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1 ,大小:287.55KB ,
资源ID:4195876      下载积分:18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41958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为本站会员(bo****9)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1、1 第 17 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 1| 时髦的转身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知识整合 厘清史实 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 (1) 生活状况:经济落后,贫富悬殊。 衣 穿衣困难 食 广大劳动者常年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 住 百姓居住条件很差 社会 除少数大城市外,没有照明用电,没有自来水;卫生医疗设备落后,传染病流 生活 行,平均寿命短 (2) 社会原因:封建、迷信、愚昧、保守的社会习俗根深蒂固。 2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 沿海沿江地区的大城市出现了洋楼房、 大马路、 火车和汽车、 电 灯和电话;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依然非常艰苦。 3辛亥革命后:提倡移风易俗

2、 (1) 男人剪掉辫子,女人禁止缠足。 (2) 称谓和婚丧嫁娶的礼仪发生变化。 (3) 贫 穷 落 后 的 面 貌 没 有 改 变 , 仍 充 满 着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的 色 彩 。 二、 新中国的新生活 1. 背景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2 2. 表现 (1) 新中国成立初,生活必需品凭票证限量供应。 (2) 改革开放后,西装和夹克衫统领男装主流,裙服和旗袍成为时尚女装。 (3) 粮食基本实现自给,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科学卫生的饮食习俗正在形成。 (4) 城乡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居

3、住条件改善。 易误辨析 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 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三、 新社会的新习俗 3 1. 变化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文化教育的普及。 2. 表现 (1)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正在形成, “八荣八耻”的观念深入人心。 (2) 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3) 广大妇女获得解放。 (4) 家庭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5) 传统的年节习俗在继承中得到了新的发展。 特别提醒 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定 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近代以来社会政治

4、变革、民主 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 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 立、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 力的迅速发展等 ) 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素养对接 融会贯通 素养 1时空观念 1. 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历史沿革 2. 中国美女标准百年变迁 4 素养 2史料实证 ?探究 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特点与影响 史料 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谁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更有西 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七天礼拜是休期, 各业停工逐 队嬉;或赴教堂听

5、讲解,满街游戏任驱驰。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 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听说明朝大跑马,倾城士女兴飞腾;衣裳时式鬟时样, 短鬓笼纱窄袖装。英商游憩有家园,不许华人闯入门;华人游息辟公园,铁作围栏与栅 5 门。 问题 摘编自顾炳权 上海洋场竹枝词 ( 注: “爱皮西地”即 ABCD) 根据史料,指出上海社会生活近代化的主要表现。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上 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解读 史料讲的是上海洋场的情况。分别从交通工具、生活习俗、娱乐方式、大众传 媒、服饰等方面介绍了上海洋场生活近代化的主要表现。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即透过上海洋场 的情况来把握出现这些情况的

6、原因。 试答 表现:城市交通工具变革,大众传媒出现 ( 近代报馆建立 ) ,崇尚西方生活方式 ( 西洋化 ) , 西方宗教的传播,民众娱乐方式的多元趋势 ( 世俗化 ) ,女装时尚化等。 原因:经济上,上海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口岸,较早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思想 文化上,新思潮的产生及推动、思想解放运动、新式教育和大众传媒事业的发展;政治上, 国内 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运动的推动等。 素 养 3 历 史 解 释 1 近 代 物 质 生 活 和 社 会 习 俗 变 化 的 特 点 和 影 响 (1) 特点 从地域看 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从西方引进,有较

7、强的殖民地色彩,到中西、新旧并存,最终中西合璧、相 从过程看 从水平看 互渗透 断发运动迅速且彻底。不缠足运动虽然起步早,可是进展缓慢,并且沿海和内地 水平不一 从动力看 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 从实质看 6 (2) 影响 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 其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 且保留了中华民族 的文化特色 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 又日 趋科学合理。 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文明的进步。 2近

8、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 7 (1) 辫 落 欢 呼 齐 拍 手 。 留 长 辫 子 是 满 洲 人 的 习 俗 , 康 有 为 等 资 产 阶 级 维 新 派 首 次 提 出 “断 发” 的主张,认为长辫子与近代机器化生产不相适应。剪发辫在当时的中国被视为反封建。 (2) 天足跚跚海样妆。 这是近代女子解放的一个重要行动, 也是近代中国女权运动的结果。 中 华民国政府明令禁止女子缠足。 (3) 时样新装称柳腰,中西合璧市招摇。受西方服饰的影响,近代中国出现了传统服饰与 西方服饰相融合的服装,如满洲女子穿的宽大型旗袍受西方曲线美的影响,改成瘦小型近代旗袍; 受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具有中国特色的

