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 15 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考点 | 曲折前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探索 知识整合 厘清史实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 1. 国民经济恢复 (1) 时 间 : 1949 1952 年。 (2) 背景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长期掠夺、压迫。 国民政府肆意搜刮。 多年战争的破坏。 (3) 完成:到 1952 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4) 意义: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2. 第一个五年计划 (1) 时 间 : 1953 1957 年。 (2) 内容 优先发展重工业。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 成 就 : 鞍 山 钢 铁 公
2、 司 三 大 工 程 、 长 春 第 一 汽 车 制 造 厂 、 沈 阳 飞 机 制 造 厂 和 沈 阳 第 一 机 床厂。 (4) 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的落后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 三大改造 2 (1) 时 间 : 1953 1956 年。 (2) 内容 农业: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 意 义 : 实 现 了 从 生 产 资 料 私 有 制 到 社 会 主 义 公 有 制 的 转 变 , 初 步 建 立 起 社 会 主 义 经
3、 济 体系。 易误辨析 “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 3 所谓过渡,是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 “过渡时期”,指的是 1949 年新中国成立 到 1956 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 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 1. 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 (1) 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 时 间 : 1956 年 9 月。 (3) 内容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尽快地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经济建设方针: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4) 评 价
4、 : 中 共 八 大 的 路 线 是 正 确 的 , 是 党 在 探 索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道 路 过 程 中 取 得 的 重 要 成 果。 但八大确定的正确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2. 探索的失误 (1)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提出: 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尽快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忽视经济发展 的客观规律,脱离了中国的国情。 (2)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 点 a 大 跃 进 : 片 面 追 求 工 农 业 生 产 的 高 速 度 , 不 断 大 幅 度 提 高 计 划 指 标
5、。 b “人 民 公 社 化 ”运 动 : 一 切 财 产 由 公 社 统 一 核 算 , 统 一 分 配 。 危害:违背了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导致国民经济建设出现混乱, 出现 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 国民经济的调整 4 (1) 目的: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2) 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3) 成效 从 1962 年,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 1965 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易误辨析 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大跃进”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左”倾错误的表现,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1) “大跃进”属于社会生
6、产力发展范畴,错误的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 5 公社化运动属于变革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变革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2) “大 跃 进 ”运 动 的 错 误 在 于 违 背 了 经 济 发 展 规 律 , 忽 视 了 中 国 经 济 落 后 的 国 情 , 与 生 产关 系无关。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三、“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1) 原 因 : 1966 年爆发“文革”动乱并扩展到经济领域。 (2) 表现: “文革”十年,国民收入损失约 5 000 亿元。 (3) 调整 1971 年,周恩来对国民经济进
7、行恢复和调整,到 1973 年国民经济出现好转。 1975 年,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使国民经济得到进一步好转。 教材补遗 统购统销 就是借助政权的强制力量,让农民把生产的粮食卖给国家,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部由国家 供应,农民的口粮和种子也得由国家批准后才能留下,城镇家庭凭粮本供应粮食,国家 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是国家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 1953 年 10 月,中共中央发出 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 。所谓“计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 ; “计 划供应”被简称为“统销” 。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 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
