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三 节 胆汁与胆汁酸的代谢 Metabolism of Bile and Bile Acids 2. 次级胆汁酸的生成与肠肝循环 部位:小肠下段和大肠 过程 初级胆汁酸 次级胆汁酸肠菌水解脱羟 胆汁酸肠肝循环 胆汁酸肠肝循环概念 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腔后,通过 重吸收 经门静脉又回到肝,在肝内转变为 结合型 胆 汁酸,经胆道再次排入肠腔的过程。 胆固醇 结合胆汁酸 (合成 0.40.6g/d 代谢池 35g/d) 胆汁酸肠肝 循环的过程 目 录 胆汁酸肠肝循环的过程 胆汁酸肠肝循环的生理意义 将有限的胆汁酸 反复利用 以满足人 体对胆汁酸的生理需要。 (三)胆汁酸的功能 1.促进 脂类 的消
2、化与吸收 立体构型 亲水与疏水两个侧面 2.抑制胆汁中 胆固醇 的析出 胆汁中胆汁酸、卵磷脂与胆固醇的正 常比值 10 1 第 四 节 胆色素的代谢与黄疸 Metabolism of Bile Pigment and Jaundice 胆色素 (bile pigment)是体内 铁卟啉 化合 物的主要分解代谢产物,包括胆 红 素、胆 绿 素、胆 素原 和 胆素 等。 胆色素的概念 胆红素 (bilirubin)来源 体内的铁卟啉化合物 血红蛋白 、肌 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 酶。 约 80来自 衰老红细胞 中血红蛋白的分解。 一、胆红素的生成与转运 生成过程 部位 肝、脾、骨髓
3、单核巨噬细胞 系统细胞微 粒体与胞液中 过程 血红蛋白 血红素珠蛋白 氨基酸胆红素 胆红素的性质 亲脂疏水,对 大脑 具 有毒性 作用 胆红素的生成过程 目 录 胆红素的转运 意义 增加胆红素在血浆中的溶解度, 限制 胆 红素自由通过生物膜产生 毒性 作用。 竞争结合剂 如磺胺药,水杨酸,胆汁酸等 运输形式 胆红素 清蛋白 复合体 二、胆红素在肝中的转变 摄取 胆红素可以 自由双向通透 肝血窦肝细胞 膜表面进入肝细胞 转运 内质网 在胞浆与配体蛋白结合 转化 n部位: 滑面内网质 n反应: 结合反应(主要结合物为 UDP葡萄糖 醛酸, UDPGA) n酶: 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 n产物: 主要为
4、 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 ,另有少 量单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硫酸胆红素,统称 为 结合胆红素 胆红素葡糖醛酸一酯 + UDP -葡糖醛酸 UDP-葡糖醛 酸基转移酶 胆红素葡糖醛酸二酯 + UDP 胆红素 + UDP -葡糖醛酸 胆红素葡糖醛酸一酯 + UDP UDP-葡糖醛 酸基转移酶 葡糖醛酸胆红素的生成 胆红素葡糖醛酸二酯的结构 目 录 排泄 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 毛细胆管 排泄入胆汁 中,再随 胆汁 排入 肠道 。 三、胆红素在肠道中的变化和胆色 素的肠肝循环 结合胆红素 胆素原 肠 菌 葡萄糖醛酸 还原 胆素 氧化 过程 胆素原:中胆素原,粪胆素原, d -尿胆素原 胆 素: i -尿胆素,
