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02 ,大小:1.38MB ,
资源ID:4199843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41998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大河永恒-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解析.doc)为本站会员(hw****26)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大河永恒-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解析.doc

1、1 第 1 节 日期:2009-6-2410:42:00 大河永恒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解析 序言 这是最好的时代,因为承载梦想与光荣。 这是最坏的时代,因为充斥黑暗与愚昧。 当时光步入二十一世纪,面对古老中华文明呈现的错综复杂而剧烈快速的现实变化, 以及未来乱花迷眼的发展趋势, “先天下之乐而乐”者断言崛起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我们生 活在五千年未有之盛世;“先天下之忧而忧者”呐喊,中国人不能再如斯般屈辱、悲哀地 苟活,要勇敢地争取自身的权利,循着人类社会进步、文明昌盛的坦途,创建属于全体炎 黄子孙的伟大明天。 抛开双方相互矛盾、尖锐对立的观点和倾向,大家都公认一个事实,即我们这个古老 伟大

2、的民族、历经光荣与磨难的国家今天已经走到了一个历史性的三岔口。何去何从?不 仅将影响当代人的一生,而且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子孙后代的命运与未来。 由来有在, “阳光之下,世无新事” 。剔除强烈的情感、直观的感性因素,秉承冷静、 客观、理性的科学精神,当代中国人有责任严肃地探讨现实,求索未来的出路,尤其是在 全球民族、国家、文明激烈竞争、进化升级的宏大背景下。 中华文明是如何演化的?中国国家和社会的性质?中国人的特性?我们为何走到了今 天?为什么是这样?我们将往何处去? 要回答上述一系列问题,最佳的途径莫过于全面、仔细、透彻地梳理我们的历史,借 鉴全球人类文明的共同智慧,发幽探微、洞悉玄机。尽

3、管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传统上历来 长于回顾过去,却缺乏足够的探索未来的激情和冲动。 上下五千年,华夏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总其脉络,应用现代文明的思想结晶与 利器,从组织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心理学、行为学的角度观察,结合进化论的相关法则, 我们可以大体上给中国社会来一个明晰简洁的素描。 离开太初的华夏文明黎明阶段,截止十九世纪末期,中国的社会发展形态可以归纳为 一个超级的封建制农耕文明帝国。在西方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并向全球扩散其强大生命力之 前,东亚帝国社会组织和运转的主旋律近乎始终围绕中原农耕文明与边缘游牧文明对抗、 互动、竞争与制衡而展开。这种宏大格局与背景现在看来主要拜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

4、所 赐。 前工业时代,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决定民族生活方式、国家演化模式,生活方式催 生风俗、习惯、文化、传统,民族精神领域之倾向则决定文明进化之选择。 自鸦片战争伊始,传统相对自闭的中华文明被迫面对更广阔的世界背景与文明竞争。 因历史原因缺乏成熟商业文明的东亚帝国在近代工商文明的强力挑战下,暴露出农耕文明 2 的固有弊端。更为令人沮丧的是,在遭遇列强利爪突击、强袭下,伤痕累累的亚洲龙不幸 迷失了自我,愤怒、沮丧、自卑、迷惘等民族潜意识充斥了社会全体。这种负面影响今天 我们还能从方方面面观察到,并且隐秘而客观地决定了从辛亥革命、民国、新中国到当代, 民族、国家始终未能建立高效、进步、文明的社会

5、组织形式和经济发展模式,完成向现代 工商文明的彻底转型。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说有一个观点是非常引人关注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 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 中国的出路在于全面升级为现代工商文明。这种文明的特质客观上要求中国社会必须 在行政、司法、经济、教育、科技、国民价值体系等诸要素上与传统和现状决裂。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须努力!” ,伟大的革命先驱者孙文先生至死尤在呼喊国人觉 醒、自强。 国民党、蒋中正领导的国民革命,共产党、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建 立前三十年的社会改造实践及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无数先烈碧血和亿万民众汗水使国家 在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显著的变化,

6、但民富国强、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梦想离我们还有相当的距离。所以孙总理的遗言今天看来仍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一场全面 的社会革命是历史赋予十三亿当代中国人的神圣使命。这场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一个阶级 推翻另一个阶级,受压迫民族摆脱满清统治的暴力斗争,而是一场从我做起,健全现代公 民意识,争公平、正义、自由、民主、法治,本勇敢、进取和科学精神,全面推动国家、 社会转型,求民族自新、强盛的新国民革命。 小子斗胆,试图循经济、政治、文化、军事、自然等社会要素从宏观上来研究、阐述、 探悉中华文明演进的悠悠历程和未来革命之畅想,愿与四海持共同信念之同志为民族、国 家之进步殚精竭智、求愚公移山之实效。

7、为便于读者理解正文描述的现象、阐述之观点,开张明义,有一个基本观察、考量原 则先与大家商榷。 西方哲人,思想大师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划分有一个标准,即按照生产力关 系来断定社会性质。此标准自问世来基本为后世的学者,尤其是社会学、经济学研究者接 受并推崇,当然也有相当数量持资本主义制度倾向的学者对此不一为然。 小子愚昧,客观上不赞同上述标准,主张应该以相应的社会组织及运转方式为哪方主 要利益集团服务为标准来判断社会性质。尽管两种标准判断的结果大同小异,却有内在极 大的区别,也便于理解以马克思的标准难以解释的若干社会发展规律,尤其是现代资本主 义演化的历程。当然逻辑上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个人以为

