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79.50KB ,
资源ID:4192833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419283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doc)为本站会员(11****ws)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doc

1、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 比丘尼 绛央益西 第一课 大家好。 我们今天要讲的大乘百法明门论是大乘法,所以我们先要发起一个大 乘人的心,来学习这个论。请大家默念三遍: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闻法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 好,那么我们在讲课之前,首先要澄清一点,也就是我们网上的这种学习, 是不构成佛教的师徒关系的。但是,这也不妨碍大家能够学到佛法的知识。 今天学的是大乘百法明门论 。这个论很短,但要开演起来的话,也可以 很复杂。大家可能大多数人都是初学者,所以我不打算用很复杂的办法来讲, 尽量清楚明了一点,大概用五堂课来把它讲完如果可行的话。 首先讲一讲大乘百法明门论这个题目是什么意

2、思。为什么叫大乘?我 们知道,佛教有大乘、小乘,这个“乘”的意思,是“运载” ,就是车,为什么 用交通工具来称呢?因为佛法能将众生从烦恼的此岸运送至觉悟的彼岸。那大 和小又有什么区别?这个在经论中有非常多的讲法,我们不讲那么复杂,我们 今天只说大小乘的区别主要是什么?主要是看有没有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 就是我们之前发愿的时候所说的“为利有情愿成佛” ,这个心,就是菩提心。真 正的菩提心,是在利益有情的动机之下,希求菩提(佛果位)的心。我们可以 在经典中看到许多其他的,比如说见到佛的庄严之后,发愿自己也要成佛;见 到佛的神通之后,发愿自己也要成佛。这种,也许在经典中也叫发菩提心,但 我们说真正

3、的菩提心,一定是以利益一切有情让他们都脱离轮回、成就佛 果为动机的。至于如何发起真正的菩提心,那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要放到 以后再讲。小乘人没有这种菩提心,他们和大乘人一样,能够对轮回产生厌离, 也能够悲悯一切有情的痛苦,但没有那种亲自去承担、去救度的勇气,他们觉 得只要首先把自己拔出轮回就好了。这部论的题目写明是“大乘” ,那就是简别 掉了小乘,说明这个论是在大乘的范畴之内,具有大乘的目的。 我们再顺带讲一下大乘经和小乘经是怎样划分的。主要的教化对象是大乘 人的,就是大乘经。主要教化对象是小乘人的,就是小乘经。至于我们,很不 幸,我们估计目前既不属于大乘,也不属于小乘,因为既没有发起真实菩提心

4、, 也没有能发起小乘人那种出离心。我们最多只能算是“学大乘”的人。 讲了“大乘” ,我们再来讲“百法” 。百法,就是一百种法。佛教讲的“法” , 概括来说有两种含义。一个是“任持自性” ,一个是“轨生物解” 。什么叫任持 自性?就是能保持自体的本性。事物可以保有它自己的那种性质,比如苹果有 苹果的性质,水有水的性质。这个任持自性的意义,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百法” 的这个“法” ,也就是一切的“存在” 。至于“轨生物解”呢,就是规范、标准、 法则、道理,我们说“佛法”的这个“法” ,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百法”和 “佛法”中的这两个“法”字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大乘百法明门论阐述了一 百种法,也就是一

5、百种存在。这一百种法,出自瑜伽师地论的本事分 。 “本事”的意思,就是根本的事情。 本事分讲了六百六十种法,那么在百 法当中,提纲挈领地选了一百种极重要的列出来。 瑜伽师地论采用的是唯 识派的见地, 百法明门论也是。一般来说,佛教的见地可以归纳为四派:小 乘的有部、经部,大乘的唯识、中观。最高的是中观。如果想了解这方面的内 容,可以去看一看法尊法师的四宗要义讲记 ,那个很清楚。 百法明门论的“明”字,指的是我们下面要讲到的一种法,也就是 “慧” 。明就是通过拣择之后而通达、了解。 “门” ,可以让人趋入。趋入什么? 趋入这百种法的事理。论,就是用往还问答来显扬教义。我们说“论” ,比如 大智度

6、论的这个“论” ,音译为阿毗达磨、阿毗昙、毗昙。意译为“对法” , 是将经典所说的要点,加以分别、解说,是三藏之一。但我们这里的大乘百 法明门论的论,不是这个意思,是往复的问答。 好,现在我们把这个大乘百法明门论的题目解释完了。 接下去我们谈谈天亲菩萨,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世亲菩萨,他造这个论的目 的是什么。 我们这些在轮回里面打转,始终也出不来的众生,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没有 办法从轮回当中解脱出来呢?有两个很大的原因。一个,是执着一切法,也就 是一切的存在,它是断灭的,不相续的。比如说我们现在普遍认为的,人死了 就是死了,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庸俗唯物论。这里面还有一种想法,就是执 着一切法都是没有

