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高考讲座 ( 二 ) 经济成长历程高考第卷非选择题突破 环 节 一 “ 高 考 第 41 题” 规 范 答 题 讲 评 解题技法 第一步 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读材料是解答非选择题的重要环节,应注意围绕设问细读材料,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读材料 往往有这样一个误区:先读材料正文,后读或不读出处与材料题目。科学做法应该是: 首先:文字材料先读材料出处,图片、图表、表格材料先读题目。这些信息简明扼要, 往往 给出了材料的主题、时间、作者、史书文献、背景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至关 重要。 其次:通过“三读三找法”审读材料正文。注意材料的层次,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的关系, 材料中的省略号
2、前后的内容,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语句,细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注意材料中 的隐性信息。 第二步 审设问 明确答题方向 审清答题语、答题提示语、时空限定语、答题限定语。 “答题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 “答题提示语”是指应怎样回答, “时空限定语”是指要 回答问题的时间、地域范围, “答题限定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应是什么样的。将这四项审清 了,答题的要素就一清二楚了。很多学生都是由于限定词或答题语等一时没审清而白白丢分, 因此审设问时,一定要将这几项答题要素用笔标注一下,以便引起注意并加深理解。 第三 步 扣教材依据所学知识 非选择题的开头格式一般都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所以很多学生解答时
3、,养 成了一个“抛开教材,就题答题”的坏习惯。 从非选择题的“教材型”“材料型”“结合型”三种类型来看,答题时一般都要适当联系教 材。审完设问后,应先回顾与所学知识的链接点,再列出提纲要点。这里有三种情况: (1) 如 果 是 “教 材 型 ”的 设 问 , 就 可 直 接 用 教 材 知 识 作 答 。 如 果 该 设 问 与 题 目 中 的 材 料 有 一定 联系,对材料内容应做大概了解。 (2) 有 的 “材 料 型 ”的 设 问 , 尽 管 题 目 要 求 “依 据 材 料 指 出 ”, 但 实 际 上 材 料 所 含 信 息 与 教材 知识又非常相近,依据教材知识照样可以回答。这样的
4、设问,当你回顾教材知识后再读材料,则很 容易概括出答案。 2 (3) 对 于 “结 合 型 ”的 设 问 , 答 案 的 要 点 应 是 材 料 信 息 与 教 材 知 识 的 “并 集 ”, 即 材 料 中 体现 的要点教材中的要点完整的答案。而有的考生在答题时之所以漏掉一些要点,是因为这些要点 不是显性信息,而是隐性信息。而该信息一般依据材料很少能解读出来,所以要联系教材并列出知 识提纲才能保证不漏要点。 第四步 组答案条理严谨作答 (1) 组答案要注意紧扣设问,简明扼要,规范作答。 (2) 答 案 来 源 于 教 材 : 设 问 一 般 要 求 “结 合 所 学 知 识 回 答 ”, 解
5、 答 时 一 般 依 据 教 材 中 的 知 识和 观点。 3 第二步 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 (3) 答案来源于材料:设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解答时要从材料中归纳,提取有效信 息。 (4) 答案来源于教材和材料:设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解答时既要利 用材料中的信息,又要迁移教材中的知识。 高考示例 例 1 (2018 全 国 卷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第一步 读材料 获取有效信息 第三步 扣教材依据所学知识 4 第 (1) 问 , 根 据 材 料 中 上 海 “依 港 兴 市 ”“工 业 区 ”“中 共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 曼 彻 斯 特
6、“工 商业 城市”“铁路”“开通了通海运河”“设立议会和市政府”等有效信息,从交通、工商 业发展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概括。第 (2) 问,抓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 20 世纪中期以后” , 结合材料“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世界影响力日益增 强”,并联系所学知识如国家政策扶持、改革开放特别是浦东新区的开发和开放组织答案。第 (3) 问,可根据材料中“过于拥挤”“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等有效信息,从人口密度、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贫民窟现象等角度作答。 第四步 组答案条理严谨作答 答案 (1) 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
7、推动;制度突破。 (2) 内 河 主 航 道 入 海 口 , 沿 海 港 口 城 市 , 中 西 文 明 交 汇 , 近 现 代 民 族 工 业 的 基 础 , 持 续 的 规 划 建设, 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 (3) 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运用演练 1(2017 全国卷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 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 制。 1872 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
8、需外洋煤铁”极多, “可忧孰甚”。他建 议清政府 “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 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 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 料二 新中国“一五” 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 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为此, 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 , “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 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 ( 例如石油 ) 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
9、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 19 世纪 70 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 原 因。 (15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 的特 点,并简析其意义。 (10 分 ) 解析 第 (1) 问,第一小问 “差异”,根据材料 “雍正时期 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 5 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清政府 决 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分析。第二小问雍正年间矿业政策实行的原因根据 材 料 “开 矿 聚 集 亡 命 , 为 地 方 隐 忧 ”并 联 系 当 时 的 经 济 政 策 分 析
10、; 19 世 纪 70 年代矿业政策实 行 的 原 因 结 合 列 强 的 经 济 侵 略 、 洋 务 运 动 的 开 展 及 煤 铁 的 重 要 性 分 析 。 第 (2) 问 , 第 一 小 问 “特 点”,根据材料“矿产 资源的勘探 是 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有计划地展开全 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 特别缺乏的资源 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概括。第二小问“意义” 从对矿业发展、“一五”计划及国家工业体系建立等的影响分析。 6 答案 (1) 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 世纪 70 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