8、大师颠倒了因果和本末关系。目的 和宗旨是首要的,对任何一个社会形态而言,掌握了强力秩序机器并有能力和意愿遂行自 身意志的强势上层必然会规划、设计、创立、维系有利于本集团利益的相关社会组织制度。 正文将循以下篇目、章节展开。 3 上篇:辉煌的帝国 中篇:党国时代 下篇:走出泥沼 鉴于智术短浅、思虑不及、挂一漏万、逻辑错谬之处,敬请各位方家、智者补缺、勘 正。 日期:2009-06-2410:47:46 上篇:辉煌的帝国 第一章洪荒太初 历史学家、专业考古人员通过他们的努力已经给我们展现了足够详实而丰富的资料描 绘华夏文明洪荒愚昧时代的片段。 鉴于过于久远的年代和事物对于华夏文明的演化不起关键性的

9、作用,所以不以过多篇 幅讨论。无论年代久远的北京猿人、蓝田猿人、元谋猿人,还是属于晚期智人的柳江人、 资阳人、山顶洞人或河套人,说到底不过说明两点而已。一、我们的国家广袤的大地在太 初即有人类活动的迹象,二、这些远古的祖先可能有若干基因流传于我们的种群特征中。 关于旧石期时代,我们只需有个概念,人类还主要依靠狩猎或采集为生,离文明的最 低标准距离甚远,而且进步极其缓慢。 在开天辟地后的悠远岁月了,三个关键的传说人物值得我们铭记。 燧人氏,钻木取火,点燃了文明的种子。 有巢氏,构木为巢,古人从穴居进入巢居时代,生存环境脱离原始。 庖牺氏,驯养禽畜,可能还与创建或引进原始农业有关,丰富了古人的食物

10、来源与品 质。 新石器时代开始华夏古文明有了相对可靠的推演依据,而且和其它古文明一样,呈现 加速进化的特征,构成人类文明的多数要素都在这一时期浮现。 我们的考古工作者多年来在现代中国境内发现了大量的新时期时代遗址。早期一般规 律而言,先民为了取水方便,又不至于被涨水冲毁了简易的窝巢和家当,往往聚居在离河 流、湖泊距离较近、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黄河、长江作为中国最大的两大水系,是孕育 华夏各族、中华文明的母亲。 4 河南新郑县发现的裴李岗文化(大约出现于公元前 5500前 4900 年,准确推断年代 非常困难)是目前已知的华北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出土的文物显示不仅石器、陶器、骨器 及原始艺术有发展

11、,而且有原始农业、猪、羊蓄养的迹象。而河北武安的磁山文化(约公 元前 5400-前 5100 年)可能与裴李岗文化有密切联系。 第 2 节 稍晚一点时间,斐名中外的仰韶文化(距今约 7000-6000 年)出现在古中华核心区域。 仰韶文化分布范围很广,西至甘青,东及豫东,南抵汉水,北覆冀南,大体上黄河中游最 为昌盛,其中西安半坡遗址尤为经典。考古文物表明农业已成为仰韶时期的主要生产部门 (主要粮食作物为小米粟) ,渔猎也很发达,猪、狗被人们蓄养。此外,仰韶文化的手工 业明显上了一步台阶,木工、编织、制陶、制骨、制皮成为重要生产活动。 新石器时代中期,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苏北、皖北)的大汶口文化

12、(约公元前 4300-前 2500 年)最为典型。出土有猪、狗、牛、鸡等家畜骨骼,还有大量精美的玉器、 陶器和象牙器。而且从墓葬遗址观察可能甚至已经进入父系社会,而且明显出现了财富贫 富差距。 长江下游流域的河姆渡遗址(约公元前 5000-前 3300 年)则代表了当时南部中国古文 明的最高水准。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为渔猎补充蛋白质,家畜有猪、狗,可能还驯化 了水牛。最富特色及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的是干栏式建筑形式的出现,还发现了中国最古 老的井遗址。河姆渡文化的原始手工业也表现出较高水准,尤其是骨器、象牙器、玉器给 人影象深刻。 内蒙东南和辽西广阔区域的红山文化(约公元前 4000-前 30

13、00 年)遗址表明中原北翼 的古文明也不遑多让于黄河、长江两大文明带。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牧、渔、猎并存。 出现原始宗教特征,玉器制作工艺水平很高。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高水平的文化遗址,我们统称为龙山文化的聚落、原始城镇广泛 分布于古华夏大地,大体上可以推断这得益于凿井技术的普及,使古人能在更广阔的天地 生息,而且农业、手工业的进步、成熟能供养更多的人口、支持更丰富的社会活动。山东 龙山文化、中原龙山文化、西北齐家文化、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各呈 异彩,隐隐与上古中国最负盛名的四大族群,东夷集团、华夏集团、苗蛮集团、古越集团 暗合。龙山文化遗址的遗迹、文物表明,种植农业及粮食加

