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33.50KB ,
资源ID:4192805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41928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城镇化建设中的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oc)为本站会员(hw****26)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城镇化建设中的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oc

1、论职业教育与中国城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与有效转移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保障,同时也是我国顺利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则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质量的 重要途径。文章以我国城镇化建设为背景,从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的角度论述职业教育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与稳定作用,力求探索出一条 发展职业教育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之路。 【关键词】职业教育;城镇化;农村劳动力 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 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

2、服务业等 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 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城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2007 年底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 44.9%,比 1982 年 21.1%的城镇化水平提高了 23.8 个 百分点。然而,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却存在着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偏低、 能力不足并且呈现出“两栖化”的特点等问题,这不但造成了我国城镇化质量 不高的现状,也影响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持续与稳定推进,并且已经逐渐成为 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改善的重要“瓶颈”因素。因此,能否改变

3、 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低下的状况是决定我国城镇化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 而发挥职业教育在转移农村劳动力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升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的质量,就成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解决我 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现状的重要途径。 一、职业教育与城镇化的相互关系 职业教育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 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职业 教育的目的是满足个人的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客观需要,进而推动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而城镇化则是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形成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乡村向 城镇的迁移以及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从上面的

4、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职 业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城镇化的关 键问题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 序转移的前提和保障之一就是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的劳动素质和专业技能,从而 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教育就成为提高他们劳动 素质、赋予他们专业技能、使其满足职业与岗位需要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巨大推动力量,由于一 国的工业化进程会导致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再加上农村推力和城镇拉力 的共同作用,就必然会引起人口由农村向第二、第三产业比较集中的城镇流动 和聚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

5、了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为农村人口的 迁移创造了前提,迁移使这部分农村劳动力转换了生产部门,从而引发他们职 业的改变,从事的职业发生变化要求这部分转移劳动力在进入新的生产部门前 必须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才能更好地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并最终实现他 们稳定而有效的转移。由于职业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理论知识, 而且更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职 业教育相比普通中、高等教育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有着更加直接而密 切的联系。 发展职业教育能够提高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满足国家产业结 构升级的需要,同时提升我国的城镇化质量,推动国民经济的持

6、续健康发展。 而经济的持续增长又会为城镇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吸引更多剩余劳动力向城 镇转移,从而对职业教育的规模与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职业教育向更高 的水平变化和发展。因此,它们二者之间是一种积极的良性互动关系。 二、职业教育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 (一)发展职业教育是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必要前提 城镇化过程的实质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人口与其他经济要素由乡村向城镇 的转移,而作为城镇化主要特征之一的人口转移又会受到转移劳动力受教育程 度的重要影响。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认为,农村劳动力做出向城市迁移的决策 取决于城乡预期的收入差异,而不是城乡实际的收入差异。农村居民的受教育 程度

7、越高,其向城市转移的预期收入也就越高,因此迁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同样有其他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倾向与其受教育水 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越长,程度越高,对职业 身份意识和职业选择的非农化倾向就越强烈,城镇对他们的吸引力也更加明显, 进入城镇以后的“回流率”也更低。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是一种因为农 村经济收益远低于城镇经济收益而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的主动迁移行为,这与 欧洲一些国家早期城镇化过程中依靠农民破产而进入城镇有着很大的不同,在 我国惠农政策陆续出台以及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大背景下,农业的生产效率 与经济效益将逐步提高,这时农村对剩余劳动力

8、所起的推动力必将逐渐减弱, 而教育拉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也将越发突出。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大部分 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不高,很多农民对教育问 题仍然不够重视,这都使得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程度非常有限,很多进城农民 除了一身力气之外根本不具备在城镇长期工作生活所必需的劳动素质与专业技 能,因此他们的迁移行为是一种缺乏持续性与稳定性的“两栖式”迁移,一旦 遇到经济衰退,就会有大量农民工“回流”现象的发生,这对我国城镇化建设 的持续与稳定推进必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 与发展,各行各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职业教育由于其具有专 业性、实用性

