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归去来兮辞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 10 页 第 1 页 第 1 页 共 10 页第 1 页 共 10 页 1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语感;2 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 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理清文章的情感思路,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3.尝试探究性阅读和创 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五读法-在五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读要完成一项教学 任务;2.对话法-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3.探究法- 对照序言、 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
2、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以一种“同情的理解”态 度对待陶潜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2.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 受陶潜的人文精神,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 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教学重点 1. 诵读诗歌的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教学难点 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理解;2.关于本文是否写实的浅层研究性探讨。 阅读程序:一读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 释, 读准字音,了
3、解词义,理会文意;二读 概括地读,分清层次,把握大意;三读细细品读,体会作者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 、轻重、 缓急;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导入: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曾说:“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 ”敬服之情, 无以复加。那么归去来兮辞 到底有怎样的艺术魅力呢?下面就 让我们一同走进陶潛精心 结撰表明心志的这一力作。 明确“辞”的体裁特点(指导通读) 本文是篇辞赋。辞是一种形体比 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 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韵脚的 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 变化。从作 风上看,辞一般都比较 讲求文采,多用铺张手法;内容上辞以抒
4、情 为主;表现形式方面,辞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添 语气助词“兮”以调节音律。 “辞”虽然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但仍然是 诗;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本文 共 15 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以六字句 为主(约占全文 60 句的四 分之三),都按三拍读,有些七字句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本文第 1 段用一韵,第 2 段用了三韵,第 3 段用一韵,第 4 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外,其余部分为一韵。 精要了解作者极其性情。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 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晋 书宋书均谓其系陶
5、侃曾孙 ,后人亦有疑其 说者。曾任江州祭 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 诗 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 优秀作品寄寓着 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 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 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 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 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 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 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 以本篇最有名。有 陶渊明集 。 注意几点: a.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 “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
6、翮思远翥”( 骞 归去来兮辞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 10 页 第 2 页 第 2 页 共 10 页第 2 页 共 10 页 2 qin:飞举的样子。翮 h:羽翼。骞翮:振翅高飞。翥 (zh 助):飞翔)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 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 机会。 b.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与子俨等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 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条框框的 约束,所以 总处在“ 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 之中。他 29 岁开始入仕,从此 13 个年头,时官时隐,达 3 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 这
7、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c.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居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 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 实之作。 这是许多选 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 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原文】序文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 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 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 ,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 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 贫苦, 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 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