14、工(酿酒) 、手工业进步迅速, 主要表现在更先进的农具、快速陶轮等生产工具的升级。动物蓄养也进展很大,猪、狗、 牛、羊、鸡已稳定成为人类伙伴。冶铜业、早期文字符号、聚落防护沟墙等早期文明进化 之花雏形绽放。 综观整个新石器时代的快速发展,由野外采集向田间种植管理农业的迈进无疑是至关 紧要的一步,堪称最早的经济乃至社会革命。传说中是伟大的神农氏(一说庖牺氏)发明 了中国的原始农业。现有的证据无法完全坐实上古的中国农业是本土独立孕化出来的,也 有可能从别的文明引进,至少南方的水稻看来极有可能是从中南半岛引进的。 世界考古证据表明,越南北部大约公元前八千年的新石器晚期文化和平文化已经完 5 成了从野

15、外采集到固定村落的原始农业的过渡。尽管学界对从古老地层中发掘的稻米遗存 物究竟属于采集物种还是栽培物种存在争议,但考虑到越南高温、潮湿、多雨的自然环境 很容易腐蚀、分解有机遗存物,且越南和平文化先民可能采用竹器替代陶器,以及大型农 业遗址的发现,目前更多学者倾向于认为水稻在中南半岛的出现早于中国著名的时间略晚 但稻作文化证据确凿的东南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 对水稻的起源个人倾向于这一观点,因为历史和地理因素告诉我们上古中国南方古越 文化圈(东南沿海及岭南两广、越南北部地区)确实与东南亚的联系可能远高于与北部中 国的交往。大概出于同样的原因,国际上普遍的观点认为现代缅甸、泰国、老挝甚至柬埔 寨人

16、的祖先与中国的西南部族先民有很深的渊源。 相对而言北方的旱地农业文化本土独立发展的可能性非常大,主要谷物品种为粟和黍, 与西方两河文明及印度河文明的主要食物小麦完全不同。且自然地理和交通技术条件因 素决定更早成熟的两河文明或印度河文明跨越戈壁沙漠或世界屋脊向上古黄河流域渗透扩 散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至于原始农业出现的过程,我们可以尽情发挥一下想象力。狩猎者或采摘者无意中发 现了野生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好奇而有心的人不仅留意而且主动地做些实验,局部的成功 激发了个人甚至部落更大的兴趣,终至放弃了狩猎或采集而选用这种生产效率更高、生存 更有保障的生活方式。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高智慧的外星人或善良

17、的神祗传授了先民各种先进的技术, 呵呵,开个玩笑,大家轻松一下。 上述中国原始农业的实践可能是不同的部落或氏族相对独立地进行的,也可能是一个 部落率先突破而影响了更多的族群。我们祖先的传说对此表述矛盾,古文献记载庖牺氏、 神农氏、炎帝对原始农业都有贡献,而且还有烈山氏之子曰柱者据说能植百谷百蔬(一说 此人即为炎帝或赤帝) 。但后期整理后的神话系统将农业的创始完全归功于神农氏(注意应 该是一个部落或家族而不是个人) 。传说中的神农和炎帝有时被混为一人,不足为信,神农 应更久远。 无论如何,先民对肇创了农业革命、泽及万生的部族或家族至为感激和尊崇,给神农 氏创造了身尝百草济苍生的大智大勇、大仁大义

18、的神话壮举,并奉为“万世医祖” 。即使治 学治史态度异常严谨的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对神农氏赋予了极高的地位。 “轩辕之 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这段文字透露,作为早期发 明或者引进原始农业的部族或其首领,受到各受益氏族很高的景仰而尊为史前文明圈的名 义统治者或仲裁人。甚至也许在五帝以前“神农氏”真已成为类似后期帝、王的大统领专 用称号 原始农业的兴起和普及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大量的剩余农产品使人口的持续增长 成为可能,较多而稳定的食物改善了先民的营养和体质,解放了部分剩余劳动力从事原始 手工业和其它劳动,导致大规模的社会分工。而且剩余产品因有交换需要可能决

19、定性地刺 激了原始商业的问世,尽管以前猎人、采摘者和专业石器工匠可能也有零星的交易。农业 本身因为有了更多的人口、开发了更多的耕地而益发繁荣。同时最古老的贫富分化或阶级 6 分化大概也源于此项重大文明突破。而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对中国历史和社会演变的巨大深 远影响后面我将在更多的章节阐述。 制陶业很可能是农业刺激的产物,因为需要存储谷物、食物,取水灌溉(在水井和灌 溉系统发明前)才驱使古人去寻找合适的容器。 蓄养业的情况比较复杂。可能历史更久远。古人偶尔捉到的动物幼崽、受伤的猎物, 因为一时半会不吃而临时蓄养;蓄养过程中发现部分家伙有灵性,可以简单沟通,甚至对 喂食者产生了奇妙的倚赖性,从而表现出

20、顺服。而这些家伙或者可以养肥了备饥荒,甚至 还有其它能帮助人的用途。大体上人类历史上驯化家畜、家禽的来历如此。据国外学者考 证,人类最忠实的伙伴狗狗,就是其祖先,个别狼因饥饿常常觊觎人类丢弃的残肉弃骨, 频繁出没在人类聚栖地附近而与我们签下了永久的忠诚誓约。 个人观点,中国古代的蓄养业的产生应该是独立发展的。动物的习性相同、人类的天 性相似,除了河马、袋鼠等特殊地域动物不可能跑到中国来被我们祖先驯养外,逻辑上看 不出蓄养业需要由先发文明向我们祖先传授的必要性。而且很可能古人一旦尝到驯养动物 的甜头,出于好奇和功利的驱动曾做过大量的尝试,试图驯养更多种类的动物。即使今天 我们早已远离祖先那段艰难