7、的,彻底的没有意义的,虚无主义。以上这些想法,在佛教 里面叫“断见” 。另外一种把我们束缚在轮回里的想法,是“常见” ,也就是, 比如,认为有一个永恒不灭的“我” ,或者叫“灵魂” 。无论是常见还是断见, 都是极大的错误。因为从这两种想法,可以产生非常多的烦恼,做很多的错事, 造轮回痛苦的因。世亲菩萨为了破除我们的这两种执着,就讲这个百法,讲百 法,以显示事物的存在,并不是完全的没有,破除断见。后面,他又讲人无我 和法无我,以破除常见。破除了常断二边,就是佛法的中道。依靠中道才能脱 离轮回。这是世亲菩萨的慈悲。不过这里要补充一点。不论是大乘还是小乘, 四派中的任何一派,都称自己是宣说“中道”的

8、,但它们各自宣说的“中道” , 它们要断除的那个“我” ,却有很大的不同。这是因为佛陀对机说法,不同根器 的人就认同不同层次的讲法。这些不同的讲法彼此并不抵触,而是像台阶一样, 一层一层地把万法的真相剥离出来,最后达到最究竟的见地。但如果我们没有 循序渐进地学习这些内容,就会认为佛教是自相矛盾的,好像公说公有理,婆 说婆有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如果我们以后请观清师父来讲宗义,大家就 会很清楚了。 另外,从很现实的角度来说,我们修学佛法是为了断除烦恼,增长善法, 成佛度众生。那如果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烦恼,烦恼有哪些,又怎么能谈 得上断烦恼?你连敌人都认不出,怎么能杀敌?还有,我们要增长善,

9、可是你 知道什么才是善呢?如果不知道,很可能就会把恶当成善。我们举个例子。前 几天有位居士跟我说,学佛以后他就吃素,而他特别看不起那些吃肉的人,觉 得这些人完全是嘴上一套行动一套。他这个想法,看上去好像很“正义” ,其实, 是一种烦恼,叫做“慢” ,是要断除的。而如果我们没有学过这些法类,就始终 都认不出烦恼的伪装。烦恼是很会伪装的,有时候它会把自己伪装得特别正义, 特别善良,我们都要通过学习去把它认出来,断除。这是举一个例子,其他还 有很多。 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世亲菩萨。世亲菩萨的具体生年现在难以知道,大体 上是公元三、四百年时候的人。他有一个哥哥,就是无著菩萨。他们兄弟两个, 是大乘瑜伽行

10、派(唯识派)的奠基者,非常了不起。但是一开始,世亲菩萨是 在有部出家刚才我们说佛教见地大体分四派,其中有一派是有部,是属于 小乘。他在起初是小乘的大学者,非常能辩论,非常有智慧,著有俱舍论 这部名著。但是,他不认同大乘,诽谤大乘。而他的哥哥无著菩萨是大乘的见 地。无著菩萨想了很多办法去劝化弟弟,最后世亲菩萨终于明白了以前的错误, 极为后悔曾经诽谤大乘,悔恨之下,要把自己的舌头割掉来谢罪。无著菩萨劝 他说,与其把舌头割掉,不如留着宣讲大乘法。所以后来世亲菩萨尽全力来宣 说大乘。传说他一生著了一千部论,有千部论师之称。所以我们这部大乘百 法明门论的作者是非常殊胜的。 今天我们讲了大乘百法明门论这个

11、题目的意思,它的目的,介绍了他 的作者。这样细讲,是为了让大家了解这部论著的重要性,劝勉大家能好好地 来学习它。 那么今天就先到这里。我们把今天的闻法功德来做回向:闻法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沈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第二课 请大家在闻法之前,发起大乘菩提心,默念三遍: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闻法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上次我们讲了大乘百法明门论的题目、目的和作者。 大乘百法明门论 ,是玄奘法师翻译的,中国古来对它的注解有许多家, 比如玄奘法师的亲传弟子窥基,普光,窥基的弟子义忠,还有明代的几个注本。 明代的人,离玄奘法师已经太远了。窥基的注本,后来也有明代人增修,

12、现在 分不清到底其中哪些内容是基大师注的原貌,并且这个注本实在是很有基大师 作注解的风格,一般初学者不会有耐心去读。义忠的注本曾经非常流行,日本 有金泽文库刻本,中国有支那内学院刻本,但我手边没有,以后有了,自然也 可以参考。而普光的疏很容易见到,且注得详略适当,所以这是我这次讲百法 的主要依据。不过并不是完全按照这个来讲,有不少地方,普光法师讲得不太 明白,那么我们就参考杂集论来讲。毕竟大家是没有多少理论基础的初学 者,我们这次先力求把基本概念简单明了地讲完,等以后理论水平提高了,再 把其中复杂的东西给大家讲。 现在我们正式进入正文的学习。各位可以对照原文来看。 论云:“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

