的类型 (1)按决策的重要性和作用: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
17、。 (2)按决策问题所处的条件: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 (3)按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 计划工作的特征:目标性、领先性、普遍性、效益性、创造性 计划的类型:1.按广度:战略计划、作业计划。2.按时间跨度:长期、中期、 短期。3、按明确性: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 为什么要做计划? 1 弥补不确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 2 有利于管理人员将注意力集中于目标 3 有 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4 有利于有效地进行控制 5 有效地计划是一切成功的秘诀 领导工作的作用: 指导作用:引导全体组织成员有效地领会组织目标和如何实现组织目标。即指明 方向。 激励作用:以高超的领导艺术
18、诱发成员的事业心、忠诚感和献身精神,激励工作 热情 ,提高士气。核心作用 协调作用:帮助员工把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即协调一致。 7.3.2 组织结构类型 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1 直线型 特点:“一个人,一个头儿” 优点:简单、集中、统一 缺点:管理职能过于集中,失误较多 适用:小型组织、现场作业管理 2 职能型 优点:能够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 缺点:“多头领导” ,易造成管理混乱,各职能部门以自我为中心,难以协调。 适用:不实用 3 直线参谋(职能)型 特点:设置两套系统直线、职能 优点:领导集中、职责清楚、工作效率高 缺点:下级积极性受限、部门间沟通少、不利于综合管理人才
19、培养等。 适用:中、小型组织。 4 直线职能参谋制型 特点:结合直线职能参谋制直线参谋制的优点,克服其缺点 适用:生产企业 5 事业部制 8 特点:“集中决策,分散经营” 。事业部独立核算,经营管理上有自主性和独立 性。 优点:提高管理的精度和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和训练管理人才。 缺点:各事业部之间协调较差,易产生本位主义。 适用:大、中型企业。 6 矩阵型 特点: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划分的部门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 优点:有利于各职能部门横向联系,集权与分权良好结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缺点:“双重领导” ,易产生矛盾; 对项目负责人要求高;还易导致人心不稳。 适用:较广。 7 多维立体型
20、 它是将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和时间、地区结合为一体的复合组织结 构形式。 8 网络型 特点:()以较小的资源创造巨大的收益;()在网络结构中,管理者的 主要工作是协调;()在网络结构中,企业与其他职能企业是一种松散关系。 7.4.2 激励 激励的性质 (1)激励的含义:激励就是引发和促进人们去进行某种特定行为的活动。 (2)激励的目的:激励的目的在于从既定的组织目标出发,着眼于成员个人或 群体,通过运用某种手段,寻求组织与个人在目标、行为上的内在一致性,达 到两者之间在行为及其效果上的良性循环。 (3)激励的过程 1 需要 2 动机 3 行为 (4)激励的方式 物质性激励、精神性激励、
21、竞争性激励。前两者作用形成拉 力,后者作用形成推力。 激励理论 (1) 内容型激励理论:从人的需要出发。层次需求理论和双因素理论。马斯 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因素理论” (2) 过程型激励理论:从人的动机的产生到行为反应这一过程出发。 期望理论:人从事某项工作并达到组织目标。费隆提出 公平理论:人是通过需求人与人的社会公平而被激励的。亚当.斯密提出 (3) 强化理论: 斯金纳提出 正强化、负强化、惩罚、自然消退。 行为原则:1 要按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强化措施 2 所期望取得的 工作成绩应予以明确的规定和表述 3 强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对工作成绩的反馈。 第八章 企
22、业战略管理 企业发展战略:1 进入新经营领域战略 2 一体化战略(纵向一体化战略、横向 一体化战略)3 多样化战略(同心多样化战略、复合多样化战略)4 企业战略联 盟 9 企业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产品质量差别化战略、产品可靠 性差别战略、销售与服务差别化战略、产品创新差别化战略、产品品牌差别化 战略)重点集中战略 8.3.1 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社会环境是指那些对企业活动没有直接作用而又能够经常对企业经营决策 产生潜在影响的一般要素,因此在环境分析中又称为一般环境因素。 主要包括与企业环境相联系的技术、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与法律以及自然环 境等五个方面的因素。 832 行业结
23、构分析 行业的性质 (1)引入期。在引入期,销售增长缓慢,产品设计尚未定型,竞争较少,风险 很大,利润很低甚至亏损。 (2)成长期。在成长期,顾客对产品的认知能力迅速提高,购买踊跃,销量大 增,产品形成差别化趋势以满足顾客有差异的需求,生产能力呈现不足,市场 竞争逐渐形成。但企业应付风险的能力增强,利润加速增长。 (3)成熟期。在成熟期,重复购买成为顾客行为的重要特征,销售趋向饱和, 产品设计缺乏变化,生产能力开始过剩,竞争激烈,利润不再增长甚至开始回 落。 (4)衰退期。在衰退期,销售明显下降,企业生产能力过剩,竞争的激烈程度 由于某些企业的退出而变得缓和,利润大幅度下降。 行业发展动力分析