9、中山装出现。 (4) 记得改元初变故,革鞋毡帽遍华街。中华民国改皇帝年号纪年为民国纪年,出现了元 旦等新节日。 素养 4唯物史观 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的双重影响 1 破 坏 性 : 西 方 的 物 质 文 明 是 伴 随 着 大 炮 和 殖 民 主 义 野 蛮 侵 略 强 行 进 入 中 国 人 的 生 活 的 , 它 迫 使 中 国 人 不 得 不 放 弃 原 有 的 生 活 方 式 去 选 择 一 种 新 的 生 活 方 式 , 并 承 受 了 这 种 变 化 所 带 来 的 阵 痛 。 2 建 设 性 : 西 方 传 入 中 国 的 新 器 具 、 新 事 物 和 新 的 生

10、 活 方 式 , 代 表 了 新 的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方向; 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引发 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1 中国近代某一时期,服饰文化开始从“褒衣博带,长裙雅步”发展为“断发易服” , 政府在警界和部队之中推行新装。该时期是 ( ) A 鸦片战争时期 B 洋务运动时期 C 戊戌变法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C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但“断发”尚未提出,故 A 项错误;洋务运动时期, 主张“中体西用” ,也未涉及“断发” ,故 B 项错误;戊戌变法时期提倡“断发易服” ,并 且清政府开始在警界、军界推行

11、新式服饰,故 C 项正确;辛亥革命时期就已进行强制剪辫, 新文化运动时期,不存在“断发”议题,故 D 项 错 误 。 2 中华民国建 立时,孙中山曾通电全国使用公历。但在整个民国时期,改换公历与民众 的传统习惯相悖,因此引起民间诸多反对。由此可见 ( ) A政府构建政治权威的努力受挫 8 B全盘西化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C传统文化因素制约制度的构建 D民主共和观念缺乏群众基础 C 根据材料“改换公历与民众的传统习惯相悖,因此引起民间诸多反对 ”可知,新制 度的构建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故 C 项正确。 A、D 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公历并不 9 是全盘西化的表现,故 B 项错误,排除。 319

12、35 年 4 月 3 日,“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新市政厅大礼堂内举行, 57 对新人结成佳偶。没过多久,汉口、北平等地纷纷效仿,几乎每届都由市长等名流给新人 证婚。 这反映出 ( ) A 市民生活习惯日趋文明 B 追求自由观念深入人心 C 中国传统习俗逐渐消亡 D 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 D 根据材料“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新市政厅大礼堂内举行” “几乎每 届都由市长等名流给新人证婚”可知,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故 D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政 府积极推动新的婚姻习俗, 故排除 A 项;B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排除;C 项说法错误, 排除。 4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

13、,女孩子不能化妆,不敢穿裙子,更不敢烫发。若要烫发, 需要 单位开证明,说某某同志是文艺工作者,有烫发之必要。这表明当时 ( ) A 受 到 了 苏 联 生 活 方 式 的 影 响 B 人 们 的 生 活 物 质 非 常 短 缺 C “左 ”倾 错 误 困 扰 了 经 济 建 设 D 人 们 生 活 受 政 治 氛 围 的 影 响 D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深受“左”倾思想的影响,故出现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束缚, 与苏联的生活方式无关,故 A 项错误, D 项正确; “一五”计划完成后,初步实现工业化,物质生 活并非短缺,题干强调的是政治因素的影响,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人们生活方 式

14、 的束缚,与经济建设无关,故 C 项错误。 考点 2| 雨后的春笋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与大众传媒的发展 知识整合 厘清史实 一、交通运输的发展 1. 表现 (1) 铁路 19 世纪 70 年代,外国人修筑上海至吴淞的铁路。 1909 年,京张铁路竣工。 新中国成立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10 2006 年,青藏铁路通车。 (2) 公路 1906 年修建的镇南关至龙州的公路,是中国的第一条公路。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公路网。 (3) 水运 1872 年,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最早的近代水上交通运输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 11 改革开放以来,内河航运