13、。 ” 世亲菩萨在百法的一开头,先举出释迦世尊在很多经中说过的一句话: “一切法无我。 ”这是引经典来标明自己这部论的宗旨,也就是纲领。这部论要 讲的,就是所谓“一切法”和“无我”这两个方面。所以接下来就循着经典上 的这句话来发问了: 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什么样的一切法?为什么说无我? 这样一问,是为了要利益有情的,并不是菩萨自己不明白,只是自问自答。 那下面他就自己回答说: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 “法”的意思,我们上次说过,就是“存在”。三千大千世界,法有无量 无边,这里只说五种,为什么呢?因为这五种,可以涵摄一切法。一切法大略 地分类,可以分成五类,也就是下面说的: 心法。心所有法

14、。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总括来说,佛教说一切法都是“所知”能够成为心的对境的。在所知 上,唯识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有两种,一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叫做有为法, 比如桌子。一种不是因缘和合生的,叫无为法,比如空性。 在这里我们补充一点唯识的基本知识。唯识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提出三种性 相:依他起、遍计执和圆成实。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生的,所以是依他起。遍 计执,就是对法的错误认识,比如我们凡夫所执着的那个恒常不变的“我”, 还有比如在黑暗的地方看见一根绳子,我们却以为是一条蛇。而依他起上空掉 遍计执,就叫圆成实。我们来举个简单例子,比如苹果。苹果,它显然是因缘 和合而生,所以它是依他起。凡夫看见苹

15、果,起法我执,就是遍计执。苹果上 的法无我性,就是圆成实。唯识家认为,依他起和圆成实都是真的有,而遍计 执则是假的。知道这个知识,对以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我们上面说法分五类,那么前四类: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 法都是因缘生的,都是有为法。第五个就是无为法。 按这样的顺序排列五类法,有什么道理?为什么要把心法放在第一个呢? 因为,论上说:“一切最胜故。”这就是说,在一切的法里面,心法是最 强的。杂阿含经上有句话:“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我们凡夫 流转生死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我们的心。悉达多太子成佛的原因是什么?也 是因为心。心的作用有这么大,所以又叫心王。把它放在第一个,是

16、合适的。 心所法排在第二个,是因为“与此相应故。”心所是和心王相应的。心所 是随从心王而起,离不开心王,是与心王相关的心理活动,是同时的。比如说, 心里想起一个敌人,恨这个心所出现的时候,一定同时存在着与它相应的第六 意识心王。它们的所依都是意根,所缘的境,则都是心里想出来的那个“敌人” 。 二所现影故。色法在第三个。为什么放它在第三个,因为它是心、心所的 对境。离开心,没有办法谈境。如果要按唯识来讲,这里会弄得非常复杂。我 们现在就单讲法相,对大家来说已经够了。 三分位差别故。第四心不相应行。心不相应行其实并不是像心、心所、色 法那样的存在,它们只是在以上三者的变化上安立出来的。 四所显示故

17、。第五无为法。无为法,比如圆成实,不是凡夫能直接明白的, 只能靠上面四种法来彰显无为法的存在。 接下来就先讲心法。心法有八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末那识、阿赖耶识。 第一眼识。什么叫眼识呢?“识”是能了别的意思,就是能够了解、分别。 眼识怎样了别?眼识依于眼根,能够了别色尘。因为是依赖于眼根的识,所以 叫眼识。既然知道了眼识,那么耳、鼻、舌、身、意识也就很容易推知了。眼 识了别色尘,这个色,是眼识所能认识的对境,是只能靠眼根才能缘到的。所 以这个色,不是我们下面讲的“色法”的那个色。色法的范围很广大,眼识所 缘的色只是色法中的一部分。从眼到意识,就是我们常说的六识。对应的境呢

18、, 就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我们会念心经:“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界,总共十 八界。我再说一下“根”。眼根、舌根等等的这个根,并不是我们肉眼能看见 的眼睛、舌头之类,它们是净色。现代唯识家说,这个根就相当于神经。大概 是类似吧。我们能看到的鼻子、耳朵等等外在的感受器官,叫做扶尘根。 第七个末那识。末那识,它只攀缘一个对象,就是第八阿赖耶识。它恒常 不间断地缘着阿赖耶识,而与我见、我爱、我慢、无明这四个烦恼相应,执着 一个“我”。到证得空性的那个空性定中,末那识才暂时不显现,出定后还有。 到佛地,则是彻底不生起了。 第八个是阿赖耶识

19、。阿赖耶,就是“藏”的意思,也名为“宅”。所以阿 赖耶识又叫藏识。藏什么呢?种子。唯识说,一切依他起的法,都是“种子” 生的。“种子”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也就是指一种能生诸法的心的功能。所有 的种子都藏在阿赖耶识里。种子变现出根身器界,叫现行,现行又能熏出种子, 种子又藏在阿赖耶识里。就像这样,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循环往复。这 里需要指出,在佛教最高的见地中,并不承认有阿赖耶识和末那识存在的必要。 阿赖耶识和末那识只是引导众生的方便说。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识都要依靠意识。包括末那在内的前七种识, 根本上都靠着第八识。 阿赖耶识缘不到前七识,但刚才我们讲过了,它所含藏的种子能生现行七 种识。末那