9、、多样性与可变性等特点,使得其针对性强、实用性高、覆盖面 广,能够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获得接受教育、提高素质、增强技能的机会。并 且,随着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原来限制农村劳动力 转移的土地政策、户籍制度等外部“瓶颈”也将被逐渐打破,这就为农村人口 的顺利迁移创造了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职业 教育有效增加广大农民受教育的机会,进而提高他们的劳动素质,提升他们的 择业、就业与创业能力,就是破除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部“瓶颈” ,实现他 们快速有效转移的必要前提,同时更是提升我国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发展职业教育是改善就业状况、优化产业结构

10、的有效途径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职业教育除了能够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赋予 他们一定的劳动技能之外,还有一个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功能,那就是延长农 村转移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的时间,降低农村低龄青少年的劳动参与率。经济 的发展往往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那么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职业教育就可以 作为劳动力的存储器,通过吸收和培养农村适龄劳动力的方式,部分缓解农村 劳动力转移给就业市场带来的巨大压力,而且通过对他们的教育培训可以提高 他们的整体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经济的复苏提前储备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 我国现阶段虽然面临经济增长放缓、农民工大量“回流”的问题,但在某种程 度上也为我国政府对农民工进行多样

11、化的教育与培训、全面提升他们的职业素 质与就业能力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契机。 另外,职业教育也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根据产业结构理论中的配 第克拉克定理有关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表述,我们可以得知,由 于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弹性差异和投资报酬差异,使得一 国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结构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即国 民收入和劳动力分布将从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并且劳动力的 转移呈现出一种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之后再由第二产业转向以现 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特点。而与第一产业不同的是,第二、三产业大多 都属于现代经济部门,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普

12、遍较高。统计资料显示,2000 年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 6.79 年、9.44 年和 10.8 年,其中第三产业的金融和保险行业的从业人员人均受教 育年限达到 13.19 年。从以上统计我们可以看出,在二、三产业就业的人员受 教育年限明显高于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因此,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村转 移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是满足二、三产业对劳动力能力素质的要求以适应国家 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职业教育是缓解教育供需矛盾、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化,不管是 农村滞留人口还是已进入城镇的农村转

13、移劳动力,他们大都由于经济发展和城 镇化进程而使得其收入水平得以提高,而收入的增长必定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 支付能力。特别是对于农村转移劳动力来说,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以及更稳定 的城镇生活,他们主动接受教育的意识会逐渐加强,随着他们个人教育支付能 力的提高,他们的教育需求也将逐步提高,但就我国目前的实际而言,普通 中、高等教育的总供给历来就十分短缺,教育公共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明显不 足,而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农村劳动力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问题就使得我 国这种教育供需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和突出。因此,我国城镇特别是大中城市 长期以来都是通过向农民工子女征收赞助费等价格手段来抑制他们对于教育的 需求,

14、从而缓解城镇之中的教育供需矛盾。但不管是从维护教育公平还是从促 进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这种做法都不可取。 有学者曾经指出:在我国,大部分个人和团体对教育的需求都是出于投资 目的,是他们对教育的预期收益与其他投资利益作比较后而产生的投资需求行 为。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性突出、目的性明确的教育形式,比普通教育 更能使受教育者获得一种明确的教育预期,又因为职业教育对受教育者实施教 育的总年限通常比普通中、高等教育要短,因而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其教育成 本也相应降低。当人们对收益无法明确衡量之时,可以预见的成本就会成为一 个决定性的考虑因素,对于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民工群体来说就更是如此。因此, 通过

15、职业教育实现教育的合理分流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特别是农村转移 劳动力对教育的需求,进而缓解紧张的教育供需矛盾;又能提高国民的整体素 质,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发展职业教育是维护城镇社会稳定的得力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社会转型时期所出现的 社会矛盾与冲突不断增加,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冲突就来自于转移农民与市民 之间由于社会资源分配和经济地位的巨大悬殊所形成的矛盾。而在当代社会, 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日益成为影响其收入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张泓骏、施晓霞 在对 1999 年农业部在河北、陕西、安徽、湖南、四川和浙江 6 个省农村地区 进行的住户调查数据做出分析研究

16、之后得出结论:农民工多一年小学毕业后的 教育,其收入会增加约 8.13%,可见初中及以上程度的教育对农村转移人口 的个人收入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而职业教育通过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增强其 教育的支付能力,降低家庭经济收入对教育资源分配的影响,就很好地为教育 公平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此,在我国现有的国情条件下,大力发展作 为普通中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有力补充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对扩大农村人口 受教育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维护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稳定都将发挥 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对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建议 (一)对职业院校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 城镇化的过程通常包括数量的提高与质量的提升这两方面的