8、场,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后来严重地阻碍农 业经济的发展。统购统销期间,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 ,严重牺牲了农民利益,为工 业 建设提供了原始积累。 素养对接 融会贯通 素养 1时空观念 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 (1949 1956) 6 2 十年建设时期 (1956 1966) 素养 2史料实证 7 ?探究 1 工业化的奠基“一五”计划的开展 史料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 业基 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业建 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
9、。此时期建设的新 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 694 个投资 项目中有 472 个放在内地,其余 222 个大部分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 如 1955 年国家对上海、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 76%和 104%, 两市的工业产值增 幅 分别为负 4.49%和 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据虞和平主编 中国现代化历程整理 问题 (1)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工业建设总体布局未重视东南沿海的原因。 (2) 概括“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布局的特点并做简要评价。 解读 史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工业化布局。由可知,
10、“一五”时期,工业化布局为东北 优 先,同时发展华北、西北和华中。由可知,内地和东北地区是投资项目的集中地。由 可知,东南沿海地区在“一五”计划时期被忽视。 试答 (1) 原 因 : 历 史 : 旧 中 国 的 工 业 集 中 在 东 南 沿 海 。 现 实 : 两 大 阵 营 对 峙 , 东 南 沿 海 面 临 美 国军 事威胁。 (2) 特 点 : 重 点 建 设 东 北 工 业 基 地 , 同 时 , 投 资 项 目 向 中 西 部 倾 斜 。 评 价 : 初 步 改 变 了 我 国中 西部工业、交通落后的面貌,建设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推进了全国工业的均衡发展, 但没有充分 利用东南沿海
11、地区的经济优势和发挥沿海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导致全国整体投资效益不高。 ?探究 2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史料一 “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 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 人 向自然大进军 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 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 ” 1958 年 2 月 3 日人民日报社论 史料二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 五亿 8 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 学、红专学校等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 想。 ” 1958 年 8
12、 月 29 日中共中央关于 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9 问题 史料一、二体现了我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解读 史料一、二反映了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中的失误。解读史料时注 意两 则史料出处的时间信息,从时代背景去分析史料中的现象。处信息体现了“大跃进” 运动的特点 高指标。处信息则反映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 试答 经济建设中出现冒进倾向;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违背经济规律;片 面追求 公有化程度 ( 共产主义 ) ,要求扩大集体化规模,实行军事化形式管理,违背了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的原理。 素养 3历
13、史解释 “一五”计划的特点和成因 (1)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确定以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处理好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地区分布: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发展生产力和改变生产关系并举: “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 主 义建设同时进行,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长期性、渐进性: “一五”计划是贯彻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考虑到改造和建设的 长期性和渐进性。 (2) 成因 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状况只有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 这一途径才能改变。 受学习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 当时的国
14、际环境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总之只有优先发展 重工业,才能靠自己力量获得实现工业化的物质基础。 “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这是由于东北地区具有相对优越的工业基础, 且工业、农业等物质资源丰富。同时地理位置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援助,具有独特的优势。 (3) 实 质 : 既 是 我 国 有 计 划 的 经 济 建 设 和 社 会 主 义 10 工 业 化 的 起 步 , 又 是 国 家 对 生 产 资 料 私 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比较 项目 “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主要目的 提高生产力 变革生产关系 11 所属领域
15、反映了我国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 律 , 片 面 地 扩 大 生 产 规 模 , 追 求 经 济 建设的 高速度,违背了客观经济规 律,属于 生产力领域 反映了我国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 面地 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 生 产 关 系 的 原 理 , 超 越 了 历 史 发 展 阶 段 , 属于生产关 系领域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生态环 影响 境遭到严重破坏 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 二者是造成 1959 1961 年严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前经济建设方针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1 1950 1957 年 : 伴 随 着 “一 五 ”计 划 的 顺 利 进 行 , 大