11、府谋取矿利。 19 世纪 70 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15 分 ) (2) 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 源的勘探。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 系的 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0 分 ) 解题技法 近几年高考试题大多通过运用“新材料” 、设置“新情境”来命制试题,对学生的阅读、 理解、运用材料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掌握好解题技巧是高考中“水平正 ( 超 ) 常发挥” 的关键,应特别注意解答非选择题常见失误及解决办法
12、: 1 答题没有思考的过程, 看到题目就写,没有完整的答题思路。解决办法:在初读材料的基 础上,注意审题,看清问题的具体要求,然后带着问题细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主题,了解材料的层 次结构;对应材料内容,思考材料内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2 不 按 题 目 要 求 做 题 , 审 题 不 清 , 随 意 性 大 。 解 决 办 法 : 认 真 审 题 。 审 题 意 紧 抓 “题 眼 儿”,揣摩题意;审题型 辨别题型,确定方法;审题分注意题分,看分作答。一般来说,分多的题目答案要点多,分少 的题目答案要点少。 3 答 题 时 忽 略 材 料 的 作 用 , 不 能 深 入 地 理 解 和 分 析
13、材 料 。 解 决 方 法 : 注 意 将 观 点 和 材 料 有 机 结合,充分分析和利用材料。 4 角 度 单 一 、 重 复 。 解 决 方 法 : 注 意 多 角 度 、 多 层 次 、 辩 证 地 分 析 问 题 。 高考示例 例 2 (2018 全国卷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 河中游地区, “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 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 认 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 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
14、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 从古至今,各式各样 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 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 世纪 60 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 康食品。 19 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 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 1910 年,美 7 国已经拥有 280 多个大豆品种。 1931 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 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 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 种 植 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 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
15、等“一带一路”视域下 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12 分 ) 8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8 分 )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5 分 ) 【解题思路】 材料出自“一带一路”视野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 ,显然是学术界最新 研究成果。第 (1) 问,第一小问“特点”,逐条分析材料可知,从时间看,种植大豆历史悠久; 从区域看,经历了由北方向南方的推广过程;从大豆的价值看,既是重要的食物来源,又有 改 善 土 壤 等 作 用 , 价 值 广 泛 ; 从
16、 推 广 者 来 说 , 有 民 间 , 又 有 政 府 参 与 , 各 方 合 力 。 第 二 小 问 “作 用 ” , 根 据 材 料 “豆 饭 是 人 们 的 重 要 食 物 ”“提 供 了 人 体 所 需 的 优 质 植 物 蛋 白 ”等 信息概括。 第(2) 问, 从材料时间, 可以得出经济全球化推动物种交流; 从大豆本身的价值看, 它被美国人接受并认同;从美国的自然环境看,有适宜大豆推广的区域;从大豆与工业化的 关系看,工业化推动了大豆种植,大豆也为工业化提供了原料。第 (3) 问,从推动世界文明进 步、有利于世界文明交流等角度作答。 【规范答案】 (1) 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
17、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 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 使中 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2) 世 界 各 地 的 联 系 加 强 , 世 界 市 场 的 推 动 ; 大 豆 是 一 种 优 良 作 物 品 种 , 适 宜 种 植 ; 科 学 技 术 进步, 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 物 种 交 流 是 世 界 文 明 交 流 的 重 要 方 式 ; 促 进 了 人 类 文 明 的 发 展 , 有 助 于 人 类 命 运 共 同 体 的 构建。 运用演练 2(2016 全国卷 40) 阅
18、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 地面 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 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 从清初的 1.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 4 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 者 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 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 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 “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
19、, 人迹既少 早谋移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 认为, “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 食料的增加是越来 9 越困难的。 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 改良农业、 增加生长, 总是赶不上人口增 加的快” ;至于工业化一途, 因需要大量投资, 短期内难以搞成。 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 据康有为全集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 分 )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3 分) 解析 第 (1) 问,第一小问 “原因”根据材料一中
20、 “社会总体稳定”“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 作、 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 10 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等概括回答。第二小问“影响”,从 人地关系、 环境问题、 社会矛盾等角度回答。 第 (2) 问, 第一小问“主张”, 根据材料二中“西北 诸省土旷人稀 人迹既少 早谋移徙” “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开垦荒 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 “迟婚与节育”等概括。第二小问,可以从总体上评价,也可以结 合近代学者的主张加以评价。 答案 (1) 原因:国家的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 度