20、识只能缘阿赖耶识。第六识能缘所有识。眼耳鼻舌身识则缘不到其 他识,但五识除了能缘到它们各自的外尘之外,还有作用,就是比如说,前一 个眼识之后,必然起一个意识(第六识) ,所以对第六识来说,五识可以是一种 前导。当然,意识本身也可以是意识的前导。 今天最后我们来讲讲五识的对境五尘色声香味触,各自之中,哪些是 真正有的,哪些是假有。 眼识的对境是色尘。色尘之中,唯识说,只有青色、黄色、红色、白色是 真的,实在的。为什么呢?学过美术的知道,红色黄色青色,叫三原色,它们 可以组合出千差万别的各种颜色来。它们是基础,是真。其他都是它们配出来 的,是假。白色,是其他任何颜色组合不出来的,所以也算它一个。如

21、果一个 东西全然无色,你根本就看不见。能看到形状,是因为先看到颜色。至于长短, 高低,那更是比较出来的,更不是真的实在的。 声尘之中,有情发出来的声音比如说话,拍手;物质自己发出来的声 音比如风声,水声;或者有情使物质发出来的声音比如吹笛子,这三 类是真的。其他声音,是假的。 香尘之中,好闻的,难闻的,不好闻也不难闻的三种气味,是真的。其他, 说这个 CK 香水和那个 CD 香水在香味上有什么差别,那都是假的。 味尘之中,酸、甜、苦、辣和咸、淡六种味道,是真的。其他都是这些调 出来的,好吃难吃的差别,是假的。 触尘之中,坚、湿、暖、动,这四个是真的。比如用手去摸一个东西,真 正摸出来的,也就只

22、有这四种性质,其他所谓的干涩、润滑之类的分别,都是 假的。 我们今天把法的分类和八种心王讲完了。大家一起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第三课 大家好! 请大家在听闻今天的大乘法之前,发起殊胜的菩提心,默念三遍: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闻法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上次课我们讲了百法的分类以及八种心王。今天我们开始讲心所法。 心所法,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这些都是被心王所拥有的,就像国王拥 有大臣。被心王所拥有,故称“心所” ,也就是依附于心王的心理活动。心所法 略说有五十一种。这五十一种当中,又分成六类。第一是遍行心所,第二是别 境心所

23、,第三是善心所,第四是烦恼心所,第五是随烦恼心所,第六是不定心 所。对我们来说,这五十一个心所法是最关键要学习,辨别善恶邪正就靠这些 内容了。 我们先说遍行心所。为什么叫遍行心所呢?因为这五个心所,只要八识心 王的任何一个活动,它们五个就跟着一起活动。因为阿赖耶识和末那识是不间 断的,跟着它们的这五个心所在任何时候都有,所以叫“遍行” 。遍行有五个: 作意、触、受、想、思。 作意,就是把心发动起来,去关注对象。如果没有作意,那么就会视而不 见,听而不闻。 作意了,心在对象上一关注,就引发了“触” 。触的意思,就是根、境、识 (心)三个和合到一起,心接触到境。 触之后,就会引发“受”感受。接触可

24、爱的境,就产生乐受;不喜欢 的境,产生苦受;无所谓的境呢,就是不苦不乐受。 依着对象的可爱、不可爱、没感觉,产生相应的受,而令根发生变化。比 如说,看烟火,五彩斑斓,眼根就会“眼花缭乱” 。再比如,一个霹雳打下来, 耳识听到这个雷,耳根就会暂时失聪。根发生变化,我们上面所说的那个“触” 也就可以分与受相应的三种行相了:可意触,不可意触,既不是可意也不是不 可意的触。 受之后,就会“想” 。心被策动起来接触到境,产生感受,我们在心里就会 知道,这个是“红的” ,那个是“苹果” ,是张三,等等。但也不是说没有语言 就不能“想”了。比如婴儿,他还不会说话,没有语言系统,但他照样会想, 只是他不能想得

25、出这是桌子,那是椅子。 想了之后,会产生“思” 。思,就是在产生想之后,驱动心,使心产生善、 恶或者不善不恶(不善不恶叫做“无记” )的想法也就是我们下面讲的善心 所、烦恼心所。这就是意业。我们说业有三种:身业、语业、意业。身口二业 是从意业产生的。所以意业最关键。 细心的人,可能会在五遍行上发现一个问题:说五遍行是遍一切心王的, 那阿赖耶识要怎么想,怎么受,怎么触啊?!我们去看杂集论的话,还会 看到,比如说受,只有六个,就是从眼到意触所生的受,明显缺了两个。这要 怎么解释呢?按照已故的唐仲容老先生的解说,这些其实就全是在第六意识上 讲的。要进一步把这个问题给说圆了,对不起,我暂时也不会。 我