21、岁月,未尝亲身体验,但我们可以凭借常识和逻辑推断出当年 成功驯化野生动物的基本原则:1、性情相对温顺而非凶猛或过于活泼(猛兽和兔子据此标 准不宜) ;2、蓄养成本低,生长迅速;3、容易繁殖;4、有实际用途,产奶、下蛋、供肉、 警戒、役用等。 只有鸡可能是从东南亚传入中国的,另外猫显然不是中国人驯化的,从渊源甚远的中 国十二属相中没有猫侧面可佐证。前面提到了早期人类驯化动物的主要取舍依据是实用, 数千年后人类生活水平提高,为娱乐驯养各种希奇古怪的动物那是后话。 第 3 节 在蓄养动物的基础上派生出人类历史上另外一种重要生活方式和文明模式游牧文明。 成功驯化野马、野牛、野羊等重要大牲畜后,自然条件

22、不允许发展农业的地方(主要自然 因素涉及土壤、气温、阳光、水分,最核心的要素是降雨或地表水系) ,做牧人必然是不愿 简单依靠狩猎、采集为生的原始族群的不二选择。畜群需要充足的草料、饮水才能顺利生 长、繁殖,于是曾经定居的人们放弃了并不安乐的窝巢,逐水草而栖。 (虽然早期的原始猎 人群落可能会追随兽群移动而迁徙,但我们相信多数原始人在进化到一定阶段会选择定居 生活,穴居是最初的选择。 ) 即便是自然条件适宜发展定居农耕文明的地方,先民的实际进化选择也很复杂。以我 民族主要发祥地关中平原为例,远古这里并非象今日般处处沃野平畴,不仅森林密布、草 原广阔,而且大河纵横。长安八水中灞河、浐河今日看似温顺

23、小河,但从其残留的宽广河 道推断,当年决非等闲之辈,更遑论更雄壮的渭河、泾河。 大河、密林的阻隔妨碍了先进技术在散布各处的氏族、部落间的有效传播;易于泛滥 的河水(多数上游在秦岭,雨后奔泻的山洪从峻岭冲入平原上狭窄的河道,必造成间歇性、 小范围的洪害)经常冲毁农作物;湿润气候、肥沃土壤和充分阳光同样有利于杂草疯长。 7 所以务农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尽管条件适宜,而且已经掌握了早期农业技术,不排除部分氏族从功利和心理倾向上 愿意做牧人,因为畜牧更划算、省事、自由。当然也有相当部分氏族选择务农,或半农半 牧。所以关中地区在上古呈现农牧混合经济状态逻辑上完全是正常的。 于是在中国的大地上,尤其是北

24、方,两种经典的文明方式出现了,先祖们因地理、气 候等自然条件差异走上了定居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两条路。而两大文明以整个东亚甚至中 亚为大舞台,频繁的对抗、冲突构成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最常见的脉动,直到中国社会进 入近代,西式火炮、火枪帮助定居农耕者终结了游牧民族天然的军事优势。 马克思提到人类的萌芽阶段可视为原始共产社会。个人观点认为定性为原始社会主义 社会或氏族公社更准确。人类的祖先为生存,谋求安全和更多的食物,在极其久远的时代 就选择的群居方式,构成了微型或小型的社会。部落无论狩猎还是采集,目的均为促进整 个族群之生存与繁衍,保证社会全体之福利,符合原始社会主义之要义。而无私产或财产、 工具、

25、食物、领地共有,不过是上述社会组织结构演化出的必然形式。 日期:2009-06-2410:49:19 第二章传说时代 告别了洪荒,我们现在进入中国的传说时代。 根据我们对远古的模糊记忆和大批史学工作者的多年努力成果,我们可以确定中华文 明在黎明阶段于北部文明圈大体有三大核心族系或曰集团:东部东夷集团(黄河中下游, 应该是沿袭大汶口文化及其后的东部龙山文化) ;中南部苗蛮集团(豫南、鄂北、汉水流域, 甚至不排除豫中西地区,可能对应石家河文化) ;华夏集团(秦晋地区,秦岭北麓,也许含 盖甘陇,可能对应齐家文化) 。远离上述中原古地的南方还有干栏文明的古越集团,北方则 活动有农耕、游牧混合亚集团。

26、东夷、苗蛮应是标准的土著,客观上讲文明程度也高于华夏集团。两大集团均应进入 早期的农耕阶段,东夷更是率先掌握了相对高级的冶铜技术,且社会组织形式应该较苗蛮 严密、完善,而且应该人口繁盛。 出于我们未知的原因,可能是人口膨胀、气候灾害、环境变化等早期人类移民最常见 的原因,华夏集团的先祖,秦地渭河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逐渐向东、南、北方向拓 展势力。传说黄帝、炎帝均出自少典,黄帝复姓公孙,名轩辕,部落在姬水附近;炎帝姜 姓,烈山氏,部落在姜水活动。黄帝部落应主要以牧业为生,炎帝部落则更先进,半农半 牧。前者大致上沿黄河北岸向东、向北前进,炎帝部落则沿黄河南岸向东、向南发展。 炎帝在多本典籍被称