16、量 农 民 进 入 城 镇 就 业 , 推 动 了 中 国城 市化的进程。 2 1958 1960 年:由于 “大跃进”的发动,全民大办工业, “以钢为纲”,大量农村劳动 力流向城镇,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基础的情况下超常规畸形发展。 3 1961 1965 年 : 国 家 进 行 工 业 调 整 , 精 简 工 业 和 城 市 人 口 , 两 千 多 万 城 市 人 口 下 放 回 乡, 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逆城市化时期。 4 1966 1977 年:由于“文化大革命” 及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失误,大批干部和知识青 年上山下乡,城市化进程停滞不前。 素养 4唯物史观 过 渡 时 期 (
17、1949 1956 年 ) 我国社会的特点 1. 社 会 性 质 : 从 政 权 组 织 形 式 和 经 济 基 础 而 言 , 是 新 民 主 主 义 国 家 , 但 从 实 质 和 发 展 方 向而 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2. 经 济 结 构 : 在 进 行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前 , 多 种 经 济 成 分 并 存 , 非 社 会 主 义 成 分 占 有 很 大 比 重。 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3. 阶级结构:由多种阶级成分 (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 ) 并 存到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4. 社会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
18、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 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5. 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 12 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共同纲领起临时 宪 法的作用。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标志 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1 (2018 湖南长郡中学一模 ) 在实施 “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时,中国选择了 优 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虽然中共领导人此前曾考虑过首先发展轻工业效果会更好些, 但在当时的 情况下,这种选择的可能性很快消失了。 “当时的情况”是指 ( ) A. 不具备优
19、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 13 B. 优 先 发 展 重 工 业 符 合 经 济 发 展 规 律 C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提 供 了 强 有 力 的 保 障 D 冷 战 对 峙 格 局 下 国 家 安 全 面 临 威 胁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而且面临两大阵营对峙的局 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故 D 项正确。 A 项说法错误,当时中国不是不具备优先发展 轻工业的基本条件,而是迫切需要发展重工业,维护国家安全;优先发展重工业符 合 国 情 需 要 , 而 不 是 符 合 经 济 发 展 规 律 , 故 排 除 B 项;计划经济体制在“一五”计划期间逐
20、 渐形成,故排除 C 项。 2下图为我国 19521956 年底主要经济成分的变化: 这种经济成分变化最主要的意义是 ( ) A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 中国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 为社会主义工业 化奠定基础 D 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政 权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改造后,公有制经济逐步占主导地位,这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故 A 项正确; 1956 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才进入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故 B 项错误; “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故 C 项错误; D 项不 是最主要的意义,故 D 项错误。 31962 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
21、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 30 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 ) A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 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 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 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A 以 生 产 队 为 核 算 单 位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克 服 了 平 均 主 义 , 有 利 于 调 动 农 民 生 产 积 极 性 , 故 A 项 正 确 。 4 1968 年,成都军区军训部为购买一辆自行 14 车给成都五金公司负责人写了一封信: “五 金公司负责同志:军训部需购 自行车一辆请协助解决,此致。 ”这封信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 A 部 门 交 流 频 繁 , 行 政 效 率 较 高
22、 B 国 家 全 力 备 战 , 民 政 服 务 军 事 C 经 济 体 制 僵 化 , 生 活 物 资 紧 缺 15 D阶级斗争为纲,取消商品流通 C 材料所述现象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表现,反映出当时中国实行指令性经济 政策, 生活物资紧缺,故 C 项正确。 20142018 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考点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卷别 2018大规模经济建设对矿产的需求 全国卷 2015“一 五 ”计 划 ( 工 业 化 ) 2014“一五”计划、计划经济体制 2018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956 年 ) 全国卷 2017“一五”计划期间矿