26、们把五遍行讲了,再来讲五别境: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为什么 叫“别境”呢?因为这五个心所,是在它们各自特定的对境上产生的,没有那 个境,就不会产生相应的这个心所,不像五遍行,什么时候都有。 欲,就是想要。面对自己喜欢的境,起一个想要追求的心,就叫做欲。我 们平常说到“欲” ,好像就是贬义词。其实不是。欲当中,固然包括了坏事,可 也有很多是好事,比如说菩提心,是希望令一切有情都能成就佛果,所以自己 首先要取得佛果“要成佛” ,这是欲, “要度众生” ,也是欲,这都是很好的。 一定要注意,不要一说到“欲”就一棒打死。菩提心当中的这两种“欲” ,都是 我们要努力去增强,去培养的。其他善的欲,比如

27、想学法,想修法,这都是好 的。总之,欲心所,是在喜欢的境上才会起。 胜解,就是非常的确定,说白了,就是“认准了这个理,坚决不动摇” 。比 如说我们信三宝,确定三宝有殊胜功德,其他什么邪教来诱惑,坚决不动心, 这就是“胜解” 。胜解也不一定就是善的,比如邪教徒,他也认他那个邪教的死 理,怎么劝都不回头,也是胜解。还有一种无记的胜解。无记,我们刚才说过 了,就是非善非恶的。比如说我们学数学,1+1=2,这个是我们绝对相信的, 谁说 1+1=3 都不行,我们不信他。这也是胜解。 念,就是对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事情牢记不忘。这也有善恶无记的。善的, 比如我们对学习过的佛法牢牢记住不忘记。恶的,比如记仇。不

28、善不恶的,比 如世间的知识,学过了不忘。 三摩地,又叫等持,什么意思呢?就是让心专注在境上。这也不一定是禅 定的那种专注,我们认真看书,乃至认真地看电影,聚精会神,不会想到别的 好玩的事情,也是三摩地。真正“入定”的那个“定” ,梵语叫“三摩钵底” 。 慧的意思,是在所观察的对象上,依靠道理来拣择真伪、是非,断除自己 心里的犹豫。这个的善恶同样是不一定的。比如有的人,看到别人有钱,起贪 心,想要偷盗,他也用道理来拣择,该偷不该偷,拣择的结果是该偷,那就是 恶慧。 大乘百法明门论的这个“明”字,也就是慧,拣择真伪是非,心不犹 豫,才能趋入法理。 五别境也讲完了。 下次我们争取把善心所、烦恼心所全

29、部讲完。之前说五堂课把百法讲 掉,现在看来不可能了。希望各位在每堂课间隔的一个星期之中,把上堂课学 习的内容好好复习,记住。有了百法明门论这块敲门砖,以后不管是修行 也好,往更高层次学习也好,都会有个基础,不会开口便乱道。 现在大家回向:闻法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沈溺诸众生 速往无 量光佛刹! 第四课 大家好! 在闻法之前,请大家发起大乘菩提心,默念三遍: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闻法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上一次我们讲了十个心所:五遍行和五别境。今天我们讲善心所。 什么叫善?普光法师解释说就是不去做各种坏事。那这个解释我看是不能 成立的。不做坏事,也可能是什么都不干,

30、开个玩笑,比如我被一闷棍打昏了, 也是什么恶也不造的,不一定就是善。 集论的解释比较好。 集论说,善 就是能“断自所治”烦恼的对治,就是善。比如说,信能断除不信,不放 逸能断除放逸。所以我们平时做事情的时候,自己观察一下自己的心态,是在 增益烦恼,还是在对治烦恼。比如同样是布施,你以恭敬众生、慈悯众生的心 去布施,那就是善了;如果你以居高临下的骄慢心去布施,那就不是善的。自 己要会观察,及时发现,及时改过。 善心所,这里说有十一个。善心所当然远远不止十一个,比如谦虚,但 百法只是捡最显著重要的十一个来讲的。哪十一个呢?信、精进、惭、愧、 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信。我们之

31、前讲过,信不一定都是善的,比如信黄大仙,就谈不上善。当 然,我希望黄大仙看到我这么说别来找我,毕竟这也是挺麻烦的事。善心所当 中的信,是指信有三宝、信有四谛,不诽谤这些。三宝:佛法僧。四谛:苦集 灭道。这些要开演出来,几个月也讲不完。这里就暂时放一放。我们佛教徒, 说信仰,不能连三宝是佛、法、僧都不知道。人家问你佛教讲什么?你可以很 概略地跟他说:苦、集、灭、道四谛。问你什么叫苦集灭道,你可以告诉 他:就是苦,苦的起因,苦的熄灭,和熄灭苦的方法。确实有很多自称信佛的 人是连这些都不知道的,所以多说这么几句。信,是对治不信。 精进,就是心很勇敢,能坚决不退转地去策励自己求各种善法。我们在菩 萨的

32、“六度”里面能看到有“精进” ,这个精进,是戒、定、慧三学的动力。有 了精进才能成功修成佛果。今天很用功地念了十卷经,明天太累,不念了,后 天,想想昨天也没念,算了没动力了。这显然是不行的。精进对治懈怠。 我们平时一直说惭愧惭愧,其实惭和愧是两个不同的善心所。惭是面对坏 事,觉得自己如果这样做的话会很可耻,这是惭。愧呢,是面对坏事,想要是 别人知道我做了该多丢人啊!比如说,别人给我行贿,看着这个红包,我会想: “要是收下,我对不起良心,不能收。 ”这就是惭。想:“要是让别人知道 了,都会看不起我的。 ”这就是愧。它们一个是因为自己而生起的,一个是 因为他人而生起的,虽然都是羞耻心,但原因不一样