15、和远洋运输快速发展。上海成为世界第二大海港。 (4) 航空 1920 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后:航空运输发展最为迅速。 2. 作用 (1) 促进了商品的运输和交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 (2) 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改变着人们的观念。 易误辨析 近现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不同 近代与现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就是铁路主权问题。近代铁路主权被列强把持, 便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现代中国的铁路主权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便于发展地区经济和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 二、通信工具的进步 1. 表现:改革开放以来,电信业以超常速度发展,到 20

16、02 年全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跃 居 世界第一位。 2. 意义 (1) 文化和信息的交流空前方便、快捷。 (2) 推 动 着 人 们 思 想 观 念 和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化 。 三、 大众传媒的变迁 1. 报刊业的发展 (1) 出现: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创办报刊,第一份中文期刊是察世俗每月 统记 传 ,影响较大的有中国丛报 北华捷报 。 (2) 发展 19 世纪中期以后,出现中国人办的报刊,最著名的是上海的申报 。 中国新兴的政治派别,重视发挥报刊舆论工具的作用。 a 维 新派:创办时务报 国闻报 ,宣传变法主张。 b 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民报 ,宣传三民主义纲领。 12 c.

17、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创办新青年 每周评论等,宣传科学与民主,介 绍 马克思主义。 d. 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创办向导 红旗 新华日报等,宣传民主革 命 主张,为争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 迅速发展 原因:新中国成立。 代表性报刊: 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 13 作用: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关注人民生活。 (4) 繁荣 原因:改革开放。 特点 a. 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 b. 既注意市场的需求, 又注意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客观性和时效性, 并普遍扩大信息量。 2. 广播影视业的兴盛 (1) 广播 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出现

18、中国最早的广播电台。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事业又有新的发展。 (2) 电影 开始的标志: 1905 年,第一部无声电影是京剧定军山 。 发展成熟 a. 时 间 : 20 世 纪 20 年代逐步成熟。 b. 表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是渔光曲 ,出现许多反映抗日战争的优秀 影 片,如风云儿女 一江春水向东流 八千里路云和月等。 飞速发展 a时间:新中国成立后。 b 特 点 : 工 农 兵 生 活 和 革 命 战 争 题 材 被 大 量 搬 上 银 屏 。 c主要代表作品: 渡江侦察记 林则徐祝福大闹天宫 李双双等。 辉煌:改革开放后,出现弘扬

19、主旋律的西安事变 大决战 抉择等作品。 (3) 电视 1958 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示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14 影响: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 3. 互联网的崛起 (1) 兴起 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 2008 年 2 月,中国网民人数居全球首位,中国成为互联网使用大国。 (2) 特点:集报刊、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使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迅速实现。 易误辨析 有关大众传媒认识的几点误区 (1) 各种媒介都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并且共同向上发展。 15 (2) 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

20、反而出现同时向上发展的趋势。 实际上, 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许多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 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 (3) 各种媒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相互不能完全取代。 素养对接 融会贯通 素养 1时空观念 1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2中国报刊、影视事业发展 16 素养 2史料实证 ?探究 1 近代铁路交通的发展 史料 清末的铁路建设并非完全出于经济发展或工矿业的需求,政治与军事也是不可 忽视 的两个因素。华北多数铁路的建设以北京为中心,沿袭旧有官道、驿线或商路进行南北向修筑的 同时,一些线路则因受制于出资国家的利益,以沿海港口城市为终点进行东西向修建。以往以

21、行 政中心为主导的传统商业网络,渐次演变为以东部港口城市为终极市场、受制于外贸拉动的新型商 业网络。在京城外围设立的火车站逐步向城市中心推进。以前门为核心的北京火车站及周边车站 的建造,突破了城墙限制,城市空间得以拓展,郊区集镇迅速发展,是北京向现代都市发展的一个 重要标志,但同时也破坏了北京古城墙的完整性和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和谐与统一。 问题 根据史料,归纳影响清末华北地区铁路建设的因素,概括其对华北地区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解读 史料主要阐释了铁路交通发展的原因 ( 政府建设 ) 及铁路建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史 17 料中关键信息说明了:反映出经济、政治及军事等因素的需要对铁路建设的影