23、业政策 2016“一五”计划 2014粮食的统购统销 全国卷 2018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考情分析 新课标全国卷在本讲内容的命题中,主要集中于“一五”计划、计划经济体制和 1956 年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热情与探索等主干知识上。试题坚持能力考查,体现学科能力目标, 更呼应时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社会热点问 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做到以史为鉴。 16 17 真题研练 感悟考法 1. 考查点: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 (2018 全国卷 31) 下图是 1953 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 “邀 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
24、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 18 A 已 经 初 步 改 变 工 业 落 后 局 面 B 开 始 进 行 对 矿 产 资 源 的 开 采 C 国 民 经 济 调 整 任 务 基 本 完 成 D 大 规 模 的 经 济 建 设 正 在 展 开 D 从 漫 画 信 息 可 知 , 1953 年 , 资 源 勘 探 队 员 来 到 深 山 叩 开 了 “锰 ” “铜 ”“钨 ”“石 油 ” “煤 ” “铁 ”等 矿 产 资 源 开 采 的 大 门 , 这 说 明 当 时 中 国 重 工 业 得 以 发 展 , 反 映 了 当 时 大 规 模 的 经济建设正在展开,故选 D项。 1957 年“一五
25、”计划的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局面, 排除 A 项;在古代中国已经开始了对矿产资源的开采,排除 B 项;1965 年,我国国民经济调 整 任务基本完成,排除 C项。 2. 考查点:“一五”计划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比重的变化 (2016 全国卷 31)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 减少, 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 A. 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 国 民 经 济 结 构 臻 于 平 衡 C 大 力 压 缩 基 本 建 设 投 资 规 模 D 城 市 化 的 进 程 趋 于 缓 慢 A 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 一五计划期间” ,二是压缩
26、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 投资。这说明国家的投资主要用在了生产领域,这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工业化 奠定基础,故选 A 项。 B 项本身与材料矛盾,排除。 19 C 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未反映深层原因, 排除。 D 项与材料矛盾,工业化必然促进城 市化发展,故排除。 3. 考查点:“一五”计划期间中西方工业建设的比较 (2015 全国卷 31) 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 标年 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 A. 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20 B. 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 中 国 重 工 业 发 展 急 躁 冒 进 D 美 英 传 统 工 业 产
27、 业 衰 落 A 美国和英国早就实现了工业化,而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工业 基础 相当薄弱。由图示信息可知,中国的钢、生铁、发电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快,有的指标甚至超过美国 和英国好几倍,这符合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实情,故选 A 项。 4. 考查点:“一五”计划与粮食供应政策 (2014 全国卷 31)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 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 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 ) 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 缓 解 了 灾 害 造 成 的 粮 食 短 缺 D 加 速 了 国
28、民 经 济 的 恢 复 B 题干材料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的粮食计划供应问题。粮食供应不涉及资本主义 工商业改造,故排除 A 项; “一五”计划期间没有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故排除 C项;国民经 济恢复在 1952 年底已基本完成,故排除 D 项。 5. 考查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2014 全国卷 31)1953 年 10 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 在 农 村 向 余 粮 户 实 行 粮 食 计 划 收 购 的 政 策 , 由 国 家 严 格 控 制 粮 食 市 场 。 粮 食 的 统 购 统 销 ( ) A 加 快 了 我 国 农 村 经 济 的 恢 复
29、 和 发 展 B 有 力 地 促 进 了 各 地 农 村 的 政 权 建 设 C 将 农 民 经 济 生 活 纳 入 国 家 计 划 体 制 D 为 国 家 工 业 化 建 设 提 供 劳 动 力 资 源 C “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 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对于 A 项“农村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B 项“农村的政权建设” 、 D项“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不会起到促 进作用。粮食的统购统销本身就是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据此 判断 C项正确。 21 6. 考查点:中共八大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018 全国卷 30)1956 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
30、治报告中指出: “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 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这反映了 当时 ( ) A. 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22 B. 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 法 制 建 设 与 国 内 主 要 矛 盾 的 变 化 密 切 相 关 D 政 治 体 制 改 革 推 动 了 依 法 治 国 的 全 面 实 行 C 1956 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 社会主要矛盾变成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 需要的状况之 间的矛盾,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因此在政治上需要处理好人民内