27、颂对农业贡献巨大。实际情况应为:炎帝部落为我古羌族中擅长 农业的东部望族,古“姜、羌”同。追随炎帝部落的羌人后世多融入华夏,而更多的羌系 部落选择继续做“西方的牧羊人” (羌之本意) ,或半农半牧。古羌族实为我汉族一奶同胞 之古老分支,且为今日西南、西北多民族之远祖。 8 炎帝的族众在东进过程中先后和苗蛮、东夷等土著发生了冲突。组织松散的苗蛮集团 中的北方族人不敌炎帝部落被迫退出中原故地,撤退到豫南、鄂北的纵深腹地。从此苗蛮 集团当于华夏集团结下梁子,并在以后多次尝试收复故园而与后世的中原集团屡衅战端, 因屡战不利不仅永失故土而且更深地被压迫向遥远的南方。 强大的东夷联盟则在大首领蚩尤的领导下

28、和来犯的炎敌部众多次激战。掌握了先进金 属冶炼技术和兵器的东夷集团打得炎帝部落落荒而逃。炎帝的败兵涌先北方(或许是向同 族黄帝求援) ,与黄帝的下属部落发生了冲突。黄帝率众先收服窜入境内的炎帝败军(阪泉 大战) ,再率领游牧大军和一路追杀的蚩尤角逐霸权。一场涿鹿大战,以战车、石矢和彪悍 精神武装的黄帝联军战胜了蚩尤虽然武器精良、但战斗意志却落下风的农民大军,从此华 夏集团成为前国家时代中华神州后崛起的强势集团。传说中黄帝请来应龙和其它野兽助战, 现在看来应该是黄帝麾下崇拜相应图腾的野蛮游牧或狩猎氏族。 聪明的黄帝和历史上同样煊赫的波斯开国者居鲁士大帝一样,并不奉行严酷的民族压 迫政策,贤明地采

29、取“以夷制夷”政策,立东夷集团的另一贤明首领代理其利益,缓解了 东夷各族的反抗。同时吸取了东方先进的文明因素,积极发展农业。想来黄帝的其他政策 也很明智,加上武功显赫,所以诸侯万方拥戴为主,代替了神农氏以前的崇高地位。 黄帝本人及其妻子、下属据说做出了很多重要发明,宫殿、造车、造船等工程交通技 术据说出于黄帝的创造;黄帝正妻嫘祖传说教百姓种桑养蚕,而且还发明了雨伞;创造古 代文字的光荣也归功于黄帝的史官仓颉。公孙轩辕的声名因那场中华大地最古老的游牧 农耕大会战如此煊赫,乃至后世中华大地各民族都乐于和黄帝家族攀亲,以黄帝后裔自 认和为荣。炎帝老人家也沾了黄帝的光被后世全世界华人奉为始祖。 断言黄

30、帝是落后游牧民族的首领大家可能有疑义。请看史记 “黄帝迁徙往来无常处” 、 “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的相关记载。农耕民族是定居者,与黄帝的行为不符合, 而且后世中国众多游牧民族更是保留了祖制,如匈奴大单于下设“左贤王、右贤王“,鲜 卑、突厥习惯设左部、右部都间接证明了黄帝部落的游牧性质。 黄帝给古中华大地带来了相对的和平和安宁,由于某种原因又落叶归根率部族主力西 归秦晋地区。传说老祖先葬在桥山,大致在陕北某处,不能明确确定是不是现在的黄陵, 但这个问题不重要,后人只需不忘祖宗的功业和艰难。 后黄帝时代,三大集团依然奉行推举贤明者为部落联盟领袖的习俗,东夷部落的翘楚 常常荣居宝座(和开化、文

31、明程度高、人口多有关) ,华夏、东夷两大族系的联系也更显密 切。只是势力退居现在河南南部、湖北北部的苗蛮集团依然多次试图反击中原集团的压力, 于是尧战丹浦、舜南巡、禹伐有苗。这一时段,中原集团和南方苗蛮集团都形成添注了文 明的重要因素:法律体系与宗教。根据文献典籍记载,首先创造完整法律系统的应该是苗 蛮集团。而宗教则兴盛于中原集团。 黄帝之后,相传帝颛顼、帝喾、敌尧、帝舜四帝相因,合称五帝。但现在看来五帝相 袭的说法必有谬误。五帝说是后人整理而成,且在诸多的上古文献中还能看到帝太昊、帝 少昊(均为东夷集团著名大宗) 、帝挚、帝江、帝鸿的称号,甚至死后被祀为战神的蚩尤也 9 享有帝的名号。抛开披