24、 1 行业长期增长率。影响行业内外企业的投资决策,引起企业进入或退出该行 业,从而改变整个行业的相对供求关系和竞争强度。 2 产品创新。能够拓宽市场需求,增加产品的差别,吸引其他企业进入该行业, 从而对行业中各企业的生产方式、规模经济性、营销渠道、相对成本地位等行 业结构因素的变化起着推动作用,进而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3 政府法规和调控政策。对企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4 消费者及其消费偏好的变化。可能会带来新的市场需求,从而要求企业制定 出新的战略与之相适应。 8.3.3 行业竞争分析 波特提出 1 潜在的进入者威胁:潜在的进入威胁有两种形式,即行业中增加新的企业和行 业中已有
25、企业新增生产能力。 2 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一个或 更多的竞争者感到有压力或看到有改善其市场地位的机会。 3 替代品生产的威胁:现有企业产品售价以及获利潜力的提高,将由于存在着 可能被用户方便接受的替代品而受到限制。 4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指供应商通过提高价格或者降低所售产品或服务的 质量等手段对行业内的企业所产生的威胁大小。 5 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买方主要通过压低价格和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的要求, 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赢利。 8.4.4SWOT 分析法 SWOT 分析法就是对企业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与威胁和企业内部能力的优劣势 进行综合分析,据此
26、对备选的战略方案做出系统的评价,最终选择出最佳的竞 10 争战略。 S 是指企业内部的优势; W 是指企业内部的劣势; O 是指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 T 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威胁。 STWOT 分析的做法: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总战略的要求,列出对企业发展有 重大影响的内部及外部环境因素,确定标准、进行评价,判断是优势还是劣势, 是机会还是威胁。 四种战略:增长型战略 SO、扭转型战略 WO、防御型战略 WT、多种经营型战略 ST 第九章 市场营销 市场是人口、购买力和购买意向(购买欲望)有机组成的总和。 市场细分:地理细分、人口细分、心理细分、行为细分 9.1.2 市场营销观念 重要!市场营销
27、观念的含义: 企业从事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或经营观念,也就是企业开展市场营销过程中处 理企业、顾客和社会诸利益所持的态度、思想和意识。 1 生产观念 这种观点认为,消费者喜爱那些随处可以买到而且价格低廉的产品企业应将 全部精力放在扩大生产和降低成本上。这种“以生产为导向”的经营观是在卖 方市场上产生的。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西方企业面临的是求过于 供的卖方市场,当时产品生产不多,竞争者不多,产品不怕卖不出去。 2 产品观念 这种观念认为,消费者喜爱那些高质量、多功能和有特色的产品,只要产品质 量好,就不怕卖不了。这种“以产品为导向”的经营观是在卖方市场上产生的。 19 世纪
28、末到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西方企业面临的是求过于供的卖方市场,如 酒香不怕巷子深、一招鲜吃遍天下。 3 推销观念 这种观念认为,消费者通常不会因自身的需求和愿望而主动地购买商品。企业 需要通过积极推销和进行大量的促销活动,以刺激消费者购买本企业产品。 “供 11 过于求。 ”这种“以推销为导向”的经营观,只重视产品的推销技巧和广告宣传, 而不关心消费者的要求,售后服务和购后是否满意。 4 市场营销观念 它的形成是企业经营观念上的一次“革命” 。这种观念认为,实现企业目标、获 取最大利润的关键在于,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组织企业营销活动,有效地满足消 费者的需求和欲望。 “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
29、观念,其核心可以概括为“顾客需 要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 。 5 社会营销观念 “以社会为导向”的营销观强调在保证满足顾客需求的基础上,服从全社会的 利益,把企业利润与社会利益协调起来,整个市场营销活动不能损害社会利益; 要统筹兼顾三方面的利益,即企业利润、消费者需求和社会利益三者的平衡与 协调。 很重要!9.4.2 产品生命周期 雷蒙德弗农提出 导入期特征:1 消费者对产品不太了解 2 广告费用开支大 3 企业利润少 4 产品 技术、性能不完善 5 企业承担市场风险最大 6 开发研制失误使新产品这一时期 易夭折 7 市场竞争者较少 成长期特征:1 消费者对产品已熟悉 2 销售量迅速增加 3
30、吸引大批生产者纷纷 介入竞争激烈 4 产品技术性能逐步完善,成本下降利润增加 成熟期特征:1 销售量有所增长,增长率呈现递减 2 成本下降,利润丰厚、稳 定 3 市场同类产品增多,竞争十分激烈 4 成熟末期利润开始下降 衰退期特征:1 产品销售总量急剧下降,产品出现积压,价格下降,利润剧减 2 产品弱点显露,出现更好替代产品 3 竞争者相继退出市场 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营销策略 导入期营销策略迅速取脂策略、缓慢渗透策略、迅速渗透策略、缓慢取脂策略 成长期营销策略 1 改进产品质量和增加产品的特色及款式类型;2 寻求和进入 新的细分市场;3 扩大分销覆盖面并进入新的分销渠道;4 改变广告内容,从
31、产 品知觉广告转向产品偏好广告;5 适时适当降低价格,以吸引对价格敏感的购 买者 成熟期营销策略 1 市场改进策略 2 产品改进策略 3 营销组合改进策略, 衰退期策略:1、维持策略。2、缩减策略。3、撤退策略 9.5.1 影响定价的主要因素 很重要!影响产品定价的主要因素: 市场需求:用需求弹性作参考 生产成本:价格=成本+利润! 市场竞争结构:不同市场结构价格策略不同 社会环境:政策、法规等 其他营销组合因素:产品本身属性、生命周期、销售费用支出高低等。 第十章 人力资源管理 员工的工作绩效,是指他们的工作行为、表现极其结果。 重要!10.5.2 绩效考评的作用 12 绩效评价的公平性和正