31、部矛盾, 在此背景下,中共八 大提出健全法律制度建设,故 C 项正确。 7. 考 查 点 : 1956 年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2018 全国卷 31) 右图为 1956 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 ( 画中字: “奶奶的尺 量 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 该漫画反映了 ( ) A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以 工 业 化 为 中 心 B 女 性 成 为 国 家 建 设 的 重 要 力 量 C 人 民 公 社 化 运 动 蓬 勃 开 展 D 城 乡 差 别 发 生 根 本 性 改 变 B 题中漫画反映了妇女的地位及作用,即不仅是家庭主妇,量布做衣服,也是社会主 义建设者,可以测
32、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体现了女性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故 B 项正 确。 A、 C 两项材 料没有反映;当时城乡差别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故排除 D 项。 模拟精选 直击考法 1. 考查点:三大改造 (2018 湖南长郡中学模拟 ) 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粮食局工作的侯传国保存着一张滕县人 民委员会清产核资批准通知书 ,其父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做小生意,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 后经营日用百货店,后来在公私合营时把家中的积蓄入股到薛城面粉厂,得到了这 张特殊的“股票” 。这张“股票” ( ) 23 A 说明国家重点鼓励股份制企业发展 B 是 中国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C 见证了生 产资料所有制
33、的深刻变革 D 反映了新中国致 力于恢复国民经济 C 根据材料中 “在公私合营时把家中的积蓄入股到薛城面粉厂, 得到了这张特殊的 股 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张“股票”见证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 24 C 项正确。 2. 考查点:计划经济体制与民生问题 (2018 河南信阳一检 ) 据票证旧事记载,复旦大学研究生王春瑜当年决定结婚的因 素之 一是婚后才有副食品供应证,凭此每周才能买到几块豆腐干、半斤豆芽之类。这反映出 ( ) A 国 民 经 济 调 整 的 任 务 已 经 基 本 完 成 B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下 仍 然 存 在 商 品 交 易 C 节 俭 与 奉 献
34、 是 当 时 社 会 风 尚 的 主 流 D “文 化 大 革 命 ”动 乱 导 致 日 用 生 活 品 匮 乏 B 根 据 材 料 中 “婚 后 才 有 副 食 品 供 应 证 , 凭 此 每 周 才 能 买 到 几 块 豆 腐 干 、 半 斤 豆 芽 之 类” 可以看出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时期,但可以凭证购买少量商品,说明计划经济体制下也存 在一定的商品交易,故 B 项正确, C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该现象发生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还 是 “文化大革命”时期,故 A、D 两项错误。 3. 考查点:中共“八大” (2018 河南信阳一检 )1956 年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 “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
35、建设, 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地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 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这段报告 ( ) A 纠正了重工业比重过大的现象 D 表明经济建设重心 由重工业转向农业 C 开始了农村所有制性质的改造 D 是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D 1956 年苏共二十大暴露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弊端,而中国之前的经济建设完 全照搬苏联模式。由材料中“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 “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 “农业 是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等信息可以看出,周恩来非常注重国民 经济比例协调问题,这是对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的成功
36、探索,故选 D 项。 A、B 两项是对材 料内容的过度解读, C 项材料反映不出来,均排除。 4 考查点:十年探索时期农村改革的尝试 (2019 安徽滁州质检 )1959 年中央在关于组织农村集市贸易的指示中提出,允许社 员有“小自由” , 1960 年再次强调“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经济” 。这些规 定的提出 ( ) 25 A 旨 在 促 进 工 业 化 建 设 速 度 B 有 利 于 缓 解 农 村 经 济 困 难 C 开 始 了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D 加 强 了 人 民 公 社 管 理 体 制 26 B 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农村出现了严重
37、的经济困难,这些 规定 是为了“活跃农村经济” ,这有利于缓解农村经济困难,故 B 项正确。 5考查点:“文化大革命 ”期间工矿等产业的发展 (2019 邯郸高三质检 ) 下面是 1976 年与 1966 年相比各种生产资料年产量增长率统计表, 由此 表信息可以推知 ( ) 项目 钢 原煤 原油 发电量 棉布 粮食 增长率 33.5% 91.7% 499% 146% 20.9% 33.8% A.“文 化 大 革 命 ”中 生 产 资 料 仍 有 增 长 B 国 家 仍 然 重 点 扶 持 军 事 工 业 C “文 化 大 革 命 ”没 有 影 响 经 济 的 发 展 D 工 业 的 发 展 比 例 出 现 了 失 调 A 根据材料可得出钢、原煤、原油、发电量、棉布、粮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由此 可以推知“文化大革命”中生产资料仍有增长,故 A 项正确;国家仍然重点扶持军事工业在材料 中无体现,故 B 项错误; “文化大革命”使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挫折,故 C 项错误;根据材 料数据不足以说明工业的发展比例出现了失调,故 D 项错误。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