32、在诸帝身上光怪陆离的神话色彩,可以判断“帝”实为对当时有较 大影响力或功德的上古部族的首领称号。而能借原始民主制(实际为部落首领推举制) “禅 让制”荣膺部落联盟大统领特定称号的“帝”者,一定是德高望重、智慧贤达、功名显赫 且本族势力强盛的部落首领,其中帝舜可能是个特例。黄帝之后应当还有很多“帝” ,只是 表现特别突出,于先民影响极深者是后续的四帝,但帝统和年代上未必相连续。 第 4 节 总之,黄帝之后对中原集团最有影响力的大人物是帝颛顼,号高阳氏。此君对文明的 贡献在于整理宗教和历法。帝颛顼的著名后人,代表中原文化的重要宗教首领祝融先生 (祝是上层宗教职位,相当于大巫,融应该是这为重要祖先的

33、名字,后来祝融演化成氏族 或该职位的统称)不辞险苦、深入苗蛮集团开化人民、传播宗教,很可能由于他个人的高 尚情怀和益民作为而被苗蛮集团奉为首领。 帝喾相传为黄帝曾孙,姬姓,号高辛氏。帝喾对文明的贡献似乎并不突出,但据说是 他的几个儿子却都鼎鼎大名。元妃姜原生弃(即后稷) ,弃为周人始祖;次妃简狄生契,契 为商的祖先;次妃庆都生尧,尧为圣贤之君。 最后的帝尧和帝舜的事迹一般中国人都耳熟能详,不再过多着墨。值得一提的是据说 帝尧时期因子丹朱不肖,为教育他发明了围棋。这个小花絮说明当时的生产力和文化事业 已经很发达,人们在劳动生存之余,有更多闲暇娱乐。 帝舜时代中后期,由于气候灾害、黄河水患影响百姓

34、安居乐业,治理洪水、安定人心 成为帝舜面临的重要任务。史料和考古发现表明中原集团的核心活动区域在河济之间(豫 东、鲁西、冀南交会地区) ,此地土壤、气候适宜,交通便利,且处于南、北、西早期文明 圈系中心枢纽处,所以为我先民所青睐。但黄河和济水相会,地势平坦低下,很容易因灾 害性降雨而成为泽国。先民在动员力量应对水患中,治水,城郭、堤防、凿井、农田开放、 灌溉系统等重要技术必因该项工程得以发明、改进或完善。同时由于洪灾为害时间甚长, 为解决习惯了农耕的先民吃饭问题,帝舜设法使水稻在北方落户(相传为帝舜命臣子益传 授百姓) 。这说明当时可能北方与东南吴越地区已有沟通交易渠道,当然也可能技术来源于

35、早就有交往的苗蛮集团。 迄止五帝阶段我们的先民还没有建立地域国家的概念,至多是氏族、部落联盟。但农 业、城郭、法律、宗教、部族联盟等文明要素已为形成正式国家奠定了基础,我们的古华 夏文明进入了国家文明的前夜。 到禹时代第二次革命性变革发生了。大禹治水解决了民生、凝聚了人心,更重要的是 先民意识到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保障社会秩序(当时是治水、聚讼等) ,需要一个代表全体 民众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同时水患解决后不仅恢复了生产,新开发的农 田、新粮食品种(水稻)和先进的人工灌溉技术大幅地增加了农业的产量,从而刺激人口 增长和经济繁荣;加上更翔实的地理知识、各部落更密切的交往,新的社会环境

36、和经济形 式需要更高级的社会组织方式和管理办法,于是夏朝诞生了(虽然到目前为止没有当时的 文字记载可以证明,但个人相信按照当时的文明进化程度:法律、宗教、人工灌溉、城郭、 权力交接体制明确、职能清晰的社会管理组织,孕生于这些社会基础之上夏朝应该是真实 10 存在的) 。 权力交接体制在社会学和人类学层面有重大意义。经济要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是社会 稳定,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最高权力交替有明确的制度。现代很多国家靠民主选举 制保证权力交接,封建社会靠家族世袭维持相对稳定。缺乏明确权力交割制度的国家和社 会必然发生争权夺利、强者主宰民众的结果,常常引发社会混乱。这是插进来的一段闲话。 小结一下上

37、迄黄帝、下至帝舜的传说时代。 这段时期爆发了民族记忆中最早的农耕游牧文明冲突;农业成为中原集团(华夏 东夷联盟)的主要生活方式;农业、交通、建筑技术、原始文字、宗教、法律、艺术、 社会组织管理方式显著进步。 虽然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出现,但社会整体上依然可定性为原始社会主义形态。部落 贵族乃至部落联盟最高统治者是为族众服务的,靠对社会的功德和益行维持号召力而非暴 力手段(当然对不同族系的血腥武力冲突与征服是古代社会普遍奉行的法则,非我族类、 不受保护。 ) ,社会发展的目标是有利于全体大众而非其中的部分。 日期:2009-06-2410:51:04 第三章王朝的光荣 第一节王权肇始 相传夏朝创立

38、于公元前 21 世纪,关于夏朝统治者族系个人意见属于东夷族。尽管典籍 附会姒文命(即大禹)是黄帝的玄孙、帝颛顼的孙子(时间上显然对不上号) 。但从黄帝确 凿的后裔,周人对夏人后裔“杞人”的蔑视、大禹娶涂山女的传说,同属东夷集团的后羿、 殷商对政权的觊觎、夺替可以大体得出初步结论。 当然不排除西土后来居上、光大祖业的周人认为东方的远亲们已经被夷化,瞧不起血 统和文化被玷污了的亲戚,故冠夏人后裔以“杞夷”的轻辱称号。可是从周人敬祖、强调 宗族观念的习惯又很矛盾。 另外夏朝应该是统治地域很小的氏族国家,万国各有诸侯(异姓) ,只是由于经济往来 需要、对武力的畏惧和对大禹治水的景仰,尊夏王为天下共主。