33、。这两个羞耻心,能阻止 我们去做坏事,所以很重要。佛骂弟子最重的一句话就是:无惭无愧!惭、 愧就是对治无惭、无愧的。 下一个是无贪。无贪对治的是贪。贪是对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起 爱恋,沉溺在里面。贪爱是我们在三界受生轮回的一个关键点,我们以后讲十 二因缘,就会讲到了。那么无贪,就是对三界不起爱恋,不耽着在这些上面, 比如财富、美色,甚至色界、无色界的禅定境界。 无嗔,对治的是嗔。嗔的对境可以是有情,也可以是苦,还可以是苦的原 因和能生苦的东西。对所有这些心怀憎恶,就是嗔。这个要特别来讲讲。我们 说四谛的第一个就是苦,我们都要努力去熄灭苦,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对苦 起嗔心?照平常的想法,恨它、

34、烦它,才有动力离开它嘛!不是这样的。比如 说,你日子过得很艰苦,没吃没穿。这是苦谛的一种,叫“苦苦” 。没有人会喜 欢这种事情的,但你要是面对这种境况,心里产生了憎恶,怨天怨地怨社会, 那就是你的烦恼了。熄灭苦,就像是医生治病,医生治好病靠的不是憎恶这个 病,而是靠冷静理性的治疗方案。憎恶不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因为不冷静而 坏事。 无痴,对治痴。这个讲起来比较麻烦。痴就是污染无明。八地菩萨以下, 有污染无明。八地以上以及小乘的阿罗汉,有非污染无明。佛没有无明。无明 是什么呢?就是对世界的真相不了知。世界的真相是缘起性空,我们都不知道, 始终有人我执和法我执。这两种我执,能把我们困死在轮回里,永

35、远永远地经 历生老病死。八地菩萨以上以及阿罗汉,那是把人我执和法我执的种子都给断 掉了,只是习气还有点留着,所以是非污染无明,不会感得生死轮回的。这是 中观的见地,现在知道一点有好处。 有两种观点, 杂集论说,无痴就是闻、思、修所生的智慧。另一种观点 认为两者不等同。我们暂时取第一种好了:无痴就是闻、思、修所生的善品慧, 在精进的伴随下能强有力地进行抉择。 上面讲的无贪、无嗔、无痴是三善根,正对治贪、嗔、痴三根本烦恼。这 个部分我没有按照普光法师的疏来讲,而是取的杂集论 ,更细致。 第八个善心所是轻安。轻安,不是我们欲界的事情。修禅定,有九个阶段, 叫九住心。修到第九住心之后,会产生身轻安、心

36、轻安,轻安乐,经历这三个 阶段之后,就是得到色界定初禅。轻安由于能遣除修初禅的粗重障碍,所 以也算在色界之中。有的人跟我讲,他打坐特别舒服,肯定已经得定了。我可 以说他肯定错误。打坐一阶段之后,得到点快感,那叫禅触,离九住心之后的 轻安还有十万八千里,更谈不上得定。顺便说一句,如果一个人自以为得定了, 他可以问问自己还有没有男女之欲。如果有,那和得定真是完全不着边。 第九个,不放逸。不放逸对治放逸。放逸的意思,就是心里懈怠,因为懈 怠所以不肯修善法,与贪嗔痴相应。不放逸其实是在四正勤上假立的:(一)为 除断已生之恶,而勤精进。(二)为使未生之恶不生,而勤精进。(三)为使未生之 善能生,而勤精进

37、。(四) 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长,而勤精进。离开这四个,没 有其他的所谓“不放逸” 。依靠这四个,能修一切善法,防止烦恼的发生,最能 护心,所以特别立为不放逸。 行舍。行舍不是苦、乐、舍受的那个舍,也不是施舍的舍。我们在修定的 时候,心容易沉没昏昏欲睡,容易掉举七想八想,远离这两个,心保 持平稳,就是舍。 不害。十一善心所的最后一个不害,它其实是“无嗔”当中的一部分,不 离开无嗔。有的解释说“无嗔是与乐,不害是拔苦” ,悲悯众生,不会去损恼有 情。 今天我们讲完了十一个善心所,大家要记住,并且日常生活中对照自己的 心,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这些善,能保持多久。下次我们讲烦恼心所。 请大家一起回向:

38、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第五课 首先还是皈依发心: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闻法善,为利众生愿成佛。 上次讲了十一个善心所。这次讲六种烦恼和二十种随烦恼。 烦恼当然不止这么多,但这些是主要的。 先讲六种烦恼。什么叫烦恼呢?烦恼这种法,自体是不寂静,由此能引发 身心相续的不寂静。所谓不寂静,就是能够对戒定慧三学构成障碍。烦恼主要 有六种:贪、嗔、慢、无明、疑、不正见。 贪,对三界之中的有情也好,东西也好,沉溺执着,就是贪。贪的体性是 爱。爱,是五取蕴能够出生的原因,由此能引发轮回中各种的苦。 嗔,嗔的对象是有情,或者苦,或者引发苦的事物,