8、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 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 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 也。 【讲解】幼稚:指孩童。瓶 :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瓮之类。 生生:犹言维持生 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资:凭借。术:方法。长吏:较高职位 的县吏。指小官。脱然:犹言豁然。有怀:有做官的念头。靡途:没有门路。四方之事: 指出使外地的事情。诸侯:指州郡长官。家叔:指陶夔,曾任太常卿。风波:指军阀混战。 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眷然:依恋的样子。归欤之情:回去的心情。语本 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人狂简
9、,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 之。 ”(孔子在陳國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家鄉這批學生有志向、有能力,像布匹一樣, 已織得文采斐然,只是不知該如何剪裁。 ”)质性:本性。违己:违反自己本心。交病:身 体上思想上都感到痛苦。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口腹自役:为了满 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一稔(rn 忍):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敛裳:收拾 行装。寻:不久。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骏奔:急着前去奔 丧。仲秋:农历八月。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405) 。【译文】 我家境贫困,耕种 田地不够用来供给自己(生活)。孩子生了一屋子,米缸里没有储存的粮食,我找不到什么维
10、 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大多 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自己也产生了这种念头, (但)求官又没有 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差使,各地州郡 长官都以 爱惜人才为美德,我的叔父因为 (看到)我贫困艰苦(就加以推荐),于是我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在这个时候战乱还没有平息, 我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而彭 泽县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也足够酿酒之用, 因此我就要了这个职务。 (但)没几天,我思念田园,也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为什么呢?(因 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是勉 强做作所能够改变的;饥冻虽 然是切肤之痛,但 违背自己本心 (更会)使我受到双重的痛苦。我曾经做过官, (但)都是为了口腹的需求而
11、勉 强驱使自己;于是 烦恼得愤懑不已,感到自己非常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 连 夜离去。 (可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心情悲痛,希望立刻就去奔丧,于是就 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在官位上做了八十多天。就着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 归去来兮辞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 10 页 第 3 页 第 3 页 共 10 页第 3 页 共 10 页 3 的情意,写了篇文章命名为归 去来兮。 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辞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三点理由: a.“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 本性不想做的事。 b.“饥
12、冻虽切 ,违己交病”,忍 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 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 交病”,那比 饥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c.“程氏妹丧于武昌” ,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 “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 是“深愧平生之志 ”。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结合换韵隔开的段落和层次,说说本文围绕“归去”叙述了哪些事件? 【明确】 辞官 归 途 抵家居室涉园外出 纵 情山水 度 过 余生 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从句式的变化和用词看,诗人是怎样在叙述过程中融情 于事、寓情于景的?【下面分段阅读,分解为 8 个小问题】 【原文】 归 去来兮,田园将芜胡
13、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 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 远, 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颺, 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 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讲解】 胡:何,为什么。以心为形役:让心志被形体所驱使。 “悟已 往”二句:语本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 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听了接舆话,下车想搭 话,接舆未予理睬。接舆认为孔子也执迷不悟,孔子在他眼中,也是束于教之曲士不可语 于道,跟孔子说道理,孔子是听不进去的,所以非警之不可。 )谏:止,挽救。来者:指未 来的事情。追:来得及弥补。遥遥:漂荡。颺(yng 扬
14、):飘扬;形容船驶行轻快。 【译文】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 为什么还要如此伤感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 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昨天错今天对。船儿轻快地荡漾飘飞, 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第 1 段中运用两个问句表达了陶渊明辞官归田时是什么样的心情?“今是”、 “昨非”在全 篇有什么作用? 【明确】对 往日 生活的 自 责 自悔 ,表达 辞官 之志的 决 绝 与 归 田 之心的 强 烈 ;“今是 ” 点明主旨, 总领 全篇。 “遥遥”、 “飘飘
15、”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恨”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遥遥”、 “飘飘”表达 轻 松愉快 的心情, “恨”体现了辞官 归田的 迫切 心情。 【原文】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 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 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 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 【讲解】乃:于是,然后。瞻:望见。衡宇:犹衡门,横木为门,形容房屋简 归去来兮辞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 10 页 第 4 页 第 4 页 共 10 页第 4 页 共 10 页