5、粪胆素, d -尿胆素 游离胆红素 胆素原与胆素的生成反应 目 录 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n胆素原肠肝循环的 概念 肠道中有 少量 的胆素原可被肠粘膜细胞重 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大部分再随胆汁排 入肠道,形成胆素原的 肠肝循环 (bilinogen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胆素原肠肝循环的 过程 目 录 四、血清胆红素与黄疸 结合胆红素: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为 结 合 胆红素,又称 直接 胆红素。 游离胆红素: 未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为 游离 胆红素,又称 间接 胆红素。 两种胆红素 正常血清胆红素浓度 1 16mol/l (0.1 1mg/dl)
6、 4/5为游离 胆红素,其余为结合胆红素 项 目 游离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别 名 间接胆红素, 血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 肝胆红素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未结合 结合 水中溶解度 小 大 经肾随尿排出 不能 能 通透细胞膜对脑的 毒性作用 大 无 两种胆红素的区别 n 当血中胆红素 超过 33.4 mol/l 时,大量的胆红 素与弹性蛋白结合,故将巩膜、皮肤和粘膜等部 位染黄, 临床上称为黄疸。 根据胆红素生成过多、胆红素排泄障碍、肝细胞处 理胆红素能力下降分为三类 溶血性黄疸:又称为 肝前 性黄疸 梗阻性黄疸:又称为 肝后 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又称为 肝源 性黄疸 黄疸 (jaundice) n
7、 概念 高胆红素血症 黄疸 隐形黄疸 n 种类 (按血清胆红素的来源 ) 溶血性黄疸 (hemolytic jaundice) 肝细胞性黄疸 (hepatocellular jaundice) 阻塞性黄疸 (obstructive jaundice) 由于肝细胞破坏,其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 素能力降低所致。 (二)肝细胞性黄疸 是由于红细胞在单核 - 吞噬细胞系统破 坏过多,超过肝细胞的摄取转化和排泄能力 ,造成 血清游离胆红素 浓度过高所致。 (一)溶血性黄疸 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排泄 通道受阻 ,使胆 小管和毛细血管内压力增大破裂,致使 结合胆 红素逆流入血 , 造成血清胆红素升高所致。 (三
8、)阻塞性黄疸 代谢网络 与 枢纽性代谢物 沟通不同代谢途径的中间代谢物 n 各条代谢途径可通过一些 枢纽性中 间代谢 物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 互制约,使生命正常。 物质代谢的 相互联系 和调节控制 脂肪 葡萄糖、 其它单糖 三羧酸 循环电子传递(氧化) 蛋白质 脂肪酸、甘油 多糖 氨基酸 乙酰 CoA e-磷酸化 +Pi 小分子化合 物分解成共同 的中间产物 共同中间物进 入三羧酸循环 , 氧化脱下的氢由 电子传递链传递 生成 H2O,释放 出大量能量,其 中一部分通过磷 酸化储存在 ATP 中。 大分子降解 成基本结构 单位 生物氧化的三个阶段 NADPH 蛋白质 氨基酸 乙酰 CoA 草