22、响。反映出旧 有的交通线路的设置及列强的利益对铁路建设的影响,也反映出其作用在于密切了沿海与内陆的 经济联系,有利于华北地区经济发展。反映出中国工商业城市发展对铁路建设的影响,也反映 出对传统商业网络格局的改变。反映出铁路建设推动北京向现代都市转变。 试答 因素:经济发展及政治与军事的需要;旧有的交通线路的设置;列强的利益;中国工商业城 市的变迁。 积极影响:改变了传统商业网络格局;密切了沿海与内陆的经济联系;推动了华北地区 经济发展;推动北京向现代都市转变。 ?探究 2 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史料 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 19 世纪,外国人在中国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 报刊,占当时中国报

23、刊总数的一半以上。 19 世纪 70 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 分 子开始办报, 1895 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 时务报最多时日销量达 1.7 万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同时,一大批 学习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如农学报 新学报 格致新报 普通学 报 中外算报 地学杂志等。 1927 年后,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一地报 纸超过五十家,全国日发行量五万份以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 姚琦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问题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报业出现的新变化并进行评价。 解读 史料阐述了中国近

24、代报刊业的发展状况。从外国人首办到国人自办,从种类单一到专门性刊 物等,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史料关键信息得出:反映出出现大量外国人办的报刊,中外 文均有。反映出报刊种类增多,发行量增大及带有政治救亡色彩。说明出现专业性刊物。说 明报刊业中心转移到上海。 试答 变化:出现大量外国人办的报刊,中外文均有;种类增多,发行量增大;带有政治救亡色彩; 出现专业性刊物;报刊业中心转移到上海。 18 评价:新变化源于西方侵略及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新变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了 清末政局的变化,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民众启蒙,活跃了民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素 养 3历 史 解 释 1 中 国

25、近 代 交 通 事 业 发 展 的 影 响 (1) 积极影响。 19 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促进信息交流,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加快 了生活的节奏。 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规则意识、文明意识、平等意识。 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沟通,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 消 极 影 响 : 交 通 工 具 的 增 多 , 不 可 避 免 的 造 成 交 通 问 题 、 环 境 问 题 、 能 源 问 题 等 , 近 代交 通的发展也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侵略。 2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 (1) 新 闻 事 业

26、 功 能 : 以 报 道 、 记 录 、 宣 传 、 批 判 、 形 成 舆 论 为 主 要 内 容 的 新 闻 事 业 功 能 , 是报 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 活具有重大影响。 (2) 强 烈 的 政 治 性 : 报 刊 具 有 报 道 新 闻 、 传 递 信 息 、 通 达 民 情 、 传 播 知 识 、 开 启 民 智 、 立 言议 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 (3) 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 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

27、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 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 素养 4唯物史观 客观评价互联网的作用 1. 积 极 : 互 联 网 改 变 着 人 们 的 工 作 、 学 习 、 生 活 、 交 往 方 式 与 思 维 方 式 , 同 时 也 催 生 着 当代 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2. 消 极 : 过 分 依 赖 网 络 会 使 人 忽 视 现 实 的 社 会 生 活 , 导 致 人 际 关 系 淡 化 ; 网 络 犯 罪 活 动 猖獗, 网络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督,沉迷于网络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1 1881 年起,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

28、,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 识, 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 ,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这说明 ( ) A 新 式 交 通 工 具 冲 击 着 传 统 观 念 B 近 代 交 通 日 益 发 达 便 利 C 中 国 应 用 工 业 革 命 成 果 速 度 快 D 帝 国 主 义 侵 华 深 入 内 地 20 A 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故 A 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清 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开始有筹划地修 建铁路,并没有涉及近代交通的具体状况和应用工业革命成果的速度,故 B、 C 两项错误;材 料中没有涉及帝国主义侵华深入

29、内地的信息,故 D 项错误。 2(2018 江西抚州一中月考 )1873 年上海洋泾浜一带已有人力车往来,由于人力车经济 21 适用,大受人们欢迎。在 20 世纪 30 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材料 从侧 面反映出 ( ) 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B人力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C近代中国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 D人力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A 根据材料“ 1873 年 已有人力车往来” “20 世纪 30 年代 达到五六万辆之多” 可知,经过五六十年的发展,中国的交通工具还是以人力车为主。这说明中国近代交通业发 展相对缓慢,故 A 项正确;人力车的长期大量使用不利于中