21、的 变革;耕作方式的改进。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 会矛盾加剧。 (2) 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 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 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 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一面。 解题技法 材料要“三读”: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第二遍“细 读” ,
22、 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 ( 时间、国别、背景、会议、著作、人物等 ) ,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 内涵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第三遍“精读” ,联系设 问有针对性地阅读 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 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 要点要“三找”:“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材料的中心论点要么是 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 “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 ( 时间、空间、限定词、 主题字眼等 ) ,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 教材,列提纲,材料
23、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丢; “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 点、 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以及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答案组织要“三界定”: 一要对应设问, 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 中心语、 提示语、 答项语” , 不 要漏掉问题 ( 如“是否”“变化”“有无”等 ) ;二要对应好题目和设问,界定好材料、设 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知识作答;三要界定好设问答案来源,设问一般有 四种限制情况,即“根据材料 ” “结合所学知识 ” “根据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 和没有对答题依据做出明确规定。在阅读设问时,应注 意某一设问是要求怎样回答的,同时 11 要看清设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
24、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 以防 答题时出现遗漏和疏忽。 高考示例 例 3 (2014 全国卷 4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 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 江将军,实施军 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 12 “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 ”从乾隆年间开始, 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 “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 ” 。他们
25、“ 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 引类,日积日多” ,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 中国移民史等 材 料 二 1689 年 的 中 俄 尼 布 楚 条 约 , 划 定 了 清 朝 与 俄 国 的 东 段 边 界 。 但 直 至 19 世 纪 初 , 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 1 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 俄 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 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 年, 呼兰地区已是 “三城相望, 粮产丰饶, 商贾因之糜 ( 群 ) 集, 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26、 。 1904 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 1907 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1908 年,仅奉天 一省人口已达 1 100 万人。 1911 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 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12 分 )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13 分 )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要注意“三读”“三找”“三界定”,体现规范答题的要求。 速读材料,两则材料均围绕清代东北移民进行论述。细读材料一,介绍了东北 材料要 “三读” 要点要 “三 找 ” 答 案 要 “三 界 定”
27、地区“沃野千里,有土无人”,清代向东北移民;材料二指出近代清政府开发东北, 移民规模逐渐扩大 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材料一的中心论点是清朝建都北京后,开发东北地区; 材料 二的中心论点是清朝向东北移民的过程。二找体现中心论点的关键句、关键词,材 料一中“清廷 东北 实施军事化管辖”“乾隆年间 闯东北者日盛”,反映了清 朝对东北的开发;材料二“清政府制定了实边章程”。三找中心点与教材的结合点, 清政府对东北的管辖 第 (1) 问,注意要求是“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中有关移民的相 关史实,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提炼 出移民过程的 特点。第 (2) 问,要
28、充分利用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信息,简析 移 民 东北的作用 规范答案 (1) 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 政策 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民 到合法定居、 13 生产。 (2) 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 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运用演练 3(2016 全国卷 4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 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