16、4 陋。载:语助词,有“且” 、 “乃”的意思。三径:汉代蒋诩隐居后,在屋前竹下开了三条 小路,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眄(min 面):斜视。柯:树枝。寄傲:寄托傲世 的情绪。审:明白,深知。容膝:形容居室狭小,仅能容膝。策:拄着。扶老:手杖。流: 周游。矫首:抬头。遐(xi 侠)观:远望。岫(xi 袖):山洞,山峰。景:同“影” , 日光。翳(y 义)翳:阴暗的样子。【译文】终于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 飞奔。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 门。庭院小路快要荒芜,却喜园中松菊尚存。带着 孩子们进入屋里,只见摆着盛 满酒的酒樽。我端起酒 壶酒杯自斟自 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 使
17、我开颜。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 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园子里散步 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 闭关。拄着手杖走走停停,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 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 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 渐渐 暗淡,太阳即将落山,我 还抚 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归途中用六字句进行叙述,看见家门时为什么换成四字短句进行叙述?写家中、园中 生活时为何又换成六字句?其感情有何变化? 【明确】抵家的 欣喜若狂 ,居家的 闲 适安 乐 。 涉园中用“云”、 “鸟”和“孤松”寄托着诗人怎样的理想感情? 【明确】诗人把大自然的景物和自己的志节紧密地结合起来描写,写的虽是云和鸟,却 是他自己
18、心情的真 实 写照 。作者就像出岫的云,出仕本属于无心,又像那知还的倦鸟,告别 仕途,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 “抚孤松而盘桓”, 托物言志 ,以孤松示孤高坚贞之志。 【原文】 归 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 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 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讲解】言:语助 词。焉求:何求。畴(chu 愁):田地。或:有时。命:动,用。巾车:有篷幕的车子。 棹:zho 划船。既亦:并列句式;既又。窈窕(yo tio 咬脁):幽深 的样子。善:羡慕
19、。行休:将要终止;指死亡。【译文 】回去吧,我要与世俗断绝交游。 既然世俗的一切都和我的情志相违背,我 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跟 亲人们谈谈知心话使 人愉快,弹琴读书又能够消愁解 忧。 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 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 有时驾着小篷车,有时划着一叶小舟。既探寻曲折幽深的沟壑,又要经过高低不平的山丘。 树木欣欣向荣地生长,泉水开始涓涓奔流。我真羡慕自然界万物各得其时、生机勃勃,感叹 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 读第 段,本文开篇出现 “归去来兮”,第 3 段写“出游”再一次出现“归去来兮”,试谈 谈两次表达的情绪有何差异? 【明确】第一次是作者决心归田时的宣言,情 绪 非常激 动
20、;第二次出 现时,作者 经过思考 确已从纷繁的仕途上归来,情 绪 非常平静。 第 3 段是对第 2 段写归家后自由自在生活的补充,补充了哪一方面的生活?写法上与 第 2 段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一段文字表现的是作者的 想像的 诗 化了的田园生活 ,充满了 浪漫 的 抒情色彩。 纵情山水的诗人因何发出“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的感叹? 【明确】当诗人纵情山水感到了种种欢悦的人生妙趣时,当他在诗意的田园生活中怡 然自得时,这位自认“ 行休”的老人,有 时也要“ 乐琴书以消忧”,仍需要调整因“出世”与“入世” 归去来兮辞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 10 页 第 5 页 第 5 页 共 10 页
21、第 5 页 共 10 页 5 而失衡的心理,仍需要忍受重新为理想和现实定位而带来的痛苦。这一句表露出回归田园的 欢 悦 和因理想受挫而 失落 忧伤 的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 【原文】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 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 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讲解 】已矣乎:犹言算了吧。 寓形宇内:寄身于天地之间。曷 不:何不。委心:随自己的心意。去留:指生死。遑遑:心神不定的样子。何之:到哪里 去。帝乡:天帝之乡;指仙境。期:期求,希望。怀:思念,想念。植杖:倚杖;扶杖。 耘(yn 云):田地里
22、除草。耔(z 子):在苗根培土。皋(o 高):水边高地。舒啸: 放声长啸;“啸”是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乘化:随顺着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归尽: 归向死亡。【译文】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放下心来听凭生死?为 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 寻觅 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气我独 自外出,或者拄着手杖去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 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 值得怀疑! 第 4 段中诗人是如何抒发出“乐天安命”的思想的?有人说,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 复奚疑”这两句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篇内容,谈谈你
23、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明确】 “富贵非吾愿”明确表现了诗人摈弃物质享受的坚定信念, “帝乡不可期”进而表 明诗人清醒地认识到道家思想的虚幻;“登东皋以舒啸,临 清流而赋诗”是诗人运用审美的方 法面对实际生活,是诗化的生活,是诗意的人生;“聊乘化以 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种 “乐天安命”的情感是诗人终于摆脱了现实人生的困惑与虚幻,归到了安身立命的 精神家园 而激起的 本真的无尽的快 乐 。 叙事 线 索 辞官归途抵家居室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度过余生 表达方式 议论 -描绘-生发 抒情 线 索 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回顾层次: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