39、对这些心怀憎恶,所 以自己的心不能寂静。嗔能够引发身口种种恶行,这我们都知道。 慢,慢是依靠萨迦耶见(即我见)而起的。萨迦耶见我们马上就会讲到。 慢就是心高气傲,从慢出发,就会不恭敬别人。慢实际上有七种,而根本烦恼 中的这个“慢” ,是其中的“我慢” ,也就是依“我”而起的慢,是其余六种慢 的根本。 无明,很重要,是生死的根本。无明,就是对三界的真相都不知道。因为 不知道这一切的真相,所以才会有邪见、疑惑等等烦恼生起,由此造业受果, 生死不绝。要解脱生死,就要断除无明。 疑,就是犹豫。犹豫的对象,这里主要是四谛、三宝、三世、因果等等道 理。对这些道理,没有办法确定,有?没有?像站在一个十字路口

40、,不知道选 哪边一样。对我们凡夫来说,有怀疑犹豫其实是很正常,这个烦恼,要证到空 性的时候才会断除。因为到那时候,我们已经实实在在地了悟了佛说的这些都 是对的,没有什么可犹豫了。现在,我们只能通过努力地学习佛法,并在这些 理论的指导下去修行,以期证悟的那一天。 第六,不正见。不正见包括好几种:1,萨迦耶见。2,边执见。3,见取。 4,戒禁取。5,邪见。 萨迦耶见,萨是实有的意思,迦耶的意思是“身” ,整个的意思就是执实有 身为我、我所,即我见。不过,其它部派也有其它解释。萨迦耶见可以是在五 蕴色、受、想、行、识上总起的,也可以是别起的,还可以认为离开五蕴 之外有一个像主宰一样的“我” 。举例说

41、,比如认为色蕴就是“我” ,或者认为 “我”拥有色蕴,或者认为“我”就在色蕴之中,或者认为色蕴是我所支配的。 对色蕴是这样,对受、想、行、识,也可以起这些见地。古往今来各种外道理 论层出不穷,归根到底,还是从“我见”而起。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我” ,为 了这个“我” ,那真是花样翻新,争论从未停止。 边执见,有两种。一种常见,一种断见。看到事物坏灭了,就容易起断见, 认为是彻底的没有。看到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是连续的,又会起常见,认为一 向如此,永远如此。远离常断二边,就是我们说的中道。缘生之法,实际上既 不是常,也不是断的。 见取,就是执着世间的或者错误的见解为最好,甚至连此见解所依的蕴也 一

42、同执为最好。比如,外道会将自己的理论体系执着为第一,而他们的崇拜偶 像也会被推崇为至高无上。 戒禁取,是制定没有意义的戒律并奉之为解脱之道。佛陀制戒,都不是想 当然的,是观察了微细因果,才会制定这些戒律。而外道的戒律,并不能趋向 究竟的解脱。比如印度有的人有小神通,看到有只狗死了以后生天了,就认为 做狗可以生天,于是他的行为就以狗为标准,一切模仿狗。这就是比较极端的 戒禁取。 邪见,这个是很糟糕,会断掉我们的善根。所谓邪见,就是毁谤因果,毁 谤三世,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佛、罗汉等等圣者,以及一切比如杀生祭祀可升天 之类的颠倒之见。为什么邪见可以断善根?就拿毁谤因果来说,无知者无畏, 不知因果,则无

43、恶不作,就是这个道理。 说完六种根本烦恼,说随烦恼。所谓随烦恼,一类,是在根本烦恼的轻重 分别上假安立的,比如忿、恨等前十个。另一种,是随着根本烦恼而起的,比 如无惭、无愧等十个。 先说忿和恨。忿和恨,体性都是嗔。忿,是现前面对损害自己的对象,表 现出愤怒。恨,是记恨,对象是已经过去的人和事物等等,也就是通常说的 “怀恨在心” 。 恼,体性也是嗔。忿恨是对对象而起,恼则是自心乖戾,是怀恨在心又无 处发泄而引起的。 覆,是隐瞒自己的罪恶。覆的体性是痴,也就是不知道隐藏罪恶会有什么 苦果报应。另外,体性可以包含着贪,因为隐藏罪恶,大多是贪图声誉利益。 诳,明明自己没有什么功德,为了利养,假装表现得

44、很有功德、很有本事 的样子,这就是诳。诳的体性也是痴。 谄和诳都是因为贪图利养,不同在于诳的对象是下,而谄的对象是上。自 己明明是有错,但为了讨好上级,就假装没有过错,曲意逢迎。覆只是自己覆 藏,谄则含有隐罪媚上的意思。比如徒弟犯了错误,怕师父不喜欢自己,就假 装自己好好的,不肯发露。所以说谄是能障碍“正教授”的。师父不知道你犯 了什么,又如何及时纠正、引导你呢? 憍,体性为慢。对自己拥有的东西,比如长寿、容貌、财富等等起傲慢心, 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它和慢的区别,在于慢主要是缘我而起,而骄是缘我所而 起。 害,体性是嗔。看到别的有情受苦,自己一点也不同情,也没想过要去救 助,反而见死不救、落井