9、酰乙酸 柠檬酸 -酮戊二酸 琥珀酰 CoA 延胡索酸 T C A 循 环 脂肪酸甘油 脂肪葡萄糖 CO2 H2O ATP氨 鸟氨酸循环 尿素 排出 核苷酸 核酸 酮体 胆固醇 甘油二酯 CDP-胆胺 CDP-胆碱 磷脂 3-磷酸甘油醛 丙酮酸 6-Pi-葡萄糖 6-Pi-葡萄糖 n 6-Pi-葡萄糖是 糖酵解 ,磷酸戊糖途径 ,糖异生 ,糖 原合成及糖原分解 的共同中间代谢物 .在 肝 细胞 中,通过 6-Pi-葡萄糖使上述糖代谢的各条途径 相互沟通。 葡萄糖 6-Pi-葡萄糖 5-磷酸核酮糖 磷酸戊糖 途径 3-磷酸甘油醛 6-磷酸果糖 丙酮酸 1-Pi-葡萄糖 UTP PPi nUDPG引
10、物 (G)m m4 糖原nUDP 葡萄糖 3-磷酸甘油醛 丙酮酸 6-Pi-葡萄糖 5-磷酸核酮糖 6-磷酸果糖 磷酸戊糖 途径 脂肪 甘油 生糖氨基酸 3-磷酸甘油醛 n 3-磷酸甘油醛是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 及糖异生的共同中间代谢产物, n 脂肪分解产生的甘油通过 甘油激酶 催化 也可形成 3-磷酸甘油醛, n 另外,生糖氨基酸 脱氨 以后可转变为 3- 磷酸甘油醛。 n 所以, 3-磷酸甘油醛可以联系 糖、脂质 及氨基酸 代谢。 丙酮酸 n 丙酮酸是 糖酵解 , 糖有氧氧化 和 生糖氨 基酸氧化分解 代谢得共同中间产物。 n 糖酵解时丙酮酸还原为乳酸,有氧氧化 时则生成乙酰 coA。 n
11、 另外,丙酮酸在丙酮酸羧化酶作用下形 成草酰乙酸。 n 生糖氨基酸异生为糖 也需经过丙酮酸的 形成及转变。 葡萄糖 丙酮酸 乳酸脱氢酶 ( LDH) 乳酸 丙酮酸脱氢 酶复合体 乙酰 CoA 生糖氨基酸 丙酮酸羧 化酶 草酰乙酸 磷酸烯醇型 丙酮酸羧激 酶 磷酸烯醇型丙酮酸 乙酰 CoA n 糖、脂肪及氨基酸的分解代谢中间产物 乙酰 coA可通过共同的代谢途径 柠檬酸 循环 ,氧化磷酸化氧化为 CO2和 H2o,并 释放能量; n 乙酰 coA也是 脂肪酸 , 胆固醇 合成的原料 , n 在肝脏,乙酰 coA还可用于合成 酮体 。 n 因此,乙酰 coA是联系 糖,脂肪及氨基 酸代谢 的重要物
12、质。 -酮戊二酸 草酰乙酸 延胡索酸 柠檬酸 琥珀酰 CoA Tyr Gln His Pro Glu Ile Met Ser Thr Val Phe Tyr 葡萄糖 磷酸烯醇型丙酮酸 丙酮酸 乙酰 CoA Asn Asu 脂肪酸 酮体 三羧酸循环 草酰乙酸 、 - 酮戊二酸 等柠檬酸循环中间产物 n 草酰乙酸, - 酮戊二酸等柠檬酸循环中 间产物,除参加 三羧酸循环 外,还可为 生物体内 合成 某些物质提供碳骨架。 Asp Glu 草酰乙酸 - 酮戊二酸 柠檬酸 TCA循环 琥珀酰 CoA 脂肪酸 Gly 血红素 丙酮酸 n 综上所述,通过共同的中间代谢物 ,不同 代谢途径之间相互沟通 ,相互
13、转化 . n 除少数必需脂肪酸、必需氨基酸外,糖 、脂质及氨基酸大多数可以相互转变 . (一)糖代谢与脂肪代谢的相互关系 糖可以在生物体内变成脂肪。 脂肪不能大量转变为糖 ,除了油料作物种子。 1.糖变成脂肪 n 由糖转变为脂类的过程 n 脂肪是 甘油 及 脂肪酸 合成的酯。糖可以变成甘 油 - 磷酸,也可以变成脂肪酸,所以糖能变成 脂肪。 n 糖变成 - 磷酸甘油: 糖 二羟丙酮磷酸 - 磷酸甘油 n 糖变成脂肪酸: n 糖 丙酮酸 乙酰辅酶 A 脂肪酸 糖酵解 甘油磷酸脱氢酶 氧化脱羧糖酵解 双数碳原子 n 2.脂肪转变成糖 甘油 - 磷酸甘油 磷酸二羟丙酮 糖原 n 脂肪酸 乙酰辅酶 A