24、归?”俨然抒 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迟疑、犹豫。 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 “心 为形役”, 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 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 轻松。 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 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 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 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 远,悔悟 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第 2 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 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 “
25、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昼夜兼程,归心似箭。 问 征夫,暗自 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 归去来兮辞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 10 页 第 6 页 第 6 页 共 10 页第 6 页 共 10 页 6 迟。这种急迫,及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 狂喜之态。 “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小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象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 义, 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 接下来四句, “引壶觞”到“之易安 ”,写 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 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 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26、,一派悠然自得之情 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 环顾, 时而远望,白云行走, 飞鸟 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作者正如“出岫之云”、 “倦飞之鸟”, 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 写“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 坚贞之志。 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 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 远至。表面写景,实 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该段可以分四层,跟韵有关系。 开头到“熹微”(押韵 i/ui)为第 1 层。 再到“盈樽”(押韵 en/un)为第 2 层。 再到“易安”(押韵 an)为第 3 层。 再到本段结束“盘桓” (押韵 an)
27、为第 4 层。 第 3 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 1 句与文章首句呼应。 接着表示要与世相忘,谢绝交游 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断 绝交往,并非所有人。 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 书为伴侣, 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 忧了。 接下来的描写是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春回大地,农人告诉他将要从事春耕了。 并且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注意 它的句意承接, “或命巾车”后承“亦崎岖而经丘”, “或棹孤舟”后续“既窈窕以寻壑”。前者是陆路, 后者是水路。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
28、生暂短的感 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虽有点沉郁,但 细品全段,基调还是静谧而愉悦的。 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 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最后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 个基础上展开的。 第 4 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 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 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禄不是我所 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 东皋 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在良辰美
29、景独自出游, 亲身参加农 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 流旁纵情赋诗。最后以“ 聊乘化以 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结 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 变化一 直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 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 结论与处世哲学。 对这样的思想如何理解呢?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把作者的这两句话打上消极二 归去来兮辞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 10 页 第 7 页 第 7 页 共 10 页第 7 页 共 10 页 7 字就算。确实消极了些,我们不宜倡导这种思想。但是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这是作者 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 经品尝过 官场人心的险恶、官 场生活的庸俗, 映照一下归隐
30、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确 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 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来,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 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所以 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 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 而是直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 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些。 这几个部分表现的正是作者情感发展过程,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情景 描绘中,以形象托出。本文开 头一句,实际是作者经历了这一番情感发展之后,喊出的一句 富于内容的话。 写作特点: 发乎