29、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 不能自存, 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 清代的法律也有关 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 14 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 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 偷盗者、 乞讨者等日益增多, 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 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 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 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 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 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
30、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 ,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 件比最低工资 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 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 出其 救济方式的异同。 (18 分 ) (2) 根 据 材 料 二 并 结 合 所 学 知 识 , 指 出 与 英 国 近 代 济 贫 制 度 相 比 , 西 方 现 代 福 利 制 度 有 哪 些 发 展 。 (7 分 ) 解析 本题以社会救济为切入点,考查不同时期东西方国家社会救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古今贯 通,中外关联,综合性强。既涉及学科主干知识,又渗透热点问
31、题,涉及当前精准扶 贫这一现实问题。 第 (1) 问中第一小问 “共同目的” ,结合中英两国救济的对象及材料“英国 圈地运动开始后 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概括。第二小问,相同点从政府作用、救济 方式、保障方法、 救济规定等角度分析;不同点结合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 仁政的重要内容”及材料二“ 1834 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 艺所 那里的条件 恶劣得多”分析。第 (2) 问,要结合教材内容回答,落脚在教 材 主干知识上。 答案 (1) 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 相 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 不同:英国的
32、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的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2) 发展: 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福利种类众多; 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环 节 二 “ 高 考 第 42 题” 提 分 捷 径 讲 练 解 题 技 法 1 开 放 探 究 型 试 题 的 不 变 15 开放探究型试题始终不变的是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始终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 或者要求提出不同的观点进行论证,或者提出修改意见并加以说明,或者指出相同点与不同点进 行说明。 2开放探究型试题的应对策略 (1) 要关注新观点、新知识 由于高考对能力考查的要求很高,考题的
33、材料往往超出教材的范围。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对于课 程标准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除了牢牢掌握教材上的评价外,还需要经常跳 出教材,提出不同的史学观点,发现不同的历史视角,了解一些学术前沿的研究成 16 果。掌握好这些,有利于学生拓宽历史视野,不至于在考试中看到不同于教材的学术观点而无所 适从。 (2) 运用好三段式的论证 所谓三段式论证,就是第一段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段分几个角度进行论证,第三段进行小 结,升华观点。加强开放型试题练习,逐步提升自己的论述能力。 高考示例 例 4 (2018 全国卷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 材料 1889 年,两广总督
34、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 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 铁 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 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 200 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 依 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 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 1949 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材 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 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
35、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 【解题思路】 本题提供观点“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根据材料中张之洞筹建汉阳铁 厂历经曲折,之后汉阳铁厂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 1949 年后收归国有 等信息,可得出筹办钢铁企业要先解决技术和资源问题、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中国近代化充满艰难曲折、新中国对民族工业的改造等启示,然后根据所提取的启示,运用中国 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规范答案】 示例:从张之洞经营汉阳铁厂初期遇到的问题和挫折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 启示: 经济决策要遵循客观规律。 (4 分 ) 论证举例 1: 张之洞开始创办汉
36、阳铁厂时忽视了先要确定煤铁的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的一 般规 律,先购置机炉,结果却因没有合适的煤或者煤矿生产的煤与机炉不适用而导致了生产 的延误和损 失, (8 分 ) 论证举例 2: 近现代中国政府在领导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等原因,忽 视或 违背经济规律,给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反之则往往能促进经济建设的良性甚至加速 发展,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例如 1958 年“大跃进”运动时期,全民大炼钢铁,违背客 观 经 济规律,片面追求钢产量比去年翻一倍的高指标,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浪费大 17 量自然和社会资源等严重后果。后来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
37、”方针, 合理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遵循客观规律,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 ,从 1962 年起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8 分 ) 论证举例 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总结以往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强调 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改革目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运用演练 4(2016 全国卷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 18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 1898 年至 1910 年, 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 30 余个商埠。 据严中
