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教育思想带给我们的思考 孔子(公元前 551 年-公元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生于变化急剧而深刻的春秋战国时期,其祖先原为宋国贵族,后来迁至鲁 国。幼年时,父亲去世,家境没落。十五岁便立志发奋读书,无论环境多么恶 劣,都没有中断过。孔子 30 多岁开始招收学生,进行教学工作,这时的孔子已 是远近闻名的学者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后半生主要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并且在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创办了私学,招收不同出身 的学生,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史记孔子世家记 载:孔丘“弟子盖三
2、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意思是说孔子一生培养了三 千多学生,其中出色的有 72 人。他说:“有教无类”,意思是说不管什么人他 都教。他编订了诗经、尚书和春秋等书籍作为教材,丰富了教学 内容,保存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文化。在教学方面,他善于进行启发诱导,坚持 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法教育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特长,弥补不足。作为伟 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 的发展和老师的发展,他的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孔子教育思想之一:德育-素质教育的重点。 孔子一生为培养治国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 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
3、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 智信”作为五常。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按八德处事为人就是“仁”。他的弟子有 子曾经这样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义之本与!”,因此, “孝弟”这些原则就是“仁”的根本。只有知道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才会 尊重别人;只有珍爱自己、珍爱父母、珍爱朋友的人,才会热爱集体、热爱国 家。所以,各级学校要搞好德育工作,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应从“孝弟” 抓起。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学会以礼相待,尊重别人,讲求信用,人
4、际 之间的关系才会协调发展,也有助于我们建设和谐的育人环境。孔子的这种思 想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组织、一个单位甚至于一个家庭的健康发展都是十分必 要的。 在论语述而第七中,孔子从“文、行、忠、信”四个方面教导学生不仅 要学典籍文献,进行道德实践,而且对人要忠诚,办事要讲信用。他认为为人 处事、立国都应以诚信为本,民无信不立,并深刻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 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 真的不知道他怎么处理事情,就像牛车没有、马车没有,那车怎么走呢? 孔子教导学生要注重提高道德素质,也提倡老师要讲究职业道德。孔子说: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
5、哉?”,又说:“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难道我们不能从他的这些思想言论得到一些启迪吗? 从以上可以看出,孔子把德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如果我们的教育管理 者,只懂搞教育,而不懂道德要求,那么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二孔子教育思想之二:勤奋好学、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一)勤奋好学-治学的重要条件。 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十分注重培养学 生自觉学习的乐趣,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对怠惰者给予批评。 当季康子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他回答说:“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 死矣!今也则亡”。他还说过:“回也于吾言无所不说。”他对颜回的为 人和治学精神给予很高的
6、评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 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又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其余(指其他学生)则明至焉而已矣。”当他看到宰予学习怠惰,白天睡觉时, 他愤然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他本人也曾 多次坦言以好学者自居,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之好学也。”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好学精神,以学为乐,不要把学 习当成一种负担,正如孔子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二)学习方法-获知之桥梁。 重视学习方法,是每个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孔子为此曾多次表扬颜回。他主 张“温故而知新。”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7、?”并说:“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在学习时应当独立思考,但思考必须以认真读书为基础,他指 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们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时常复习,鼓励其努力做到 “温故而知新”。通过独立思考来掌握课程内容的实质,探索事物的内在规律, 做到精益求精,纠正学生把复习看成是无效劳动的错误认识,深刻领会孔子 “一以贯之”的道理。 孔子认为,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治国才能的君子知识面要宽广。他指出:“君子 不器。”就是说君子不能只是作为某种需要的特定用途的器具,而应当成为具 备多种才能的通才。为此,就应“见贤思齐”,虚心向别人学习,见不贤而内 自省,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
8、问;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为了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师也应拓展知识面,见贤思齐,广开门路,不 能仅仅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要通晓相关学科的知识,经常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互相学习业务知识。要有较全面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要“专 而博”,争取做个“通才”,同时注意加强师德修养,能“择其善而从之,择 其不善则改之。” 孔子说:“不贲不启,不悱不发。”这是我国古代对启发原则的最早的明确说 明,可见孔子非常重视启发性教学。他要求学生勤奋学习,精益求精,反对死 读书。论语.叙而第七中有:“不贲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 反,则不复也。”就是说,
9、教导学生,直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弄明白的时候, 我才去点拨他;直到他想说却说不清楚的时候才去启发他;能做到举一反三, 就不再教他了。他曾问子贡:你与颜回相比谁强些的时候,子贡回答说:“赐 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即子贡说他怎敢和颜回相 比呢,颜回知道一个道理就能推知十个道理,我知道一个道理只能推出两个道 理。孔子很赞成子贡的说法并表扬了他。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其创新、 创造能力,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启发式教学,要求学生做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 孔子还十分注重实效,讲求务实,要求学生学后身体力行。曾说:“吾日三省 吾身,为人
10、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说每天要检查 自己,替别人办事尽心尽力了吗?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老师教的知识温习、 身体力行了吗?他的学生子路差一些,且行动慢些,怕孔子怪他:“子路有闻, 未之能行,惟恐有闻”,意思是说子路听到一个道理,如果没有实行,就担心 又听到一个新的道理。 我们应学习孔子的务实精神,要求学生不但要听好课,还要多读点课外书,开 阔眼界,增长知识,不要埋头只读教科书。在要搞好学习、做好作业的同时, 为人处事应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为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三孔子教育思想之三:治学严谨,抓住规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几乎人人都知道孔子这句话,这是
11、孔 子做学问的态度-治学严谨、求实。他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 之;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意思 是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朝的礼, 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这是杞国、宋国资料和熟悉历史 的贤人不够的原故。如果资料充足,那么我就可以用来作证明了。这足以说明 孔子治学严谨、扎实的态度。 有人说孔子政治思想方面比较保守,维护旧制,其实也不尽然。川教版七年级 中国历史上册中提到了这一点。他在反复研究易经后指出:“简易、 变易、不易”的道理,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变 化是有规律的,研
12、究学问贵在掌握基本规律、追求真理。他曾说:“朝闻道, 夕死可矣”,就是说早上明晓了真理,纵然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又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即是说君子对天下 的事情,没有固定不变的要求,无所谓可,也无所谓不可,而是怎样合于道义 就怎样去做。 孔子一生勤奋好学,博学多才,诲人不倦,是万世师表。孔子在答子贡时,曾 说:“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 意思是说:子贡,你以为我学了很多知识,又都记住的吗?不是的,我只是能 够用一个根本的观点来贯穿它们。这就告诉我们研究学问要抓重点,掌握事物 的基本规律。而要做到这一步,就要求我们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收集大量的资 料,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例 研究,都应该坚持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切忌空谈。变,是事物的 发展规律,不变就不能发展。/FONT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