17、内容。量的提 高与质的提升是衡量城镇化建设好坏的两大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如果说第二 产业对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城镇化水平量的提高方面,那么第三 产业对城镇化的影响则更突出的反映在其质的提升上面。英国经济学家柯 林克拉克在对若干国家的统计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经验结论: 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将逐渐下降;第二产业中 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将逐渐上升;当经济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第三产业中劳动 力的比重相对于第二产业也将趋于上升,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渐次升级。因此,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密集化程度的提高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 第二产业创造就业的空间和能力已

18、经越来越有限。而同样有研究表明,第三产 业在三次产业中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最强,同量资金投入第三产业所创造的就 业岗位是第二产业的 34 倍。因此,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剩余 劳动力将会转移到城镇的第三产业领域。基于以上分析,我国政府就应在保证 职业教育满足第一、第二产业对职业技术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有重点、分步骤 的加强对与第三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职业院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扶持力度, 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对这些院校的投入,使其能够为国家产业 结构的优化调整储备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二)积极拓宽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在探讨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社会

19、就业这个重要因素 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因为在对职业教育的一系列影响因素中,社会就业起着最 突出的导向作用,它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 ,会自发调节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 认识和需求,如果接受职业教育能够使人们最大限度地获得顺利实现就业的预 期,那么即使政府不予作为,市场也会推动它的进步和发展。我们这个社会既 需要学术型、研究型的人才,同时也离不开实践型、操作型的人才。而且,对 于作为在我国经济腾飞和民族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企业来说,就更加需要大 量的掌握专业操作技能的一线劳动者。因此,我国政府首先应该对各类人才的 培养模式和结构布局做出合理的规划,并且一定要以能力和市场为本位,指导 职业院校对各类人才

20、的培养,使这些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 知识,又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符合企业生产与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还 要通过政策手段对企业用人施加积极影响,为职校毕业生开拓更广阔的就业空 间。当然,这里的政策手段应该主要以经济手段为主,例如可以对雇佣职业院 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和比例的企业实行减免税的税收优惠政策,促使企业在 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主动雇佣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这样既能够使企业获得所需要 的优质人力资本,而且还可以得到经济上的好处,也为职业院校的毕业生顺利 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促进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政府要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中国社会,受儒家“劳心者治人,

21、劳力者治于人”思想的影响,人们长 期以来都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认为职业教育是低档次的教育,是一种位于普 通教育之下的教育类型,不愿自己的孩子去读职业院校。其实不然,职业教育 与普通教育只存在人才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上的不同,并无高低优劣之分。因 此,政府应通过舆论宣传树立典型,扩大影响,帮助职业院校塑造新的形象, 扭转城乡居民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 金投入力度,升级现有职业院校的校园环境,优化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高 职业院校教师的工资待遇。并且改变以往政策供给上的“城市化”倾向,不仅 从资金上更要从政策上扶持职业教育的发展,这就要求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教育 立法工

22、作,实行法制化管理,引导职业教育走规范化道路。还要深化职业教育 的机制体制改革,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不局限于条条框框。总之,职业教育 为城镇化服务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政府要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 政策环境,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城镇化建设保驾护航。 注释: 杨海燕: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年, 第 54 页。 谢青,王宏波:对中国教育投资困境的经济学思考 ,载人文杂志 ,1994 年第 3 期。 张泓骏、施晓霞:教育、经验和农民工的收入 ,载世界经济文汇 ,2006 年第 1 期。 袁野:城市、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研究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3、,2001 年,第 43 页。 参考文献: 1杨海燕。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袁野。城市、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3张志增。论城镇化与农村职业教育改革J.职教论坛,2003, (11) 。 4潘晓伟。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远之计J.甘肃农业, 2005, (4) 。 5张泓骏,施晓霞。教育、经验和农民工的收入J.世界经济文汇,2006, (1) 。 6谢青,王宏波。对中国教育投资困境的经济学思考J. 人文杂志,1994, (3) 。 7黄日强,邓志军。澳大利亚企业行业对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J.职教通讯, 2002, (10) 。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