38、平等编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从 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以清末自开商埠为切入点,考查自开商埠的特点及其原因,是一道开放性试题, 考查角度新颖。解答本题,首先要提取归纳材料中的一个主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观点 必须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特别要注意论据一定要充分说明论点。 答案 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 经济 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来侵略。 解 题 技 法 1 从 能 力 要 求 上 看 试题注重考查考生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
39、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项基 本的能力要求。 2. 从考查目标上看 近几年文综第 42 题以社会重大时事热点、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争论为载体,以学科知 识为 依托,突出历史学科的价值导向功能。 3. 从考查内容上看 近几年高考文综第 42 题重视对历史主干知识的依托,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试题命制 灵 活, 在覆盖面上属于小切口、深内涵,重视对背景、结果及影响的探究。 4. 从开放角度上看 开放性试题是与传统问题中条件结论的“封闭性”相对而言的,它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变通的 能力,是否具有知识迁移的能力,是否具有创新能力。近几年设问的开放性日益增强、答案设计 上也日益体现多元化。 高考
40、示例 例 5 (2017 全国卷 42) 阅 读 材 料 , 完 成 下 列 要 求 。 (12 分 ) 材料 时间 中国 外国 19 14 15 世 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 30 余国 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 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 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 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 200 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 万余名工人 20 16 世 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 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 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 显 祖 出 生 , 代 表 作 牡 丹 亭 表 现 男
41、 女 主 人 公 冲 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 传 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 特 17 世 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 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 到达北美 据 李 亚 凡 编 世 界 历 史 年 表 等 上 表 为 14 17 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 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 【解
42、题思路】 (1) 本题列举了 14 17 世纪中西方若干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领域 的重 要史实,要求考生提取信息并形成论题,进行论述。该题考查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 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级;考查的学科素养, 囊括 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 (2)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探究和论证的 能力。试题通过表格形式列出了 14 17 世纪中西方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的对比蕴含着 历 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题目要求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
43、识予以阐述。可以提炼多种信息,如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西社会制度发展趋向等,只要言之有理, 体现出“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即可,阐述时注意史论结合。 (3) 解答本题的方法技巧 审题: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论题: 中外对比,提取中外历史信息,写出论题。阐述:论题、阐述具有开放性、多样性。 【规范答案】 示例一 论题:新航路开辟给明代的影响 阐述: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新航路开辟后,中国的茶叶、瓷器大量输往欧洲,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中后期白银成为 普遍流通
44、的货币; 一条鞭法改革,推行货币地租,征收统一的银两;美洲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 国,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中国人口的增殖;欧洲传教士东来,客观上传播了西 21 方自然科学知识,同时也把中国文化带到欧洲,推动了欧洲的进步。 欧洲殖民者的东来, 占据澳门、台湾,威胁着封建统治,损害了国家主权。 新航路开辟既给中国带来了积极影响,又给中国带来殖民侵略的威胁。示例 二 论题:全球化有利于文明的交流 阐述: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文明的交流。 新航路开辟后,中国的茶叶、瓷器大量输往欧洲,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45、明中后期白银 成为普 遍流通的货币;美洲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有利于农产品商品 化 , 有 利 于 中 国 人 口 的 增 殖 。 欧 洲 传 教 士 东 来 , 传 播 了 天 主 教 , 也 传 播 了 西 方 自 然 科 学 知 识 , 同时传教士也把中 国文化传播到欧洲,推动了欧洲的进步。 新航路开启了全球化进程,加速了人类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运用演练 5(2015 全国卷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 材料 19502008 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解析 本题是一个图表题,从每一列或每一类中不难分析出变化趋势。重点是图表时间跨越了 1978 年,因此在总结原因时,首先要考虑改革开放,其次再结合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 平及国家政 策等方面作答。 答案 评分说明: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 法定 22 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即可。 示例: 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 增加 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 23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