39、我们的历史学家已证明了 黄河水患频繁的地域只可能在下游豫东北、鲁西、冀南交会的河济地区,即古兖州区域。 探索河源、开龙门、治理长江、淮河显然是后人因尊崇而夸大了大禹的业绩。所以夏朝的 核心势力范围至多包括河南大部、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地区,而且天子一般不干涉名义上 属国的内政。 相传大禹划分九州,定贡赋。尽管尚书.禹贡可确认成书于战国时期,而且九州是 后来的概念,但拥有丰富地理知识、规划能力以及对各氏族部落情况充分了解的大禹(负 责长达十三年的浩大工程的主要首长在履行职责时必然培养出上述能力和知识)非常有可 11 能真实地搞过行政区划(便于统筹协调人力、物力,动员力量治水) ;同时贡赋尽管规定为

40、 实物及各地特产,仍不啻为带有税收性质的原始赋税;此外还说明当时的商品经济处于原 始状态,未出现货币。 会稽大会,禹会诸侯个人认为应该是治水成功后各族都参与的大型庆功典礼。这一方 面表明当时已具备组织举办大型社会活动的经验,而且地理知识、交通条件大大提高,各 部落间交往更盛于夕日,同时统计、分类的需要暗示当年数学、文书、案卷等应有进展。 懈怠的防风氏被杀,是由于他对普天同庆的盛大活动不敬,而不该是宅心仁厚的大禹刻意 的立威之举。大禹曾奉舜命统帅中原集团军队讨伐叛乱的三苗(形容族落多且互不统属) , 据说曾射伤苗将而令凶悍的苗军溃败。这样一个既有赫赫军功又有治水大德,为天下万民 景仰的英雄犯不上

41、杀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区区部落首领(防风氏至少比著名的苗蛮将领差太 多等级了) 。前人以此非议大禹有专制作风、国王做派难以认同。 涂山大会也证实了新兴夏族的组织和号召能力,相传参加涂山大会的“执玉帛者”达 “万国之多” 。插个小段子,中国“玉文化”很多老外不甚理解。其实远古中国先民在制造 石器时无意发现了玉石,坚实又好看,但材料没石头多,于是制作成没多大实际用途的玩 意和装饰品。到后来某种形制的玉版演化成部落首领的象征或信物,到商朝时更是成为贵 重货币、财富象征,逐渐形成了中国人喜欢玉的传统。 与很多文明古国孕生的方式大相径庭,我们最早的王朝是一项浩大工程的副产品,而 不是出于军事征服或抵御外族侵

42、略等国家孕生的典型方式。这一点对后世王朝及帝国的治 国理念发生了微妙的深远影响。以德治国、保民敬天等观点都可以隐隐追溯到大禹治水, 当然到后世更被帝王及文化精英升华为理想的基本治国原则。同时中国老百姓爱好和平、 不崇尚武力、集体主义传统多少和祖先开国经历也有渊源。当然这些特性更多的是拜长期 的农耕文明社会形态所赐。而中华帝国维持长期稳定的农耕文明,与东亚的大地理、气候 环境有莫大干系,以后我们会在多处看到自然因素对中国历史和民族习性的重大影响。 老英雄大禹年迈体衰了,依惯例要把最高权利禅让给东夷显贵贤达伯益(舜麾下从南 方搞到稻种那位酋长,传说还发明了井,但我们知道井的起源要早得多) ,但他的

43、儿子启包 括族人们不这么想。当时的各级权利机关大概也为夏族人及禹的亲信把持,终于在大禹死 后, “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 。中国社会组织结构发生颠覆性变化,由以前“天下为公” 从此进入长达约四千年的“家天下”时代。 这场军事政变还是中国人记忆中最早的因意识形态而爆发的武装冲突,不同政治信仰 的两派中国人(一派为拥护伯益的原始民主派,一派为支持夏启的原始专制派)为了利益 和信念而流血。伯益失败被杀了,一个朴素的时代从此和中国人永远地告别。 第 5 节 不久前的昨天,我们再次观察到不同政治信仰的中国人,分站在两个著名党派的旗帜 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搏命撕杀,为了对民族、国家未来的不同选择,为了

44、所代表的不 同利益集团,流淌同一个祖先流传的血脉。这次历史给出了符合逻辑的答案,正义和多数 人的利益战胜了落后与少数人的贪婪。可惜这场艰难而代价高昂的胜利并没能如期待那样 彻底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带领炎黄子孙走上一条康庄大道。胜利者很久后发生嬗变,和 12 当年失败者联手演绎了一场堪称党国时代的历史大剧。也许要迎接一个真正的“民国”才 能改变民族、国家不确定的命运。 东夷集团从黄帝时代开始和华夏集团联盟很久,借联姻、禅让共治平安相处,估计这 时在东方两大族群间的差异已不显著(黄帝本部西归后,定居东国的华夏各部可能为文明 更高级的东夷同化) 。夏启击杀东夷贤达伯益,以家天下方式替代禅让制,破坏传