31、真情。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无不是 发自内心,又出于真情的。 “舟遥遥以轻飏, 风 飘飘而吹衣。 ”把 诗人解决思想矛盾后那种回家途中愉悦畅快之情表现得多么真切!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 载欣载奔。 ”大约因为心情急切,诗人的归程 画面转换得也快:他刚才还在轻飏的舟上迎风伫立, 转眼间 又出现在“晨光熹微的山路上, “百 里”之遥本应驾轻 就熟,却偏还 要“问征夫以前路”;待到“乃瞻衡宇”,这位已届中年的汉子, 竟又像小孩子一样“载欣载奔”。写得真实而动人。 情托于物 :好的散文 总是写得自然真切的。而要写得自然真切,必须要有寄托物,以 便将自己的思想、见解、感情诉诸形象。只有
32、这样,才能写得真切、生动、感人,韵味悠 长。而 这一点,本文堪称典范。这就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 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 对景物的形象生 动的描绘。 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 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的和谐纯净之 美。 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4 庭院郊野” 四个小层次。 思考题: 找出全文含有一定喻义的景物描写,并说说喻义何在。 (答案:“松菊犹存”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 提倡学生进行浅近的研究性学习。这里给学生提一个研究性学习的
33、小题目。本文序文 说,本文写在乙巳岁十一月。但具体的时间有争论。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潜辞官归隐之初(如课 本注释就如是说),是追叙和实录 ;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也就是说,本文是 在萌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想象之作,写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辞官归隐的。 请你推敲一下本文 的写作时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更有利于 对文章的理解。 答案提示: 后者更有道理,王若虚曾指摘本文在谋篇上的毛病, 说既然是将 归而赋,则既归之事, 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直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想象,后直述,不 相侔”。对此,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 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 在仲冬
34、;倘为追录、 直述,岂 有 木欣欣以向荣、 善万物之得 时 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 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 ”钱先生认为 归去来兮辞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 10 页 第 8 页 第 8 页 共 10 页第 8 页 共 10 页 8 本文自“舟遥遥以轻炀” 至“ 亦崎 岖而经丘”, “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 正一一经”,其 谋篇机杼与诗经 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 类。我以为这样 来体会归去来兮辞的谋篇特点是恰当而深刻的。陶潜此文写于将 归之际,人未 归而心已先 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
35、心之切。如果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 反而失去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 说,也不符合写作 时间的 实际。须知陶渊明是一位很富于 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 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 创 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 乌托邦”的始祖。 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 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 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参见吴战垒教授的观 点) 关于练习 一熟读并背诵课文,探究下列 问题。 1.揣摩“心为形役”“已往之不谏”“迷途”“昨非”等词语的含义 ,说说作者辞官的原因和归 途中的心情。 2.中间部分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归田的生活乐趣?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6、? 3.有人认为, “聊乘化以 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你的看法如何? 请结合全篇进行探讨。 设题意图:本题按照文章的段落顺序依次设问,强调在逐字逐句 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从 词语含义、描写、抒情、议论等几个角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并熟读成诵。 参考答案:1.词语含义见课文注释。作者辞官的原因是他看穿了官 场的污浊,也 认识到了 仕途即迷途,他不愿同流合污 ,也不愿屈心抑志。当他意识到仕宦生涯是“深愧平生之志”之 后,痛苦之余又庆幸自己陷入泥淖 还不算深, 还来得及从迷途走出以踏上正确的道路。因已 决计归去,作者又有些解脱后的欣喜。因此在归途中就显得快乐而急切,
37、他水陆兼行,归心 似箭,又恨天亮得慢, “舟遥遥以 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现了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又表现了作者归家的急切之情。 2.中间部分作者极力描写归田的生活乐趣,大致分 为四个方面:初 进家门居室之乐庭园 之乐户外之乐。在第 2 段写到初 见家门之时, “载欣载奔”,一派狂喜之态。家人等候迎接作者 的归来,尔后举家欢庆,其乐融融。从“ 引壶觞以自酌”到“审 容膝之易安”几句,写 饮酒自娱之 乐与傲然自得之情。随后作者将笔锋从写居室转到了写庭园,甚至到高处、远处等目光所及 之处,精心选取了园日涉、策杖流憩、抚孤松、出岫之云、知还之鸟等几个画面,再加
38、上前面 的引觞自酌、倚窗寄傲等生活 场景, 创造出一个安乐闲适的意境,表面写景,实则抒怀,表 现 出隐逸生活的无尽乐趣及作者的孤傲坚贞之志。第 3 段中作者听 亲人说知心话,以琴 书为伴, 乐以忘忧。接着在农事闲暇之余乘 兴出游,从出游方式到途中所见之景,作者都娓娓道来, 春意盎然,诗意盎然,趣意也盎然。作者触景抒怀,万物的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却让他感叹 人生的短暂和倏忽即逝,也流露出及 时行乐之意,但 总的感情基 调仍是明快愉悦和乐观的。 3.作者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之句收束全文,乐天安命,随着生命的自然 变化一直到死,这是作者的人生 态度和处世哲学。 这样的思想是有些消极,在历
39、史上也曾引 起很多落魄文人的共鸣,但我 们不能将这种评价简单化、 绝对 化,而是要进行深入的理解。 联系陶渊明的经历和志向,是可以理解 这种态度的。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本不愿出 仕,也不适合为官,他不肯降志辱心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无法将自己融入污浊黑暗的官场 生活中去,弃职归田便成为他必然的 选择,投身自然才可享受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 这也正是他执着追求自己理想的一个表现。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这种发自内心 的情感直率地表达出来,不加任何矫饰,是作者 历经人生曲折之后真 实而复杂的感慨,饱含 归去来兮辞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 10 页 第 9 页 第 9