32、确性会极大地影响员工的工作意愿和态度,客观公正的 绩效评价制度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改进工作绩效。绩效评价可使员工明了自己工作的优点和缺点 (2) 员工工作职位的升迁与调整 (3) 作为薪资调整的依据 (4) 作为培训的参考 第十一章 技术创新管理 技术创新的特征:1 创造性 2 连续性 3 跳跃性 4 风险性 5 资产性 6 高效性 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1 缺乏资金 2 缺乏人才 3 缺乏技术信息 4 创新风险大 5 管理技术落后 第十二 章生产和运作管理 生产过程组织形式 1 流水线和自动化流水线:专业性、连续性、节奏性、封闭性、比例性 2 成组技术与成组加工单元;
33、 3 柔性制造单元。 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问题包括:质量、时间、成本、服务、环境 12.2.2 生产过程组织的基本内容 (1)生产与运作过程的空间组织 1 工艺专业化(工艺原则):就是按照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工艺阶段的特点来设置 生产单位。加工对象多样,工艺方法相同。 2 对象专业化(对象原则):就是按照产品的不同来设置生产单位。即按照生 产的产品确定车间的专业分工。 (2)生产与运作过程的时间组织 1 顺序移动方式; 是指一批零件在前一道工序全部加工完毕后,整批转移到下一道工序进行加工 的移动方式。特点:一道工序在工作,其他工序都在等待。生产周期长,流动 资金周转慢。 2 平行移动方式; 是指一批
34、零件中得每个零件在每道工序加工完毕以后,立即转移到后道工序加 工的移动方式。特点:一批零件同时在不同工序上平行进行加工,因而缩短了 生产周期。 3 平行顺序移动方式; 吸收了上述两种移动方式的优点,避开了其短处,但组织和计划工作比较复杂。 特点:当一批制作在前道工序上尚未全部加工完毕,就将已建工的部分制件转 移到下道工序进行加工,使下道工序能够连续地、全部地加工完该批制件。 第十三章 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 13.3.2 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全面质量管理是 TQC,现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它 统一称为 TQM,它是质量管理发展的最新阶段。它不仅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手 段,也是一种
35、新的、以质量为中心的企业经营管理思想。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1 系统的观点;2 预防的观点;3 用户第一的观点。 13 13.2.3 全面管理的特点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1 全面质量的管理;2 全过程的管理;3 全员参加的管理; 4 广泛采用各种质量管理方法;5 工作程序-PDCA 循环。 第十四章 财务管理 研究对象: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耗费、资金分配 很重要!14.1.2 财务管理的目标和内容 财务管理目标:一是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二是争取最大资产报酬率。从而最 终实现企业的发展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财务管理内容: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资产管理、成本费用管理、收入和赢利 管理、财务报告
36、与评价及特殊事项的财务处理等。 第 15 章 投资项目经济评价 15.2.1 资金的时间价值 单利:Fn = P ( 1 + ni ) 复利: 一次支付类型 1 一次支付终值公式: F=P(F/P ,i ,nian) 2 一次支付现值公式: F=P(P/F ,i ,nian) 等额分付类型 1 年金终值公式: 2 偿债基金公式: 3 资本回收公式: 4 年金现值公式: 出现过的 1、简述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关于科学管理四条原则: (1)确立每项工作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2)合理的选择工人,走到人适其事。 (为工作挑选“第一流工人” 。 ) (3)教育、培训、强化工人,使他们按照
37、科学方法工作。 (4)管理当局与工人精诚合作,共担工作和责任,取得双赢。 2.关于任务管理原理: (1)工时研究与标准化。 (2)差别计件工资报酬制度 3.关于职能化的组织原理: (1)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 (2)建立“职能工长制” 。 (3)管理控制中实行“例外原则” 。 (4)科学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实现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 。 2、什么是质量体系认证?实行质量认证制度有什么作用? 质量认证,是由一个独立、第三方的权威机构对企业产品质量及其质量体系进 14 行证实的活动。 作用: 1 可以促进企业改进产品质量和提高质量管理水平。2 维护消费者的利 益。3 为用户选择商品提供方便。4 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利益。 管理技能(T.H.C 技能) 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s):应用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人际技能( Human Skills ):与人共事、理解别人、激励别人的能力。 概念技能(Conceptual Skills) :分析和诊断复杂情况的心智能力。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