45、下石才觉得甘心。有前面的忿、恨、恼,还不一定就 真的去做坏事,有“害” ,则一定要做坏事。前面善心所中专门针对害而设了一 个不害,就是这个道理。 嫉,就是嫉妒。看不得别人好。忿恨等,是有人加害在先,嫉妒,则是他 人的事情明明对自己没损失,自己也要难受。对治嫉妒,最好的办法是随喜。 悭,就是吝啬,自私自利,不肯饶益他人。 无惭、无愧、不信、放逸、昏沉、掉举,在善心所里讲过了,比较简单, 不再重复。 懈怠,体性是痴,就是懒惰,贪吃贪睡不干活。懈怠是会障碍修善法的, 它的对治,就是善心所中的精进。 失念,就是没记性,记不住所听过的善法。它能妨碍正念。 不正知,就是谬解,属于恶慧。对于什么该做什么不该

46、做,理解错误,能 因此犯下身口意各种恶业。 散乱,散乱有很多种,总的来说就是因为贪嗔痴的引发,而令心流散,障 碍禅定。那跟掉举有什么区别?举例来说,心缘在佛像上来修定的时候,大体 是没有离开过这个佛像,但同时也会去想点别的什么,这个是掉举;而明明本 来是心缘佛像的,到后来想到昨天的红烧肉上去了,完全把佛像给忘了,这就 是散乱。需要提醒的是,当你在专心修轮回苦这个主题的时候,心突然跑到修 菩提心上去,这也是散乱,一样是需要克服的。 烦恼心所也讲完了。请大家自己回向。 第六课 大家好! 在闻法之前,请大家发起大乘菩提心,默念三遍: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闻法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47、心所当中除了以上所讲的,还有一类叫做不定心所,它包括:睡眠、恶作、 寻和伺。为什么叫不定呢?因为它们不一定是善,也不一定是恶。但是它们不 具有遍行心所的遍一切心王而起的性质,也不具有别境心所遍九地(欲界,加 上色界的初至四禅,加上无色界的空无边处至非想非非想处四天故为九)而有 的性质,所以别立为不定心所。 其中,睡眠,要看睡前的发心。如果是怀着善心入睡的,那这个睡眠就是 善,怀不善心入睡的,就是不善。恶作,也就是后悔。如果造了恶业,心里后 悔了,那就是善;如果是造了善业,后悔了比如捐了一万块造庙,后来想 想又心痛,后悔捐了这么多这就是不善。后悔是可以破坏之前所造之业的。 如果造了善业而后悔,那

48、么是件很糟糕的事。寻和伺,通俗说就是思辨。它们 都以思心所为根本,对象都是由语言文字所构成的意象。比方说,看到一个不 认识的东西,心里想:这是什么呢?有什么用呢?这种思考的过程是依赖 语言的。不过这种语言不是声音,也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心里面想的,是意 识。寻和伺都依赖思,没有思就无法寻伺。而如果没有慧心所,寻和伺就没结 果。对一个问题思考了半天还是没结论,就是缺慧。寻和伺的区别在于,寻只 是一种粗略的思辨,而伺是一种深细精微的思辨。那为何是属于不定呢?比如 有的人,整天就不动好脑筋,专门思考坏事:“张三家的保险柜我想个什么法 去撬呢?”这就是烦恼所摄。而比如说色界有寻伺,这种寻伺是观察下界

49、的过患,能导致断掉下界的烦恼,这就是善。 下面画一个表,可以清楚地看到以上这些五十一心所中,哪些是欲界有, 哪些是色界有,哪些是无色界有,哪些是佛地有: 心所 欲界 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贪、慢、疑、无明、不正见、不 信、懈怠、放逸、惛沈、掉举、忘念、不正知、散乱、憍,谄、 诳、寻、伺,嗔、忿、恨、恼、覆、嫉、悭、害、无惭、无愧。 色界 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贪、慢、疑、无明、不正见、不 信、懈怠、放逸、惛沈、掉举、忘念、不正知、散乱、憍,谄、 诳、寻、伺 无色界 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贪、慢、疑、无明、不正见、不 信、懈怠、放逸、惛沈、掉举、忘念、不正知、散乱、憍 佛 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 接下来说色法。色法简略地讲有十一种: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还有 法处所摄色。 什么叫色法?通俗地说,色法是依靠方向感、空间感来显现的,或者是互 相之间会构成物质性地阻碍的具有后一种性质的就一定具有前一种性质, 反之则不一定。一朵花是色法,声音是色法,这都好理解,那我们做梦的时候 那个梦境为什么也是色法?它并没有物质性的阻碍啊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