30、国交通的近代化,故 B 项错误; 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3 (2018 山东淄博部分学校二模 ) 甲午中日战争前,有人认为申报是中外流氓所办 的 报纸,但甲午中日战争后申报成为时务的入门书,凡是有志前进的都不可不看。导致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人们关注时局渴求新知 B 江 浙地区地方性报纸的出现 C 维新 人士办报热情高涨D 申报是 影响最大的报纸 A 甲午中日战争激发了人们挽救危亡的意识,故 A 项正确; 申报不是地方性报刊, 故 B 项错误 ; 申报 不是维新派所办,故 C 项错误; 申报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影响不大, 故 D 项错误。 4 在

3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拍摄了红旗谱 燎原 平原游击战 董存瑞 白毛女 等 一系列影片,一方面是对战争胜利的歌颂,另一方面是对旧社会的一种控诉。这主要体现 了电影的 ( ) A 教 化 价 值 C 商 业 价 值 B 娱 乐 价 值 D 艺 术 价 值 A 根据材料“对战争胜利的歌颂 对旧社会的一种控诉” ,表达了电影对人们教育的 一面,与娱乐、商业、艺术无太大关联,故选 A 项。 22 20142018 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交通、 通讯工具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大众传媒的发展 考点 的进步 23 卷别 全国卷 2017广告与近代思想解放 2015改革开放以来节假日 2014电影发

32、展与流通税 费 全国卷 的变化 2014近代中国服饰的变革 全国卷 2017中西习俗融合 考情分析 本 讲 内 容 在 全 国 卷 中 考 查 相 对 较 少 , 但 近 代 社 会 生 活 的 嬗 变 是 近 代 历 史 发 展 的 一 面 镜 子 , 是近 代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缩影,今后的命题仍可以从社会史观立意,综合考查历史阶 段的时代特 征。 从知识点方面来看,试题侧重考查社会生活史、家庭婚姻史和社会热点问题;而关于社会史 观的史料类型也是来源多样化、形式多样化。 真题研练 感悟考法 1. 考查点:广告与近代思想解放 (2017 全国卷 29)1913 年, 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

33、”广告称: “欲图一国之进 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 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24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B 广告宣传“思想日新” “谋卫生”,广告非常成功, “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说明 广告内容得到国民认可,反映了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故 B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是 1915 年 青年杂志的创办,在材料时间之后,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改良社会风 俗” , 故

34、C 项错误。虽然广告内容得到国民认可,但不能得出国民是否实现了广告中宣传 的文明,故 D 项错误。 2. 考查点:新式婚礼体现习俗变迁 25 (2017 全国卷 29)20 世 纪 30 年 代 , 上 海 市 政 府 组 织 举 办 集 体 婚 礼 。 仪 式 上 , 喜 字 纱 灯引导, 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 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 A 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 中西习 俗融合成为时尚 C 门当户对观念已 颠覆 D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B 根据材料中信息“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 ”可知,当时上海 的婚俗体

35、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故 B 项正确。材料未能体现出民众婚姻是否实现了自主, A 项 错误。材料中只反映出婚礼习俗的变化,并未体现出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故 C 项错误。近 代社会习俗的演变受到社会经济、 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影响, 并非受政府主导, 故 D项错误。 3. 考查点:社会进步与近代中国服饰变革 (2014 全国卷 28)1892 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 自易 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 因 是 ( )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

36、力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维新派的目的。康有为认为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 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故其主张易服主要是为变法营造社会氛围,故本题选择 B 项。 4 考查点:近代中国电影发展与阻碍因素 (2014 全国卷 30)20 世 纪 20 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 的各种影片中, 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 21; 而在北京和天津, 这一比例高达 51 甚至 6 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 A. 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 京 津 民 众 对 外 来 事 物 更 具 热 情 C 中 国 电 影 拷 贝 流 通 税 费 重

37、 D 上 海 民 众 的 社 会 心 态 更 为 开 放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 A 项; 仅从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放映比例,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的社会 心态, 排除 B、D 两项。 模拟精选 直击考 26 法 1 考查点:计时工具的变迁与社会发展 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 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 27 出“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 ( ) A 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 B 辛亥革 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