45、统、垄断 政权,显然作为导火索,引发了部分东夷部落的强烈不满并埋下叛乱与冲突的诱因。尤其 是胶东、鲁南、苏皖北部和联盟本就疏远的众多边远部落更不会对夏后氏保持长期的敬畏。 核心区域没有直接参与双方武力冲突的重要部落及望族的首领们,可能出于以下原因 也认可了夏启的继位: 1、最主要是大禹的功劳太大,恩德犹在; 2、夏族整体实力雄厚、军威慑服; 3、大家习惯性认为“老子英雄儿好汉” ,对启抱有良好预期; 4、夏朝并未干预各部落(邦国)的内政,且夏王仍谦卑地袭用“后”这个部落首领的 常用称谓,并未刻意高人一等; 5、启或其臣下耍手腕笼络了人心。 但是二世祖夏启显然令当初支持他夺位的人们大跌眼镜。不仅

46、毫无乃父勤政爱民的王 者风范,还很快奢侈腐化、沉湎纵欲饮乐。 但凡统治者缺乏高尚情怀和自我克制能力,必然饱暖思淫欲(吃饱了撑得不干正经事、 追求过分、多余的念想) 。系统制度如缺乏有效监督及负反馈调节能力时,必然正常国家财 政收入无法满足君主难添的欲壑,老百姓就要倒霉了。 夏朝的税收制度还停留在依靠属邦或直辖宗族为单位收取贡赋的早期阶段。夏启又没 法玩通货膨胀剥削百姓的把戏(货币要到下一个朝代才出现) ,唯一的法子就是向下属诸侯 摊派、加重以氏族为征集单位的贡赋。于是大家伙都不满了,说夏后启 TMD 的算个什么 玩意儿?(各位朋友,这段文字并未见诸文献,是射天郎个人按人心、常理和逻辑推断瞎 猜

47、的,但估计当年情况八九不离十。 ) 就连同姓的宗亲部落和姻亲邦国也不满意了,宗亲中较有威望的有扈氏和斟灌氏挑头 翻出启当初破坏让贤制传统,包括现在德行不能服众来说事,一时天下谤朝沸腾。 夏后启不仅不反省,反亲率本族亲兵讨伐最冲的有扈氏,战于甘。河济望族有扈氏虽 然在普通邦国中算个大个,但和朝廷比显然势单力薄,所以就算事情占理也架不住夏后启 兵多将广。启镇压了有扈氏后,据说天下诸侯都来表示服从,但显然绝非象以前对待大禹 那样的心悦诚服,而是口服心不服,服力不服理。 13 大概因为大禹开国以功德,启又轻易夺取并维持了王权,夏朝初期似乎并不重视武力。 从启子太康轻易失国与夷羿(传说中的神射手) ,后

48、人少康艰难中兴可见夏族的武力并不强 悍。尽管有可能因二世祖荒唐,大家不满致后羿(东夷某部落首领。后:部落首领称号, 羿:名字,拥有这种名号显然射术惊人、武艺高强) “因夏民以代夏政” ,但后羿及其后继 者寒浞都算不上能赢得人心拥戴的优秀王者,而夏后相和少康的救亡故事又足够感召普通 夏族遗民。但夏族复国过程非常曲折,经少康和季杼父子共同努力才夺回王权,只能说明 入侵夷人实力极强或夏人武力不足。 少康之子季杼从曾祖、祖、父三代的经历中认识到治国需威德共济,从而强化了王国 的军事力量。传说季杼作甲、迁都并出兵报复征伐东夷,成就颇为不俗。 但是夏王国始终缺乏足够的力量或德行彻底收服东夷各族,九夷(形容

49、部落、氏族数 量多,且互不统属,联系松散)视夏王朝势力消长而叛服无常。 与东夷各部长期的武力冲突必然对夏朝构成沉重财政负担,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而 且东夷众多的部落、庞大的人口数量显然令在位的夏后们(国王)感到缺乏安全感,这可 能是夏人中后期势力选择向西方延伸而回避东方的深层原因。 那时中原地区应该还是河流纵横、森林四布,并非如后世那样是一马平川、人烟稠密 的繁盛所在。从古豫州的起名看隐示此处尝野象群出没,而且苗蛮势力在此际还比较活跃。 迫于东夷的压力,熟悉西方情况和地理的夏族向西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早期农耕定 居氏族通常情况下,除了对周围有限地域及部族了解较深外,普遍缺乏更广泛的地理知识。 一般而言因实行族外婚制度的原因,需要从别的部落寻找配偶促成的对环境和地理的了解, 甚至超过因族际经济交流、做生意或族际武力冲突形成的对周遍地理环境知识的渴求。从 我国最早的地理书籍山海经中对古代地理环境的粗疏描绘,我们可管中窥豹。而曾经 为治水追随禹王勘测地形,并征伐过中原苗蛮部落的夏族在这一方面有知识优势,可能还 有原始的粗略地图。 辗转河西的夏族主体部落在地广人稀、气候和地理自然条件特别适合发展农业的伊洛 平原建立了新根据地。先进的农田开垦、集体劳作和人工灌溉技术使王朝逐渐恢复生气, 农业的丰富剩余产品刺激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繁荣,王朝实力全面超越前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