40、页 共 10 页第 9 页 共 10 页 9 着作者从官场退出后的沉痛反思和过来人的切身感悟及深刻体验。 本题是开放题,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二陶渊明诗文的艺术特点是“平淡自然”。前人说此赋“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 凿痕”。请从情感表达和 语言运用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设题意图:本题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和风格进行全面把握的能力,学会从思 想感情和语言文字两方面出发品味文章的风格特征。 参考答案:本文无论是抒情、叙事、议论, 还是结构、 语言,都充分体现出了陶渊明诗文 平淡自然、清远潇洒的风格特征。 从情感表达上来说,作者写作此文确 实是发乎真情的,是 为 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
41、正 如前人所说:“公 罢彭泽令,归赋 此辞,高 风逸调,晋宋罕有其比。盖心无一累,万象俱空,田 园足乐,真有实地受用处,非深于道者不能。 ”(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正因为陶渊明内 心深处真正热爱田园生活、热爱 自然,才可能将 这种感情表达得如此准确含蓄,如此打动人 心。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并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 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 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 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在如画的景物展现中,作者那洒落的胸 怀、高洁的志趣也得以充分表 现。作者的内心感情和志趣都外化为田园的种种美好景物,自
42、 然创造出绝妙的意境。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 出作者“旷而且真 ”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 浓浓 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从语言运用上说,本文语言浅切朴素,音节和谐,辞意畅达,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韵, 呈现出天然纯净之美。 “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此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 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 ”(宋 朱熹楚辞后语) 可见前人对此文的语言风格评价甚高。作者 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语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 和化用的痕迹。因此说本文“ 平淡自然”, “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是比较贴切的
43、。 三翻译下列句子,并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2.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 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设题意图: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句意的理解,在理解的基 础 上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提高语言素养。 参考答案:1.译文:我认识到过去所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但知道未来的事却 还来得及弥 补。我确实已走入迷途但还不算太 远, 现在已经觉悟到如今 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 表达效果:作者在此处化用了论
44、语微子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之句,这是作者 沉痛的自白、决绝的宣言。 “今是而昨非”,前后 对比,鲜明有力, “迷途其未远”,悔悟与庆幸之 情又溢于言表。 2.译文:船在水中轻快地飘荡前进,微 风吹动着我的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只恨 晨光朦胧,天还不亮。 表达效果:前两句对仗工整,语 句精练,抑 扬顿挫,颇有韵味,且语言有很强的表现力, 把诗人解决思想矛盾后在回家途中愉悦畅快的心情表现得真切动人。后两句则让我们深切 感受到了作者归心似箭的急切之情。 3.译文:倚着南窗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怀,深深感到 这简陋狭小之地也可以使人安 乐满足。 虽有门却经常关闭着,每天到园子里散步,兴味无穷,
45、已成为了一种乐趣。 归去来兮辞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 10 页 第 10 页 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 10 表达效果:“审容膝之易安” 之句是用了韩诗外传中的一则典故。北郭先生辞楚王聘, 其妻表示支持:“ 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后以 “容膝”言所居之狭小。 “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 比。在这种对比中,作者看重的是自己傲岸的情 怀而非物质 上的富足,其形象也就跃然于纸 上了。后两句写作者在庭园中的散步,情景交融,作者似已悠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悠然地享 受涉足庭园的乐趣。 4.译文:云
46、气自然而然从山洞飘浮而出,倦 飞的鸟儿也知道 飞回巢中。日光 渐渐暗淡,太 阳即将落山,我还手抚着孤松,流连徘徊不愿离去。 表达效果:“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是陶渊明诗文中的名句,一方面描写景物自 然妥帖,毫无雕琢之痕又极具诗情画意,另一方面又寄托深远,出则无心归则有意,这正是 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真实写照。出去做官是无心的,并不是有意追求功名利禄,在这里, “无心”并不是作者的开脱之辞,而是实实在在地表现了作者的反省和自责;辞官归田则是因 为“倦飞”,是因为自己已厌倦了官场的污浊和黑暗。作者触景生情,又能将这种复杂的感情 不露形迹地轻点出来,具有很 强的艺术感染力。宋代叶梦得曾对这两
47、句大加赞誉:“ 此陶渊明 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 ”(避暑录话 卷上)而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 不愿离去,则是因为作者借孤松以咏 怀, 喻自己卓然独立的 坚贞气节。 四结合已学过的归园田居 五柳先生传等, 说说你心目中的陶渊明是怎 样一个人, 并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 设题意图:这是一道拓展开放题,旨在培养学生 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通过阅读 对作家进行深入的理解,并由 对作家作品的认识理解拓展到 对当时时代背景、文化氛 围、文 人风尚等的认识,探讨作家作品和 时代潮流、文化背景之 间 的关系。 参考答案:学生只要言之成理、有 较为全面的把握和认识即可。 如对陶渊明的认识可以有:安贫乐道、崇尚自然,是魏晋风度的代表等,但要注意到陶渊 明曾有远大抱负和壮志,只是很 难有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抱 负,注意陶渊明 对待仕和隐的矛盾。 学生对归隐现象的看法只要能把握某一方面言之成理即可,可 联系社会的动乱、玄学的 影响等方面作答,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灵活掌握。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