38、C 经济结构变动诱 发民众生活嬗变 D 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 念西化 C 从“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 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可以看出以民众的生活为核心,与经济活动 ( 农事节律 ) 相关 联,体现的是经济结构变动与民众生活的关系,故 C 项正确。 2. 考查点:中华民国的婚姻法律条文 (2019 陕西渭南质检 )1915 年,中华民国司法部制定了民法草案,有关婚姻部分明确规 定: “男子未满十六岁,女子未满十五岁,不得成婚” “有配偶的,不得重婚” “夫妇不相和谐 而两愿离婚的,得离婚”等。这反映出当时中华民国政府 ( ) A 杜绝陈规陋习

39、 B 顺应时代潮流 C 照搬西方文明 D 提倡男女平等 B 中华民国司法部民法草案中关于婚姻部分的明确规定是改变当时的陈规陋习,但无法杜绝 陈规陋习,故 A 项错误;中华民国关于婚姻部分的明确规定顺应了婚姻观念的时代 发 展潮流,故 B 项正确;中华民国关于婚姻部分的明确规定是参照西方的文明,而不是照搬西方文明,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男女平等问题,故 D 项错误。 3. 考查点:电影广告的社会功能 (2018 湖南师大附中模拟 ) 右图是 1937 年 6 月 13 日 申报 刊登的 克隆斯达海军 ( 苏 联电影 ) 电影广告,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 ) A红色文化是当时上海的主流文化

40、 B国共两党在上海积极谋求合作抗日 C标注 “租界禁映” 是一种促销手段 D租界当局全面禁止放映苏联影片 28 C 1937 年 6 月上海处于南京国民政府和列强控制,红色文化革命文化不可能占主 流,故 A 项错误; 1936 年 12 月 12 日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须“积极 谋求”了,且在电影广告反映不出来,故 B 项错误;图片中“租界禁映”能够吊起 观 众胃口,也能体现一定的民族主义,这与当时的抗日救亡运动是相适宜的,是一种有效的 29 促销手段,故 C 项正确;图片中顶端文字“前夜一度被令停映昨夜最高当局准予继续”与 D 项冲突,故 D 项 错 误 。 4

41、考查 点: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2019 江 西 六 校 联 考 )1908 年 4 月 , 上 海 公 共 租 界 英 商 电 车 公 司 颁 布 了 乘 车 守 则 若 干 条 , 其中规定: 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 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 乘车, 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该守则 ( ) A. 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 B. 促 进 了 交 通 运 输 业 的 近 代 化 C 有 利 于 市 民 公 共 意 识 的 养 成 D 提 高 了 中 华 民 国 的 国 民 素 质 C

42、 根据材料中的乘车守则可知,上海在近代已经出现公共交通礼貌意识,这有利于市 民公 共意识的培养,故 C项正确。 5考查点:报刊业发展 (2018 河北衡水中学四模 )1903 年 10 月, 申报载: “考东西洋各国所出各报,必经 官 吏核 明,始行刊布,其于谤议泄漏,亦皆悬为厉禁。中国未有报律,故终无法以处之。必欲 整顿各报, 非修订报律不可。 否则徒禁人阅看、 禁人代售, 均为无益之空言。 ”这反映出 ( ) A 清政府加强了新闻立法管制 B清政府实行禁止华人办报政策 C外国人垄断中国新闻报刊业 D新政期间大众传媒得到了发展 D 根 据 材 料 “ 1903 年 10 月 ”“必 经 官

43、吏 核 明 , 始 行 刊 布 , 其 于 谤 议 泄 漏 , 亦 皆 悬 为 厉 禁”“必欲整顿各报,非修订报律不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政期间大众传媒得到发展, 故选 D项; “加强了”说法错误,故排除 A 项;B 、 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6 考查点:影视发展体现时代主题 (2018 遵义航天中学二模 )1930 年,三家上海影戏公司合并成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 司,公司以“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为口号,开展“国片复兴运动” , 很快与老牌电影公司“明星” “天一”形成鼎足之势。对此合理的解释是中国电影业 ( ) A其发展应与社会需要相适应 B在旧中国以联合发展为主 30 C突出功能在于引导社会舆论 D已经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 A 根据材料“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 “国片复兴运动”可知,中 国电影业的发展要与社会需要相适应,故 A 项正确;三者形成鼎足之势,而不是以联合发展 31 为主,故 B 项错误; C、 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