14、 草酰乙酸 (少量 ) 糖 糖原异生作用 分解 三羧酸循环 (二)糖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关系 糖可以转变为 非 必需氨基酸。 蛋白质可以转变为糖。 1.糖生成氨基酸 : 糖是生物体重要的能源和碳源。糖可用于 合成各种碳链结构,经 氨基化 和 转氨基 作 用后,即生成相应的氨基酸。 n 糖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 丙酮酸 , n 丙酮酸经三羧酸循环可转变成 - 酮戊二 酸 和 草酰乙酸 。 n 这三种酮酸 经 氨基化 作用或 转氨 作用分 别变成 丙氨酸、谷氨酸及天冬氨酸 。 n 糖还可以转变成 其他 非必需氨基酸 , n 但糖 不 能在体内合成 必需 氨基酸。 氨基酸 - 酮酸 - 酮戊二酸 谷氨酸
15、转氨酶 NH3 + NADH+H+ NAD+ +H2O L-谷氨酸脱氢酶 丙酮酸 三羧酸循环草酰乙酸 n 2蛋白质转变成糖: n 现已了解 除亮氨酸、赖氨酸 外,其他组 成蛋白质的天然氨基酸均可转变为糖。 n 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 丙氨酸转变成 丙酮酸 、天冬氨酸转变成 草酰乙酸 、谷氨酸转变成 - 酮戊二酸 。 - 酮戊二酸 经三羧酸循环变成 草酰乙酸 。 草酰乙酸经 烯醇丙酮酸磷酸羧激酶 作用变成 烯醇 丙酮酸磷酸 。 烯醇丙酮酸磷酸沿 酵解 作用 逆 行,即可生成糖原 。 氨基酸经 脱氨基作用 可变为 - 酮酸 , - 酮酸再经过一系 列变化转化成糖。 (三)脂肪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相
16、互关系 由脂肪合成蛋白质的可能性是有限的,实际上仅 限于 Glu。 蛋白质 间接地 转变为脂肪。 脂肪合成蛋白质 由脂肪合成蛋白质的可能性是 有限 的。 n 蛋白质转变为脂肪 n 生酮氨基酸和生糖兼生酮氨基酸 (如酪氨酸、 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色氨酸、赖氨 酸)在代谢过程中生成 乙酰辅酶 A; n 乙酰辅酶 A循脂肪酸合成途径,即可合成 脂肪 酸 。 n 生糖氨基酸 可以直接或间接生成 丙酮酸 , n 丙酮酸可以变成 甘油 ,也可以在氧化脱羧变成 乙酰辅酶 A后生成脂肪酸。 (四)核酸与其他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 核酸是细胞内的重要遗传物质,核酸 在机体的遗传和变异及蛋白质合成中, 起着
17、决定性 的作用。 可通过 控制 蛋白质的合成 影响 细胞的组成 成分和代谢类型 。 核酸及其衍生物和多种物质代谢有关 。 n 其他各类代谢物为核酸及其衍生物的合 成提供 原料 n 而核酸及其衍生物又反过来对其他物质 的 代谢方式 和 反应速度 发生影响。 乙酰 COA 乙酰 COA, 3-磷酸 甘油醛, NADPH 动物内困难 氨基化 脱氨基 作用 动物体内 数量极为 有限 糖 脂质 核苷酸 氨基酸 n总的来说,糖、脂肪、蛋白质和核 酸等物质在代谢过程中都是 彼此影 响,相互转化和密切相关的。 糖代谢 n 是各类物质代谢网络的 “总枢纽 ”,通过 它将各类物质代谢相互沟通,紧密联系 在一起 n 磷酸已糖、丙酮酸、乙酰辅酶 A在代谢网 络中是各类物质转化的重要中间产物。 n 糖代谢中产生的 ATP、 GTP和 NADPH等 可直接用于其它代谢途径。 脂类 n 是生物能量的主要储存形式,脂类的氧 化分解最终进入三羧酸循环,并为机体 提供更多的能量。 n 磷脂和鞘脂是构成生物膜的成分,而且 它们的某些中间代谢物具有信息传递的 作用。 蛋白质 n 是机体中所有原生质结构的基础,而且 作为酶的主要组成成分,决定着各种物 质代谢反应的速度、方向及相互关系。 如糖代谢中的磷酸果糖激酶、柠檬酸合酶 ,脂代谢中的乙酰 CoA羧化酶等都是代 谢中的 限速酶 。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